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翅片式換熱器的流路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7-20 01:08:31 2
專利名稱:一種翅片式換熱器的流路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一種翅片式換熱器的流路結構,屬於翅片式換熱器的流路結構的改造技術。
背景技術:
現有的空調室外機翅片管換熱器包括:室外翅片管換熱器翅片,集氣總管、分液總管。換熱器分為若干流路,如圖1,包括A、B、C三個流路。每個流路都包括集氣支管11、分液支管21 ;4表示空氣流動方向。現有結構的空調室外機翅片管換熱器,空調在製冷運行時,A流路的集氣支管11與分液支管21相互離得很近,B流路的集氣支管11與分液支管21相互離得很近,C流路的集氣支管11與分液支管21也相互離得很近,由於鋁箔具有很高的導熱係數,熱導率很高,熱量很容易從各流路的集氣支管11傳向分液支管21,形成導熱短路,即復熱。這是在同一流路中存在復熱現象。復熱嚴重降低了換熱器的冷凝效果,影響換熱效率。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考慮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能有效減少復熱,提高換熱效率的翅片式換熱器的流路結構。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方便實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本實用新型的翅片式換熱器的流路結構,包括有至少一個流路,每個流路的集 氣支管與集氣總管連接,每個流路的分液支管與分液總管連接,其中每個流路包括有若干換流管,冷媒從每個流路的集氣支管進入,經若干換流管向下流動,經過跨管進入換熱器外排的若干換流管向下流動,從分液支管流出,若干換流管與跨管呈倒「N」型排布或呈「N」型排布。上述換流管為U形管。上述每個流路包括有3 9根換流管。上述流路結構包括有I 9個流路。上述相鄰流路之間設有間隔區域將相鄰兩個流路間隔開來。本實用新型由於採用倒「N」型或呈「N」型流路排布方式的結構,使冷媒與換熱器逆流換熱,同一流路中進口和出口相互遠離,不存在復熱現象,且相鄰流路通過間隔區域間隔開來,保證上一路的出口與下一路的進口相互遠離,使相鄰流路之間不存在復熱現象。故可以提聞翅片管式換熱器的換熱效率,該流路與普通流路相比可提聞換熱效率10%左右。本實用新型是一種設計巧妙,性能優良,方便實用的翅片式換熱器的流路結構。
圖1為現有流路布置方式的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示意圖;[0013]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的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4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翅片式換熱器的流路結構,包括有至少一個流路,每個流路的集氣支管11與集氣總管I連接,每個流路的分液支管21與分液總管2連接,其中每個流路包括有若干換流管5,冷媒從每個流路的集氣支管11進入,經若干換流管5向下流動,經過跨管6進入換熱器外排的若干換流管5向下流動,從分液支管21流出,若干換流管5與跨管6呈倒「N」型排布或呈「N」型排布。翅片式換熱器是在流路上設有翅片3,如圖2所示,圖中4表示空氣流動方向。本實施例中,上述換流管5為U形管。上述每個流路包括有3 9根換流管5。上述流路結構包括有I 9個流路。上述相鄰流路之間設有間隔區域7將相鄰兩個流路間隔開來。本實施例中,翅片管式換熱器分為A、B、C三個流路。A流路中,在製冷運行過程中,冷媒從集氣支管11進入,向下流動,經過跨管6進入換熱器外排向下流動,從分液支管21流出。在該流路中,集氣支管11與分液支管21相互遠離,在同一個流路中不存在進口與出口之間的復熱現象。在相鄰流路B中,B流路的布置方式與A流路的布置方式相同,所以B流路中的集氣支管11與分液支管21相互遠離`,B流路中的集氣支管11與分液支管21不存在復熱。且為了保證B流路中的集氣支管11與A流路中分液支管21之間不存在復熱,在A、B兩個流路之間設有間隔區域7,如圖2中所示,使之間隔一定的距離,使B流路中的集氣支管11與A流路中分液支管21之間不要距離過近引起復熱。該間隔區域7沒有換熱管,避免了 B流路中的集氣支管11與A流路中分液支管21之間的復熱現象。C流路的布置方式與A、B流路相同,且B與C之間設有間隔區域7,間隔區域7內沒有換熱管。B流路與A流路之間的間隔區域、C流路與B流路之間的間隔區域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實施例2:如圖3所示,該翅片管式換熱器分為A、B兩個流路。每個流路中含有6根換熱管5,換熱管5為U型換熱管。A流路中,在製冷運行過程中,冷媒從集氣支管11進入,向下流動,經過跨管6進入換熱器外排向下流動,從分液支管21流出。整個流路成一個倒「N」形狀。B流路的布置方式與A流路的布置方式相同。且B流路與A流路之間存在間隔區域7將A、B兩個流路間隔開來。實施例3:如圖4所示,該翅片管式換熱器分為A、B兩個流路。每個流路中含有4根換熱管5,換熱管5為U型換熱管。A流路中,在製冷運行過程中,冷媒從集氣支管11進入,向下流動,經過跨管6進入換熱器外排向下流動,從分液支管21流出。整個流路成一個倒「N」形狀。B流路的布置方式與A流路的布置方式相同。且B流路與A流路之間存在間隔區域7將A、B兩個流路間隔開來。實施例4:如圖5所示,該翅片管式換熱器分為A、B、C、F四個流路。每個流路中含有6根換熱管5,換熱管5為U型換熱管。A流路中,在製冷運行過程中,冷媒從集氣支管11進入,向下流動,經過跨管6進入換熱器外排向下流動,從分液支管21流出。整個流路成一個倒「N」形狀。B、C、F流路的布置方式與A流路相同。且B流路與A流路之間存在間隔區域7將A、B兩個流路間隔開來。且C流路與B流路之間存在間隔區域7將B、C兩個流路間隔開來。且F流路與C流路之間也存在間隔區域7將C、F兩個流路間隔開來。B流路與A流路之間的間隔區域、C流路與B流路之間的間隔區域、F流路與C流路之間的間隔區域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本實施例中,B流路與A流路之間的間隔區域、C流路與B流路之間的間隔區域、F流路與C流路之間的間隔 區域可以相同。
權利要求1.一種翅片式換熱器的流路結構,包括有至少一個流路,每個流路的集氣支管(11)與集氣總管(I)連接,每個流路的分液支管(21)與分液總管(2)連接,其特徵在於每個流路包括有若干換流管(5),冷媒從每個流路的集氣支管(11)進入,經若干換流管(5)向下流動,經過跨管(6 )進入換熱器外排的若干換流管(5 )向下流動,從分液支管(21)流出,若干換流管(5)與跨管(6)呈倒「N」型排布或呈「N」型排布。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翅片式換熱器的流路結構,其特徵在於上述換流管(5)為U形管。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翅片式換熱器的流路結構,其特徵在於上述每個流路包括有3 9根換流管(5)。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翅片式換熱器的流路結構,其特徵在於上述流路結構包括有I 9個流路。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翅片式換熱器的流路結構,其特徵在於上述流路結構包括有2 9個流路,相鄰流路之間設 有間隔區域(7)將相鄰兩個流路間隔開來。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翅片式換熱器的流路結構。包括至少一個流路,每個流路的集氣支管(11)與集氣總管(1)連接,每個流路的分液支管(21)與分液總管(2)連接,每個流路包括若干換流管(5),冷媒從每個流路的集氣支管(11)進入,經若干換流管(5)向下流動,經過跨管(6)進入換熱器外排的若干換流管(5)向下流動,從分液支管(21)流出,若干換流管(5)與跨管(6)呈倒「N」型排布或呈「N」型排布。本實用新型採用倒「N」型或呈「N」型流路布置方式的結構,使冷媒與換熱器逆流換熱,同一流路中進口和出口相互遠離,不存在復熱現象,且相鄰流路通過間隔區域間隔開來,保證上一路的出口與下一路的進口相互遠離,使相鄰流路間不存在復熱現象,提高換熱效率。
文檔編號F24F13/30GK203100128SQ20122037734
公開日2013年7月31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1日
發明者李大振, 吳加生, 張建建 申請人:廣東美的電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