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耦合透鏡模仁入子的製作方法
2023-07-10 15:15:06 1
光耦合透鏡模仁入子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光耦合透鏡模仁入子,其包括第一本體、第二本體及偏位調整組件。第一本體包括前表面、與前表面平行相背的後表面及貫穿前表面及後表面的收容腔。前表面開設兩個用於成型定位柱並位於收容腔相對兩側的第一成型腔。第一成型腔的中心連線與對稱軸相交形成第一交點。第二本體包括成型面,成型面上開設兩組用於成型會聚透鏡的第二成型腔。第二成型腔的中心連線與兩組第二成型腔的對稱軸相交形成第二交點。第二本體收容於收容腔內且成型面與前表面齊平。偏位調整組件收容於收容腔內並與第二本體緊密接觸以使第一交點與第二交點之間的偏差在預定範圍內。
【專利說明】光耦合透鏡模仁入子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成型技術,尤其涉及一種用於成型光耦合透鏡的光耦合透鏡模仁入子。
【背景技術】
[0002]光耦合透鏡通常由射出成型模製而成,其包括光學面、垂直該光學面延伸的兩個定位柱以及形成於該光學面上並位於該兩個定位柱之間的多個會聚透鏡。該多個會聚透鏡一般被分為「進」、「出」兩組,例如,若該多個會聚透鏡數量為兩個,則是一進一出制,若該多個會聚透鏡數量為四個,則是兩進兩出制,若會聚透鏡的數量更多,分組則照此類推。其中,「進」代表光信號經會聚透鏡進入光耦合透鏡,「出」則代表光信號經會聚透鏡從光耦合透鏡出射,二者的光信號傳輸方向恰好相反。另外,該兩個定位柱的中心連線與該兩個定位柱的對稱軸相交形成第一交點,各會聚透鏡的中心連線與兩組會聚透鏡的對稱軸相交形成第二交點。
[0003]為了滿足光信號傳輸的準確率以及效率,該多個會聚透鏡相對該兩個定位柱的位置需要在預定的偏差範圍內,換言之,第一交點與第二交點之間的偏差應該在預定的範圍內,例如在數微米之間。因此,設計一種能將成型後光耦合透鏡的第一交點與第二交點之間的偏差控制在預定的範圍內的光耦合透鏡模仁入子成為目前技術人員亟需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4]有鑑於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光耦合透鏡模仁入子,其能將成型後光耦合透鏡的第一交點與第二交點之間的偏差控制在預定的範圍內,從而保證光信號傳輸的準確率以及效率。
[0005]一種光耦合透鏡模仁入子,其包括第一本體、第二本體以及偏位調整組件。該第一本體包括前表面、與該前表面平行相背的後表面以及貫穿該前表面及該後表面的收容腔。該前表面開設兩個用於成型定位柱並位於該收容腔相對兩側的第一成型腔。該兩個第一成型腔的中心連線與該兩個第一成型腔的對稱軸相交形成第一交點。該第二本體包括成型面,該成型面上開設兩組用於成型會聚透鏡的第二成型腔。各第二成型腔的中心連線與該兩組第二成型腔的對稱軸相交形成第二交點。該第二本體收容於該收容腔內且該成型面與該前表面齊平。該偏位調整組件收容於該收容腔內並與該第二本體緊密接觸以使該第一交點與該第二交點之間的偏差在預定範圍內。
[0006]相較於現有技術,該光耦合透鏡模仁入子利用該第一本體上的該第一成型腔成型定位柱,利用該第二本體上的該第二成型腔成型多個會聚透鏡,並利用該偏位調整組件收容於該收容腔內並與該第二本體緊密接觸以使該第一交點與該第二交點之間的偏差在預定範圍內,最終保證光信號傳輸的準確率以及效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0007]圖1是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提供的光耦合透鏡模仁入子的立體示意圖。
[0008]圖2是圖1中的光耦合透鏡模仁入子的分解示意圖。
[0009]圖3是圖1中的光耦合透鏡模仁入子的另一視角的分解示意圖。
[0010]圖4是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提供的光耦合透鏡模仁入子的分解示意圖。
[0011]圖5是本發明第三實施方式提供的光耦合透鏡模仁入子的分解示意圖。
[0012]圖6是本發明第四實施方式提供的光耦合透鏡模仁入子的分解示意圖。
[0013]圖7是本發明第五實施方式提供的光耦合透鏡模仁入子的分解示意圖。
[0014]圖8是本發明第六實施方式提供的光耦合透鏡模仁入子的分解示意圖。
[0015]圖9是本發明第七實施方式提供的光耦合透鏡模仁入子的分解示意圖。
[0016]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權利要求】
1.一種光耦合透鏡模仁入子,其特徵在於,該光耦合透鏡模仁入子包括第一本體、第二本體以及偏位調整組件,該第一本體包括前表面、與該前表面平行相背的後表面以及貫穿該前表面及該後表面的收容腔,該前表面開設兩個用於成型定位柱並位於收容腔相對兩側的第一成型腔,該兩個第一成型腔的中心連線與該兩個第一成型腔的對稱軸相交形成第一交點,該第二本體包括成型面,該成型面上開設兩組用於成型會聚透鏡的第二成型腔,各第二成型腔的中心連線與該兩組第二成型腔的對稱軸相交形成第二交點,該第二本體收容於該收容腔內且該成型面與該前表面齊平,該偏位調整組件收容於該收容腔內並與該第二本體緊密接觸以使該第一交點與該第二交點之間的偏差在預定範圍內。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耦合透鏡模仁入子,其特徵在於,該收容腔包括底面、第一內側面、第二內側面、第三內側面以及頂面,該第一內側面及該第二內側面平行相對且均垂直該底面,該第三內側面垂直連接該第一內側面及該第二內側面並平行該前表面,該第三內側面與該底面間隔,該頂面平行該底面並垂直連接該前表面與該第三內側面。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耦合透鏡模仁入子,其特徵在於,該第二本體包括與該成型面均垂直的上表面、第一外側面、第二外側面以及下表面,該上表面為階梯面並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階梯部及第二階梯部,該下表面與該第一階梯部及該第二階梯部平行相對,該第一外側面與該第二外側面平行相對,該偏位調整組件包括第一調整部,該第一調整部位於該底面及該第二本體之間並與該底面及該下表面均牴觸,該第一外側面與該第一內側面牴觸,該第一階梯部與該頂面牴觸,該第二外側面與該第二內側面牴觸。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耦合透鏡模仁入子,其特徵在於,該第二本體包括與該成型面均垂直的上表面、第一外側面、第二外側面以及下表面,該上表面為階梯面並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階梯部及第二階梯部,該下表面與該第一階梯部及該第二階梯部平行相對,該第一外側面與該第二外側面平行相對,該偏位調整組件包括第一調整部,該第一調整部位於該第二本體及該頂面之間並與該第一階梯部及該頂面均牴觸,該第一外側面與該第一內側面牴觸,該下表面與該底面牴觸,該第二外側面與該第二內側面牴觸。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耦合透鏡模仁入子,其特徵在於,該第二本體包括與該成型面均垂直的上表面、第一外側面、第二外側面以及下表面,該上表面為階梯面並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階梯部及第二階梯部,該下表面與該第一階梯部及該第二階梯部平行相對,該第一外側面與該第二外側面平行相對,該偏位調整組件包括第一調整部,該第一調整部位於該第二外側面及該第二本體之間並與該第二外側面及該第二內側面均牴觸,該下表面與該底面牴觸,該第一外側面與該第一內側面牴觸,該第一階梯部與該頂面牴觸。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耦合透鏡模仁入子,其特徵在於,該第二本體包括與該成型面均垂直的上表面、第一外側面、第二外側面以及下表面,該上表面為階梯面並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階梯部及第二階梯部,該下表面與該第一階梯部及該第二階梯部平行相對,該第一外側面與該第二外側面平行相對,該偏位調整組件包括第一調整部及第二調整部,該第一調整部位於該第二本體及該頂面之間並與該第一階梯部及該頂面均牴觸,該第二調整部位於該第一外側面及該第二本體之間並與第一外側面及該第一內側面均牴觸,該底面與該下表面牴觸,該第二外側面與該第二內側面牴觸。
7.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耦合透鏡模仁入子,其特徵在於,該第二本體包括與該成型面均垂直的上表面、第一外側面、第二外側面以及下表面,該上表面為階梯面並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階梯部及第二階梯部,該下表面與該第一階梯部及該第二階梯部平行相對,該第一外側面與該第二外側面平行相對,該偏位調整組件包括第一調整部及第二調整部,該第一調整部位於該第二本體與該第一內側面之間並與該第一外側面及該第一內側面均牴觸,該第二調整部位於該第二內側面及該第二本體之間並與該第二外側面及該第二內側面均牴觸,該第一階梯部及該頂面牴觸,該底面與該下表面牴觸。
8.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耦合透鏡模仁入子,其特徵在於,該第二本體包括與該成型面均垂直的上表面、第一外側面、第二外側面以及下表面,該上表面為階梯面並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階梯部及第二階梯部,該下表面與該第一階梯部及該第二階梯部平行相對,該第一外側面與該第二外側面平行相對,該偏位調整組件包括第一調整部、第二調整部以及第三調整部,該第一調整部位於該第一內側面與該第二本體之間並與該第一外側面與該第一內側面均牴觸,該第二調整部位於該第二本體及該頂面之間並與該第一階梯部及該頂面均牴觸,該第三調整部位於該第二本體與該第二內側面之間並與該第二外側面與該第二內側面均牴觸,該底面與該下表面牴觸。
9.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耦合透鏡模仁入子,其特徵在於,該第二本體包括與該成型面均垂直的上表面、第一外側面、第二外側面以及下表面,該上表面為階梯面並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階梯部及第二階梯部,該下表面與該第一階梯部及該第二階梯部平行相對,該第一外側面與該第二外側面平行相對,該偏位調整組件包括第一調整部、第二調整部、第三調整部以及第四調整部,該第一調整部位於該第二本體與該第一內側面之間並與該第一外側面及該第一內側面均牴觸,該第二調整部位於該第二本體及該頂面之間並與該第一階梯部及該頂面均牴觸,該第三調整部位於該第二本體與該第二內側面之間並與該第二外側面與該第二內側面均牴觸,該第四調整部位於該底面及該第二本體之間並與該底面及該下表面均牴觸。
10.如權利要求 3至9任意一項所述的光耦合透鏡模仁入子,其特徵在於,該第一本體還包括平行相背的第一面及第二面,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均垂直該前表面及該後表面及平行該底面,該第二階梯部與該第一面齊平。
【文檔編號】B29C45/26GK103802249SQ201210449745
【公開日】2014年5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12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12日
【發明者】郭章緯 申請人: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