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組裝式傳動構造的製作方法
2023-08-01 14:05:01
專利名稱:自行車組裝式傳動構造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提供一種自行車組裝式傳動構造,尤指一種可自行組裝於任何不同型式的普通自行車,使其成為電動自行車或電動助力車,又可同時擁有電動及電助模式,本發明不僅可縮減馬達佔用空間、令車體左右重量平衡又可降低車體重心,且其製造成本低,又兼顧安全性與使用便利性,符合社會大眾對於電動自行車的要求。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提升,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業者莫不紛紛投入環保節能的市場中,並陸續推動環保產品的問世,自行車成為最為環保的交通工具之一,為提升自行車使用便利性及減輕腳踏車騎士的體力負擔,陸續有以電動馬達取代人力的電動腳踏車問世並廣受消費者青睞,而且,電動自行車不僅是未來替代目前以石油為動力的汽、機車,亦是交通工具發展的主力 然而,現有的電動自行車所在多有,但其價格卻高居不下,推行環保的電動自行車儼然成為消費者的奢侈品,降低思於實行環保,替換老舊汽機車的消費者其購買意願,再者,市售電動車不易找到符合消費者自由心證的效能與美感兼具者,意即,各個不同消費者喜歡的自行車式樣,其不一定具有電動功能,尤以利於攜帶的折迭自行車為更甚,要找到符合消費者所要求的美感、電力驅動與其效能兼具尤為困難,且現有電動自行車皆為固定式,其電動馬達與自行車一體成形,若消費者本身具有非電動式自行車,因其需求,則需要另外購買電動自行車,無法直接購置馬達裝設於現有自行車上,如此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根據上述,使電動自行車不易於推廣;此外,市面上的電動自行車馬達裝設位置與腳踏曲柄同軸設置,不便於使用者踩踏,影響使用者行車時的注意力,而且,與腳踏曲柄同軸設置的馬達,固設於多通管兩側其一,且馬達具有相當的重量,易產生自行車左右不平衡的情形,而此設置使電動自行車整體重心偏高,左右失衡的差距也隨的增大,若於轉彎或緊急事故下,容易發生不可預期的意外。再者,多數電動自行車的傳動方式,趨向於馬達直接傳動於自行車前鏈輪或後鏈輪,進而使前輪或後輪單一作動以帶動電動自行車,然而,此類傳動方式於電力不足或耗損殆盡時,只能僅靠人力踩踏牽動,但由於馬達的定子與轉子間受磁力影響,若是扭力較強的馬達,則其磁力較為強大,若以人力踩踏驅動,勢必施以數倍力量以克服磁力而連動馬達,使自行車得以作動前進,其對於使用者來說極為費力,此亦為電動腳踏車不易推廣的次要原因。再又,為增進電動自行車的功能性,發展出可以切換電動模式與電助力模式的自行車,當切換為電助力模式時,可通過使用者施力踩踏以驅動所述的自行車,動力不足的部分再由電動助力以驅動該自行車,於電助力模式下,驅動助力應等於使用者設定的速度減使用者自行踩踏的運行速度,由於使用者設定的速度為定值,驅動助力受自行踩踏的運行速度降低而增加,然而,自行踩踏的運行速度為不規則的變數,此變數受使用者情形與地形路段影響,若驅動助力不能隨時因應變數而變換,易輸出過大的驅動助力,進而危害使用者的安全,惟此,現有設置一種感應器以控制驅動助力的大小,其裝設自行車踏板與腳踏曲柄的接合處,藉此設置以感知踩踏速率,進而控制電助力的驅動助力大小,然而,此設置有一重大缺點,若使用者未踩踏板或踏板踩踏方向與車輪行進方向不一致,則會造成單向軸承空轉,此時,該電動自行車仍處於行進當中,造成感應器誤判,如此造成的後果不堪設想。緣是,本發明的目的為提供一種自行車組裝式傳動構造,其主要可自行組裝於任何不同型式的普通自行車,使其成為電動自行車或電動助力車,又可同時擁有電動及電助模式,本發明不僅可縮減馬達佔用空間、令車體左右重量平衡又可降低車體重心,且其製造成本低,又兼顧安全性與使用便利性,符合社會大眾對於電動自行車的要求,以利於推行相對於汽機車較為環保的電動自行車。為達致以上目的,吾等發明人提供一種自行車組裝式傳動構造,其包含一中空管體,穿設於自行車的多通管內,該中空管體兩端分別蓋合一蓋環,該蓋環分別具有一凸垣;一馬達套件,其設有兩凸環部及多個固定件,所述的凸環部,對應套合於上述的凸垣,並受所述的蓋環夾掣於多通管兩側,再通過固定件將所述的馬達套件固定於自行車的車架底部;一傳動軸,穿設並伸出於所述的中空管體,該傳動軸一端由蓋環向外設置一第一單向傳動裝置,而另一端由另一蓋環依序向外設置自行車的前鏈輪及一第一從動輪,該傳動軸兩末端分別由自行車的腳踏曲柄鎖固夾掣;一馬達,其設於所述的馬達套件內,該馬達設有一第二從動輪,該第二從動輪與上述的第一從動輪通過一傳動帶作動力傳輸。所述的自行車組裝式傳動構造,其中,所述的多通管為五通管。所述的自行車組裝式傳動構造,其中,所述的固定件包含一座體,該座體樞接一抵掣部,使該抵掣部能夠於座體上自由轉動。所述的自行車組裝式傳動構造,其中,所述的固定件包含一座體,該座體樞接一抵掣部,使該抵掣部能夠於座體上自由轉動,且該抵掣部更樞設有一支持部,該支持部能夠於抵掣部上平面移動。所述的自行車組裝式傳動構造,其中,所述的中空管體外圍進一步套設有一包材,以因應多通管的管徑大小,使該中空管體與多通管形成緊配結合。所述的自行車組裝式傳動構造,其中,該馬達設有一第二單向傳動裝置,其與該第一單向傳動裝置呈反向設置,令所述的馬達及自行車的腳踏曲柄皆能夠驅動自行車的前鏈輪。所述的自行車組裝式傳動構造,其中,該第一單向傳動裝置受自行車的腳踏曲柄傳動,並間接單向帶動所述的傳動軸,使自行車的腳踏曲柄能夠單向帶動自行車的前鏈輪。所述的自行車組裝式傳動構造,其中,該自行車組裝式傳動構造更包含一磁感應元件,其設於所述的凸環部接近該第一單向傳動裝置一端;及一軸片,該軸片設置介於凸環部與第一單向傳動裝置之間,該軸片環設多個容室,該容室分別容置一磁鐵;該磁感應元件能夠感應磁鐵受第一單向傳動裝置旋轉時的磁場變化。所述的自行車組裝式傳動構造,其中,該自行車組裝式傳動構造更包含一限速裝置,其與所述的馬達連結,該限速裝置依照磁感應元件感知上述磁鐵受第一單向傳動裝置旋轉時的磁場變化速率,進而對馬達限速。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不僅可縮減馬達佔用空間、令車體左右重量平衡又可降低車體重心,且其製造成本低,又兼顧安全性與使用便利性,符合社會大眾對於電動自行車的要求,相對於汽機車較為環保。
圖I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組裝圖;·
圖2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3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裝設於多通管的剖面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中空管體裝設於多通管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磁感應元件組合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馬達套件裝設於多通管的組合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裝設於自行車的第一示意圖;圖8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裝設於自行車的第二示意圖;圖9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裝設於自行車的第三示意圖;圖10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組裝圖;圖11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12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馬達套件裝設於多通管的組合結構示意圖;圖13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組裝圖;圖14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15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裝設於自行車的示意圖;圖16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組裝圖;圖17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附圖標記說明1-自行車;11_多通管;12_車架;13_前鏈輪;14_腳踏曲柄;2-中空管體;21_蓋環;211-凸垣;22_包材;3_馬達套件;31_凸環部;32_固定件;321_座體;322-抵掣部;3221_凹槽;3222_穿孔;323_支持部;3231_槽溝;33_內套環;34_管束;35-蓋體;36_分隔件;4_傳動軸;41_第一從動輪;5_第一單向傳動裝置;51_軸片;511_容室;6-馬達;61_第二從動輪;62_傳動帶;63_第二單向傳動裝置;64_限速裝置;7_磁感應元件;71_磁鐵。
具體實施例方式關於吾等發明人的技術手段,茲舉數種較佳實施例配合附圖於下文進行詳細說明,供鈞上深入了解並認同本發明。請先參閱圖I至圖6所示,其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本發明為一種自行車組裝式傳動構造可裝設於任何型式的自行車I上,其包含一中空管體2,穿設於多通管11內,且該多通管11可為五通管,而該中空管體2的管徑設置為市面上自行車I多通管11管徑的最小尺寸,若對於較大尺寸的多通管11管徑,該中空管體2外圍可套設有一包材22 (如圖4所示),以因應各式多通管11的管徑大小,使該中空管體2與多通管11形成緊配結合,該中空管體2兩端分別設有一蓋環21,其外徑大於多通管11的管徑,該蓋環21分別設有小於多通管11管徑的凸垣211 ;一馬達套件3,其設有兩個凸環部31及多個固定件32,所述的凸環部31,對應套合於上述凸垣211,並受所述的蓋環21夾掣於多通管11兩側,使馬達套件3初步固定於多通管11處;所述的固定件32包含一座體321,該座體321樞接一抵掣部322,使該抵掣部322可於座體321上自由轉動,以因應不同形狀的車架12,使抵掣部322可調整至適當位置以確實抵掣於車架12底部,且該抵掣部322設有一凹槽3221,且其用於抵掣於車架12底部的管線,使抵掣部322可與車架12緊密靠合,該抵掣部322更可設有一穿孔3222,用於抵掣部322與車架12緊密配合時,可用管束34穿過抵掣部322的穿孔3222,再環繞並於車架12,以固定馬達套件3 ;所述的抵掣部322更可樞設一支持部323,使該支持部323可於抵掣部·322平面上移動,使固定件32調整範圍更為廣泛,可確實抵掣於不同形狀的車架12,該支持部323更可設有一槽溝3231,用於抵掣於車架12底部的管線,再以管束34綁定支持部323於車架12底部,由此,以可多向調整的固定件32,可使馬達套件3裝設於不同款式的自行車車架12 ;該馬達套件3可設有一內套環33 ;—傳動軸4,穿設於所述的中空管體2內,其一端由蓋環21向外裝設一第一單向傳動裝置5,而所述的傳動軸4另一端由另一蓋環21依序向外裝設自行車的前鏈輪13及一第一從動輪41,該第一從動輪41卡掣於前鏈輪13側端,傳動軸4兩末端再由自行車的腳踏曲柄14鎖固夾掣,且該傳動軸4與前鏈輪13及第一從動輪41同步作動;該第一單向傳動裝置5受自行車的腳踏曲柄14傳動,並間接單向帶動所述的傳動軸4,由此,使自行車的腳踏曲柄14可單向帶動自行車的前鏈輪13。—馬達6,其設於所述的馬達套件3內,並由內套環33將馬達6固定,該馬達6設有一第二從動輪61,其與上述的第一從動輪41通過一傳動帶62作動力傳輸;該馬達設有一第二單向傳動裝置63,其與該第一單向傳動裝置5呈反向設置;由此,令馬達6通過所述的第二單向傳動裝置63,進而帶動前鏈輪13作單向傳動,也藉由第一單向傳動裝置5與第二單向傳動裝置63的設置,令所述的馬達6及自行車的腳踏曲柄14皆可驅動自行車的前鏈輪13 ;一磁感應元件7,其裝設於凸環部31接近該第一單向傳動裝置5 —端;該第一單向傳動裝置5進一步設有一軸片51,該軸片51設置介於凸環部31與第一單向傳動裝置5之間,該軸片51對應所述的磁感應元件7位置環設多個容室511,該容室511內分別容置一磁鐵71,由此,使用者踩踏方向需與行車方向相同,方能帶動該軸片51,該磁感應元件7感應磁鐵71受軸片51旋轉時的磁場變化,不致磁感應元件7對於使用者踩踏方向與行車方向相異時的誤判;所述的馬達6進一步設有一限速裝置64 (圖11),本實施例是將其設置於馬達6內,若第一單向傳動裝置5與第二單向傳動裝置63皆帶動自行車的前鏈輪13時,則限速裝置64將依照磁感應元件7感知上述磁鐵71受軸片51旋轉時的磁場變化速率,進而對馬達6限速。
憑藉上述設置,如圖7至圖9所示,本發明可自行裝設於任不同式樣的自行車,請參閱圖4及圖6所示,首先是將中空管體2穿設於固有自行車I多通管11中心,若中空管體2無法與多通管11緊配合,可於中空管體2外圍包覆一包材22,該包材22可為填充用的海綿,以使中空管體2可緊配合於多通管11,再以馬達套件3的凸環部31,套合於蓋環21的凸垣211,而後以蓋環21蓋合於中空管體2,使凸環部31夾掣於多通管11與蓋環21之間,再調整固定件32的方向,利用抵掣部322的凹槽3221,抵掣於車架12底部的管線,再以一管束34穿越穿孔3222,綁固於車架12底部,而另一固定件32則是將抵掣部322再樞設一支持部323,利用槽溝3231抵掣管線,再以管束34綁固支持部323與車架12,如此才能更為穩固馬達套件3,而後,中空管體2內穿設一傳動軸4,該傳動軸4 一端依序由蓋環21處向外穿設該自行車I的前鏈輪13及第一從動輪41,而傳動軸4另一端由另一蓋環21處向外穿設第一單向傳動裝置5,傳動軸4兩末端再由自行車的腳踏曲柄14鎖固夾掣,再將馬達6裝置於馬達套件3內,並由內套環33蓋合以固定馬達6,再將馬達6的第二從動輪61,與第一從動輪41通過一傳動帶62連結,最後再裝設磁感應元件7於凸環部31接近該第一單向傳動裝置5 —端即裝設完成。
其運作狀態,若啟動時設為電動模式,則由馬達6傳動於第二單向傳動裝置63,再帶動第二從動輪61,通過傳動帶62作動於第一從動輪41,而第一從動輪41與傳動軸4同步作動使帶動前鏈輪13,由於前鏈輪13連動於自行車I的車輪者,固馬達6以此帶動自行車I前進,此時,由於傳動軸4與第一單向傳動裝置5呈單向傳動,而又第二單向傳動裝置63與第一單向傳動裝置5呈反向設置,因此傳動軸4對於第一單向傳動裝置5呈無抵掣狀態而形成空轉,因此腳踏曲柄14不受馬達6與前鏈輪13運作影響;反之,當馬達電力耗竭時,使用者施力於腳踏曲柄14,由於腳踏曲柄14連動於第一單向傳動裝置5,該第一單向傳動裝置5單向帶動傳動軸4,通過使帶動前鏈輪13以讓自行車I前進,此時第一從動輪41受傳動軸4連動,通過傳動帶62作動於第二從動輪61,該第二從動輪61樞接於第二單向傳動裝置63,由於,第二單向傳動裝置63與第一單向傳動裝置5呈反向設置,因此第二單向傳動裝置63對於馬達6呈無抵掣狀態而形成空轉,因此使用者施力踩踏時,不受馬達6內部磁力影響,而礙於使用者需消耗多於氣力踩踏驅動自行車I。憑藉上述,若啟動時設為電助力模式,使用者施力於腳踏曲柄14,由於腳踏曲柄14單向連動於第一單向傳動裝置5,以單向帶動該傳動軸4,通過使帶動前鏈輪13以讓自行車I前進,此時第一從動輪41受傳動軸4連動,通過傳動帶62作動於第二從動輪61,該第二從動輪61樞接於第二單向傳動裝置63,由於,第二單向傳動裝置63與第一單向傳動裝置5呈反向設置,因此第二單向傳動裝置63對於馬達6呈無抵掣狀態而形成空轉,但電助力模式下馬達6仍得以驅動,此時馬達6的轉速系由限速裝置64所控制,馬達6作動於第二單向傳動裝置63,再傳動於第二從動輪61,通過傳動帶62作動於第一從動輪41,並使傳動軸4同步作動,以帶動前鏈輪13讓自行車I前進,由此,切換為電助力模式下,亦同時啟動磁感應元件7,此時,軸片51容室511的磁鐵71受使用者踩踏而作動,磁感應元件7即感知上述磁鐵71受軸片51旋轉時的磁場變化速率,由於軸片51由馬達6及使用者踩踏腳踏曲柄14共同驅動,而馬達6的轉速由限速裝置64所控制,利用馬達6轉速與軸片51轉速的差值,由此判斷使用者踩踏速率,以達成電助力驅動,若使用者踩踏方向與行車方向相反,則受第一單向傳動裝置5單向作動的軸片51不受使用者踩踏而影響其作動,意即磁鐵71亦不受使用者踩踏而影響其作動,由此,磁感應元件7不會造成誤判,且限速裝置64通過磁感應元件7感應磁場變化速率,判斷並限制馬達6電助驅動力的大小,以防止馬達驅動過大而影響使用者的安危。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請參閱圖10至圖12所示,其與第一實施例的差別在於,所述的馬達6與限速裝置64分開設置,且所述的馬達套件3相對於內套環33另一端為一開口,其具有一對應蓋合的蓋體35,且內套環33與蓋體35之間具有一分隔件36,使分隔件36與內套環33間形成一容室,而分隔件36與蓋體35間形成一容置空間,且馬達6裝設於馬達套件3的容置空間,再由蓋體35蓋合馬達套件3以固定馬達6,而限速裝置64裝設於所述的容室,再由內套環33套合馬達套件3以固定所述的限速裝置64,且該馬達6連結於所述的限速裝置64,而限速裝置64與上述的第二從動輪61形成動力連結,使其可以同步作動,通過上述設置,使用者可自行裝設不同馬達6,並連結所述的限速裝置64,當使用者踩踏腳踏曲柄14而帶動第一單向傳動裝置5的軸片51,如此,限速裝置64通過磁感應元件7感知上述磁鐵71旋轉時的磁場變化速率,進而判斷並限制馬達6電助驅動力的大小,由於限速裝置64與馬達6分開設置,且限速裝置64通過磁感應元件7判斷馬達6的驅動力,故對於 不同的馬達6皆可達到限速的功效,不影響電助力模式的作動狀態,且能防止馬達驅動力過大而影響使用者的安危,若切換為電動模式,則限速裝置64不改變馬達6的轉速,此時馬達6轉速為使用者定義;通過本實施例,可將使用者原有的馬達6裝設於自行車,可使其成為電助模式的電動自行車或電動助力車,使本發明大幅提升其實用性,亦降低消費成本,使電動自行車或電動助力車更易於推廣。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請參閱圖13至圖15,其與第一實施例的差別在於,該傳動軸4,穿設並伸出於所述的中空管體2,其一端由蓋環21向外設置一第一單向傳動裝置5及一第一從動輪41,而另一端由另一蓋環21依序向外設置自行車的前鏈輪13及一第二單向傳動裝置63,該傳動軸4兩末端分別由自行車的腳踏曲柄14鎖固夾掣;該馬達6,其與所述的馬達套件3相互鎖固連結,該馬達設6有一第二從動輪61,其與上述的第一從動輪41通過一傳動帶62作動力傳輸;且該第一單向傳動裝置5與第二單向傳動裝置63呈反向設置;其裝設時是將馬達套件3與馬達6相互鎖固連結後,利用凸環部31調整馬達套件3角度,使固定件32與車架12間以多個管束34連結,且該馬達6可裝設為未設置單向傳動裝置的馬達6,通過本實施例將第二單向傳動裝置63獨立設置,使裝設馬達6的種類更為廣泛,亦提供該自行車組裝式傳動結構,以及馬達套件3與馬達6間不同的組裝方式,使用者可擇其所好以裝設的,由此,可使其成為電助模式的電動自行車或電動助力車,使本發明大幅提升其實用性,亦降低消費成本,使電動自行車或電動助力車更易於推廣。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請參閱圖16及圖17所示,其與第一實施例的差別在於,該馬達套件3的固定件32採用第三實施例的固定件32,由此,馬達6裝設於馬達套件3內,使馬達6不易受外在因素而損毀,再者,該固定件32更增加馬達套件3的穩固能力,使馬達套件3不易脫落,並擁有更多裝設的式樣及自由度,使用者可擇其所好裝設的,且亦保有使用上的便利性及安全性,由此,可使其成為電助模式的電動自行車或電動助力車,使本發明大幅提升其實用性,亦降低消費成本,使電動自行車或電動助力車更易於推廣。綜上所述,本發明馬達套件3的裝設,使各式樣的自行車皆能通過使用者自行組裝而成為電動自行車,請參閱圖7至圖9及圖15所示,其較能符合消費者的需求,直接裝設於個人所好的自行車,且本發明使馬達6位置相較於現有馬達裝設與腳踏曲柄14同軸的位置低,降低自行車I整體重心,亦達到自行車左右平衡的功效,再者,馬達6裝設於自行車I車架12底部,對於使用者來說較不佔空間,對行車不會有阻礙,此外,第一單向傳動裝置5與63第二單向傳動裝置63呈反向設置,解決現有電動自行車電力耗竭時,需使用者施多於力量踩踏以驅動該電動自行車的問題,又可依使用者需求切換電動模式及電助力模式,再通過磁感應元件7、第一單向傳動裝置5與限速裝置64的設置,確保切換為電助力模式下,正確判讀使用者踩踏情形,以控制馬達6電助驅動力的大小,增加使用者行車安全。綜上所述,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手段確能有效解決現有高成本、平衡性、便利性及安全性等問題,並達致預期的目的與功效,且申請前未見諸於刊物、未曾公開使用且具長遠進步性,誠屬專利法所稱的發明無誤,爰依法提出申請,懇祈鈞上惠予詳審並賜準發明專利,至感德馨。然而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數種較佳實施例,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的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的範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自行車組裝式傳動構造,其特徵在於,包含 一中空管體,穿設於自行車的多通管內,該中空管體兩端分別蓋合一蓋環,該蓋環分別具有一凸垣; 一馬達套件,其設有兩凸環部及多個固定件,所述的凸環部,對應套合於上述的凸垣,並受所述的蓋環夾掣於多通管兩側,再通過固定件將所述的馬達套件固定於自行車的車架底部; 一傳動軸,穿設並伸出於所述的中空管體,該傳動軸一端由蓋環向外設置一第一單向傳動裝置,而另一端由另一蓋環依序向外設置自行車的前鏈輪及一第一從動輪,該傳動軸兩末端分別由自行車的腳踏曲柄鎖固夾掣; 一馬達,其設於所述的馬達套件內,該馬達設有一第二從動輪,該第二從動輪與上述的第一從動輪通過一傳動帶作動力傳輸。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行車組裝式傳動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多通管為五通管。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行車組裝式傳動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固定件包含一座體,該座體樞接一抵掣部,使該抵掣部能夠於座體上自由轉動。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行車組裝式傳動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固定件包含一座體,該座體樞接一抵掣部,使該抵掣部能夠於座體上自由轉動,且該抵掣部更樞設有一支持部,該支持部能夠於抵掣部上平面移動。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行車組裝式傳動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中空管體外圍進一步套設有一包材,使該中空管體與多通管形成緊配結合。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行車組裝式傳動構造,其特徵在於,該第一單向傳動裝置受自行車的腳踏曲柄傳動,並間接單向帶動所述的傳動軸,使自行車的腳踏曲柄能夠單向帶動自行車的前鏈輪。
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行車組裝式傳動構造,其特徵在於,該馬達設有一第二單向傳動裝置,其與該第一單向傳動裝置呈反向設置,令所述的馬達及自行車的腳踏曲柄皆能夠驅動自行車的前鏈輪。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車組裝式傳動構造,其特徵在於,該第一單向傳動裝置受自行車的腳踏曲柄傳動,並間接單向帶動所述的傳動軸,使自行車的腳踏曲柄能夠單向帶動自行車的前鏈輪。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自行車組裝式傳動構造,其特徵在於,該自行車組裝式傳動構造更包含一磁感應元件,其設於所述的凸環部接近該第一單向傳動裝置一端;及一軸片,該軸片設置介於凸環部與第一單向傳動裝置之間,該軸片環設多個容室,該容室分別容置一磁鐵;該磁感應元件能夠感應磁鐵受第一單向傳動裝置旋轉時的磁場變化。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自行車組裝式傳動構造,其特徵在於,該自行車組裝式傳動構造更包含一限速裝置,其與所述的馬達連結,該限速裝置依照磁感應元件感知上述磁鐵受第一單向傳動裝置旋轉時的磁場變化速率,進而對馬達限速。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自行車組裝式傳動構造,包含一中空管體,穿設於多通管內,中空管體兩端分別蓋合一蓋環,具有一凸垣;一馬達套件,設有兩凸環部及多個固定件,該凸環部對應套合於凸垣,並受蓋環夾掣於多通管兩側,再通過固定件將馬達套件固定於自行車的車架底部;一傳動軸,穿設並伸出於所述的中空管體,該傳動軸兩末端分別由自行車的腳踏曲柄鎖固夾掣;一馬達,設於馬達套件內,該馬達設有第二從動輪,與第一從動輪通過傳動帶作動力傳輸;由此,本發明可縮減馬達佔用空間、令車體左右重量平衡又可降低車體重心,使其製造成本低,而且其裝設容易,並可裝置於任何不同型式的普通自行車,使其成為電動自行車或電動助力車。
文檔編號B62M9/00GK102910247SQ20121024083
公開日2013年2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1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3日
發明者李森墉, 許毅然, 鄭永長, 許哲嘉, 蕭世文, 林庭緯, 林程澈 申請人:李森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