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介入式探頭的製作方法
2023-08-06 02:16:51

本發明涉及一種介入式探頭,屬於介入式醫療器械領域。
背景技術:
人體內壓力和溫度數據是臨床上用於監測患者生命體徵的重要參數。對這些參數的測量是疾病診斷和治療的重要手段。其中介入式測量方式具有測量精確、抗幹擾強、持續監測等優點,能為病人病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指導。
現有的介入式探頭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採用光纖傳感技術的探頭,另一種是採用微電子傳感技術的探頭。其中,微電子傳感探頭是通過在介入探頭上安放微電子壓力、溫度傳感元件來實現測量,已逐漸廣泛應用於臨床。
微電子傳感探頭由介入探頭和傳感元件裝配構成,由於介入探頭和傳感元件體積微小,在實際裝配以及使用過程中,易於造成傳感元件的定位不牢和位移。為此,探頭製作裝配過程中常常需要不斷調整傳感元件的位置,製作裝配的工藝難度很高,效率低下,而且製作裝配過程中,傳感元件的位移可能會導致探頭成品的性能不良。
中國專利201510630654.7公開了一種植入式監測探頭,其探頭中部附近設有凹槽用於安放壓力傳感元件,前端裝配有溫度傳感元件,但該探頭沒有用於固定傳感元件的裝配限位結構,傳感元件僅通過導線的支持力實現定位,並不能穩固定位傳感元件,在後續工藝中傳感元件容易發生移位;另外,由於缺乏穩固定位的結構,在實際裝配操作過程中,必須保證一次性將傳感元件對準放正,否則就需在極微細的空間中反覆調整引線和傳感元件的位置,這種多次的反覆調整易使引線發生彎折,而且,反覆附加在傳感元件上的作用力可能會造成傳感元件與導線斷路,以及傳感元件本身的失效甚至破裂,造成過高的生產成本和較低的生產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介入式探頭,它結構設置合理,易於傳感元件的裝配和定位,且定位穩固,加工工藝相對簡便。
本發明為解決上述提出的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為:包括介入探頭本體,介入探頭本體的前端設置球面導入端頭,介入探頭本體的前段上面開設探測空腔,探測空腔下部底面沿軸向開設定位槽,定位槽中安設第一傳感元件,介入探頭本體的前段下方設置定位盲孔,定位盲孔中安設第二傳感元件,介入探頭本體的後段呈管狀,為裝配連接端。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探測空腔前端延伸至介入探頭本體的前端邊沿,後端延伸至介入探頭本體前後段交接處。
按上述方案,在裝配連接端的前端上面與探測空腔的銜接處設置工藝槽,工藝槽的深度與探測空腔的深度齊平。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定位槽設置在探測空腔底面的中間,呈長方形,前端延伸至探測空腔前端面,定位槽前端兩側設置過渡圓弧,定位槽後端通穿與裝配連接端的內孔相連通,所述定位槽的深度大於第一傳感元件的厚度。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介入探頭本體為圓柱形,所述的球面導入端頭為半圓球面或小半圓球面。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定位盲孔沿介入探頭本體軸向開設在探測本體前段下方,孔口與裝配連接端的內孔相連通,孔底延伸至介入探頭本體的前端邊沿。
按上述方案,在定位槽的底部開設有通孔與定位盲孔相連通。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介入探頭本體及球面導入端頭材質為不鏽鋼、鈦金屬等剛性金屬或高分子材料。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1、結構設置合理,便於裝配,定位穩定。介入式探頭在實際裝配工藝中,傳感元件固定在探測空腔中,由於探頭的微型化和高精密性,在操作過程中,往往由於缺乏限定傳感元件位置的結構而造成傳感元件的移動,本發明設置定位槽和定位盲孔結構,能更好的與傳感元件相配置,簡單有效的對傳感元件起到定位作用,避免裝配過程中發生傳感元件的無規則移動以及定位不準造成的引線彎折和傳感元件的失效甚至破裂。2、本發明在探測空腔底部設置定位槽,在定位槽的正下方且與探頭本體軸線平行處設置有一定位盲孔,用於安放第二種傳感元件,則可以在同一個探頭中實現多參數的測量。3、本發明在裝配連接端的前端上面與探測空腔的銜接處設置工藝槽,在保證探頭功能結構的前提下,簡化了加工工藝,降低對加工刀具的要求進而減少了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正視結構圖。
圖2為圖1的俯視圖。
圖3為圖1的左視圖。
圖4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5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安設了第一傳感元件的立體圖。
圖6為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7為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安設了第一傳感元件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具體說明。
如圖1~5所示,包括介入探頭本體1,所述的介入探頭本體為圓柱形,介入探頭本體的前端設置球面導入端頭11,所述的球面導入端頭為半圓球面,介入探頭本體沿軸線分為兩個部分,前段為探測端,後段為裝配連接端。本體的前段上面開設探測空腔2,所述的探測空腔前端延伸至介入探頭本體的前端邊沿,後端延伸至介入探頭本體前後段交接處,探測空腔下部底面7為與介入探頭本體軸線平行的矩形平面,底面上沿介入探頭本體軸向開設定位槽8,所述的定位槽設置在探測空腔底面的中間,呈長方形,前端延伸至探測空腔前端面邊沿,定位槽前端兩側設置過渡圓弧6,定位槽後端通穿與介入探頭本體後段的裝配連接端的內孔相連通,定位槽中安設第一傳感元件4,第一傳感元件為壓力傳感元件,定位槽的深度大於傳感元件的厚度。在裝配連接端的前端上面與探測空腔的銜接處設置工藝槽5,工藝槽的深度與探測空腔的深度齊平。介入探頭本體的前段下方設置定位盲孔10,所述的定位盲孔沿介入探頭本體軸向開設在探測本體前段下方,孔口與裝配連接端的內孔相連通,孔底延伸至介入探頭本體的前端邊沿。定位盲孔中安設第二傳感元件,第二傳感元件為溫度傳感元件。介入探頭本體的後段呈管狀,內孔前後貫穿,為裝配連接端12。所述的介入探頭本體及球面導入端頭材質為不鏽鋼、鈦金屬等剛性金屬或高分子材料。本實施例中,介入探頭總體長度l1=4.4mm,外徑d=1.4mm,其中,裝配連接端12為管狀內孔直徑為1.2mm,長度l2=1.6mm;探測空腔2的長度l3=2mm,寬度w1=1.04mm,工藝槽5的長度l4=0.15mm,寬度w2=1.2mm。探測空腔的底面為定位槽8,定位槽的寬度w3=0.5mm,定位槽前端兩側設置過渡圓弧6的半徑為0.15mm。介入探頭本體的前段下方也即定位槽的下方設置定位盲孔10。
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例如圖6、7所示,它與上一個實施例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在定位槽的底部3開設通孔9,所述的通孔直徑小於定位槽寬度,且與定位盲孔10相導通,通孔起到了導氣的作用,可便於在定位槽中傳感元件的定位安設。其它結構與上一個實施例相同。
技術特徵:
技術總結
本發明涉及一種介入式探頭,其特徵在於包括介入探頭本體,介入探頭本體的前端設置球面導入端頭,介入探頭本體的前段上面開設探測空腔,探測空腔下部底面沿軸向開設定位槽,定位槽中安設第一傳感元件,介入探頭本體的前段下方設置定位盲孔,定位盲孔中安設第二傳感元件,介入探頭本體的後段呈管狀,為裝配連接端。本發明結構設置合理,便於裝配,定位穩定。本發明在探測空腔底部設置定位槽,在定位槽的正下方且與探頭本體軸線平行處設置有一定位盲孔,用於安放第二種傳感元件,則可以在同一個探頭中實現多參數的測量。本發明在裝配連接端的前端上面與探測空腔的銜接處設置工藝槽,在保證探頭功能結構的前提下,簡化了加工工藝,降低對加工刀具的要求進而減少了生產成本。
技術研發人員:餘穎;張壘;胡蝶;陳蘇;汪洪海;王瑞春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日:2017.05.08
技術公布日:2017.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