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年輕時的感情(沈從文無視妻子感受)
2023-07-10 06:27:24 1
沈從文,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文學家,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而《邊城》,成為了沈從文最著名的一篇作品。《邊城》中,翠翠和爺爺真摯的感情,感動著無數的人;翠翠曲折的命運,也讓許多讀者揪心不已。在書中,主人公的命運曲折;在現實中,沈從文的經歷也非常崎嶇。
曾經,沈從文沒有顧及到妻子的感受,將自己一段八年的婚外情,寫成了小說。然而,作品發布之後,沈從文的命運卻出現了很大的轉變,曾一度陷入到絕望的境地之中。
1902年,沈從文出生在湖南省的鳳凰縣。對於這個養育了他的故鄉,沈從文有著非常深厚的情感。沈從文將他對故鄉的深情,都盡數在他創作的作品中表達了出來。在沈從文的筆下,湘西的鳳凰城,是一個淳樸美麗令人嚮往的地方。
然而,沈從文的一生中,能夠停留在湘西的時間,卻是非常短暫的。十六歲時,沈從文離開了湘西,參加軍隊。少年時期的離家參軍生活,是非常艱苦的。或許,也正是因為這段艱苦的經歷,讓沈從文更加熱愛他的故鄉。
內心中有著細膩情感的沈從文,並不適合當一個軍人。1922年,二十歲的沈從文決定離開軍隊,來到北京求學。經歷了五四運動之後,北大成為了許多學子們嚮往的高校。沈從文也非常希望,自己能夠進入北大學習。
但是,參軍之前的沈從文,只接受過小學教育。因此,他只能以一個旁聽生的身份,在北大旁聽。但是,隻身在北京求學,所承受的生活壓力也是非常大的。為了獲取經濟來源,沈從文開始給雜誌報刊投稿,以獲取稿費。
新文化運動之後,北京、上海等地都創辦了許多的文學雜誌和報刊。這些報刊都是盈利性的。因此,任何人都可以給報刊投稿,稿件一經徵用,作者就能獲得一定的稿費酬勞。
沈從文通過寫稿,讓自己完成了學業,也讓自己在文壇打響了名號。一些讀者讀過沈從文的小說之後,就經常給他寫信。在這個過程中,沈從文得到了胡適的青睞和提拔。而且,正是因為胡適,沈從文才認識了張兆和。
1930年的一天,沈從文因為一些公事,來到了胡適的辦公室。非常巧妙的是,張兆和也在同一個時間來到了胡適的辦公室。當時,二十八歲的沈從文,是學校的老師。而二十歲的張兆和,則還只是一名學生。
張兆和的父親張吉友,是一位非常富裕的商人。張兆和將自己的許多錢財,都投資到了教育事業中。因為父親的關係,再加上自身有著秀美的長相,張兆和在學校中,也有著較大的名氣。
看到沈從文和張兆和一起出現在自己的辦公室裡,作為主人的胡適,很高興地為兩人引薦。見到張兆和的第一眼,沈從文就對她一見鍾情了。胡適大誇沈從文:「這位就是鼎鼎大名的沈從文,是不可多得的創作天才。在他身上,我可是看到了中國小說的希望啊!」
但是,聽到這話的張兆和,只是禮貌地笑了笑,並沒有因為胡適的誇獎,而對沈從文感興趣。沈從文對張兆和的愛意,產生得非常突然而猛烈。張兆和平淡的態度,讓沈從文產生了非常短暫的沮喪,但也激起了沈從文內心中的倔強。
雖然兩人是師生的關係,但是,沈從文認為:這並不能阻擋自己對張兆和的愛意。他運用自己優秀的文筆,將內心中細膩的情感轉變成為一封封飽含愛意的情書。沈從文對張兆和的愛,一發不可收拾。
起初,張兆和收到沈從文的情書之後,心情毫無波瀾,不為所動。張兆和以為,只要自己不回應,感受到自己態度的沈從文,就不會再寫情書了。但是,張兆和低估了沈從文的堅持和倔強。不管張兆和的態度如何,沈從文每一天都給張兆和寄情書。
從結果上看,沈從文的堅持是有用的。1931年6月,張兆和終於被沈從文的情書打動了。從此,兩人開始了甜蜜的戀愛關係。1933年9月,沈從文和張兆和舉辦了一場很盛大的結婚典禮,結為夫妻共同生活。
沈從文,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文人,他熱衷於表達自己內心的細膩情感,熱衷於文學創作。起初,沈從文和張兆和,的確是度過了一段非常幸福滿意的婚姻生活。但是,不久之後,因為觀點的不同,兩人就斷斷續續地爆發爭吵產生矛盾。
沈從文與張兆和的相遇,緣於在胡適辦公室的一場偶遇。巧合的是,沈從文與高青子的第一次見面,也是因為一次偶然的遇見。沈從文出名之後,就結交到了許多的朋友,其中就包括熊希齡,而高青子則是熊希齡的家庭教師。
有一天,沈從文到熊希齡家中拜訪。當天,高青子也來到熊希齡的家中授課。在上課的過程中,熊希齡接到一個緊急的電話之後,就急急忙忙地出去了。因此,當沈從文來到熊希齡的家中時,還沒有離開的高青子,就主動招呼起了沈從文。
此前,高青子就讀過很多沈從文創作的小說。因此,在兩人的交談中,高青子表達出了對沈從文的崇拜和仰慕之情。這一次的相遇之後,沈從文和高青子就經常寫信交流。後來,全面抗戰爆發,沈從文和高青子,都來到了雲南。
也是從這時候開始,沈從文背著妻子張兆和,開始了與高青子的婚外情。後來,沈從文還將這段長達八年之久的婚外情,寫進了小說《看虹錄》中。在寫這本小說的時候,沈從文或許只是想要將自己的靈感寫下來。
但他沒有想到的是,因為這本小說改變了他的人生。1948年,郭沫若在文章中稱:稱沈從文是「桃紅色」作者。一下子,沈從文遭受到了許多文化界人士猛烈的批判。除了遭到抵制和批評之後,沈從文還需承受著巨大的政治壓力。
1949年初,承受不住重壓的沈從文做出了自殺的行為。幸好,因為搶救及時,沈從文成功地活了下來。但是他的文學創作之路,也從此終結了。對於文壇來說,沈從文的離去是一個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