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說文解字原文(每況愈下原為每下愈況)
2023-04-22 02:41:24
《說文:屮部》: 「每,艸盛上出也。從屮,母聲。」
譯文:「每,形容草木茂盛上長的樣子。從屮,母聲。」
《說文》屮部,象形字,今為母部。
「每」是象形字。「每」始見於商代甲骨文時期。「每」字的甲骨文從女或母,其上部的形狀像是頭飾形。西周文字和秦代文字基本上都是沿襲甲骨文的寫法。唯一區別就在於甲骨文的從女或母由原先的跪坐之形演變為站立之形。漢代文字時期,原文字上下分裂上部像是「土」字去掉中間的一行一樣。下方像是一個「毋」字但是沒有露一撇。現代文字基本沿襲漢代文字的寫法,其演變為上部是一撇一行組合而成。下部是「母」。直至發展到現代漢語。
「每」字的本義是指頭上帶有頭飾的成年女子。女子及笄之後就要婚嫁,婚嫁後就會生下一個又一個孩子,由此比喻指草木茂盛。後引申指每一個,即全體中的每一個。也可指每一次,即反覆動作中的任何一次,如《論語·八悔》:「子入太廟,每事問。」
成語每況愈下原作每下愈況,出自《莊子·知北遊》:「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 意思是驗豬的肥瘦,越踏在豬的股腳處,其肥瘦狀況越明顯。後多作每況愈下,形容情況越來越壞。
戰國時有一個叫東郭子的人,聽說莊子對「道」很有研究,就去向莊子請教,問他「道」到底在什麼地方。
莊子說:「我講的『道』各處都有,無處不在。」,「那請您具體指明它在哪些地方,可以嗎?」東郭子非常客氣。
莊子不假思索:「在螞蟻洞裡。」,東郭子非常奇怪:「道,是很高尚的東西,怎麼會存在於這麼卑下的地方?」,莊子又說:「『道』,在稗草、磚瓦碎石之中。」,「這不是愈加卑下了嗎?」東郭子更為奇怪。
莊子繼續說:「我的『道』在屎尿之中!」,東郭子聽莊子越說越低下,心裡很不高興。
莊子這才向解釋:「要滿足您的要求,把『道』的本質說明白,就得像在集市上檢查豬的肥瘦一樣,愈是豬的下部,愈能看出豬的肥瘦。因為豬腿的下部是最難長膘的,如果腿部也長滿肉,其他部位當然更肥了。所以,我今天告訴您『道』所在的地方,儘是卑賤的地方,這些地方都有『道』,那麼『道』存在於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了。」,「噢,原來是這樣。」東郭子很佩服莊子的才學。
每下況愈原來的意思是說,越從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實情況。後來變成每況愈下,意思逐漸轉變為表示情況越來越糟糕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