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圓筒狀蒸發器的製作方法
2023-08-13 01:07:51 1

本發明涉及蒸發製冷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圓筒狀蒸發器。
背景技術:
蒸發器傳統的設計方法有兩種:導流筒式(流道式)與滿液式(普通夾套式;供液和回氣系統傳統涉及方法中,導流筒式蒸發器的最大缺點是焊點多,焊接工作量大,焊接質量檢測困難,外接管路數量多;滿液式蒸發器的最大缺點是內筒體壁厚,重量大,製造成本高,製冷劑液體利用一根或多根供液管直接進入蒸發器筒體內,通過氣化吸熱後,再用一根或多根回氣管回到壓縮機內,易造成供液與回氣不均的問題,在供液與回氣管周圍與遠離管口的位置,供液與回氣有明顯差異,在供液管口周圍供液充分,在回氣管口周圍回氣較好,遠離管口則效果不佳。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圓筒狀蒸發器,解決現有滿液式蒸發器內通體壁厚、重量大、製造成本高、供液與回氣不均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採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圓筒狀蒸發器,包括本體,所述本體包括內筒體、連通管、蜂窩夾套、供液管、回氣管、第一盤管和第二盤管;
所述內筒體一端的外側周向設置有第一盤管,所述內筒體另一端的外側周向連接有第二盤管,所述內筒體外側軸向連接有連通管,所述連通管一端連接第一盤管,所述連通管另一端連接第二盤管;
所述內筒體外表面均勻設置有蜂窩夾套,所述蜂窩夾套連接連通管的側壁;所述蜂窩夾套連接第一盤管的側壁,所述蜂窩夾套連接第二盤管的側壁;
所述第一盤管連接供液管,所述第二盤管連接回氣管。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本發明涉及的一種圓筒狀蒸發器,在內筒體一端的外側周向設置用於存儲供液管流入的製冷液體的第一盤管;在內筒體另一端的外側周向設置用於存儲回流氣體的第二盤管;第一盤管與第二盤管之間通過連通管連通,在內筒體外側均勻設置蜂窩夾套,使製冷液體在第一盤管內均勻分布,並通過蜂窩夾套的擾流作用,均勻分布在內筒體外側,與內筒體內部熱交換,均勻放熱蒸發,形成回流氣體,均勻集中在第二盤管中,再通過回流管流入壓縮機。本發明涉及的圓筒狀蒸發器結構使製冷液體在內筒體外側均勻分布,實現對內筒體中內部的均勻熱交換,有效提高換熱效率,得到更高的製冷效果。此外,蜂窩夾套、第一盤管和第二盤管的設置使內筒體的剛度得到很大加強,有利於減少內筒體的厚度,不但有利於降低內筒體的生產成本,還能進一步提高換熱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的一種圓筒狀蒸發器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的一種圓筒狀蒸發器橫向剖面圖;
標號說明:
1、第一盤管;2、第二盤管;3、連通管;4、蜂窩夾套;
5、供液管;6、回氣管。
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內容、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並配合附圖予以說明。
本發明最關鍵的構思在於:在內筒體一端的外側周向設置用於存儲供液管流入的製冷液體的第一盤管;在內筒體另一端的外側周向設置用於存儲回流氣體的第二盤管;第一盤管與第二盤管之間通過連通管連通,在內筒體外側均勻設置蜂窩夾套,使製冷液體在第一盤管內均勻分布,並通過蜂窩夾套的擾流作用,均勻分布在內筒體外側。
請參照圖1以及圖2,一種圓筒狀蒸發器,包括本體,所述本體包括內筒體、連通管3、蜂窩夾套4、供液管5、回氣管6、第一盤管1和第二盤管2;
所述內筒體一端的外側周向設置有第一盤管1,所述內筒體另一端的外側周向連接有第二盤管2,所述內筒體外側軸向連接有連通管3,所述連通管3一端連接第一盤管1,所述連通管3另一端連接第二盤管2;
所述內筒體外表面均勻設置有蜂窩夾套4,所述蜂窩夾套4連接連通管3的側壁;所述蜂窩夾套4連接第一盤管1的側壁,所述蜂窩夾套4連接第二盤管2的側壁;
所述第一盤管1連接供液管5,所述第二盤管2連接回氣管6。
上述圓筒狀蒸發器,在內筒體一端的外側周向設置用於存儲供液管流入的製冷液體的第一盤管;在內筒體另一端的外側周向設置用於存儲回流氣體的第二盤管;第一盤管與第二盤管之間通過連通管連通,在內筒體外側均勻設置蜂窩夾套,使製冷液體在第一盤管內均勻分布,並通過蜂窩夾套的擾流作用,均勻分布在內筒體外側,與內筒體內部熱交換,均勻放熱蒸發,形成回流氣體,均勻集中在第二盤管中,再通過回流管流入壓縮機。本發明涉及的圓筒狀蒸發器結構使製冷液體在內筒體外表面均勻分布,實現對內筒體中內部的均勻熱交換,有效提高換熱效率,得到更高的製冷效果。此外,蜂窩夾套、第一盤管和第二盤管的設置使內筒體的剛度得到很大加強,有利於減少內筒體的厚度,不但有利於降低內筒體的生產成本,還能進一步提高換熱效率。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盤管1與連通管3連接處設置通孔;所述第二盤管2與連通管3連接處設置通孔;所述連通管3的側壁與蜂窩夾套4連接處設置通孔;所述第一盤管1與供液管5連接處設置通孔;所述第二盤管2與回氣管6連接處設置通孔。
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一盤管、蜂窩夾套、第二盤管、連通管之間通過設置多個槽型孔實現連通,進一步使製冷劑在內筒體外側均勻分布,進一步提高製冷效率。
進一步的,所述內筒體軸向與水平方向垂直。
進一步的,所述內筒體下端的外側周向連接有第一盤管1,所述內筒體上端的外側周向連接有第二盤管2。
由上述描述可知,將內筒體的軸向設計為與水平方向垂直,製冷液體從內筒體外側的下端進入第一盤管,通過與筒體內部熱交換吸熱蒸發,產生的蒸汽自身具有向上的動能,從而進入位於內筒體外側上端的第二盤管,再從回氣管排出;而內筒體內部的液體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動,與內筒體外側的製冷劑形成逆流,進一步提高製冷效率。
進一步的,所述連通管3的橫向截面為半圓形。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盤管1的截面為半圓形。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盤管2的截面為半圓形。
由上述描述可知,將連通管、第一盤管、第二盤管的界面設計為半圓形,一方面提高製冷劑的通過性,進一步提高製冷效率,另一方面對內筒體起到保護作用,提高內筒體的剛度,避免內筒體在外力作用下產生形變。
進一步的,所述槽型通孔的截面積之和與供液管截面積的比值為1.6。
進一步的,所述通孔的截面積之和與回氣管截面積的比值為1.6。
由上述描述可知,通孔的截面積之和與外接管的截面積在一定的比例範圍內,使製冷劑流速穩定,使製冷劑在內筒體外側均勻穩定地流動,使製冷劑在內筒體外側的分布更加均勻,進而提高製冷效率。
綜上所述,本發明提供的圓筒狀蒸發器,在內筒體一端的外側周向設置用於存儲供液管流入的製冷液體的第一盤管;在內筒體另一端的外側周向設置用於存儲回流氣體的第二盤管;第一盤管與第二盤管之間通過連通管連通,在內筒體外側均勻設置蜂窩夾套,使製冷液體在第一盤管內均勻分布,並通過蜂窩夾套的擾流作用,均勻分布在內筒體外側,與內筒體內部熱交換,均勻放熱蒸發,形成回流氣體,均勻集中在第二盤管中,再通過回流管流入壓縮機。本發明涉及的圓筒狀蒸發器結構使製冷液體在內筒體外側均勻分布,實現對內筒體中內部的均勻熱交換,有效提高換熱效率,得到更高的製冷效果。此外,蜂窩夾套、第一盤管和第二盤管的設置使內筒體的剛度得到很大加強,有利於減少內筒體的厚度,不但有利於降低內筒體的生產成本,還能進一步提高換熱效率。第一盤管、蜂窩夾套、第二盤管、連通管之間通過設置多個槽型孔實現連通,進一步使製冷劑在內筒體外側均勻分布,進一步提高製冷效率。將內筒體的軸向設計為與水平方向垂直,製冷液體從內筒體外側的下端進入第一盤管,通過與筒體內部熱交換吸熱蒸發,產生的蒸汽自身具有向上的動能,從而進入位於內筒體外側上端的第二盤管,再從回氣管排出;而內筒體內部的液體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動,與內筒體外側的製冷劑形成逆流,進一步提高製冷效率。將連通管、第一盤管、第二盤管的界面設計為半圓形,一方面提高製冷劑的通過性,進一步提高製冷效率,另一方面對內筒體起到保護作用,提高內筒體的剛度,避免內筒體在外力作用下產生形變。通孔的截面積之和與外接管的截面積在一定的比例範圍內,使製冷劑流速穩定,使製冷劑在內筒體外側均勻穩定地流動,使製冷劑在內筒體外側的分布更加均勻,進而提高製冷效率。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實施例,並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範圍,凡是利用本發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同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明的專利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