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撓式觸控感應模組及其顯示裝置製造方法
2023-08-04 07:38:11 1
可撓式觸控感應模組及其顯示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觸控感應模組,該觸控感應模組包括:基板,該基板具有第一區、第二區以及可彎折區,而該可彎折區介於該第一區與該第二區之間,並使該觸控感應模組具有摺疊狀態和展開狀態;以及感應層,該感應層設置在基板下方且包含第一圖案感應層與第二圖案感應層,該第一圖案感應層至少對應於第一區,而該第二圖案感應層至少對應於第二區。
【專利說明】可撓式觸控感應模組及其顯示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撓式觸控感應模組及其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由於觸控顯示裝置的便利性,目前觸控感應模組已經是顯示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別是觸控手持式裝置。為了提供給消費者更好的影音視覺享受,大熒幕的觸控顯示裝置越來越普遍。再者,由於手機遊戲的盛行,視覺性和遊戲操縱性也是玩家所需求的,因此各廠商也競相推出大突幕手機,例如:Samsung mega (6.3寸)和Sony Xperia Z ultra (6.4寸)。然而。大尺寸觸控顯示裝置或具有大尺寸觸控熒幕的手機比較佔用空間,並且也不好收納與攜帶,因此需要有方便收納與攜帶的大尺寸觸控顯示器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之一。
[0004]本實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包括:基板,該基板具有第一區、第二區以及可彎折區,該可彎折區位於該第一區與第二區之間,以使該觸控顯示裝置具有摺疊狀態和展開狀態;感應層,該感應層設置在基板的下方;第一顯示模組,該第一顯示模組設置在感應層的下方,且對應於該第一區;以及第二顯示模組,該第二顯示模組設置在該感應層的下方,且對應於該第二區。
[0005]本實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種觸控感應模組,包括:基板,該基板具有第一區、第二區以及可彎折區,而該可彎折區位於該第一區與第二區之間,以使該觸控感應模組具有摺疊狀態與展開狀態;以及感應層,該感應層設置在該基板的下方且包含第一圖案感應層與第二圖案感應層,該第一圖案感應層至少對應於該第一區,且該第二圖案感應層至少對應於該第二區。
[0006]本實用新型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種觸控感應模組,包括:基板,該基板具有第一區、第二區及其可彎折區,該可彎折區位於該第一區與該第二區之間;以及感應層,該感應層設置在該基板上,其中該感應層包括:第一圖案感應層,該第一圖案感應層設置在該第一區上;第二圖案感應層,該第二圖案感應層設置在該第二區上;以及仿真感應層,該仿真感應層設置在該可彎折區上。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圖1 (a)、1 (b)、1 (c)以及1 (d)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08]圖2(a)以及2(b)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0009]圖3 (a)以及3 (b)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觸控感應模組的示意圖;
[0010]圖4(a)以及4(b)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的觸控感應模組的示意圖;
[0011]圖5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五實施例的觸控感應模組的示意圖;
[0012]圖6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六實施例的觸控感應模組的示意圖;
[0013]圖7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七實施例的觸控感應模組的示意圖;以及
[0014]圖8是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的製造方法的流程圖。
[0015]附圖標記:
[0016]100觸控顯示裝置101基板
[0017]1011第一區1012可彎折區
[0018]1013第二區1014第一電極
[0019]1015第二電極102感應層
[0020]103黏著層104第一顯示模組
[0021]105第二顯示模組200觸控顯示裝置
[0022]201基板202顯示模組
[0023]203可撓式顯示模組204感應層
[0024]205黏著層206固定摺疊框
[0025]300觸控感應模組301第一觸控感應模組
[0026]302第二觸控感應模組303可彎折區
[0027]304第一軟性電路板305第二軟性電路板
[0028]306第一電極307第二電極
[0029]308基板400觸控感應模組
[0030]401第一觸控感應區402第二觸控感應區
[0031]403可彎折區404第一軟性電路板
[0032]405第二軟性電路板406第一 X軸圖案電極
[0033]407第一 Y軸圖案電極408 第二 X軸圖案電極
[0034]409第二 Y軸圖案電極410 基板
[0035]500觸控感應模組501第一觸控感應區
[0036]502第二觸控感應區503可彎折區
[0037]504第一軟性電路板505第二軟性電路板
[0038]506第一 X軸圖案電極507 第一 Y軸圖案電極
[0039]508第二 X軸圖案電極509 第二 Y軸圖案電極
[0040]510基板511多個仿真圖案
[0041]600觸控感應模組601基板
[0042]6011第一區60111可彎折區
[0043]6012第二區602第一觸控感應層
[0044]603第二觸控感應層604第一軟性電路板
[0045]605第二軟性電路板700觸控感應模組
[0046]701基板7011第一區
[0047]7012第二區7013可彎折區
[0048]702第一觸控感應層703第二觸控感應層
[0049]704金屬網格層705第一軟性電路板
[0050]706第二軟性電路板800觸控顯示裝置製造方法
[0051]801 步驟 801802 步驟 802
[0052]803 步驟 803
【具體實施方式】
[0053]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54]圖1 (a)、1 (b)以及1 (c)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 (a)、1 (b)以及1 (c)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中,觸控顯示裝置100包括基板101、感應層102、黏著層103、第一顯示模組104和第二顯示模組105,其中圖1 (a)和圖1(b)為展開狀態,而圖1(c)為摺疊狀態。基板101包含三個區域,分別為第一區1011、彎折區1012和第二區1013,而彎折區1012用於使基板101具有彎折狀態和展開狀態。感應層102設置在基板101的下方,並通過黏著層103與第一顯示模組104和第二顯示模組105粘合,且基板101和感應層102可視為觸控感應模組。第一顯示模組104和第二顯示模組105位於感應層102的下方,且分別對應於基板101的第一區1011和第二區1013。換言之,觸控顯示裝置100由單個觸控感應模組和兩個彼此分離的顯示模組組成,其中該觸控感應模組的基板101是一體形成的可撓性基板,而並非通過拼裝結合形成。此外,第一顯示模組104和第二顯示模組105可以是液晶顯示模組(Liquid-Crystal Display Module,LCM)、主動式有機發光二極體(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1de, AMOLED)顯示模組或其他已知的顯示器,且第一顯示模組104和第二顯示模組105可以是不同類型的顯示器。例如,第一顯示模組104為液晶顯示模組,而第二顯示模組105為主動式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模組。感應層102可以是整體連續的電極並設在基板101的下方,或者如圖1(d)所示,在基板101的第一區1011和第二區1013的下方分別設置彼此分離的第一電極1014和第二電極1015,其中第一電極1014和第二電極1015之間具有間距(gap)。由於基板101本身為可撓性材料,所以由基板101和感應層102所組成的觸控式感應模組也具有摺疊狀態和展開狀態。需要說明的是,在該實施例中黏著層102可以是透明光學膠(Optically Clear Adhesive, OCA),而感應層102可以是X、Y軸電極相互交錯的雙層感應電極結構(dual layer electrode),單層電極結構(one layer electrode or singlelayer electrode),或是其他已知的電極結構。
[0055]圖2(a)和2(b)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實施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如圖2(a)和2(b)所示,觸控顯示裝置200包括基板201、感應層204、黏著層205、顯示模組202和可撓式顯示模組203,其中顯示模組202和可撓式顯示模組203之間的結合處採用黏膠進行接合(未示出),且圖2 (a)為展開狀態,而圖2(b)為摺疊狀態。基板201和感應層204可視為觸控感應模組,且該觸控顯示模組是可撓式的觸控顯示模組。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中,感應層204可以由整體連續的電極形成,如圖2(a)所示,或者由兩個彼此分離且分別對應於顯示模組202和可撓式模組203的電極形成(未示出)。無論感應層204是整體連續的電極或者兩個彼此分離的電極,該感應層204均設置在同一基板201的下方,且該基板201為可撓式基板。此外,顯示模組202可以是液晶顯示模組(LCM),且為非可撓式顯示模組,而可撓式顯示模組203可以是主動式有機發光二極體(AMOLED)顯示模組。感應層204的材料可以是透明導電材料,例如氧化銦錫等。優選地,感應層204的材料可以採用金屬導電材料,並形成金屬網格結構(metal mesh),由於金屬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所以能夠承受更多次的彎折。在另一實施例中,感應層204的材料也可以由透明導電材料和金屬導電材料共同形成。如圖2(b)所示,當觸控顯示裝置200為摺疊狀態時,可以通過固定摺疊框206或者其他裝置/方式來固定觸控顯示裝置200的兩端以保持摺疊狀態。此外,由圖中的摺疊狀態可知,可撓式顯示模組203也與可彎折區對應,因此第二實施例的顯示畫面不會因為沒有與可彎折區對應的顯示裝置,而造成整體畫面不連續。另外,顯示模組202和可撓式顯示模組203之間的接合處採用黏膠(未示出)進行接合。
[0056]圖3(a)及3(b)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觸控感應模組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3(a)為觸控感應模組300的俯視圖,圖3(b)為觸控感應模組300的側視圖。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觸控感應模組300包括基板308、第一電極306、第二電極307、第一軟性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FPC) 304和第二軟性電路板305,其中,第一電極306和第二電極307共同組成感應層,而第一軟性電路板304和第二軟性電路板305可進一步分別連接一個晶片或一個控制電路板(未不出)。基板308包括第一觸控感應區301和第二觸控感應區302和可彎折區303,分別與第一觸控感應區301和第二觸控感應區302對應的第一電極306和第二電極307均為單層電極結構。第一電極306配置在第一觸控感應區301,第二電極307配置在第二觸控感應區302,且第一電極306和第二電極307分別電連接到第一軟性電路板304和第二軟性電路板305,且第一電極306與第二電極307彼此分離並相隔一個間距,該間距對應於可彎折區303。觸控感應模組300的可彎折區303使觸控感應模組300具有摺疊狀態和展開狀態。由於彎折區303中並沒有配置任何感應電極或者電路,因此觸控感應模組300不存在因彎折斷線而使整個觸控區域電性失效的問題。與上述所述第一和第二實施例所示相同,該實施例中的觸控感應模組300可在第一觸控感應區301和第二觸控感應區302的下方分別配置相同或者不同的顯示模組,在此不再贅述。
[0057]如圖4(a)以及4(b)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第四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4(a)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例的觸控感應模組400的俯視圖,圖4(b)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例的觸控感應模組400的側視圖。第四實施例中的觸控感應模組400包括基板410,第一 X軸圖案電極406、第一 Y軸圖案電極407、第二 X軸圖案電極408與第二 Y軸圖案電極409、第一軟性電路板404和第二軟性電路板405,其中,第一 X軸圖案電極406、第一 Y軸圖案電極407、第二 X軸圖案電極408與第二 Y軸圖案電極409共同組成感應層,而第一軟性電路板404和第二軟性電路板405可再進一步分別與晶片和控制電路板(未示出)連接。基板410包含第一觸控感應區401、第二觸控感應區403和可彎折區403,本實施例的第一 X軸圖案電極406和第一 Y軸圖案電極407配置於第一觸控感應區401,並且電連接到第一軟性電路板404,第二 X軸圖案電極408與第二 Y軸圖案電極409配置於第二觸控感應區402,並且電連接到第二軟性電路板405,也就是說本實施例的第一觸控感應區401和第二觸控感應區402彼此分離配置。觸控感應模組400的可彎折區域403可使觸控感應模組400具有摺疊狀態和展開狀態,由於彎折區403中並沒有配置任何感應電極或電路,所以觸控感應模組400不會存在因彎折斷線而使整個觸控區域電性失效的問題。與上述所述第一和第二實施例所示相同,該實施例中的觸控感應模組400可在第一觸控感應區401和第二觸控感應區402的下方分別配置相同或者不同的顯示模組,在此不再贅述。
[0058]如圖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第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第五實施例中的觸控感應模組500包括基板510、第一 X軸圖案電極506、第一 Y軸圖案電極507、第二 X軸圖案電極508、第二 Y軸圖案電極509、第一軟性電路板504、第二軟性電路板505與多個仿真圖案(dummy pattern) 511。其中,第一 X軸圖案電極506、第一 Y軸圖案電極507、第二 X軸圖案電極508和第二 Υ軸圖案電極509共同組成感應層,而第一軟性電路板508和第二軟性電路板505可進一步與晶片或控制電路板(未示出)相連。基板510包含第一觸控感應區501、第二觸控感應區502和可彎折區503。本實施例的第一 X軸圖案電極506與第一 Υ軸圖案電極507配置於第一觸控感應區501,並且電連接到第一軟性電路板504上。第二 X軸圖案電極508與第二 Υ軸圖案電極509配置於第二觸控感應區502,並且電連接到第二軟性電路板505上,且第一觸控感應區501的電極與第二觸控感應區502的電極彼此分離且相隔一個間距。觸控感應模組500的可彎折區503可使觸控感應模組500具有摺疊狀態和展開狀態,另外,由於可彎折區503中配置有多個仿真圖案(dummy pattern) 511,所以可以改善因可彎折區503未配置感測電極所形成的感測電極的可視性為題。優選地,多個仿真圖案511的形狀與排列方式與第一觸控感應區501或第二觸控感應區502中的圖案電極相同,即仿真圖案511的每一單元為菱形或鑽石型結構,且仿真圖案511與第一觸控區域501的電極和第二觸控區域502的電極彼此電性絕緣。同理,本實施例的觸控感應模組500也可在第一觸控感應區501和第二觸控感應區502下分別配置相同或不同的顯示模組。
[0059]如圖6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第六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第六實施例中的觸控感應模組600包括羈絆600、第一觸控感應層602、第二觸控感應層603、第一軟性電路板604與第二軟性電路板605。基板601進一步包含第一區6011和第二區6012,而第一區6011緊鄰可彎折區60111,以使基板601具有摺疊狀態和展開狀態。第一觸控感應層602設置在基板601的下方並與第二區6012對應,且第一觸控感應層602和第二觸控感應層603彼此分離且相隔一個間距,並分別電連接到第一軟性電路板604與第二軟性電路板605。優選地,本實施例中的第一觸控感應層602是可撓式的軟性透明導電膜層,例如金屬導電膜層,而第二觸控感應層603式透明導電膜層,例如氧化銦錫膜層,但不限於此;此外,可撓式顯示模組和非可撓式顯示模組可配置為分別與第一區6011和第二區6012對應。由於第一觸控感應層602和可撓式顯示模組都具有可撓性,所以可以將其對應地設置在第一區6011和可彎折區60111的下方。此外,本實施例的觸控感應層也可以為單層結構或雙層結構。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如果以兩種不同透明導電層整合成摺疊式觸控感應模組,則橫跨可彎折區60111的感測層為至少一個軟性導電膜層,其能夠承受層次彎折。如果用金屬導電材質與透明導電材質兩者整合成摺疊式觸控顯示裝置,則第一觸控感應層602由金屬導電材質形成並橫跨延伸至彎折處,而第二觸控感應層603由透明導電材料(如氧化銦錫)形成,以承受多次彎折。然後,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中,第一觸控感應層和第二觸控感應層可均由金屬導電材質形成或者均由透明導電材質形成。
[0060]如圖7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第七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第七實施例中的觸控感應模組700包括基板701、第一觸控感應層702、第二觸控感應層703、金屬網格層(metal mesh layer) 704、第一軟性電路板705與第二軟性電路板706。基板701還包括三個區域,此三個區域分別為第一區7011、第二區7012和可彎折區7013,而可彎折區7013可使基板701具有摺疊狀態和展開狀態。第一觸控感應層702設置在基板701下方並對應於第一區7011,且第二觸控感應層703設置在基板701的下方且對應於第二區7012,且第一觸控感應層702和第二觸控感應層703彼此分離且相隔一個間距,並分別電連接到第一軟性電路板704和第二軟性電路板705,而金屬網格層704設置在基板701下方並對應於可彎折區7013,其中金屬網格層704與第一觸控感應層702和第二觸控感應層703彼此分離且電性絕緣。此外,金屬網格層704也電連接到第一軟性電路板705、第二軟性電路板706或另一個軟性電路板,以提供觸控功能,而由於是用金屬網格作為彎折處,所以能夠承受多次彎折。在本實施例中的第一觸控感應層702和第二觸控感應層703可以是銦錫氧化膜層(Indium Tin Oxide layer, ITO layer)或也可以為金屬網格層。需要說明的是,由於該金屬網格層704也具有觸控功能,因此在彎折區也可以進行觸控感應,以使觸控感應模組700的整體感應功能更加連續順暢,並且因為金屬材質能夠承受多次彎折,所以在操作時也不會有斷線失效的狀況產生。
[0061]如圖8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觸控顯示裝置的製造方法。此觸控顯示裝置的製造方法800包括了下列步驟:
[0062]步驟801:提供一個基板,其具有第一區、第二區和可彎折區,而該可彎折區介於該第一區與該第二區之間,以使該觸控顯示裝置具有摺疊狀態和展開狀態,其中該基板為整片式一體成型的可撓性基板。
[0063]步驟802:在基板下方形成感應層,該感應層包含第一圖案感應層與第二圖案感應層,該第一圖案感應層至少對應於第一區,而該第二圖案感應層至少對應於第二區。優選地,該第一圖案感應層與該第二圖案感應層彼此分離電性絕緣且相隔一個間距,該感應層還包括位於該間距內的仿真圖案層(dummy pattern layer)或金屬網狀膜層,該仿真圖案或該金屬網格層也對應於該可彎折區,該金屬網格層也可具有觸控功能。
[0064]步驟803:提供兩個彼此分離的顯示模組,分別對應於第一區與第二區並分別與之接合,其中該兩個顯示模組可以為同類型的顯示裝置,例如均是液晶顯示模組,或不同類型的顯示裝置,例如一個為液晶顯示模組,另一個為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模組。
[0065]本實用新型的觸控顯示裝置,提出一種整片式可彎折觸控感應模組以進行整面觸控,並能解決大尺寸觸控顯示器比較佔用空間且不便收納的缺點,並且在彎折區兩側設置彼此分離的觸控感應層,以解決中央彎折處導線斷裂而導致完全無法操作的問題。此外,上述實施例中觸控顯示模組也可以只連接一個軟性電路板,使原本彼此分離且電絕緣的多個觸控感應層通過強度較強的金屬導線或無線傳輸進行電連結。
[0066]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所實施的範圍,本實用新型的範圍應以權利要求書請求保護的範圍為準,即大凡依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請求保護的範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於本實用新型涵蓋的範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觸控感應模組,包括: 基板,所述基板具有第一區、第二區以及可彎折區,所述可彎折區介於所述第一區和所述第二區之間,並使所述觸控顯示裝置具有摺疊狀態和展開狀態;以及 感應層,所述感應層設置在所述基板的下方且包含第一圖案感應層和第二圖案感應層,所述第一圖案感應層至少對應於所示第一區,而所述第二圖案感應層至少對應於所述第二區,其中所述第一圖案感應層與所述第二圖案感應層彼此分離且相隔一間距。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感應模組,其中所述間距位於所述可彎折區內,而所述基板是一體形成的可撓性基板。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感應模組,其中所述感應層還包括仿真圖案層,所述仿真圖案層位於所述間距內且對應於所述可彎折區,所述仿真圖案層與所述第一圖案層和所述第二圖案層彼此分離絕緣。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觸控感應模組,其中所示第一圖案感應層與所述第二圖案感應層的材料為透明導電材料,而所述仿真圖案層的材料為金屬導電材料。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感應模組,其中所述第一圖案感應層至少對應於所述第一區與所述可彎折區,而所述第二圖案感應層至少對應於所述第二區,所述第一圖案感應層為可撓導電膜層。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觸控感應模組,其中所述可撓導電膜層橫跨所述可彎折區,且所述間距未位於所述可彎折區內。
7.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包括: 基板,所述基板具有第一區、第二區以及可彎折區,而所述可彎折區介於所述第一區與所述第二區之間,並使所述觸控顯示裝置具有摺疊狀態和展開狀態; 感應層,設置在所述基板的下方且包含第一圖案感應層和第二圖案感應層,所述第一圖案感應層至少對應於所述第一區,而所述第二圖案感應層至少對應於所述第二區; 第一顯示模組,所述第一顯示模組設置在所述感應層下方,且對應於所述第一區;以及 第二顯示模組,所述第二顯示模組設置在所述感應層下方,且對應於所述第二區。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所述感應層為連續性感應層,即所述第一圖案感應層與所述第二圖案感應層彼此相連。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圖案感應層與所述第二圖案感應層彼此分離且相隔一間距,所述感應層還包含仿真圖案層,所述仿真圖案層位於所述間距內且對應於所述可彎折區,並與所述第一圖案感應層和所述第二圖案感應層隔離絕緣。
10.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圖案感應層與所述第二圖案感應層彼此分離且相隔一間距,所述感應層還包括金屬網狀膜層,所述金屬網狀膜層位於所述間距內且對應於所述可彎折區,並提供觸控功能,且所述金屬網狀膜層與所述第一圖案感應層和所述第二圖案感應層彼此分離絕緣。
11.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圖案感應層是單層結構或雙層結構,而所述第二圖案感應層是單層結構或雙層結構。
12.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所述第一顯示模組是液晶顯示模組,而所述第二顯示模組是主動式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模組。
13.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還包括固定摺疊結構,所述固定摺疊結構固定被彎折的所述基板。
14.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還包括黏著層,所述黏著層位於所述感應層與所述第一顯示模組和所述第二顯示模組之間,將所述感應層與所述第一顯示模組和所述第二顯示模組相結合。
15.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觸控顯示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圖案感應層與所述第二圖案感應層彼此分離且相隔一間距。
【文檔編號】G06F3/041GK204143398SQ201420288559
【公開日】2015年2月4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30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30日
【發明者】羅偉仁, 魯定中, 洪孟群 申請人:和鑫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