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優良物理性質的導熱泥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8-12 15:40:36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導熱泥結構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優良物理性質的導熱泥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傳統加工出來的導熱泥伴熱方式不足,受熱面不均勻,且加工設備簡陋,效率低下,沒有完整的生產鏈,在加工過程中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材料的配比不夠均勻,容易出現板結凝固等現象,對此,人們希望出現一種智能加工設備,來滿足人們的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優良物理性質的導熱泥結構,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加工設備智能化,加工出來的導熱泥性能穩定,導熱效果優良,無味無毒。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優良物理性質的導熱泥結構,包括矽樹脂進料口、攪拌軸、切割裝置、導熱泥、顯示屏輸入裝置、電子配料裝置、支架和傳送帶,所述矽樹脂進料口右側設置有鐵粉石墨進料口和固化劑進料口,且鐵粉石墨進料口設置在矽樹脂進料口和固化劑進料口之間,所述導熱泥內部均勻分布矽樹脂、鐵粉石墨和固化劑,所述電子配料裝置設置在攪拌桶上方,所述電子配料裝置上安裝有顯示屏輸入裝置,所述攪拌桶下放焊接有壓制箱,所述切割裝置設置在壓制箱右側,所述傳送帶安裝壓制箱下方,且傳送帶與電動機通過皮帶轉動連接,所述支架左側安裝有減震器,所述電動機通過減震器與支架相連接,所述傳送帶右側安裝有收集箱。
優選的,所述攪拌軸設置在攪拌桶內部,且攪拌軸與攪拌桶為間隙連接。
優選的,所述壓制箱內部設置有雙滾筒結構。
優選的,所述傳送帶上方有導熱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設備集導熱泥配置、壓制、切割、收集於一體智能化裝置,更加節省人力,提高了導熱泥成品的製作效率,節約成本,在生產過程中導熱泥的材料配比穩定,攪拌均勻,受環境影響因素較小,加工出來的導熱泥,結構穩定,受熱面均勻具有高絕緣性,不熔化,無味無毒,不腐蝕材料、耐高低溫、耐水、臭氧、耐氣候老化、觸變性良好,稠度適中,使用方便,塗覆或灌封工藝簡單,便於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導熱泥結構示意圖。
圖中:1-矽樹脂進料口;2-鐵粉石墨進料口;3-固化劑進料口;4-攪拌軸;5-攪拌桶;6-雙滾筒結構;7-壓制箱;8-切割裝置;9-導熱泥;10-收集箱;11-顯示屏輸入裝置;12-電子配料裝置;13-電動機;14-減震器;15-支架;16-傳送帶;17-矽樹脂;18-鐵粉石墨;19-固化劑。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請參閱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實施例:一種優良物理性質的導熱泥結構,包括矽樹脂進料口1、攪拌軸4、切割裝置8、導熱泥9、顯示屏輸入裝置11、電子配料裝置12、支架15和傳送帶16,矽樹脂進料口1右側設置有鐵粉石墨進料口2和固化劑進料口3,且鐵粉石墨進料口2設置在矽樹脂進料口1和固化劑進料口3之間,導熱泥9內部均勻分布矽樹脂17、鐵粉石墨18和固化劑19,電子配料裝置12設置在攪拌桶5上方,電子配料裝置12上安裝有顯示屏輸入裝置11,攪拌桶5下放焊接有壓制箱7,切割裝置8設置在壓制箱7右側,傳送帶16安裝壓制箱7下方,且傳送帶16與電動機13通過皮帶轉動連接,支架15左側安裝有減震器14,電動機13通過減震器14與支架15相連接,傳送帶16右側安裝有收集箱10,攪拌軸4設置在攪拌桶5內部,且攪拌軸4與攪拌桶5為間隙連接,壓制箱7內部設置有雙滾筒結構6,傳送帶16上方有導熱泥9。
工作原理:使用時,電動機13工作,帶動機械工作,把配料分別倒入矽樹脂進料口1、鐵粉石墨進料口2和固化劑進料口3,通過顯示屏輸入裝置11輸入配比,配料通過電子配料裝置12進行配料,進入攪拌桶5攪拌,攪拌後進入壓制箱7由雙滾筒結構6壓制,壓制後的導熱泥落到傳送帶16上經過切割裝置8切割,再繼續傳送到收集箱10內。
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於上述示範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徵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範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範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範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