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動力變速器的製造方法
2023-08-06 00:29:11 1
雙動力變速器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雙動力變速器,包括變速箱體,所述變速箱體上設置有第一輸入軸、與第一輸入軸同軸的輸出軸、與第一輸入軸平行的第二輸入軸和動力切換機構;所述第一輸入軸上設置有第一同步器,所述輸出軸上設置有第二同步器,所述第二輸入軸上設置有主動齒輪,所述輸出軸上設置有從動齒輪,所述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通過過橋齒輪傳動配合;本實用新型雙動力變速器具有兩個動力輸入端,可縮短動力源軸向布置空間,且通過控制動力切換機構可實現發動機和電動機單獨驅動、發動機和電動機聯合驅動、以及發動機單獨驅動並帶動電動機發電,從而可使混合動力汽車具有更多的工作模式,以適應不同的工作情況,能更充分的發揮混合動力汽車的優勢。
【專利說明】雙動力變速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變速器,特別涉及一種具有兩個動力輸入端的變速器。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的變速器只有一個動力輸入端,其適用於單動力驅動。而現有的混合動力汽車,其具有發動機和電動機兩個動力源,若混合動力汽車採用現有的變速器,其發動機和電動機必須採用串聯式布置方式,而串聯式布置方式有以下幾方面的缺點:
[0003]1、發動機和電動機串聯布置,軸向佔用空間較大,布置靈活性差;
[0004]2、串聯式布置方式中一般是發動機在後、電動機在前,發動機不能實現單獨驅動,不能充分發揮雙動力源的優勢。
[0005]3、電動機工作時間長,發熱量大,壽命較短。
[0006]因此現有變速器不能很好的適應混合動力汽車的雙動力源結構,不能充分發揮混合動力汽車的優勢。
實用新型內容
[0007]有鑑於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雙動力變速器,以解決現有變速器與混合動力汽車雙動力源適應性差的問題。
[0008]本實用新型雙動力變速器,包括變速箱體,所述變速箱體上設置有第一輸入軸、與第一輸入軸同軸的輸出軸、與第一輸入軸平行的第二輸入軸和動力切換機構,第一輸入軸和輸出軸的端部通過軸承連接;
[0009]所述第一輸入軸上設置有第一同步器,所述第一同步器包括與第一輸入軸固定配合的第一花鍵套、與第一花鍵套固定配合的第一錐轂和與第一錐轂配合的第一滑套;
[0010]所述輸出軸上設置有第二同步器,所述第二同步器包括與輸出軸固定配合的第二花鍵套、與第二花鍵套固定配合的第二錐轂、與第二錐轂配合的第二滑套和與第二錐轂轉動配合的齒圈;
[0011]所述第二輸入軸上設置有主動齒輪,所述輸出軸上設置有與其轉動配合的從動齒輪,所述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通過過橋齒輪傳動配合,且所述從動齒輪和齒圈在圓周方向上固定配合;
[0012]所述動力切換機構包括與輸出軸平行、並可軸向移動的撥叉軸,所述撥叉軸上設置有用於撥動第一滑套的第一撥叉和用於撥動第二滑套的第二撥叉。
[0013]進一步,所述動力切換機構為氣動動力切換機構,所述氣動動力切換結構包括固定在變速箱體上的汽缸體、與汽缸體配合的活塞、固定在活塞上的撥叉軸和檢測撥叉軸位置的傳感器。
[0014]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5]1、本實用新型雙動力變速器,其通過第一輸入軸和第二輸入軸分別與發動機和電動機的動力輸出端連接,使得發動機和電動機採用平行並聯布置方式,可縮短動力源軸向布置空間,結構更緊湊。
[0016]2、本實用新型雙動力變速器,通過控制動力切換機構可實現發動機和電動機單獨驅動、發動機和電動機聯合驅動、以及發動機單獨驅動並帶動電動機發電,從而可使混合動力汽車具有更多的工作模式,以適應不同的工作情況,能更充分的發揮混合動力汽車的優勢。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雙動力變速器的剖視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0019]如圖所示,本實施例雙動力變速器,包括變速箱體1,所述變速箱體I上設置有第一輸入軸2、與第一輸入軸2同軸的輸出軸3、與第一輸入軸2平行的第二輸入軸4和動力切換機構,第一輸入軸2和輸出軸3的端部通過軸承5連接;
[0020]所述第一輸入軸2上設置有第一同步器,所述第一同步器包括與第一輸入軸2固定配合的第一花鍵套6、與第一花鍵套6固定配合的第一錐轂7和與第一錐轂7配合的第一滑套8 ;
[0021]所述輸出軸3上設置有第二同步器,所述第二同步器包括與輸出軸3固定配合的第二花鍵套9、與第二花鍵套9固定配合的第二錐轂10、與第二錐轂10配合的第二滑套11和與第二錐轂11轉動配合的齒圈12 ;
[0022]所述第二輸入軸4上設置有主動齒輪13,所述輸出軸3上設置有與其轉動配合的從動齒輪14,所述主動齒輪13和從動齒輪14通過過橋齒輪15傳動配合,且所述從動齒輪14和齒圈12在圓周方向上固定配合;
[0023]所述動力切換機構包括與輸出軸3平行、並可軸向移動的撥叉軸16,所述撥叉軸16上設置有用於撥動第一滑套8的第一撥叉17和用於撥動第二滑套11的第二撥叉18。
[0024]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錐轂10上設置有外齒輪19,當第一撥叉17撥動第一滑套8與外齒輪19嚙合時,第一輸入軸2的動力便接入輸出軸3 ;當然在不同實施方式中,所述外齒輪19還可不於第二錐轂10做成一體,外齒輪19直接單獨的設置在輸出軸3,也能達到本實用新型的目的。
[0025]本實施例雙動力變速器的動力傳遞路徑有以下幾種形式:
[0026]發動機驅動:發動機一第一輸入軸2—第一花鍵套6—第一錐轂7—第一滑套8 —外齒輪19 —第二錐轂11 —第二花鍵套9 —輸出軸3 ;
[0027]電動機驅動:電動機一第二輸入軸4 —主動齒輪13 —過橋齒輪15 —從動齒輪14 —齒圈12 —第二滑套11 —第二錐轂10 —第二花鍵套9 —輸出軸3 ;
[0028]電動機發電:發動機一第一輸入軸2—第一花鍵套6—第一錐轂7—第一滑套8 —外齒輪19 —第二維穀11 —第二滑套11 —齒圈12 —從動齒輪14 —過橋齒輪15 —主動齒輪13 —第二輸入軸4 —電動機。
[0029]根據實際需要,通過動力切換機構將第一滑套8和第二滑套11移至不同位置,即可選擇實現發動機和電動機單獨驅動、發動機和電動機聯合驅動、以及發動機單獨驅動並帶動電動機發電等工作模式,以適應不同的工作情況,充分發揮混合動力汽車的優勢。
[0030]作為對本實施例的改進,所述動力切換機構為氣動動力切換機構,所述氣動動力切換結構包括固定在變速箱體I上的汽缸體20、與汽缸體20配合的活塞21、固定在活塞21上的撥叉軸16和檢測撥叉軸16位置的傳感器22,採用氣動動力切換機構,操作簡單快捷。
[0031]最後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儘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宗旨和範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範圍當中。
【權利要求】
1.一種雙動力變速器,包括變速箱體,其特徵在於:所述變速箱體上設置有第一輸入軸、與第一輸入軸同軸的輸出軸、與第一輸入軸平行的第二輸入軸和動力切換機構,第一輸入軸和輸出軸的端部通過軸承連接; 所述第一輸入軸上設置有第一同步器,所述第一同步器包括與第一輸入軸固定配合的第一花鍵套、與第一花鍵套固定配合的第一錐轂和與第一錐轂配合的第一滑套; 所述輸出軸上設置有第二同步器,所述第二同步器包括與輸出軸固定配合的第二花鍵套、與第二花鍵套固定配合的第二錐轂、與第二錐轂配合的第二滑套和與第二錐轂轉動配合的齒圈; 所述第二輸入軸上設置有主動齒輪,所述輸出軸上設置有與其轉動配合的從動齒輪,所述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通過過橋齒輪傳動配合,且所述從動齒輪和齒圈在圓周方向上固定配合; 所述動力切換機構包括與輸出軸平行、並可軸向移動的撥叉軸,所述撥叉軸上設置有用於撥動第一滑套的第一撥叉和用於撥動第二滑套的第二撥叉。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動力變速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動力切換機構為氣動動力切換機構,所述氣動動力切換結構包括固定在變速箱體上的汽缸體、與汽缸體配合的活塞、固定在活塞上的撥叉軸和檢測撥叉軸位置的傳感器。
【文檔編號】F16H61/30GK203670640SQ201320889978
【公開日】2014年6月2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31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31日
【發明者】黃安民 申請人:黃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