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體廢棄物熱解爐的製作方法
2023-05-14 13:19:51 1
固體廢棄物熱解爐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固體廢棄物熱解爐,通過環體結構與U型鋼製水封夾套上下相互穿插配合從而在排灰抽氣室和抽氣口之間形成S形彎道,這種S形彎道的設置可防止抽氣口在抽取可燃氣體的同時,將灰渣抽入抽氣口;而且將攪渣器動力和傳動機構設在U型鋼製水封夾套的外套筒的外部,所述U型鋼製水封夾套的下部處於水中形成水封,這樣就完全隔斷了爐內溫度及灰渣對攪渣器傳動機構的影響,避免了攪渣器傳動機構的堵塞或損壞。
【專利說明】固體廢棄物熱解爐
【技術領域】
[0001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熱解爐,特別涉及一種固體廢棄物熱解爐。
【背景技術】
[0002]熱解爐是一種可將城市垃圾和部分工業廢料中可燃物製成的燃料棒經過乾燥、乾餾、高溫氧化、還原後生成潔淨的可燃氣體,成為可再生利用的燃料的爐體裝置。
[0003]中國專利ZL00237948.1公開的《固體廢棄物熱解爐》,其採用的活動爐排的攪渣器為外圈齒嚙合傳動,且在攪渣器外圈齒輪與燃爐本體結合部位設置了擋渣圈,雖然這種設置可使燃料氧化後的灰渣不易進入傳動機構,而克服了攪渣器傳動機構被灰渣堵塞不能正常運行的缺陷,但是因為單獨設置擋渣圈並不能完全杜絕灰渣進入傳動機構和爐膛下通道,隨著時間的累積,傳動機構和爐膛下通道仍然可能因爐排集灰而造成堵塞;而且爐膛內的高溫也容易造成攪渣器傳動機構的損壞。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杜絕燃料氧化後的灰渣進入攪渣器傳動機構而造成堵塞以及避免爐膛內的高溫造成攪渣器傳動機構的損壞的固體廢棄物熱解爐。
[0005]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固體廢棄物熱解爐,包括:由鋼製水循環夾套及耐火內襯構成的燃爐本體,燃爐本體上部設有水蒸氣導入口,頂部設有供燃料棒及氣化劑送入的爐口 ;燃燒室的底部設置的排渣裝置由攪渣器和其下部的爐排構成,所述攪渣器與燃爐本體的結合部設有一防止灰渣進入攪渣器動力和傳動機構的擋渣圈,所述攪渣器的底部連接在鋼立柱上,鋼立柱的底部連接一個鋼橫梁,還包括設在排渣裝置下方的U型鋼製水封夾套,為一個由內套筒和外套筒組成的雙套筒結構,所述U型鋼製水封夾套的內套筒的內部構成排灰抽氣室,所述鋼橫梁的兩端連接在內套筒的內壁上,在U型鋼製水封夾套的外套筒上設有與排灰抽氣室相通的抽氣口 ;還包括一個設在擋渣圈和外套筒之間的環體結構,所述環體結構與U型鋼製水封夾套上下相互穿插配合在排灰抽氣室和抽氣口之間形成S形彎道;所述攪渣器動力和傳動機構設在所述U型鋼製水封夾套的外套筒的外部。
[0006]所述S形彎道上設有密集水噴霧降溫裝置。
[0007]所述環體結構由一個圓環和中空的圓筒上下連接而成,其縱剖面為T形,環體結構的圓環連接在擋渣圈和外套筒之間,圓筒的下部插入內套筒和外套筒之間,內套筒插入擋渣圈和環體結構的圓筒之間。
[0008]所述抽氣口設在外套筒上部且靠近其與環體結構的結合處。
[0009]所述U型鋼製水封夾套的內套筒和外套筒相互平行,且形狀均為上大下小的漏鬥狀,均依次由上圓筒、中空倒圓臺、下圓筒上下連接組成,所述擋渣圈、環體結構的圓筒的下端與上圓筒的下端相平齊。
[0010]所述攪渣器動力和傳動機構包括輪齒、主動齒輪、傳動箱和電機,所述輪齒設在所述U型鋼製水封夾套的外周壁上,且與傳動箱上的主動齒輪相嚙合,所述主動齒輪連接在電機上。
[0011]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固體廢棄物熱解爐設計科學,結構合理,通過環體結構與U型鋼製水封夾套上下相互穿插配合從而在排灰抽氣室和抽氣口之間形成S形彎道,這種S形彎道的設置可防止抽氣口在抽取可燃氣體的同時,將灰渣抽入抽氣口 ;而且將攪渣器動力和傳動機構設在U型鋼製水封夾套的外套筒的外部,所述U型鋼製水封夾套的下部處於水中形成水封,這樣就完全隔斷了爐內溫度及灰渣對攪渣器傳動機構的影響,避免了攪渣器傳動機構的堵塞或損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固體廢棄物熱解爐的局部剖視圖。
[0013]圖2為本實用新型固體廢棄物熱解爐A部位排渣裝置局部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15]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固體廢棄物熱解爐,如圖1所示,包括:由鋼製水循環夾套I及耐火內襯2構成的燃爐本體,燃爐本體上部設有水蒸氣導入口 3,頂部設有供燃料棒及氣化劑送入的爐口 4 ;如圖2所示,燃燒室5的底部設置的排渣裝置6由攪渣器61和其下部的爐排62構成,所述攪渣器61與燃爐本體的結合部設有一防止灰渣進入攪渣器動力和傳動機構7的擋渣圈8,擋渣圈8的設置可防止灰渣被直接吸入抽氣口,也一定程度的將灰渣與攪渣器傳動機構隔開;所述攪渣器61的底部連接在鋼立柱9上,鋼立柱9的底部連接一個鋼橫梁10,還包括設在排渣裝置6下方的U型鋼製水封夾套11,所述U型鋼製水封夾套11為一個由內套筒12和外套筒13組成的雙套筒結構,所述U型鋼製水封夾套11的內套筒12的內部構成排灰抽氣室14,所述鋼橫梁10的兩端連接在內套筒12的內壁上,在U型鋼製水封夾套11的外套筒13上設有與排灰抽氣室12相通的抽氣口 15 ;還包括一個設在擋渣圈8和外套筒13之間的環體結構16,所述環體結構16與U型鋼製水封夾套11上下相互穿插配合在排灰抽氣室14和抽氣口 15之間形成S形彎道17,這種S形彎道17的設置可防止抽氣口在抽取可燃氣體的同時,將灰渣抽入抽氣口 ;所述攪渣器動力和傳動機構7設在所述U型鋼製水封夾套11的外套筒13的外部,所述U型鋼製水封夾套11的下部處於水中(如圖1液面B)形成水封,這樣就完全隔斷了爐內溫度及灰渣對攪渣器傳動機構的影響,避免了攪渣器傳動機構的堵塞或損壞。
[0016]所述S形彎道17上設有密集水噴霧降溫裝置,密集水噴霧降溫裝置在密集噴水時能夠阻擋灰渣抽入抽氣口的同時迅速降低高溫燃氣的溫度,擋灰效果更好。
[0017]所述環體結構16由一個圓環18和中空的圓筒19上下連接而成,其縱剖面為T形,環體結構16的圓環18連接在擋渣圈8和外套筒13之間,圓筒19的下部插入內套筒12和外套筒13之間,內套筒12插入擋渣圈8和環體結構16的圓筒19之間。
[0018]所述抽氣口 15優選設在外套筒13上部且靠近其與環體結構16的結合處。所述U型鋼製水封夾套11的內套筒12和外套筒13相互平行,且形狀均為上大下小的漏鬥狀,均依次由上圓筒、中空倒圓臺、下圓筒上下連接組成,所述擋渣圈8、環體結構16的圓筒19的下端與上圓筒的下端相平齊。
[0019]所述攪渣器動力和傳動機構7包括輪齒20、主動齒輪21、傳動箱22和電機23,所述輪齒20設在所述U型鋼製水封夾套11的外周壁上,且與傳動箱22上的主動齒輪21相嚙合,主動齒輪21連接在電機23上。通過主動齒輪21與U型鋼製水封夾套11的嚙合傳動,帶動攪渣器61旋轉,旋轉中的攪渣器61與固定的爐排62相配合,將集落在爐排62上的灰渣順利排出。
【權利要求】
1.一種固體廢棄物熱解爐,包括:由鋼製水循環夾套(I)及耐火內襯(2)構成的燃爐本體,燃爐本體上部設有水蒸氣導入口(3),頂部設有供燃料棒及氣化劑送入的爐口(4);燃燒室(5)的底部設置的排渣裝置(6)由攪渣器(61)和其下部的爐排(62)構成,所述攪渣器(61)與燃爐本體的結合部設有一防止灰渣進入攪渣器動力和傳動機構(7)的擋渣圈(8),其特徵在於:所述攪渣器(61)的底部連接在鋼立柱(9)上,鋼立柱(9)的底部連接一個鋼橫梁(10),還包括設在排渣裝置(6)下方的U型鋼製水封夾套(11),為一個由內套筒(12)和外套筒(13 )組成的雙套筒結構,所述U型鋼製水封夾套(11)的內套筒(12 )的內部構成排灰抽氣室(14),所述鋼橫梁(10)的兩端連接在內套筒(12)的內壁上,在U型鋼製水封夾套(11)的外套筒(13)上設有與排灰抽氣室(12)相通的抽氣口( 15);還包括一個設在擋渣圈(8)和外套筒(13)之間的環體結構(16),所述環體結構(16)與U型鋼製水封夾套(11)上下相互穿插配合在排灰抽氣室(14)和抽氣口( 15)之間形成S形彎道(17);所述攪渣器動力和傳動機構(7)設在所述U型鋼製水封夾套(11)的外套筒(13)的外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固體廢棄物熱解爐,其特徵在於,所述S形彎道(17)上設有密集水噴霧降溫裝置。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固體廢棄物熱解爐,其特徵在於,所述環體結構(16)由一個圓環(18)和中空的圓筒(19)上下連接而成,其縱剖面為T形,環體結構(16)的圓環(18)連接在擋渣圈(8)和外套筒(13)之間,圓筒(19)的下部插入內套筒(12)和外套筒(13)之間,內套筒(12)插入擋渣圈(8)和環體結構(16)的圓筒(19)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固體廢棄物熱解爐,其特徵在於,所述抽氣口(15)設在外套筒(13)上部且靠近其與環體結構(16)的結合處。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固體廢棄物熱解爐,其特徵在於,所述U型鋼製水封夾套(11)的內套筒(12)和外套筒(13)相互平行,且形狀均為上大下小的漏鬥狀,均依次由上圓筒、中空倒圓臺、下圓筒上下連接組成,所述擋渣圈(8)、環體結構(16)的圓筒(19)的下端與上圓筒的下端相平齊。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固體廢棄物熱解爐,其特徵在於,所述攪渣器動力和傳動機構(7 )包括輪齒(20 )、主動齒輪(21)、傳動箱(22 )和電機(23 ),所述輪齒(20 )設在所述U型鋼製水封夾套(11)的外周壁上,且與傳動箱(22)上的主動齒輪(21)相嚙合,所述主動齒輪(21)連接在電機(23)上。
【文檔編號】F23G5/027GK203771416SQ201420156678
【公開日】2014年8月13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2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2日
【發明者】常宗湞, 王洲 申請人:常宗湞, 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