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民間藝術奇葩「壯劇起源」
2023-07-10 06:11:23 1
壯族文化的產生是壯族人民勤勞智慧的成果。壯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所以壯族戲劇大多是從山歌與雜耍發展形成的。因而形成了今天的壯劇。
壯劇除了是一種娛樂觀賞節目,也是壯族人民用於祭祀祈禱的歌舞。下面,大家就隨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壯族民間藝術奇葩「壯劇起源」吧。
壯劇又叫「壯戲」,是在壯族民間文學、歌舞和說唱技藝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舊時壯族自稱「布託」,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壯戲稱為「昌託」即「土戲」,以別於漢族劇種。
壯劇音樂主要來源於山歌、民間說唱、道場音樂等,按戲曲音樂的劃分可分為腔、曲牌、唱詞、樂器幾個部分。壯劇表演有「女不離扇,男不離刀」之說,也有一些傳統步伐、調度規則,但不拘泥於過多的程式,而是根據壯族宗教歌舞及劇目需要,不斷吸收民間及漢族戲等各類表演技藝進行充實,形成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
壯劇是在壯族民歌、舞蹈、雜耍的基礎上發展和形成的。據現有材料看,在清代中期,壯劇就比較成熟,有自己的劇作者,自己的劇本和戲班。由此推知,壯劇大約在清初已初具規模,到了雍正時期,它已經比較成熟了。
壯劇在清同治、光緒年間已有演出。北路壯劇最早稱為「板凳戲」,起源於民歌、唱詩和曲藝,原是壯族民間說唱的一種坐唱形式。勞動之餘,由二三人坐在板凳上唱故事。清康熙二十年手抄唱本央白平調《太平春》即是此類唱本。清乾隆三十年,田林縣組織龍城班,搭臺演出以央白平調自編的唱本《農家寶鐵》,即是北路壯劇最早的雛形。清嘉慶二十年成立半職業性的土戲班。當時土戲藝人已傳了七代。
您可能還會喜歡:
漢族男娶回族女,回族為什麼不能嫁漢族
民族氣息極其濃鬱的撒拉族舞蹈
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
布朗族獨特的手工技藝: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