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浮瓶潛水呼吸器的製作方法
2023-07-10 17:35:01 1
專利名稱:葫蘆浮瓶潛水呼吸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對能夠呼吸天然空氣和個人操作使用的「浮瓶式潛水呼吸器」的改進。
目前,個人操作使用的能夠安全高效地呼吸天然空氣和長時間大範圍潛泳的潛水呼吸器,是中國專利91205690.8所述的「浮瓶式潛水呼吸器」。該潛水呼吸器主要由一根長度大於潛水深度的吸氣軟管、一個能在水面上穩定漂浮並有進氣管和出氣管的落水瓶和一個單向閥式吸氣嘴組成,吸氣軟管的兩頭分別與落水瓶和吸氣嘴連接。
當潛水者在水下吸氣時,新鮮空氣先從進氣管進入落水瓶,然後從落水瓶裡進入出氣管,再然後才進入吸氣軟管和開啟的單向閥式吸氣嘴,最後被人吸入。當風浪把水從進氣管灌入落水瓶時,則由於進、出氣管不同軸,由於進、出氣管的瓶內端頭互相遠離,由於進氣管的瓶內端頭的高度低於出氣管瓶內端頭的高度,所以水就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降落到落水瓶的底面上,而不能進入出氣管和吸氣軟管。這樣就解決了嗆水問題。
當潛水者在水下呼氣時,單向閥式吸氣嘴關閉,呼出的廢氣從人的嘴唇與單向閥式吸氣嘴的外徑之間排入水中,這樣就防止了呼出的廢氣進入吸氣軟管與新鮮空氣混合,從而提高了呼吸效率。
當潛水者潛泳時,用牽引繩拉著落水瓶在水面上漂浮移動,就能在水下安全高效地呼吸天然空氣和長時間大範圍的潛泳。
上述專利所述的潛水呼吸器的落水瓶,是用金屬、塑料或木材製作的,具有顯著的工業製品特點,缺乏中國民族工藝特色,因此有必要予以改進。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種用幹葫蘆製作落水瓶的「葫蘆浮瓶潛水呼吸器」,它能在保證浮瓶式潛水呼吸器原有性能的前提下,使所製成的產品不僅具有較高的工藝品價值,而且能充分地利用我國豐富的幹葫蘆資源。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選用結實、美觀、容積在1.5公升以上的幹葫蘆,把其內瓤和種子掏出,在其殼體的裡面做上一層無毒塑料薄層,做為落水瓶的內壁,以防止落水瓶因為進水而發生黴爛,在其殼體的外面包上一層透明塑料或透明橡膠外套,做為落水瓶的外壁,以保護殼體不受損傷和提高落水瓶的安全性能,以此而製成的落水瓶。當該落水瓶裡進水時,由於有塑料內壁保護,可使幹葫蘆避免發生黴爛,延長其使用壽命。當幹葫蘆殼體或外套的局部發生破裂時,只要兩者不是同時發生破裂,落水瓶仍可繼續穩定漂浮,潛水者有充分的時間浮上水面,所以不會發生嗆水問題。同時為了提高葫蘆浮瓶潛水呼吸器的安全性能,本發明的吸氣軟管採用多層的塑料或橡膠軟管,當吸氣軟管的某一層管壁發生破裂時,確保吸氣軟管仍然能夠使用,避免發生嗆水。
本發明因為只需要把合適的幹葫蘆適當加工,就能製作出美觀、結實、安全和具有工藝品特色的「葫蘆浮瓶潛水呼吸器」,所以具有較大的使用價值;同時由於幹葫蘆是一種豐富的農作物資源,所以用幹葫蘆製作潛水呼吸器的落水瓶,對於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也有好處。
本發明的具體內容由以下的實施例給出。
圖1是根據本發明提出的葫蘆浮瓶潛水呼吸器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A方向的剖面圖。
圖3是圖1中B-B方向的剖面圖。
圖4是圖1中C-C方向的剖面圖。
下面結合圖1、2、3、4詳細說明依據本發明提出的具體設備的細節及工作情況。
該設備主要由落水瓶(6)、吸氣軟管(15)和單向閥式吸氣嘴(19)三大部分組成,下面詳細予以說明。(15)和單向閥式吸氣嘴(19)三大部分組成,下面詳細予以說明。
落水瓶(6)是用幹葫蘆製作的密閉容器,它的容積在1.5公升以上,它的形狀如圖1所示。落水瓶(6)的內瓶壁(22)是一層無毒塑料材料,落水瓶(6)的外瓶壁(23)是一層透明塑料或透明橡膠材料的外套,落水瓶(6)有進氣管(5)、出氣管(9)、洩水孔(3)、洩水孔塞(2),在落水瓶(6)的底部用一根尼龍繩(13)拴了一塊鉛墜(14)。
由圖1、2可以看出,進氣管(5)和出氣管(9)不同軸,並且與落水瓶(6)的內瓶壁(22)互相遠離;進氣管瓶外端頭(1)高出瓶頂面(4)並指向天空;進氣管瓶內端頭(8)遠離內瓶壁(22)和出氣管瓶內端頭(7),其距瓶底面(11)的高度是落水瓶高度的1/4,這也是落水瓶(6)允許進水量的高度;出氣管瓶外端頭(12)與吸氣軟管(15)連接;出氣管瓶內端頭(7)遠離內瓶壁(22)和進氣管瓶內端頭(8),其距落水瓶底面(11)的高度是落水瓶高度的1/2;落水瓶高度是指瓶底面(11)至瓶頂面(4)的距離。用一根50~100釐米的尼龍繩(13)把一塊鉛墜(14)拴在落水瓶(6)的底部,鉛墜(14)的重量是落水瓶(6)排水量的1/6~2/5,鉛墜(14)使落水瓶(6)重心穩定,防止它在風浪中翻滾。把落水瓶(6)放到水裡,它就在水面上穩定漂浮,隨著波浪起伏而起伏,用牽引繩拉著它,它就漂浮移動。由於落水瓶(6)大部分體積高出水面,並且進氣管瓶外端頭(1)始終指向天空,所以一般的風浪很難把水灌入落水瓶(6)。
當潛水者在水下吸氣時,天然空氣先從進氣管(5)進入落水瓶(6),然後再從落水瓶(6)裡進入出氣管(9),再然後才進入吸氣軟管(15)和開啟的單向閥吸氣嘴(19),最後被人呼吸。如果此時風浪把水灌入進氣管(5),則由於進氣管(5)與出氣管(9)不同軸,由於進氣管瓶內端頭(8)低於出氣管瓶內端頭(7)的高度,由於端頭(7)、(8)兩者互相遠離,所以水就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箭頭(10)所示的方向落到瓶底面(11)上,而不能落入出氣管瓶內端頭(7),更不能進入吸氣軟管(15),這樣就解決了嗆水問題,保證了潛水者安全地呼吸天然空氣。
吸氣軟管(15)是一根多層的塑料或橡膠軟管,圖1中的吸氣軟管(15)是兩層的,分為內管壁(24)和外管壁(25),在此只應把這種情況看成是一個範例,在實際中吸氣軟管(15)可以是兩層或兩層以上的,它的內徑是15毫米,它的長度應是潛水深度的1.5倍以上,它一頭與出氣管瓶外端頭(12)牢固連接,它另一頭與單向閥吸氣嘴(19)牢固連接。吸氣軟管(15)既是新鮮空氣的通路,又是落水瓶的牽引繩,所以要選用柔軟、抗折迭和拉力大的塑料或橡膠軟管,例如塑料或橡膠波紋管。
由圖1、3、4可以看出,單向閥式吸氣嘴(19)是一個管狀閥門,它包括進氣口(16)、塑料閥球(17)、限位針(18)、出氣口(20)和布滿透氣孔的止脫環(21)。圖1中的吸氣嘴(19)處於吸氣時的開啟狀態。
進氣口(16)的內徑小於閥球(17)的直徑,閥球(17)的直徑又小於出氣口(20)的內徑,為防止閥球(17)從出氣口(20)掉出來,在閥球與出氣口之間裝上限位針(18),閥球(17)可以在進氣口(16)與限位針(18)之間往復運動,以開關單向閥吸氣嘴(19)。止脫環(21)位於出氣口(20)的外徑上。
圖3反映了限位針(18)在吸氣嘴(19)中裝配關係。
圖4反映了止脫環(21)的剖面形狀。
把單向閥吸氣嘴(19)含在口中,用牙齒擋住止脫環(21),以免呼氣時吹脫吸氣嘴(19)。當吸氣時,閥球(17)離開進氣口(16)並向出氣口(20)的方向運動,吸氣嘴(19)開啟,新鮮空氣從進氣口(16)和閥球(17)與出氣口(20)的間隙之間通過,吸進新鮮空氣;當呼氣時,閥球(17)被吹向進氣口(16),堵住進氣口(16),吸氣嘴關閉,呼出的廢氣通過止脫環(21)上的透氣孔,從人的嘴唇與吸氣嘴(19)外徑之間排入水中。這樣就避免了呼出的廢氣進入吸氣軟管(15)與新鮮空氣混合,從而提高了呼吸效率。
把落水瓶(6)放到水面上,把單向閥吸氣嘴(19)含在口中,潛水者就能在水下安全高效地呼吸天然空氣;用吸氣軟管(15)拉著落水瓶(6),就能在水下長時間大範圍地潛泳。
當本發明的潛水呼吸器在水中使用時,萬一落水瓶(6)的殼體、內瓶壁(22)、外瓶壁(23)、吸氣軟管內管壁(24)或外管壁(25)的某一層發生局部破裂時,落水瓶(6)仍然能夠穩定漂浮,吸氣軟管(15)也不會進水,從而避免發生嗆水;而且潛水者能夠有充足的時間浮出水面,對破裂的落水瓶(6)或吸氣軟管(15)予以修理或更換。
所以從產品的民族工藝特色和安全性能來看,本發明對中國專利91205690.8所作的改進是十分必要的。
權利要求
1.呼吸天然空氣和個人操作的潛水呼吸設備,該設備由一根長度大於潛水深度的吸氣軟管(15)、一個能在水面上穩定漂浮的落水瓶(6)和一個單向閥式吸氣嘴(19)所組成,吸氣軟管(15)的兩頭分別與落水瓶(6)和單向閥式吸氣嘴(19)相互連接,其特徵在於落水瓶(6)是用幹葫蘆加工製作的,吸氣軟管(15)是多層的塑料或橡膠軟管。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設備,其特徵是落水瓶(6)是用結實、美觀的幹葫蘆製作的密閉容器,它的內瓶壁(22)是一層無毒塑料薄壁,當落水瓶(6)進水時,能夠防止幹葫蘆發生黴爛,延長其使用壽命。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設備,其特徵是落水瓶(6)的外瓶壁(23)是用透明塑料或透明橡膠製作的保護套,用來保護落水瓶(6)的殼體和提高落水瓶(6)的安全性能,當落水瓶(6)的殼體或外瓶壁(23)的局部發生破裂時,只要不是兩者同時發生破裂,落水瓶(6)仍然能夠在水面上穩定漂浮,而且潛水者有充足的時間浮出水面,從而避免發生嗆水,保護潛水者的安全。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設備,其特徵是吸氣軟管(15)是多層管壁的塑料或橡膠軟管,當內管壁(24)或外管壁(25)的某一層發生破裂時,吸氣軟管(15)仍然能夠安全使用,避免發生嗆水,保護潛水者的安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呼吸天然空氣和個人操作的潛水呼吸設備。它能解決普通的浮瓶式潛水呼吸器缺乏民族工藝品特色的問題。其特徵是用幹葫蘆製作具有多層結構的落水瓶和使用管壁是多層結構的吸氣軟管。當某一層落水瓶瓶壁或吸氣軟管管壁破裂時,仍能避免發生嗆水,保護潛水者的生命安全。
文檔編號B63C11/22GK1077170SQ9210259
公開日1993年10月13日 申請日期1992年4月7日 優先權日1992年4月7日
發明者姚晟琦 申請人:姚晟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