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老城區發展(歐洲大都市的城市更新)
2023-07-10 22:37:50 5
澎湃新聞記者 魯怡
2018年初,上海市政府發布《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明確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嚮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
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進程中,歐洲大都市的城市更新是否能為上海提供經驗?5月18日,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空間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沙永傑,做客由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研科技教育創新中心聯合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改造和城市更新專業委員會舉辦的《城市更新大家談》公益講座,以《歐洲大都市的城市更新》為主題,分享羅馬、倫敦、巴黎的舊城改造與新城建設。
沙永傑表示,全球範圍看,歐洲主要大城市經歷的迭代更新發展輪次最多,從實現多輪次轉型升級的角度而言,歐洲大城市是最好的參照案例,能揭示城市發展的一些基本規律,而且相當一部分基本規律在美國主要大城市中也有清晰體現。基於上述觀點,他在講座中列舉歐洲代表性城市在文藝復興至19世紀末期間各自採取的轉型升級舉措,揭示歐洲城市在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階段轉型升級的共性規律。這些歷史事實呈現出的城市發展演變基本規律對分析上海等中國城市當前的城市更新問題具有重要參照價值。
羅馬: 從中世紀城市向現代都市轉型的開先河範本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這座被稱作「永恆之城」的城市在文藝復興時期經過大規模重建(重構格局),為之後其他歐洲城市從中世紀城市向現代都市轉型提供了最重要的範本。
「從城市發展演變角度看,羅馬在文藝復興時期經歷的是城市化和工業化前期(工場手工業)發展階段。由於城市手工業和商業等方面的迅速發展和人口增長,中世紀留下來的城市在規模、功能和形象上已經無法滿足新的歷史時期的發展要求。」
沙永傑表示,1420年重回羅馬的教皇以及城市新興資產階級都迫切希望將羅馬重塑為世界都市,兩種力量聯合,使羅馬重拾堪比古羅馬的城市榮光。15至17世紀,羅馬進行了徹底重建,這輪重建堪比磁碟的格式化。按照教皇的意圖,新規劃的筆直街道將保留的重要宗教史跡和重要建築連接起來,形成新的城市空間構架。新建道路兩側建築被重建,形成全新的城市街道景觀。靠近羅馬波波洛廣場(Piazza del Popolo)約20 hm²範圍是更新重建最徹底的一個片區,新路網劃分出的街坊被規整切分為一塊塊標準建設用地,在嚴整的城市空間格局和土地利用秩序下,中世紀積存下來的舊建築被清除,取而代之的是文藝復興時期和之後幾個世紀迭代更新的建築。這一城市片區通過在街道—地塊—建築構成邏輯,以及建築物底層臨街設置商店等服務功能的模式,為高密度、功能複合及適宜步行的當代歐洲城市肌理提供了片區層面的具體範本。
「沒有文藝復興時期的這輪『大拆大建』,就不可能有今天我們看到的布局嚴整、高度秩序化的羅馬。」
羅馬重建在教皇希克斯圖斯五世(Sixtus V,1585—1590年)時期達到高潮,梵蒂岡城也實施了徹底的重建,並由教皇出面召來最偉大的藝術家和建築師投入羅馬重建(此前重要藝術家主要在佛羅倫斯接受委託),17世紀。由貝尼尼打造的聖彼得大教堂和教堂前宏大的巴洛克廣場落成,這種完全改變城市肌理、採用超常尺度的炫耀式「更新」,為「永恆之城」注入了引以為傲的「永恆」地標。
羅馬文藝復興時期重塑城市秩序的基本邏輯影響了之後其他歐洲城市為走向現代化而採取的更新舉措和方向,從這一點而言,羅馬文藝復興時期的重建是歐洲城市發展演變歷史上的分水嶺。
倫敦:沒有全盤統一規劃的全面更新
「倫敦,與羅馬並列,被認為是城市發展演變過程最複雜的歐洲大城市。」
沙永傑介紹,文藝復興時期,倫敦仍由倫敦城和威斯敏斯特兩個相對獨立的部分組成,城市規模不大。隨著新航路開闢、圈地運動和海外殖民地建設等推動英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快速過渡的一系列歷史進程,雖有一系列社會動蕩和革命,倫敦的實力和地位仍顯著提升。17世紀末,倫敦取代阿姆斯特丹成為歐洲最重要的航運和金融中心,城市進一步擴張,城市規模在18世紀超過巴黎,成為歐洲第一大都市。
在城市建設方面,1666年倫敦大火燒毀了倫敦城大部分區域,當時提出的一系列城市重建全盤規劃方案,都具有文藝復興時期羅馬重建方案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城市道路系統重建方面,但均未被採納。倫敦錯失了全盤統一規劃的機會,按照規劃實現重建的僅有少數重要建築,包括保存至今的聖保羅大教堂,是當時倫敦的標誌性建築和天際線最突出的部分。
「倫敦土地成片歸屬於不同等級的貴族和新興資本家,這些土地所有人也代表了議會的主體,城市管理機構並不強勢,全盤統一規劃很難發揮作用。但資本主義發展促使城市土地開發呈現極大活力,土地所有者以城市片區為單元的空間格局及局部城市道路調整十分普遍,為數眾多的城市局部徹底改造更新匯合起來推動城市全面更新。」
18世紀是倫敦重建擴建並形成當代城市格局的重要時期,也是英國引領的工業革命的積累階段。隨著城市規模和人口激增,當代城市的一系列問題(城市病)率先在倫敦表現出來,住房、交通、環境和公共服務等方面都需要全新的模式,也需要更多的空間。城市史著作中有大量篇幅介紹18世紀倫敦建成一系列廣場、公園、重要街道和大型公共建築等更新舉措,工業革命後被其他歐洲城市模仿。土地所有人和投資人在建設這些滿足城市公共利益的項目的同時,也建設了全新模式的城市住宅、辦公樓和商業中心。廣場、公園、重要街道和公共建築讓所在片區的住宅、辦公和商業建築的價值大大提升,兩方面內容高度結合,形成高等級城市片區(社區)。當代倫敦城市中的高等級社區都與重要街道、廣場和公園密切關聯,也都位於公共運輸便利的中心區域,這些正是18世紀城市全面更新時期形成的。
「17世紀以來在重要城市片區不斷推進迭代更新的邏輯延續到了21世紀。「沙永傑介紹,倫敦金融城提出並實施了2011年至2026年15年增量開發150萬m²、就業崗位增長15%的再度升級發展計劃,在倫敦最重要的歷史街區範圍內陸續落成一系列超高層塔樓,公共運輸等方面也實現了大幅提升。
「這一城市片區的更新舉措力度不亞於上海20世紀90年代從無到有建造浦東小陸家嘴,也讓人聯想到20世紀80年代倫敦金融城上一輪的更新舉措,如著名建築師羅傑斯設計的,容積率達9.6,外觀似一臺拋光過的金屬機器的勞埃德保險公司大廈。」
巴黎:飽受爭議但成效顯著,自上而下的全盤改造
在啟蒙時期的法國文學大師筆下,巴黎的風貌與「浪漫之都」相去甚遠,為了與倫敦競爭,這座城市在19世紀中後期實施了大規模的巴黎改造。
「1851年倫敦舉辦首屆世界博覽會取得巨大成功,大大激發了法國當政者徹底改造巴黎的意願。19世紀中期的巴黎城市中心區擁擠不堪,街道狹窄,汙水橫流,空氣品質糟糕,市民生活環境惡劣,貧富懸殊導致的騷亂和起義此起彼伏,動蕩之中的巴黎亟待通過大舉措更新實現轉型升級。「
沙永傑介紹,提到巴黎的改造,拿破崙三世和奧斯曼是兩個關鍵性人物,前者在1852年執政之初就宣布,1855年在巴黎舉辦世界博覽會,要向世界展現法國的實力和巴黎的魅力。
「拿破崙三世親自確定了包含開通和拓寬若干條城市主要道路並重建道路沿線用地的整體規劃意圖,這種規劃意圖與希克斯圖斯五世對羅馬重建的規劃意圖非常相似,並選用喬治·歐仁納·奧斯曼(Georges Eugène Haussmann)出任塞納省省長,強力推行巴黎改造。拿破崙三世的政治訴求和整體規劃意圖與奧斯曼的執行力是巴黎實現全盤改造的兩大前提條件。巴黎改造最重要的實施階段是奧斯曼1853年至1870年任塞納省省長的17年,雖然在西方城市規劃史上有相當多爭議和負評,但毫無疑問,正是通過這次全盤改造,巴黎成為世界上最美麗、最現代化的大都市之一。」
從城市道路和建築改造情況看,巴黎改造與文藝復興時期羅馬重建很相似,但巴黎改造是全方位更高能級的城市全面更新。巴黎主要路網發生了格局性更新,創立了林蔭大道的街道模式,但未將道路兩側不規則的建設地塊重新規整化劃分,而是通過嚴格的城市設計導則確保城市街道上建築立面的統一和秩序。更重要的是,為了緩解城市迅速發展與滯後的功能和不合理結構之間的矛盾,巴黎改造在疏解城市交通、建設大型城市公園和完善市政等方面做了大量項目。同時,還仿效倫敦建設了覆蓋巴黎市區核心範圍的一系列城市綠地;高規格建設的城市供水和排汙系統使巴黎受益至今;道路和基礎設施建設也向郊區拓展,促進了郊區城市化。此外,為了吸引中產階級而大規模清除貧民窟,開發建設大量中高等級公寓,促成巴黎中心城區人口成分隨著這輪改造發生重大變化。雖然學術研究領域對巴黎改造的批評和爭議主要來自這個方面,但此舉對奠定當代巴黎的城市特點,在形成當代巴黎城市文化氛圍等方面無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沙永傑認為,巴黎改造的關鍵人物和關鍵舉措值得上海等特大城市做進一步深入研究,獲得批判性分析和參照。
責任編輯:陳贇
校對:張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