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底殼螺堵及用於測量發動機機油消耗的壓力測量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31 22:49:46

本發明涉及發動機,具體地,涉及一種油底殼螺堵及用於測量發動機機油消耗的壓力測量裝置。
背景技術:
發動機是車輛的核心部件,其包括氣缸、設置在氣缸內的活塞、曲軸以及用於儲存機油的油底殼,活塞在氣缸內作往復運動,並通過連杆推動曲軸轉動。在發動機的運行過程中,發動機的活塞、活塞環等關鍵零部件的密封性能的好壞關係到發動機能否正常運行。
傳統的,發動機的活塞、活塞環等關鍵零部件的密封性能是否符合相關標準的要求可以通過測量機油消耗量(發動機的機油消耗量是指在發動機運行過程中,通過活塞與缸筒之間的間隙、氣門與導管之間的間隙、閉式曲軸箱通風管三個途徑進入燃燒室燒掉的機油量)得以實現,具體的,可以通過特定工況前後機油的消耗量以及機燃比(機油消耗量/燃油消耗量)來衡量所檢測的零部件是否符合相關標準的要求。目前,測量發動機的機油消耗量有很多種方法,例如,可以根據發動機開始運行後,隨著機油的消耗,油底殼內的機油量減少,從而油底殼內的壓力降低的原理進行測量。根據這一原理測量機油消耗量的常用方法有兩種,1)事先標定發動機運行前油底殼內的壓力與機油量的關係,一段時間後通過壓力變化計算機油消耗量;2)稱量恢復發動機運行前油底殼內的壓力所需要補充的機油量,得到機油消耗量。
然而,無論採用上述哪一種方法測量機油的消耗量,都需要測量油底殼內的壓力,一般地,通過壓力傳感器測量油底殼內的壓力,這就需要提供一 種使油底殼與壓力傳感器連接的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於使油底殼與壓力傳感器連接的油底殼螺堵,本發明還提供一種用於測量發動機機油消耗的壓力測量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油底殼螺堵,所述油底殼螺堵包括具有通孔的本體,所述本體的沿所述通孔的中心線方向的一端用於連接油底殼的放油孔,所述本體的沿所述通孔的中心線方向的另一端設置有與所述通孔連通的管接頭。
優選地,所述油底殼螺堵包括固定帽,所述固定帽套設在所述管接頭的外部並與所述管接頭可拆卸連接。
優選地,所述固定帽包括設置有內螺紋的第一固定部以及和沿所述通孔的中心線從所述第一固定部延伸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管接頭包括第一連接部和沿所述通孔的中心線從所述第一連接部延伸的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與所述本體的所述另一端連接並具有與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內螺紋配合的外螺紋。
優選地,所述第二連接部的外部設置有擋環。
優選地,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外圓周上或者第二固定部的外圓周上設置有用於方便所述管接頭與固定帽擰緊和拆卸的第一外六角頭。
優選地,所述本體的所述一端設置有用於與所述油底殼的放油孔可拆卸連接的螺紋,所述本體的外部固定有用於方便所述油底殼螺堵與油底殼擰緊和拆卸的第二外六角頭。
優選地,所述油底殼螺堵包括用於密封所述油底殼螺堵與所述油底殼的放油孔的密封結構。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用於測量發動機機油消耗的壓力測量裝置,該壓力測 量裝置包括管路、壓力傳感器以及所述油底殼螺堵,所述管路的一端與所述管接頭連接,所述管路的另一端與所述壓力傳感器連接。
優選地,所述管接頭包括第一連接部和沿所述通孔的中心線從所述第一連接部延伸的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與所述本體的所述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二連接部的外部設置有擋環;所述管路套設在所述第二連接部上,所述擋環位於所述第二連接部與所述管路之間,以防止所述管路從所述管接頭上脫落。
優選地,所述油底殼螺堵包括固定帽,所述固定帽包括第一固定部以及和沿所述通孔的中心線從所述第一固定部延伸的第二固定部;所述固定帽套設在所述管接頭的外部並與所述管接頭可拆卸連接;所述管路從所述第二固定部穿出並與所述第二固定部形成緊密配合以進一步防止所述管路從所述管接頭上脫落。
本發明提供的油底殼螺堵是在傳統發動機油底殼的螺堵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進,改進後的油底殼螺堵成為一個具有轉接功能的螺堵(即可以通過管接頭與外部的壓力傳感器連通),可以在測量發動機機油消耗時代替傳統的油底殼螺堵。而且,本發明在測量發動機機油消耗時既不需要另外連接一套獨立的壓力測量設備,也不需要對油底殼的結構進行改進,從而具有結構簡單、安裝方便、成本低廉等優點。
本發明的其它特徵和優點將在隨後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並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於解釋本發明,但並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本發明提供的油底殼螺堵的結構示意圖(未畫出固定帽)。
圖2是圖1所示的油底殼螺堵的剖視圖。
圖3是本發明提供的油底殼螺堵的固定帽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所示的油底殼螺堵的固定帽的剖視圖。
圖5是圖3所示的油底殼螺堵的固定帽的俯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本體; 11:通孔;
12:管接頭; 12a:第一連接部;
12b:第二連接部; 13:擋環;
14:第二外六角頭; 15:密封結構;
15a:密封圈; 15b:密封槽;
20:固定帽; 21:第一固定部;
22:第二固定部; 23:第一外六角頭;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於說明和解釋本發明,並不用於限制本發明。
在本發明中,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使用的方位詞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參考附圖所示的上、下、左、右;「內、外」是指相對於各部件本身的輪廓的內、外。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油底殼螺堵,根據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如圖1和圖2所示,該油底殼螺堵包括具有通孔11的本體10,所述本體10的沿通孔11的中心線方向的一端用於連接油底殼的放油孔(例如,本體10可以與油底殼的放油孔進行螺紋連接),所述本體10的沿通孔11的中心線方向的另一端設置有與通孔11連通的管接頭12,也就是說,油 底殼中的機油可以通過通孔11流經管接頭12。其中,為了製造方便所述本體10可以與管接頭12一體形成。
本發明提供的油底殼螺堵主要適用於測量發動機機油消耗的試驗中,使用時,可以將該油底殼螺堵旋緊在發動機的油底殼的放油孔上,並將油底殼螺堵的管接頭12通過管路與壓力傳感器連通,從而可以通過該壓力傳感器測量油底殼內的壓力,然後根據現有技術中提到的兩種常用方式獲得發動機機油消耗,進而判斷發動機的相關部件是否滿足相關標準的要求。
本發明提供的油底殼螺堵是在傳統發動機油底殼的螺堵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進,改進後的油底殼螺堵成為一個具有轉接功能的螺堵(即可以通過管接頭與外部的壓力傳感器連通),可以在測量發動機機油消耗時代替傳統的油底殼螺堵。而且,本發明在測量發動機機油消耗時既不需要另外連接一套獨立的壓力測量設備,也不需要對油底殼的結構進行改進,從而具有結構簡單、安裝方便、成本低廉等優點。
結合圖3至圖5,所述油底殼螺堵包括固定帽20,所述固定帽20套設在管接頭12的外部並與管接頭12可拆卸連接。在利用本發明提供的油底殼螺堵測量發動機機油消耗時,固定帽用於進一步固定與壓力傳感器連通的管路(具體將在描述壓力測量裝置時詳細描述)。
其中,所述固定帽20包括設置有內螺紋的第一固定部21以及和沿通孔11的中心線從第一固定部21延伸的第二固定部22;所述管接頭12包括第一連接部12a和沿通孔11的中心線從第一連接部12a延伸的第二連接部12b,所述第一連接部12a與本體10的所述另一端連接並具有與第一固定部21的內螺紋配合的外螺紋,其中,所述本體10可以為圓柱狀,相應的,第一連接部12a與第二連接部12b也可以為圓柱狀,而且第一連接部12a與第二連接部12b的外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另外,所述第二連接部12b的外部設置有擋環13,在使用時,該擋環13可以防止與管接頭12連通的管路 從該管接頭12上脫落。
另外,所述第一固定部21的外圓周上或者第二固定部22的外圓周上設置有用於方便管接頭12與固定帽20拆卸的第一外六角頭23,其中,該第一外六角頭23可以適用於標準規格的套筒和/或扳手,從而可以方便將固定帽20與管接頭12擰緊或拆卸。
其中,如上文所述,本體10可以與油底殼的放油孔進行螺紋連接,具體的,所述本體10的一端可以設置有用於與油底殼的放油孔可拆卸連接的螺紋。另外,為了方便將油底殼螺堵與油底殼擰緊和拆卸,本體10的外部可以固定有第二外六角頭14,該第二外六角頭14適用於標準規格的扳手。
為了防止油底殼中的機油洩露,所述油底殼螺堵包括用於密封油底殼螺堵與油底殼的放油孔的密封結構15,其中,密封機構15可以包括密封圈槽15b以及設置於密封圈槽15b中的密封圈15a,從而可以在油底殼螺堵與油底殼的放油孔旋緊後,起到對機油的密封作用。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方面,本發明還提供一種用於測量發動機機油消耗的壓力測量裝置,該壓力測量裝置包括管路、壓力傳感器以及油底殼螺堵,所述管路的一端與管接頭12連接,所述管路的另一端與壓力傳感器連接。
在利用上述壓力測量裝置測量發動機機油消耗時,油底殼中的機油通過通孔11經過管接頭12並流入管路,並最終抵達壓力傳感器,從而得到油底殼底部的機油壓力。
其中,所述管路套設在上述油底殼螺堵的第二連接部12b上,同時,所述油底殼螺堵的擋環23位於第二連接部12b與管路之間,以防止管路從管接頭12上脫落,例如,第二連接部12b、管路以及擋環23可以均是圓柱狀的,這樣可以通過使管路的內徑稍小於擋環23的外徑並大於第二連接部12b的外徑,從而可以防止管路從管接頭12上脫落。
進一步地,所述管路從第二固定部22穿出並與第二固定部22形成緊密 配合以進一步防止管路從所述管接頭12上脫落。例如,所述第二固定部22可以為圓錐狀,該第二固定部22的內徑可以稍大於管路的外徑,從而使第二固定部22與管路形成緊密配合而起到防止管路從管接頭12上脫落的作用。
以上結合附圖詳細描述了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是,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在本發明的技術構思範圍內,可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簡單變型,這些簡單變型均屬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個具體技術特徵,在不矛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任何合適的方式進行組合。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複,本發明對各種可能的組合方式不再另行說明。
此外,本發明的各種不同的實施方式之間也可以進行任意組合,只要其不違背本發明的思想,其同樣應當視為本發明所公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