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暴雨內澇原因(一下暴雨就內澇)
2023-07-10 15:53:39 1
這兩天因為「七上八下」
北京的雨水準時抵達
天氣涼爽了許多
不過,這兩天昆明和吉林飽受暴雨煩惱
突降的暴雨引發城市內澇
昆明市民在被淹地段「看海」中新網劉冉陽攝
這不禁讓北京的朋友們想起
2012年的7•21北京特大暴雨
時間過得真快
距離那場暴雨已經整整五年啦
到現在好像還記憶猶新
那一年,在北京的你「看海」了嗎?
2011年6月,武漢遭遇1998年以來最強暴雨襲擊,「到武漢看海」成為了流行詞。南京看海,北京看海,廣東看海…..近年來,每逢暴雨,很多城市地區都會引發城市內澇,「水漫金山」的場面不斷在城市中上演。
什麼是城市內澇?
「
這是指由於強降水或連續性降水超過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內產生積水災害的現象。也就是下暴雨後的「看海模式」。
造成內澇的天氣原因是降雨強度大,且範圍集中。而從城市本身來看,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就曾表示:重要原因是城市規劃「重地上輕地下」造成的。
城市裡「看海」不是什麼太好的事
內澇,不僅是一個老問題,甚至是一種城市頑疾。近些年來,北京、廣州、南京、武漢等「現代化」、「國際化」的大城市也都加入了「看海」的行列。居民們雖然能捕魚遊泳歡樂多,但這種城市內澇可不是什麼好玩的事。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全市受災人口達190萬人,其中79人遇難,經濟損失近百億元。
2011年6月18日,一場長達20多個小時的大暴雨,讓武漢幾成「澤國」,全城多處交通要道積水嚴重,交通幾近癱瘓。而這一年的暴雨,導致南方洪澇災害,截至6月20日,共造成175人死亡,86人失蹤。
2011年武漢暴雨中的「遊泳哥」
就連前些日子的南方暴雨和這兩天昆明市主城區突降暴雨,也都出現了城市內澇,市民在洪水中「看海捕魚」。
據2015年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5年,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武漢等地,全國平均每年有180座城市被水淹,2013年達234座。不少專家認為「城市建設重地表,輕地下」、「城市缺乏科學規劃及超前意識」、「疏於監管地下排水工程」、「急功近利的發展理念和政績觀」等導致城市內澇時有發生。
暴雨內澇城市,如今還「看海」嗎?
在5年前的7·21北京特大暴雨中,遇難者之一的34歲的丁志健當天駕車回家,在北京二環路廣渠門橋附近不幸遇難。當晚,暴雨致廣渠門橋下積水4米。一年之後,當超過24小時的接近暴雨量級的大雨襲來,汽車駛過廣渠門橋下,只有車輪帶起一點水。
2013年,廣渠門鐵路橋下主路旁新裝了一長溜兒雨水箅子。(來源:北京晨報)
北京「7·21」特大暴雨之後,對全市防澇系統進行了改造,加速升級防汛工程設施和應急管理水平。僅2013年,便完成了2061公裡管網清淤清掏,並於2013年起啟動實施中心城區雨水泵站升級改造工程。
「
2016年,北京又迎來暴雨「大考」,且降雨時間已經遠遠超過「7·21」。大暴雨將北京的部分街道變成了湍急的河流,有些低洼街道的積水嚴重。但廣渠門橋,在暴雨下依然暢通無阻,未見任何積水現象。
如今北京的內澇頑疾雖然沒有完全根除,但也正在改善,然而華北及南方等有些城市,雨後的積水退得就有點慢了。
2016年,湖北武漢武昌一小區內,由於積水過深,消防官兵用橡皮艇拉著市民們一批批轉移。(來源:新京報)
「
我們再拿武漢為例,2011年武漢「看海」之後,2013年的一次大暴雨,武漢市水務局長左紹斌說,此次暴雨再次暴露出武漢排水設施能力不足問題。當年,武漢市水務局出臺《武漢市中心城區排水設施建設三年攻堅行動計劃》,準備通過3年努力,投資130億元,系統完善排水體系、整體提高排水能力;2015年1月,武漢市政府又印發《武漢市中心城區排澇、治汙、供水兩年決戰行動計劃》;同年4月,武漢正式入選國家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
但三年過去,2016年的大暴雨來襲,武漢雖有所改善,但還是內澇比較嚴重,206處路段漬水。不過,由於武漢的地理位置,內澇不斷的情況更被人們比喻為「年年治澇年年澇」。
城市內澇怎麼就治不好?
地球的氣候環境我們難以控制,那麼「人為」能做些什麼呢?北京「7·21」特大暴雨後,北京提出,4年內消除城市內澇隱患。如今4年之期已到,但要做的工作仍然很多。
城市內澇的問題是比較複雜的,城市自身的排水系統不完善和城市建設是比較重要的兩方面。改革開放後,城市發展迅速,高樓大廈、道路橋梁不斷建成,但卻忽略了能夠與地上配套的排水系統,「重地上輕地下」的發展觀念尚未得到根本改變。再加之城市建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各種因素綜合來看,治理城市內澇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2016年7月20日北京市氣象臺發布暴雨黃色預警信號,市政人員正在檢查排水管網。(來源:中新網)
「
2013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表示,我國力爭用5年時間完成排水管網的雨汙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一定要改變城市「逢雨看海」的狀況。
我國現行的城市排水管道建設依照的兩個國標,簡單來說防澇上限是五年一遇的暴雨,而北京在「721」之前只達到了防治「三年一遇」暴雨的標準。而在極端天氣出現時,這種標準就比較滯後了。此外,隨著城市的發展,管網的建設也越來越困難。
積水湧進地鐵口
對於城市建設而言,為什麼像武漢等地頻遭內澇?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領域專家、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委員程曉陶認為,首先是城市在短期內急劇擴張,快速的城鎮化擠佔河湖,擾亂水系。
「
比如昆明上世紀60年代經歷了滇池的圍海造田運動。大自然留給人們的水體不斷被填塞擠佔,可以調蓄雨水的地方由於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都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再加上城市表面硬化,雨水無法從地面滲透到地下。如果排水系統無法跟上的話,大量雨水聚集到地勢低洼地帶,自然就形成了可以「看海」的內澇。
解決城市內澇就沒辦法了?
近些年,為解決城市內澇問題,「海綿城市」的概念出現在人們眼前。而我國也正在大力推進「海綿城市」的建設,力爭讓城市內70%的降雨就地得到消納和利用。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鎮水務分院資源能源所所長王家卓表示,根據國務院安排,到2020年,中國20%城市要達「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目前30個城市正試點。
那麼問題又來了,什麼是「海綿城市」?簡單來說和字面意思類似,就是讓城市像海綿一樣,下雨時能夠吸水、蓄水、滲水、合理利用等,能夠有良好的「彈性」去應對環境變化和自然災害等。
基本上就是像下圖示意的樣子啦↓↓↓
「海綿城市」的概念,在國外已經有所成效。比如荷蘭的鹿特丹的「水廣場」,平時這裡是休閒娛樂廣場;當暴雨來襲,水廣場就變成一個防澇系統,當雨水過後,其儲蓄下來的水還可以被抽取儲存作為淡水資源。
再來看作為我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市的四川遂寧,2016年5月6日首輪強降雨天氣,市城區降水量達12.4毫米,但經過改造的市城區並未出現大範圍的城市內澇,這與4年前的遂寧「6·30」遭遇特大暴雨的情形完全相反,足見海綿城市建設效果初步顯現。
新華社記者 薛玉斌 攝
在遂寧經過改造的河東新區芳洲南路,路面就是由特殊材質透水混凝土鋪成的。用灑水車模擬短時強降雨,1分鐘內噴出5噸水在路面上,從噴水開始計算6分30秒後,積水完全消退!
防治城市內澇,可以說考驗的是整個城市的現代化管理水平。如何平衡城市的發展規劃和在暴雨等極端天氣中保證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以及社會的正常運行,任重道遠。不過看到「海綿城市」遂寧的初見成效,還是很有盼頭的。
編輯:郭瑋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