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女俠電影裡的歷史(-神奇女俠中的歷史故事)
2023-08-13 07:49:01 4
常用筆名:元首衛隊
在歐生活8年,精通德語,愛好二戰史及現代戰爭史,從2000年起,曾在「戰爭的藝術」、「德國軍事中心」、sonicbbs等軍史網站和《突擊》、《戰爭史研究》等紙媒上發表多篇原創文章及翻譯多部德語電影電視劇中文字幕
請關注本頭條號:諸神的黃昏研究會,未來將帶來更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未經允許,謝絕轉載
這是電影與現實系列的第三部,前兩部分別為
電影與現實-《拯救大兵瑞恩》守橋決戰的真實故事(上)戰鬥篇
電影與現實-《拯救大兵瑞恩》守橋決戰的真實故事(下)兵器篇
電影與現實-《永遠的零》背後的歷史考證(上)戰鬥篇
電影與現實-《永遠的零》背後的歷史考證(下)戰機篇
2017年上映的美國超級英雄電影《神奇女俠》(Wonder Woman)可謂名利雙收,大尤物蓋爾·加朵對同名角色的出色演繹,令到整個DC影業在漫威多年的壓制之下徹底翻身:成為英雄起源電影全球最高票房(之後被《海王》超越)、美國國內超級英雄電影第五名和史上第20名。全球收入超過8.21億美元,成為2017年第九高收入電影。
雖然這類的超級英雄片不用太講究考據,但其歷史背景卻相當厚重,暨從1914年7月28日延續到1918年11月11日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是人類史上的第一次世界性戰爭,造成近四千萬名軍人與無數平民死傷、流離失所,整個歐洲青壯世代殞逝,前所未見的超大規模靜態消耗戰。當時英國小說家H. G. 威爾斯稱其為「終結戰爭的戰爭」(The War to End War),雖然本劇的劇情屬於藝術創造,但劇中所出現的諸多歷史人物、海陸空武器裝備及相應戰術皆有原型,十分值得軍迷考證玩味,以下就將它們一一回顧展現。
本文共7241字,共分為人物編、槍械篇、飛機篇、軍艦篇、坦克篇和一戰的反坦克戰術。
1. 德軍反派魯登道夫在電影裡被醜化的大反派魯登道夫上將(Erich Ludendorff),可是與後來當上威瑪共和國總統的馮•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齊名,同受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Wilhelm II)倚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德軍名將。電影中德皇和馮•興登堡元帥也都有出來跑龍套。這三人也都活到戰後的30-40年代。
電影中的魯登道夫
電影中的興登堡
興登堡(左)、威廉二世(中)和魯登道夫(右)
興登堡和魯登道夫
2.劇中登場的槍械在一場打鬥中女主角黛安娜從酒吧老闆收中奪下的武器為一把韋伯利六型左輪手槍(Webley Mk VI)
該槍型於1915年採用,在該公司前系產品的基礎上重新進行了設計,比如槍柄下端更加方形,6英寸(152毫米)槍管和具備可拆卸前準星。
六型手槍直到1921年都是由韋伯利和斯科特公司(Webley & Scott)製造,後來這些都是由恩菲爾德洛克的皇家小型兵器工廠生產至1926年。正式被淘汰是在1932年,當時恩菲爾德2號.38口徑左輪槍問世。但其在二戰期間英軍仍廣泛使用。
德國間諜在倫敦一條小巷與史蒂夫和黛安娜對峙,使用的是M1883式帝國手槍(Reichsrevolver)。
M1883式左輪手槍是M1879式左輪槍的縮短版本,曾是德軍的制式左輪手槍,直到1908年被魯格P08取代。後來該槍仍在一戰甚至二戰中被非前線部隊使用。
另一名間諜則使用的是法國Mle 1892式左輪手槍。
其槍型設計是基於19世紀80年代早期的左輪手槍,其設計在當時較為先進,但是失敗之處在於彈藥威力不足。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幾年才成為法軍的標準裝備,之後服役了半個多世紀,也曾在比利時和法國生產過。
一代名槍魯格P08也多次出鏡
該槍由奧地利人格奧爾格·魯格於1898年設計,並由以德國武器及彈藥兵工廠及毛瑟為首等多間工廠於1900年投入生產,並在1908年被德國陸軍所採用,以取代前線部隊中的M1879帝國轉輪手槍,其後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軍為德軍的制式手槍,亦在兩次大戰中分別成為了協約國及同盟國士兵最搶手的戰利品。在二戰期間甚至有德軍士兵把魯格手槍當成「餌」,以誘殺嘗試拾取戰利品的盟軍士兵。
直到二戰過後,該槍仍然被東德的人民警察所使用。
另一把則是經典得不能再經典,幾乎成為手槍代名詞的白朗寧M1911了,也成為男主角斯蒂夫在全片中常攜的手槍
M1911由約翰·白朗寧設計,自1911年推出後立即成為美軍的制式手槍並一直維持到1985年,時間長達達74年(1911年至1985年)。是美軍在戰場上常見的武器,經歷了一戰、二戰、韓戰、越戰以及海灣戰爭。
在整個服役時期美國共生產了約270萬把M1911及各類該型(不包括盟國授權生產),很可能是歷來累積產量最多的手槍。M1911系列亦是白朗寧以槍管短行程後座作用原理來設計的最著名產品,其各種特點也影響著其他在20世紀推出的手槍。
電影德軍士兵手中大量出現的武器為毛瑟1898式步槍(Mauser Gewehr 1898)。
該槍是德國毛瑟槍廠在德國軍方採用步槍委員會88式步槍後,為了奪回在德國槍械市場的地位而研製的步槍。該槍發射7.92×57mm毛瑟步槍子彈,其內置彈倉能裝彈5發。98式在1898年到1935年間為德軍的制式步槍,直到它在1935年被另一傳世經典毛瑟Kar98k步槍取代為止。
該槍的出現成功地取代了在德軍服役的88式步槍,並首次在義和團之亂中投入使用,也是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主力步槍。該槍也成功地出口到多個國家,包括:中國、奧斯曼帝國和西班牙等。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亦有被納粹德國的人民衝鋒隊所使用。
另一款為土耳其毛瑟M1903式步槍
該槍是基於98式栓動式步槍,專門為奧斯曼軍隊設計的制式步槍。由德國毛澤公司生產的。使用橋夾裝填系統,子彈會滑出橋夾進入彈匣,而不是待在漏夾裡,原有的長型瞄具(Lange Visier)被切葉式瞄具取代。
該槍使用土耳其的7.65mm彈藥,之後則換為了標準的毛瑟7.92x57mm彈藥。大部分都在巴爾幹戰爭和一戰中服役。而片中出現在德軍手上則很詭異。
而片中英軍使用的主要為李-恩菲爾德1號三型步槍(Lee-Enfield No. 1 Mk III)。
1915年推出的李-恩菲爾德1號三型步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和大英國協軍隊的標準制式步槍。其為三型步槍(MKIII)的簡化版,主要分別是移除了彈匣隔斷器及加入遠距離齊射照門,風偏調整功能亦被取消,拉機抦由平滑圓頭改為帶鋸齒圓頭。
該槍亦是二戰中大量生產和廣泛採用的李-恩菲爾德步槍之一,由其是在北非、義大利、太平洋及緬甸戰場的英軍及大英國協部隊中。
片中配角查理使用的是恩菲爾德M1917式步槍
該槍又稱為「美制恩菲爾德」(American Enfield),是由美國兵工廠於1917至1918年間在恩菲爾德P14基礎上生產的.30-06口徑栓動式步槍,其及M1903斯普林菲爾德步槍作為一戰時美軍的主要制式步槍服役。在1918年11月11日,約75%的赴歐洲戰場的美國遠徵軍都裝備了M1917。
在二戰開始初期,美國把儲備起來的M1917重新改造,並作訓練用途及通過租借法案向多個國家作出援助(包括英國、菲律賓、法國及中國)。
男主角還使用了一把溫切斯特M1897式霰彈槍(Winchester Model 1897)
這是由著名的美國槍械設計師約翰·白朗寧所設計、美國溫徹斯特連發武器公司所生產的泵動式及外置擊錘式霰彈槍,綽號戰壕清道夫。
片中德軍在戰壕中使用的是馬克沁MG08/15式機槍(Maxim MG08/15)
為了給士兵提供輕型機槍以作火力支援,德國在1915年成立了一個設計委員會。當時最有競爭力的候選者之一是MG13,然而如果要大量生產這種機槍需要對生產設備做出較大改動,因而委員會決定對MG08進行輕量化。
做出的改動包括切短槍匣;將冷卻水套筒的直徑從125毫米減少到87毫米,水容量也從7品脫減少到5品脫;簡化槍口保護罩;槍匣的裝甲由4毫米減少到3毫米;加上了槍託和手槍型扳機以及兩腳架;去掉了光學瞄準具。MG08/15最初在1916年4、5月間投產,在索姆河戰役中開始小規模接受實戰測試,可以使用100或200發的彈鏈。
3.劇中登場的飛機男主角史蒂夫·特雷弗偷飛的德意志帝國空軍(Deutsche Luftstreitkräfte)福克爾E.III (E為德文單翼機-Eindecker的縮寫),是1915年中至1916年初大戰前期的德軍主力戰鬥機種。
而該機型在1918年底戰爭結束之際的電影背景時空早已退役。背景這架序號105/17實際上也不存在(17指1917年下訂製造)。
主角史蒂夫佩掛的是功勳勳章(Pour le Mérite,俗稱藍色馬克思),在整場大戰中也只有區區23名德軍飛行員獲頒,且每名得主都是家喻戶曉的全國宣傳人物。用這樣顯眼的裝扮在同盟國軍事設施晃蕩卻沒人發現也很誇張。
而駕駛著福克爾E.III的史蒂夫向工廠投擲的是一枚15型迫擊炮彈(Wurfgranate 15)。雖然該彈最初打算用於像16型迫擊炮(Granatenwerfer 16),但實際上被德國飛行員用於空中轟炸。
作為航空炸彈用途時,該彈通常被安全別針固定住保險,彈頭朝上放在飛機的架子上上,而不是像電影裡的那樣,彈頭朝下。
影片中投入工廠的迫擊炮彈。事實上15型彈是撞擊式保險,而不是定時保險。應該在落地後立即引爆。而其保險絲非常敏感,所以很有可能在撞到工廠的玻璃天花板時就已經爆炸了。
另一張劇照裡的雙翼雙座飛機與英國在1916年4月開始服役的索普威斯1½「闊步者」戰鬥機(Sopwith 1½ Strutter)雷同,但安排英國戰鬥機在同盟國機場裡與德國戰鬥機同時出現,不知有何用意。此機種為英軍首款搭載螺旋槳同步機槍的戰機,1917年10月起由名機索普威斯「駱駝」(Sopwith Camel)所取代。
電影中那艘德軍戰艦「施瓦本」號(SMS Schwaben)一駛進天堂島海域就觸礁傾斜沉沒,而這艘戰艦的艦名出現在搭載的小艇上。
實際上於1901年8月下水、1904年4月開始服役的德意志帝國海軍(Kaisersmarine)「施瓦本」號戰列艦,為前無畏型戰艦維特爾斯巴赫級(Wittelsbach)的第四艘。服役期間幾乎都作為訓練艦使用,也僅在北海及波羅的海活動,從未在愛琴海巡弋過。本艦並未損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而是在1921年3月除役,並於同年拆解出售。
「施瓦本」號在服役之初曾短暫作為魚雷訓練艦。在1905年1月11日編入德意志帝國海軍炮術督察署(Inspektion der Schiffsartillerie)以後,即取代了帝國海軍首艘專職炮術訓練艦(Artillerieschulschiff) 「馬斯」號(SMS Mars)。「馬斯」號於1879年11月下水、1881年3月開始服役,為十九世紀晚期鐵甲艦(ironclad)。而羅馬神話中的馬斯就是希臘神話中的戰神阿瑞斯(Ares)。
若說電影特意使用了這種隱晦艱澀的關聯性,其實還滿牽強說不太通。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皇家海軍就復役了一艘前無畏型戰列艦:莊嚴級(Majestic)「馬斯」號 (1896年3月下水、1897年6月開始服役),作為運兵船使用。
女超人在最終決戰時扛起來甩出去的是德軍俘獲使用的英國四號坦克(Mark IV tank)。德軍自大戰末期1918年3月下旬才開始將坦克投入戰鬥,使用繳獲四號坦克的數量也多過自己設計生產的坦克,且在戰爭結束之際也只有繳獲的四號坦克還堪用。
電影裡這張合照的右邊就是一輛復刻得很不像的英軍四號坦克。車體上也沒有用於跨越溝壑的橫梁和軌道,而部署在西歐戰場上的四號坦克均有這些配件(只有訓練及部署在中東的型號沒有)。
1916年9月15日英軍在索姆河(Somme)會戰史上首次投入一型坦克以後,德軍才啟動坦克研發,並遲至1917年10月才開始生產首款,也是大戰中唯一一款坦克:突擊裝甲車A7V(Sturmpanzerwagen A7V)。
但因德國受英國全面海上封鎖以致物料短缺,最終A7V只生產了20輛。與英國四號坦克自1917年5月至戰爭結束共1220輛的生產數目相比已屬天壤之別,更不要說與協約國的坦克總數相比較。
德意志帝國陸軍(Kaisersheer)在1918年1-2月間以A7V裝備第1、第2、第3等三個突擊裝甲車營(Sturm-Panzer-Kraftwagen-Abteilung),各營編制5輛A7V。
同年3-4月間,德軍展開大規模春季攻勢-皇帝會戰(Kaiserschlacht)的首波主要攻勢:米夏埃爾作戰(Michael Schlacht)。第1突擊裝甲車營即在3月21日於法國聖康坦(Saint-Quentin)執行首次戰鬥任務。
1918年3月21日,在法國索姆省魯瓦的德軍A7V坦克
1918年4月24日德軍發起第二次維萊布勒託納(Villers-Bretonneux)戰役的首日,將3個突擊裝甲車營共15輛A7V全數投入戰鬥,也發生了戰爭史上第一回坦克對戰:
德軍第2突擊裝甲車營的3輛A7V對上3輛英軍四號坦克,結果兩輛A7V與兩輛四號雌型坦克(裝備五挺7.92 mm 劉易斯機槍)分別遭擊損後撤離戰場,一輛A7V遭四號雄型坦克的QF六磅炮命中3發而棄車,隨後這輛四號雄型坦克單邊履帶也被迫擊炮擊毀而棄車。
這兩輛棄置的坦克之後在夜間由兩方各自從戰場回收。下圖為為英國博文頓坦克博物館收藏的A7V與四號坦克復刻版。
因戰損與零組件缺乏之故,第1和第2突擊裝甲車營在9月即因無可用A7V而改編。第3營則持續至10月7日,直到所有A7V皆損耗殆盡為止。
值得一提的是,二戰時期德國黨衛軍「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師的老師長,後官至黨衛軍第6裝甲集團軍司令,人稱老爸的舍普·迪特裡希在一戰時就曾經在A7V上服役過,並獲得過極為罕見的一戰坦克紀念章(Kampfwagen-Erinnerungsabzeichen),該章僅頒發過99枚。
1936年的迪特裡希,胸前可見坦克紀念章
與區區20輛A7V相比,德軍在大戰中俘獲了超過50輛英軍四號坦克納為己用,且在修復後陸續裝備40輛投入戰鬥。
俘獲的四號坦克與受損故障的A7V皆由設在比利時沙勒羅瓦(Charleroi)的巴伐利亞第20軍用車輛廠(Bayerischer Armee-Kraftwagen-Park Nr. 20)負責修復。
該單位也負責將四號雄型坦克裝備的英制57 mm QF六磅炮換裝與A7V同款,但在東線戰場從俄軍大批繳獲的57 mm Nordenfelt堡壘炮。
這些虜獲的四號坦克由1918年3月起至8月止,陸續裝備第11至第16等6個突擊裝甲車營,各營編制5輛四號坦克,並一直使用到戰爭結束。
其中第11突擊裝甲車營首先於3月21日投入聖康坦戰場,而巴伐利亞第13突擊裝甲車營本預計裝備A7V,但因生產數量不足而在4月決定改用俘獲的四號坦克。
自1918年10月起,突擊裝甲車營全面改稱重型裝甲營(schwere Panzer-Kampfwagen-Abteilung),並加注A7V或Beute (虜獲)以區分裝備車輛的差異。不過這時已近大戰尾聲,德軍也僅剩虜獲的四號坦克尚在軍中服役。
一戰時期的反坦克之戰坦克在發展之初是作為步兵支援武器,用以打破靜態防禦戰的僵局,突破敵方鐵絲網、戰壕與機槍火網防衛,並以附載的槍炮壓制戰壕裡的敵軍,讓伴隨的步兵得以挺進佔領。
這時期的坦克速度跟人快步走差不多,也常因機械故障而損壞。在彈坑遍布、顛簸難行的無人地帶行進時,槍炮射擊的準確度極差。
裝甲通常為6-12 mm硬化鋼板,只能防禦小口徑槍彈和炮彈碎片。因此1916年9月初次投入戰鬥的英軍坦克雖然震懾德軍前線部隊,但德軍依然認為這並非值得特意應對的威脅。畢竟投入戰鬥的坦克數量並不多。
然而隨著坦克戰術改變、投入戰鬥規模擴大,坦克防禦武器與戰術也隨之演變。由於協約國有坦克而同盟國沒有,當時唯一需要防禦坦克攻擊的德意志帝國,也因此以無數官兵的鮮血樹立了反坦克武器與戰術上的眾多典範。
一次大戰的坦克裝甲無法抵禦直接命中的大口徑高爆野戰炮彈,且行進也非常緩慢。
但若在敵坦克突擊開始後才以遠離前線的野戰炮兵向煙塵瀰漫的戰區實施間接曲射炮擊,並期望能通過觀測彈著點,修正彈道以命中敵坦克,這種想法並不切實際。坦克防禦的任務還是得由前線步兵與戰鬥工兵來執行較為現實。
德軍步兵面對敵坦克突擊的一貫作法就是以手頭上所有可用武器朝它們集中火力射擊,期望能擊損敵坦克、殺傷坦克內部乘員並驅離伴隨的敵軍步兵。
這些武器中較為專門的反坦克用途的是在戰地現場改造的反置彈頭子彈與標準配發的鋼核實心穿甲彈(Spitzgeschoss mit Kern,或稱Patrone SmK,即K bullet),兩種子彈皆由步兵標準裝備7.92 mm口徑毛瑟步槍擊發。反置彈頭子彈的效果類似現代的高爆碎甲彈,在未貫穿裝甲的情況下仍可造成裝甲板劇烈變形而在車體內側產生碎片崩裂殺傷坦克乘員;K bullet則可在100米距離貫穿當時坦克裝甲。
為此協約國坦克乘員配發鐵製護目片與鎖子甲面罩(splatter mask),以防護在觀察孔附近碎片噴濺可能造成的頭部致命傷害。
除了步槍,常用以射擊敵坦克的步兵火炮包括迫擊炮(7.5 cm Minewerfer )以及步兵炮(7.7 cm Infanteriegeschütz L/20 ),兩者皆以高爆彈平射方式射擊敵坦克。這兩種火炮都有機會擊損坦克履帶,且後期的步兵炮更配發實心穿甲彈,進一步強化反坦克能力。
本片中即出現過德軍以7.5 cm迫擊炮攻擊神奇女俠的片段
在敵軍伴隨步兵被各式武器攻擊火力打散,甚至敵坦克履帶被炮火擊毀而無法動彈後,戰鬥工兵就可乘機接近敵坦克,投擲集束手榴彈(Geballte Ladung)打擊,或攀爬敵坦克,伺機將手榴彈投入艙門內殺傷內部乘員甚或引爆油箱。
因為當時的坦克內部是個嘈雜高溫(據說可達攝氏60度)且充滿油汙的環境,打開艙門似乎是能讓乘員比較舒適的作法。
若敵坦克乘員在被圍後仍堅不投降,戰鬥工兵會以火焰噴射器將敵坦克連同車內乘員一併燒毀。
除此之外,在首次接觸坦克後,德軍也開始發展部署反坦克雷,並改進埋設方式使敵軍不易察覺。但在大戰期間並未曾在反坦克地雷附近埋設人員殺傷雷,以增加敵軍探雷及除雷難度。至於各種人造反坦克障礙物皆經實戰證明效果非常有限。
自1917年3月英軍開始加裝表面硬化鋼板後,以毛瑟步槍擊發的K子彈就不再有效。德軍於是以毛瑟步槍為基礎發展專門的反坦克步槍,並於1918年5月開始配發毛瑟M1918式反坦克槍(Mauser Tankgewehr M1918),又稱T型槍(T-Gewehr)。
此槍使用13.2 mm口徑反坦克及防空兩用穿甲彈(Tank und Flieger,簡稱TuF),在100米距離可擊穿20-25 mm表面硬化鋼板。T型槍為歷史上首款反坦克槍,重達16公斤為毛瑟步槍的四倍重。
但因沒有有效的緩衝機構以致擊發時產生巨大後座力,大幅降低射擊準度與射手耐力,加上彈頭擊穿裝甲後除非恰好命中坦克重要機構或乘員,否則僅會在坦克上留下彈孔而無法有效摧毀它。因此實際上成效不佳。
自1917年11月下旬的康布雷(Combrai)戰役起,尤其在1918年夏季以後,協約國開始以數十至數百輛的規模將坦克投入單場戰鬥,從而顛覆之前德軍面對少量坦克時所形成的反坦克戰術。
為了應對,德軍開始發展專門反坦克炮,並在1918年9、10月間戰爭結束前生產了600門輪式載具3.7cm口徑反坦克炮(Tankabwehrkanone Rheinmetall in starrer Räder–lafette)。
但這史上首款反坦克炮還未派發前線部隊時,戰爭就已結束。此炮炮口初速506 m/s,其460克實心穿甲彈頭可在500米距離貫穿15 mm表面硬化鋼板,足以在遠距離對付當時協約國的重型坦克。
最後還是放多幾張小姐姐的美圖,真的有被電到(軍史武器什麼的,真的是太無聊了: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