二戰猶太父子的真實故事(二戰波蘭動物園長夫婦營救300名猶太人)
2023-08-12 23:54:44 2
波蘭猶太人無疑是二戰中命運最為悲慘的猶太人群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整個波蘭境內共有300萬猶太人被害,臭名昭著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就建在波蘭境內,所以,關于波蘭猶太人命運的影視作品也就相對數量較多,比如讓廣大影迷耳熟能詳的好萊塢巨製《辛德勒的名單》(1993)及波蘭電影《鋼琴家》(2002)等經典作品。
電影《動物園長的夫人》
但俗話說,波蘭猶太人的故事講得多了,為了避免故事模式和套路相同,就要另闢蹊徑選取前人沒嘗試過的角度,來吸引身經百戰的二戰影迷們的注意,上映於2017年的美國二戰電影《動物園長的夫人》(The Zookeeper's Wife,2017)就是這樣一部獨具特色的作品,而且該片故事也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影片的主人公是華沙動物園的老闆揚·斯賓斯基及其溫柔的夫人安東妮娜,二戰爆發後,德國人原本想把所有動物都搬走後再關閉動物園。不過為了保護從華沙猶太人區中解救出來的猶太平民,在斯賓斯基夫婦的央求下,戰前經常來動物園做客的德國動物學者盧茨博士同意將園區以德軍豬肉供應基地的名義繼續保存,也算是為他的野牛配種實驗找個地方。
戰後的斯賓斯基夫婦與其影視形象
雖然營救猶太人的秘密一度被盧茨博士發現,但這位對安東妮娜有一種特殊的喜愛的老實人博士最終還是決定不告發。1944年華沙起義中,動物園內躲藏的猶太人都被遣散,安東妮娜也帶著兒子和女兒去鄉下躲避,而他的丈夫則在戰鬥中不幸負傷被俘,一直到1946年春才平安回家與妻兒團聚,全片節奏平淡,故事娓娓道來,頗有一絲溫馨感。
斯賓斯基夫婦是二戰中真實存在的人物,當時的華沙動物園是二戰前歐洲最大的動物園之一,出生於1897年的揚·斯賓斯基(Jan Zabinski)不光是動物園的老闆和總管,他還是一名生物學家、動物學家、動物心裡圖書作者和職業動物飼養員。電影中沒提到的是,二戰中他還兼任華沙市公園園長,這個身份可以幫助他以考察植物群落的名義進入猶太人區,參與營救猶太人。
真實的揚·斯賓斯基與其影視形象
德國入侵波蘭後,揚·斯賓斯基就加入了地下抵抗組織,並在一所組織經營的地下大學裡擔任生物老師。他甚至還瞞著妻子,在動物園裡儲存抵抗組織的武器,參與破襲鐵路線和製造土製爆炸物,甚至還在給德軍提供的豬肉製品中下毒,1944年8月華沙起義中,揚·斯賓斯基以國家軍中尉的身負參戰,並負傷被俘。從戰俘營中倖存下來後,揚·斯賓斯基回到華沙與妻子繼續經營動物園,最後於1974年去世。
揚·斯賓斯基的妻子安東妮娜(Antonina)比他小11歲,她是一名老師和受人尊敬的圖書作者,曾出版了許多關於動物的兒童讀物,此外還精通鋼琴演奏和繪畫(而不是像電影中聲稱的那樣對繪畫一竅不通),協助丈夫參與動物園的日常管理。安東妮娜的父母和哥哥都在蘇俄內戰中喪命,所以影片中她在遇到失去家人的猶太少女時會感同身受的流淚。1971年,安東妮娜在華沙比丈夫早三年去世。
真實的安東妮娜與其影視形象
安東妮娜本人是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而揚·斯賓斯基受母親影響則對宗教完全不感冒,這顯然並不影響兩個人廝混在一起並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也正因為三觀完全契合,所以當目睹到德國人開始迫害波蘭猶太人時,兩個人都決定伸出援助之手。揚·斯賓斯基這樣評價他援助猶太人的動機:「我過去和現在的行為都是進步的人文主義教養的結果……很多次我想分析人們不喜歡猶太人的原因,但除了人為形成的原因之外,我找不到任何原因……」
1968年,安東妮娜在波蘭出版了她的回憶錄《人與動物》(Ludzie i zwierzęta),其內容根據她過去所寫的日記整理,其中有一部分回憶了她與丈夫在二戰中一起經營動物園和拯救猶太人的經歷。小說家黛安·阿克曼(Diane Ackerman)根據這本回憶錄及檔案筆記、目擊者證詞,撰寫了小說《動物園管理員的妻子》( Zookeeper's Wife),這本小說即成為後來這部電影的基本創作基礎。
《人與動物》與影片原著
在二戰中,斯賓斯基一共救助了300多名猶太人,其中既有像電影中描述的、由揚·斯賓斯基從猶太人區帶出來的男女老少,也有一些抵抗組織的遊擊隊員。動物園只是這些猶太人逃離的一個臨時中轉站,揚·斯賓斯基會聯繫抵抗組織為他們製作偽造的文件和提供可靠的藏匿點。像影片中提到的那樣,為了隱藏猶太婦女顯眼的黑髮,他們還會幫忙把她們的頭髮染成黃銅色。
像影片中描述的那樣,當把猶太人藏匿在自家別墅的地下室時,安東妮娜會通過彈奏鋼琴曲來向猶太人們傳遞警報或是告知危險已經過去,片中她所彈奏的是十九世紀德國作曲家雅克·奧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的作品《去吧,去克裡特島》(Pars pour la Crete)。影片中沒有提到的是,為了方便管理,安東妮娜給所有被營救的猶太人取了她以前所飼養的各種動物的暱稱——這些動物絕大部分都已經被德軍殺害。
老年理察與其影視形象
因為營救了如此眾多的猶太人,1968年以色列政府授予斯賓斯基夫婦「國際義士」的稱號,這也是促使安東妮娜出版其回憶錄的契機。令人稱頌的是,這被他們營救的300多名猶太人中,除了兩人下落不明外,其餘人在戰後均有跡可查,這也使得斯賓斯基夫婦壯舉的真實性不容置疑。像影片中描述的那樣,當時他們年僅15歲的兒子理察(Ryszard)也參與了對猶太人的幫助,並一直活到2009年。
影片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是出生於1892年的德國動物學博士、柏林動物園園長盧茨·赫克 (Lutz Heck),他曾是揚·斯賓斯基的前同事。在影片中,在戰時大權在握的盧茨因為對安東妮娜心生愛慕之情,所以幫了他們夫婦倆很多忙。真實的盧茨是不是也真的有這種想法?至少在安東妮娜的日記中提到,她的一個閨蜜曾告訴她,安東妮娜讓盧茨想起了自己曾真正愛過的一個女人——當然這和影片中盧茨多次想佔安東妮娜便宜的行為還是有些許不同的。
真實的盧茨及其影視形象
在影片中,盧茨把動物園的絕大部分動物都打包去了柏林,這顯然是影片對他的美化。但事實上,盧茨一開始曾向安東妮娜保證,他會保障華沙動物園在德國人佔領下的正常運行,但在1940年新年的一次酒會上,喝得爛醉如泥的盧茨及其黨衛軍同夥們在動物園裡殺害了大部分動物,只有大象圖津卡等絕少數珍惜動物才有機會被運往柏林。由於並非納粹核心人物,所以戰後盧茨在西柏林過得還是挺愜意的,一直活到了91歲。
在影片還數次出現(客串)了一位帶著猶太兒童們艱難生活、最後一起登上死亡列車的波蘭老大爺,此人正是波蘭二戰史上著名的猶太孤兒救助者雅努什·柯扎克(Janusz Korczak)醫生,60多歲的他在猶太人區撫養了200個猶太孤兒,並最終與孩子們一起喪生在奧斯維辛的毒氣室,其事跡曽於1961、1975和1990年三次被聯邦德國和波蘭拍成電影。
揚·斯賓斯基企圖勸柯扎克醫生離開
很多觀眾也許會感到奇怪,在影片開頭,人畜無害的華沙動物園為什麼會成為德軍飛機轟炸的目標?影片沒有提到的是,動物園成為德軍目標的一個原因是附近有一個波軍防空炮臺。一直到1949年,飽經滄桑的華沙動物園才重新開門迎客,揚·斯賓斯基因為與蘇波當局理念不同,而於兩年後辭去了動物園老闆職務。之後他就職于波蘭國家自然保護委員會任職,並撰寫了 60 部科學書籍。
最後,總的說來,如果滿分是10分的話,筆者只能給這部影片打5-6分,所以原則上筆者並不強烈推薦此片,其平淡的節奏不一定能符合戰爭影視作品愛好者的口味,更像是一部展現亂世堅強女性形象的溫情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