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導航路線智能優化方法與流程
2023-08-03 18:16:11
本發明涉及車聯網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車輛導航路線智能優化方法。
背景技術:
傳統的路線導航方式是導航引擎計算根據地圖數據,按照不同條件計算導航路線,常見如:時間最短、路程最短、避開高速等等。但是,該路線導航方式對道路環境變化適應能力較差,當道路環境變化時則需要到4S店更新地圖數據才能較好的進行路線規劃,故傳統導航方式的適應能力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之處,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車輛導航路線智能優化方法,將網際網路計算技術與手機定位相結合,搜集用戶最新的真實導航路線,通過對用戶導航行駛路線進行上傳、存儲、建模統計,將不同用戶最近時間段的常用導航路線和同一用戶最近的常用行駛路線作為一個新的路線導航方式推薦給用戶。
本發明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車輛導航路線智能優化方法,包括車輛導航路線智能優化系統,所述車輛導航路線智能優化系統包括衛星定位系統、手機和後臺管理系統,所述手機分別與衛星定位系統、後臺管理系統通訊連接,所述手機內部具有手機APP定位模塊和通信模塊,所述衛星定位系統包括衛星和定位基站;其智能優化方法步驟如下:
A、所述手機與衛星定位系統通訊連接,衛星定位系統對手機進行位置定位,並將位置定位信息反映至手機APP定位模塊的地圖中;手機隨同車輛行駛,衛星定位系統對手機進行實時位置定位,車輛靜止和行駛運動過程中,手機APP定位模塊存儲完整的定位信息數據;
B、所述手機的手機APP定位模塊通過通信模塊將步驟A中的定位信息數據網絡傳輸至後臺管理系統中;
C、所述後臺管理系統接收並存儲來自於手機傳輸過來的定位信息數據並自動生成軌跡路線,將軌跡路線虛擬分成若干段軌跡路線,並記錄車輛行駛的整個時長以及各段軌跡路線的分時長;如此循環進行,後臺管理系統累計形成軌跡路線資料庫;
D、在手機的手機APP定位模塊地圖中定位出的起始點位置與終點位置,所述後臺管理系統根據手機的手機APP定位模塊地圖中的定位信息數據並通過軌跡路線資料庫的數據統計分析共同創建出路線優化方案,該路線優化方案為從起始點位置行駛至終點位置的不同行駛路線軌跡方案,方案如下:
D1、距離最短:從起始點位置行駛至終點位置在軌跡路線資料庫的所有軌跡路線中選擇距離最短的軌跡路線:
D2、耗時最短:從起始點位置行駛至終點位置在軌跡路線資料庫的所有軌跡路線中選擇耗時最短的軌跡路線:
D3、最近次數最多:從起始點位置行駛至終點位置在軌跡路線資料庫的所有軌跡路線中選擇最近一段時間內行駛次數最多的軌跡路線,最近一段時間內為一天至十天時間:
D4、我最常用:從起始點位置行駛至終點位置在軌跡路線資料庫的所有軌跡路線中選擇最近一段時間內同一用戶行駛次數三次以上的軌跡路線,最近一段時間內為一天至十天時間:當最近一段時間內同一用戶行駛次數三次以上達到兩個以上時則選擇次數最多的軌跡路線,當最近一段時間內同一用戶行駛次數三次以上且有兩個次數最多的軌跡路線,則選擇時間最近的一次軌跡路線;當最近一段時間內同一用戶行駛次數均小於三次時,則不顯示;
E、用戶在手機的手機APP定位模塊中選擇方案D1~D4中的一種方案作為行駛軌跡路線,手機在衛星定位系統下定位與導航,導航完畢後進入步驟A。
為了更好地實現本發明,所述步驟E之後還包括步驟F;
F、用戶在手機的手機APP定位模塊中設定步驟D的四種行駛路線軌跡方案的優先級,手機的手機APP定位模塊中默認推薦的優先級由高到低依次為:我最常用、次數最多、耗時最短、時間最短。
作為優選,所述步驟A中衛星定位系統對手機進行位置定位方法如下:
A1、定位衛星:手機的GPS有信號時,手機通過接收GPS定位衛星提供的經緯度坐標信號來進行定位;
A2、定位基站:通過定位基站的基站信號來計算出手機所在的位置;
通過方法A1與方法A2雙重定位方法對手機進行位置定位。
本發明較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及有益效果:
本發明將網際網路計算技術與手機定位相結合,搜集用戶最新的真實導航路線,通過對用戶導航行駛路線進行上傳、存儲、建模統計,將不同用戶最近時間段的常用導航路線和同一用戶最近的常用行駛路線作為一個新的路線導航方式推薦給用戶。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附圖中的附圖標記所對應的名稱為:
1-衛星定位系統,2-手機,3-後臺管理系統。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地詳細說明:
實施例一
如圖1所示,一種車輛導航路線智能優化方法,包括車輛導航路線智能優化系統,車輛導航路線智能優化系統包括衛星定位系統1、手機2和後臺管理系統3,手機2分別與衛星定位系統1、後臺管理系統3通訊連接,手機2內部具有手機APP定位模塊和通信模塊,衛星定位系統1包括衛星和定位基站;其智能優化方法步驟如下:
A、手機2與衛星定位系統1通訊連接,衛星定位系統1對手機2進行位置定位,並將位置定位信息反映至手機APP定位模塊的地圖中;手機2隨同車輛行駛,衛星定位系統1對手機2進行實時位置定位,車輛靜止和行駛運動過程中,手機APP定位模塊存儲完整的定位信息數據;
B、手機2的手機APP定位模塊通過通信模塊將步驟A中的定位信息數據網絡傳輸至後臺管理系統3中;
C、後臺管理系統3接收並存儲來自於手機2傳輸過來的定位信息數據並自動生成軌跡路線,將軌跡路線虛擬分成若干段軌跡路線,並記錄車輛行駛的整個時長以及各段軌跡路線的分時長;如此循環進行,後臺管理系統3累計形成軌跡路線資料庫;
D、在手機2的手機APP定位模塊地圖中定位出的起始點位置與終點位置,後臺管理系統3根據手機2的手機APP定位模塊地圖中的定位信息數據並通過軌跡路線資料庫的數據統計分析共同創建出路線優化方案,該路線優化方案為從起始點位置行駛至終點位置的不同行駛路線軌跡方案,方案如下:
D1、距離最短:從起始點位置行駛至終點位置在軌跡路線資料庫的所有軌跡路線中選擇距離最短的軌跡路線:
D2、耗時最短:從起始點位置行駛至終點位置在軌跡路線資料庫的所有軌跡路線中選擇耗時最短的軌跡路線:
D3、最近次數最多:從起始點位置行駛至終點位置在軌跡路線資料庫的所有軌跡路線中選擇最近一段時間內行駛次數最多的軌跡路線,最近一段時間內為一天至十天時間:
D4、我最常用:從起始點位置行駛至終點位置在軌跡路線資料庫的所有軌跡路線中選擇最近一段時間內同一用戶行駛次數三次以上的軌跡路線,最近一段時間內為一天至十天時間:當最近一段時間內同一用戶行駛次數三次以上達到兩個以上時則選擇次數最多的軌跡路線,當最近一段時間內同一用戶行駛次數三次以上且有兩個次數最多的軌跡路線,則選擇時間最近的一次軌跡路線;當最近一段時間內同一用戶行駛次數均小於三次時,則不顯示;
E、用戶在手機2的手機APP定位模塊中選擇方案D1~D4中的一種方案作為行駛軌跡路線,手機2在衛星定位系統1下定位與導航,導航完畢後進入步驟A。
本實施例的步驟E之後還包括步驟F;
F、用戶在手機2的手機APP定位模塊中設定步驟D的四種行駛路線軌跡方案的優先級,手機2的手機APP定位模塊中默認推薦的優先級由高到低依次為:我最常用、次數最多、耗時最短、時間最短。
本實施例優選的步驟A中衛星定位系統1對手機2進行位置定位方法如下:
A1、定位衛星:手機2的GPS有信號時,手機2通過接收GPS定位衛星提供的經緯度坐標信號來進行定位;
A2、定位基站:通過定位基站的基站信號來計算出手機2所在的位置;
通過方法A1與方法A2雙重定位方法對手機2進行位置定位。
實施例二
如圖1所示,一種車輛導航路線智能優化方法,包括車輛導航路線智能優化系統,車輛導航路線智能優化系統包括衛星定位系統1、手機2和後臺管理系統3,手機2分別與衛星定位系統1、後臺管理系統3通訊連接,手機2內部具有手機APP定位模塊和通信模塊,衛星定位系統1包括衛星和定位基站;其智能優化方法步驟如下:
步驟1:定位衛星及定位基站對手機進行位置定位:
1)定位衛星:GPS有信號時,通過接收GPS衛星提供的經緯度坐標信號來進行定位,信號受天氣影響;
2)定位基站:通過移動通信的基站信號差異來計算出手機所在的位置,不受天氣影響,但位置精確度不如定位衛星;
通過上述雙重定位方法對手機2進行位置定位。
步驟2:手機2的手機APP上傳定位信息至後臺管理系統3;
1)若上傳周期內沒有網絡,待正常網絡連接時批量上傳數據;
2)若上傳周期內網絡正常連接,周期上傳數據;
步驟3:後臺管理系統3存儲定位信息並生成軌跡路線:
1)存儲兩種定位信息;
2)生成軌跡路線時優先使用定位衛星位置信息;
3)根據位置信息在地圖上描繪生成軌跡路線;
步驟4:後臺管理系統3根據手機2的手機APP上傳的路線,創建路線優化模型,模型規則如下:
1)距離最短:起止位置不同路線的距離最短;
2)耗時最短:起止位置不同路線預計耗時最短;
3)最近次數最多:根據軌跡路線行駛次數比例和最近的時間條件,對不同用戶的行駛路線進行統計,選擇路線次數最多的;
4)我最常用:根據同一個用戶最近行駛軌跡頻率,3次以上無間隙行駛的;
步驟5:手機2的手機APP提交起止位置導航請求:
發起起始位置和結束位置導航請求;
步驟6:後臺管理系統3根據模型選擇優先導航路線推薦:
根據優化模型不斷更新路線庫,計算推薦路線排序,並推送給用戶,排序優先級為「我最常用」>「次數最多」>「耗時最短」>「時間最短」,同時默認選中優先級最高的路線方式,用戶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變更為其他路線方式。
注:當不滿足「我最常用」路線條件時,則不推送「我最常用」路線;
步驟7:手機2的手機APP接收導航路線進行導航;
步驟8:導航過程中循環步驟1;
如上,是本實施例系統的全部過程。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