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定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8-11 10:47:51 6
專利名稱:鎖定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鎖定裝置。詳細而言,涉及能夠通過齒的嚙合而將彼此為相對運動的關係的第一構件與第二構件之間的相對運動形成為受限制的狀態而進行保持的鎖定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在車輛用座椅中,已知有座椅靠背經由座椅傾斜裝置(鎖定裝置)而與座椅坐墊連結,進行該靠背角度的調整操作。在此,在下述專利文獻I中公開了上述的座椅傾斜裝置的具體的結構的一例。在該公開中,座椅傾斜裝置具備與座椅靠背的骨架一體形成的齒輪和設置成相對於座椅坐墊的骨架能夠沿著直線方向進退運動的棘爪,構成為通過使棘爪的齒面與齒輪的齒面哨合而將座椅靠背的靠背角度固定。詳細而言,上述的棘爪的兩側部由形成在座椅坐墊的骨架上的立壁狀的引導壁引 導,成為以沿著上述的進退方向能夠滑動移動的方式被支承的狀態。在該棘爪與兩引導壁之間設定用於確保棘爪的滑動性的微小的間隙,由於該間隙而棘爪在兩引導壁之間晃動。並且,由於該晃動,而棘爪與齒輪的鎖定狀態會產生鬆動。因此,在該公開的座椅傾斜裝置中,作為將棘爪相對於進退方向傾斜地分割成兩部分的結構,通過將被分割為內側的內側棘爪向外側壓出的動作,而使內側棘爪與外側棘爪沿著彼此的傾斜的抵接面向相互分離的方向側傾斜地滑動,成為將兩引導壁之間的間隙堵塞的狀態而與齒輪嚙合鎖定。在先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專利第3596010號說明書然而,在上述公開的現有技術中,由於將棘爪傾斜分割而構成,在其嚙合鎖定時,外側棘爪從齒輪受到的旋轉方向的負荷未順利地施加給引導壁。具體而言,當來自齒輪的旋轉方向的負荷施加給外側棘爪時,該負荷經由彼此的傾斜的抵接面向朝著內側的方向分解而施加給內側棘爪,因此從內側按壓內側棘爪的凸輪等工作部件上會作用有過度的負荷。
發明內容
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而創立,本發明要解決的課題在於確保鎖定裝置的鎖定時的強度並抑制鎖定部件的晃動。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鎖定裝置採取如下的手段。首先,第一發明涉及一種鎖定裝置,能夠形成為通過齒的嚙合來限制具有相互相對運動的關係的第一構件與第二構件之間的相對運動的狀態而進行保持,其具有棘爪、按壓凸輪、被卡合齒。棘爪以相對於第一構件能夠沿著特定的直線方向進行進退運動的方式被引導而設置。按壓凸輪將棘爪相對於第一構件向行進方向壓動。被卡合齒形成在第二構件上,且與通過按壓凸輪向行進方向壓動的棘爪的卡合齒嚙合。棘爪由形成在第一構件上的立壁狀的引導壁以與其進退移動方向相對的兩側部貼靠的方式被弓I導。該棘爪被分割成以在由按壓凸輪向行進方向壓動時彼此被向相反的側方向推壓分離,而被按壓在位於各自的側方向的所述引導壁上的方式相互傾斜抵接的兩個分割棘爪。將棘爪分割成兩個分割棘爪的分割線以分別形成傾斜面和垂直面的方式設定,該傾斜面以使兩個分割棘爪相互傾斜抵接的方式使它們相對於棘爪的行進移動方向傾斜地進行面抵接,與該傾斜面相比,該垂直面使兩個分割棘爪沿著與所述棘爪的行進移動方向垂直的方向進行面抵接。根據該第一發明,棘爪由按壓凸輪向行進方向壓動,由此,各分割棘爪由相互的傾斜面彼此抵接的傾斜抵接結構向彼此相反的側方向壓動 ,作為被按壓在各側的引導壁上的狀態,成為使該卡合齒與形成在第二構件上的被卡合齒嚙合的狀態。由此,棘爪的兩側部分別被按壓在兩引導壁上而成為相對於第一構件沿著側方向不會晃動的狀態,成為與被卡合齒哨合而保持的狀態。在該哨合狀態下,即使在棘爪上作用有使第二構件要相對於第一構件向旋轉方向移動的負荷,該負荷也會經由使面朝向棘爪的側方向的各分割棘爪的垂直面彼此的抵接結構,通過位於該負荷作用的方向側的引導壁來比較筆直地承受。由此,能夠減少作用在將棘爪向行進方向按壓的旋轉凸輪上的負荷,因此即使設置上述那樣的用於抑制晃動的傾斜抵接結構,也能夠確保棘爪的鎖定強度。接著,第二發明以上述的第一發明為基礎,將棘爪分割成兩個分割棘爪的分割線被設定成將成為棘爪的行進方向的前端側的外周面沿著側方向分割的縱向分割狀。根據該第二發明,分割線被設定成將棘爪的外周面沿著側方向分割的縱向分割狀,由此,與設定成未分割外周面的傾斜分割狀相比,能夠增大傾斜面的傾斜角(壓力角),並且能夠增加垂直面的長度。
圖I是表示實施例I的座椅傾斜裝置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圖2是車輛用座椅的整體立體圖。圖3是表示棘輪與靠背框架的連結結構的立體圖。圖4是表示引導件與坐墊框架的連結結構的立體圖。圖5是表示座椅傾斜裝置的內部結構的圖4的V-V線剖視圖。圖6是表示座椅傾斜裝置的鎖定狀態的圖5的VI-VI線剖視圖。圖7是表示座椅傾斜裝置的解鎖狀態的剖視圖。圖8是表示實施例2的座椅傾斜裝置的鎖定狀態的剖視圖。圖9是表示實施例3的座椅傾斜裝置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圖10是表示座椅傾斜裝置的鎖定狀態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使用附圖,說明用於實施本發明的方式。在以下的實施例中,本發明的鎖定裝置適用作為將車輛用座椅的座椅靠背與座椅坐墊連結的座椅傾斜裝置。實施例I首先,使用圖f圖7,說明實施例I的座椅傾斜裝置4 (鎖定裝置)的結構。在此,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座椅傾斜裝置4設置在車輛用座椅I的左右兩側部,將座椅靠背2連結成相對於座椅坐墊3能夠調整靠背角度的狀態。具體而言,各座椅傾斜裝置4將座椅靠背2的左右兩側的下端部和座椅坐墊3的左右兩側的後端部分別連結成可旋轉的狀態,且具備能夠防止座椅靠背2旋轉的鎖定功能。上述各座椅傾斜裝置4始終通過施力將座椅靠背2的旋轉鎖定,並保持將座椅靠背2的靠背角度固定的狀態。並且,各座椅傾斜裝置4通過進行設置在座椅坐墊3的外側部上的操作杆5的提升操作,而進行將它們的鎖定狀態一齊解除的操作。在此,在各座椅傾斜裝置4的中心部插通有進行各座椅傾斜裝置4的鎖定/解鎖的切換操作的操作軸4c。所述操作軸4c彼此通過連結杆4r而一體連結,通過與其一側的操作軸4c連結的操作杆5的提升操作,彼此成為一體而被進行軸旋轉操作,從而將各座椅傾斜裝置4的鎖定狀態解除。並且,各操作軸4c通過操作杆5的提升操作被解除而對各座椅傾斜裝置4施力,從而返回鎖定狀態。 在此,座椅靠背2始終藉助掛設在其與座椅坐墊3之間的未圖示的施力彈簧的作用力,被朝向前傾旋轉的方向施力。由此,在人未就座在車輛用座椅I上的狀態下,進行操作杆5的提升操作,解除各座椅傾斜裝置4的鎖定狀態,由此座椅靠背2藉助施力而前傾旋轉,從而向座椅坐墊3的上表面部折入。在此,各座椅傾斜裝置4通常在座椅靠背2處於作為靠背而使用的角度區域(鎖定範圍)時,停止操作杆5的提升操作,由此藉助施力而返回鎖定狀態。然而,各座椅傾斜裝置4在座椅靠背2處於未作為靠背而使用的前傾姿態的角度區域(自由範圍)時,即使停止操作杆5的提升操作,也不會返回鎖定狀態。因此,在使座椅靠背2向座椅坐墊3的上表面部倒入的操作之際,進行操作杆5的提升操作,而解除各座椅傾斜裝置4的鎖定狀態,座椅靠背2向前傾斜至超過鎖定範圍的位置時,即使之後將手從操作杆5離開,座椅靠背2也會自然地前傾至向座椅坐墊3的上表面 部折入的位置。 以下,詳細說明上述各座椅傾斜裝置4的具體的結構。需要說明的是,各座椅傾斜裝置4以彼此左右對稱的方式組成對,但實質上為相同的結構。因此,以下,以其為代表,僅說明朝向圖2的紙面在右側所示的外側部上設置的座椅傾斜裝置4的結構。如圖I所示,該座椅傾斜裝置4將如下部件組裝成一個而構成,這些部件包括圓盤形狀的棘輪10及引導件20、在它們之間沿著圓周方向排列配置的3個棘爪30A、30B、對所述棘爪30A、30B向半徑方向的內外方進行移動操作的旋轉凸輪40、對旋轉凸輪40進行旋轉操作的鉸鏈凸輪50、對鉸鏈凸輪50向一個旋轉方向施力的盤簧60、將棘輪10和引導件20保持成沿著板對合方向(軸線方向)組裝的狀態的外周環70。在此,棘輪10相當於本發明的第二構件,引導件20相當於本發明的第一構件,旋轉凸輪40相當於本發明的按壓凸輪。上述的棘輪10詳細而言在其圓盤部11的外周部形成有圓筒部12,該圓筒部12在作為向引導件20組裝的組裝方向的板厚方向(軸線方向)呈圓筒狀突出。該圓筒部12通過對棘輪10沿著板厚方向進行半衝裁加工而形成,在其內周面形成有內周齒面12a和越上面12b,該內周齒面12a形成有內齒,該越上面12b以沒有內齒的圓弧狀平滑地彎曲。在此,內周齒面12a相當於本發明的被卡合齒。上述越上面12b形成在圓筒部12的內周面上的圓周方向的I個部位的位置,其內周面形成為比內周齒面12a的齒頂向半徑方向的內側突出的彎曲面。並且,在上述圓盤部11的中心部貫通形成有使上述的操作軸4C沿著軸線方向插通的軸孔14。如圖3所示,上述結構的棘輪10的圓盤部11的外側的盤面與構成座椅靠背2的骨格的長板狀的靠背框架2f的板面一體接合而固定。在此,在棘輪10的圓盤部11上形成有從其外側的盤面呈圓筒狀突出的5個榫13a和呈D字狀地對局部切口而呈圓筒型形狀突出的I個D榫13b。所述榫13a和D榫13b相互等間隔地排列而配置形成在圓盤部11的同一圓周上的位置。所述榫13a和D榫13b比圓筒部12靠內周側,但配置形成在比較接近外周側的位置。另一方面,能夠沿著軸線方向接受上述的各榫13a及D榫13b而使其嵌合的5個榫孔2a和I個D榫孔2b沿著板厚方向貫通形成在靠背框架2f上。由此,使各榫13a及D榫13b分別嵌合到靠背框架2f的榫孔2a及D榫孔2b內,並對各嵌合部進行焊接接合,從而將上述棘輪10相對於靠背框架2f牢固地一體連結(參照圖5)。在此,能夠使上述的操作軸4c沿著軸線方向插通的貫通孔2c沿著板厚方向貫通形成在靠背框架2f上。 如圖6所示,在上述的棘輪10成為其越上面12b與所有的棘爪30A、30B均不幹涉的圓周方向的配置狀態時,通過對各棘爪30A、30B向半徑方向的外側進行移動操作,而使所述外周齒面30Aa、30Ba與內周齒面12a嚙合。如此,越上面12b與各棘爪30A、30B的圓周方向的配置成為不重合的關係的座椅靠背2的旋轉角度區域被設定作為能夠使各棘爪30A、30B相對於棘輪10嚙合的鎖定範圍。然而,越上面12b通過使其與各棘爪30A、30B在圓周方向的配置成為重合的狀態,而越上至其內周面上來限制任一個棘爪30A、30B要向半徑方向的外側移動的動作,將後述的旋轉凸輪40的旋轉卡止,從而阻止各棘爪30A、30B要與棘輪10的內周齒面12a嚙合的動作。如此,越上面12b與各棘爪30A、30B的圓周方向的配置重合的座椅靠背2的旋轉角度區域被設定作為阻止各棘爪30A、30B與棘輪10的內周齒面12a的嚙合而棘輪10與引導件20相互保持旋轉自如的狀態的自由範圍。接下來,返回圖1,說明引導件20的結構。引導件20形成為比上述的棘輪10大一圈的外徑的圓盤形狀,在該圓盤部21的外周部形成有圓筒部22,該圓筒部22朝著作為向棘輪10組裝的組裝方向的板厚方向(軸線方向)呈圓筒狀突出。該圓筒部22將引導件20沿著板厚方向進行半衝裁加工而形成。上述的引導件20的圓筒部22的內徑稍大於棘輪10的圓筒部12的外徑。由此,引導件20的圓筒部22如圖5所示,通過向其圓筒內部組裝棘輪10的圓筒部12,而成為與棘輪10的圓筒部12相互在內外鬆緩地嵌合的狀態,成為相互軸支承成能夠相對旋轉的狀態而組裝。上述的引導件20在其圓盤部21的中心部貫通形成有能夠使上述的操作軸4c沿著軸線方向插通的軸孔25。並且,如圖4所示,引導件20通過使其圓盤部21的外側的盤面與構成座椅坐墊3的骨格的板狀的坐墊框架3f的板面一體接合而固定。在此,在引導件20的圓盤部21上形成有從其外側的盤面呈圓筒狀突出的3個榫24a和以在局部具有縮頸的形狀突出的I個彈簧卡掛部24b。在此,彈簧卡掛部24b用於掛接後述的盤簧60的外端62。所述榫24a和彈簧卡掛部24b相互等間隔地排列而配置形成在圓盤部21的同一圓周上的位置。所述榫24a和彈簧卡掛部24b比圓筒部22靠內周側,但配置形成在比較接近外周側的位置。
另一方面,能夠沿著軸線方向收容上述的各榫24a和彈簧卡掛部24b而使其嵌合的3個榫孔3a和I個通孔3b沿著板厚方向貫通而形成在坐墊框架3f上。由此,使各榫24a和彈簧卡掛部24b分別嵌合到坐墊框架3f的榫孔3a和通孔3b內,並對各嵌合部進行焊接接合,由此將上述的引導件20相對於坐墊框架3f牢固地一體連結(參照圖5)。在此,在坐墊框架3f上沿著板厚方向貫通形成有大孔3c,該大孔3c沿著軸線方向收容上述的操作軸4c和後述的盤簧60。上述的通孔3b與上述大孔3c連通而形成。返回圖1,在上述引導件20的圓盤部21的內側的盤面上形成有沿著板厚方向呈X字狀凹陷的引導槽23。該引導槽23通過將圓盤部21沿著板厚方向進行半衝裁加工而形成,在其圖示上側和左右兩側形成的3個槽部形成作為棘爪收容槽23a,該棘爪收容槽23a能夠將上述的3個棘爪30A、30B分別安設成能夠滑動的狀態。而且,位於X字狀的引導槽23的中心部的槽部形成作為凸輪收容槽23b,該凸輪收容槽23b能夠將後述的旋轉凸輪40安設成可旋轉的狀態。如圖6所示,各棘爪收容槽23a通過成為立壁而形成在各槽的圓周方向的左右兩側的引導壁2la 2ld,將各棘爪30A、30B弓丨導成僅能夠沿著它們的槽形狀相對於引導件20向半徑方向的內外方(圖示上下方向相當於本發明的特定的直線方向。)移動。接下來,返回圖1,說明3個棘爪30A、30B的結構。所述棘爪30A、30B中的I個(棘爪30B)形成為與其他2個(棘爪30A)不同的形狀,但基本結構相同,即分別安設在前述的引導件20上形成的各棘爪收容槽23a內,引導成分別僅能夠相對於引導件20向半徑方向的內外側移動。在上述各棘爪30A、30B的半徑方向的外側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彎曲的外周齒面30Aa、30Ba,該外周齒面30Aa、30Ba具有能夠與前述的棘輪10的內周齒面12a嚙合的外齒。如圖6所示,上述各棘爪30A、30B由後述的旋轉凸輪40從半徑方向的內側向外側分別壓出,從而將它們的外周齒面30Aa、30Ba向棘輪10的內周齒面12a按壓而進行嚙合。並且,通過該嚙合,各棘爪30A、30B與棘輪10彼此沿著圓周方向成為一體的狀態,經由所述棘爪30A、30B,而將棘輪10和引導件20相互沿著圓周方向鎖定並保持成一體的狀態。S卩,各棘爪30A、30B如前述那樣,在與引導件20的關係下,成為沿著圓周方向被支承為僅能夠向半徑方向的內外方移動的狀態,因此與棘輪10嚙合而沿著旋轉方向成為一體的狀態,由此形成將引導件20與棘輪10之間的相對旋轉鎖定的狀態。各棘爪30A、30B通過旋轉凸輪40的逆旋轉方向(圖示順時針方向)的旋轉而被向半徑方向的內側進行移動操作,從與棘輪10的嚙合狀態脫離,由此,將所述棘輪10與引導件20的相對旋轉被鎖定的狀態解除。返回圖1,上述3個棘爪30A、30B中的圖示上方側所示的棘爪30B相對於其進退移動方向(半徑方向)被縱向分割,從而沿著圖示左右方向分割成2個分割棘爪30BI、30B2。詳細而言,如圖6所示,將上述棘爪30B分割成2個分割棘爪30B1、30B2的分割線以形成傾斜面30Bla、30B2a、夾持面30Blc、30B2c、垂直面30Blb、30B2b的方式設定,所述傾斜面30Bla、30B2a使所述2個分割棘爪30B1、30B2相對於棘爪30B的行進移動方向朝向旋轉方向(側方向)傾斜地進行面抵接,所述夾持面30Blc、30B2c相對於各傾斜面30Bla、30B2a形成V字 狀的傾斜面,並形成通過分割棘爪30B2將分割棘爪30B1沿上下方向(半徑方向)夾入的狀態,所述垂直面30Blb、30B2b使所述2個分割棘爪30B1、30B2沿著與棘爪30B的行進移動方向垂直的方向進行面抵接。上述分割棘爪30B1、30B2中,面向圖I的紙面在左側所示的分割棘爪30B2的圓周方向的寬度形成得比另一側的分割棘爪30B1大,在其外周面上形成有外周齒面30Ba(相當於本發明的卡合齒)。而且,在面向圖I的紙面的右側的圓周方向的寬度小的一方的分割棘爪30B1上未形成外周齒面。在上述各分割棘爪30B1、30B2上分別形成有通過後述的旋轉凸輪40從半徑方向的內側向外側進行壓出操作的支腿部32B,而且,在分割棘爪30B2上形成有通過旋轉凸輪40向半徑方向的內側進行拉入操作的鉤狀的卡掛部31B。上述各棘爪30A、30B通過後述的旋轉凸輪40旋轉的動作,而如下那樣被進行移動操作。即,如圖6所示,伴隨著旋轉凸輪40通過後述的盤簧60 (參照圖I)的作用力而從圖7的狀態向圖示逆時針方向旋轉的動作,各棘爪30A、30B的支腿部32A、32B越上旋轉凸輪40的各肩部42,在該姿態下,各棘爪30A、30B被向半徑方向的外側壓出,形成為將所述外周齒面30Aa、30Ba向棘輪10的內周齒面12a按壓而嚙合的狀態,通過旋轉凸輪40分別從半徑方向的內側支承而保持成將棘輪10相對於引導件20的旋轉鎖定的狀態。
其中,圖示上方側的分割成兩部分的棘爪30B中,伴隨著上述的旋轉凸輪40的旋轉,圖示左方側的分割棘爪30B1越上至旋轉凸輪40的肩部42而被向半徑方向的外側壓出,通過該分割棘爪30B1被壓出的動作而圖示右方側的分割棘爪30B2被向半徑方向的外側壓出。詳細而言,圖示右方側的分割棘爪30B2在將圖示左方側的分割棘爪30B1向半徑方向的外側壓出的動作的作用下,與該分割棘爪30B1的傾斜面30Bla面對的傾斜面30B2a由分割棘爪30B1的傾斜面30Bla按壓,被向圖示右方側傾斜壓出而被向半徑方向的外側壓出。由此,圖示右方側的分割棘爪30B2被按壓在同側的引導壁21 a上,且被向半徑方向的外側壓出直至將其外周齒面30Ba向棘輪10的內周齒面12a按壓而使其嚙合的位置。另外,伴隨著通過該旋轉凸輪40向半徑方向的外側壓出的動作,在與上述的傾斜面30Bla、30B2a彼此的面抵接相伴的反力的作用下,圖示左方側的分割棘爪30B1自身被向圖示左方側傾斜壓出而被按壓在同側的引導壁21b上,並被向半徑方向的外側壓出。並且,圖示左方側的分割棘爪30B1被壓出直到圖示右方側的分割棘爪30B2與棘輪10嚙合的位置時,成為被夾入到該分割棘爪30B2的傾斜面30B2a與引導壁21b之間的狀態而被保持。由此,兩分割棘爪30B1、30B2分別被向彼此相反的旋轉方向按壓而形成為被按壓在兩側的引導壁21a、21b上的狀態,在兩引導壁21a、21b之間被保持成沿著旋轉方向(側方向)不會鬆動,從而能夠將棘輪10與引導件20之間的相對旋轉鎖定成沒有晃動的狀態。即,作為將為了使上述棘爪30B沿著進退方向順暢地滑動而設定的引導壁21a與引導壁21b之間的間隙堵塞的狀態,而使棘爪30B與棘輪10的內周齒面12a嚙合。圖示右方側的分割棘爪30B2在成為上述的鎖定狀態時,始終形成為在其支腿部32B與旋轉凸輪40的肩部42之間具有微小的間隙的狀態,通過將圖示左方側的分割棘爪30B1向半徑方向的外側壓出的動作,而被向半徑方向的外側壓出。由此,為了避免圖示右方側的分割棘爪30B2在被圖示左方側的分割棘爪30B1向旋轉方向按壓之前,先被向半徑方向的外側壓出而與棘輪10的內周齒面12a嚙合這樣的情況,而形成為將圖示右方側的分割棘爪30B2可靠地按壓在引導壁21a上的狀態而使圖示右方側的分割棘爪30B2與棘輪10的內周齒面12a嚙合。在上述各棘爪30A、30B藉助旋轉凸輪40的旋轉而與棘輪10的內周齒面12a嚙合的鎖定狀態下,旋轉凸輪40的各肩部42位於所述各支腿部32A、32B的內周側,各支腿部32A、32B成為由旋轉凸輪40從半徑方向的內側支承的狀態。由此,各棘爪30A、30B在上述的鎖定狀態時,即使發生車輛碰撞等而向棘輪10與引導件20之間輸入伴隨著強制的相對旋轉那樣的大載荷,各棘爪30A、30B受到從與棘輪10的內周齒面12a的嚙合脫離的朝向半徑方向的內側的按壓力,但是由於通過旋轉凸輪40分別從內側支承,從而被保持成不會從與棘輪10的嚙合狀態脫離。另外,將上述被分割成2部分的棘爪30B分割成各分割棘爪30B1、30B2的分割線如上述那樣以形成傾斜面30Bla、30B2a、夾持面30Blc、30B2c、垂直面30Blb、30B2b的方式設定,從而在接受到上述大載荷時使座椅傾斜裝置4發揮高的鎖定強度,所述傾斜面30Bla、30B2a使各分割棘爪30B1、30B2相互向旋轉方向傾斜地進行面抵接,所述夾持面30BI c、30B2c與所述傾斜面30BI a、30B2a形成V字狀的傾斜面,所述垂直面30B Ib、30B2b使各分割棘爪30B1、30B2沿著與進退移動的方向(半徑方向)垂直的方向筆直地進行面抵接。S卩,在向上述的棘輪10與引導件20之間輸入伴隨著強制性的相對旋轉那樣的大 載荷時,與棘輪10 —體地要相對於引導件20旋轉的力作用在與棘輪10成為嚙合狀態的各棘爪30A、30B上。其中,成為在兩引導壁21a、21b之間沒有間隙地被支承的狀態的棘爪30B如圖6所示,例如在接受到使棘輪10相對於引導件20向逆時針方向強制性地旋轉位移的力時,成為與棘輪10嚙合的狀態的圖示右方側的分割棘爪30B2對圖示左方側的分割棘爪30B1進行按壓,將該左方側的分割棘爪30B1向圖示左方側的引導壁2Ib按壓而成為由引導壁21b支承的狀態,由此阻止棘輪10的相對於引導件20的旋轉移動。此時,從圖示右方側的分割棘爪30B2施加在圖示左方側的分割棘爪30B1上的旋轉方向的力通過夾持結構和筆直的抵接面結構而以力不會向旋轉方向逃散的方式在接近筆直的狀態下施加,該夾持結構通過在呈V字狀夾入的姿態下沿著旋轉方向進行面抵接的傾斜面30Bla、30B2a彼此的抵接和夾持面30Blc、30B2c彼此的抵接,使圖示左方側的分割棘爪30B1面抵接成不會沿著半徑方向移動,該抵接面結構通過因兩者的垂直面30Blb、30B2b彼此的抵接而將輸入的旋轉方向的力沿著旋轉方向筆直地傳遞。由此,能夠形成為從上述棘輪10向棘爪30B施加的力不僅施加在旋轉凸輪40等工作部件上,還由具有對各工作部件進行支承的高結構強度而形成的引導件20強力支承的狀態,不易使棘爪30B從與棘輪10的嚙合狀態脫離,而使座椅傾斜裝置4發揮高的鎖定強度。另外,棘爪30B在受到使棘輪10相對於引導件20沿順時針方向強制地進行旋轉位移的力時,成為與棘輪10嚙合的狀態的圖示右方側的分割棘爪30B2被按壓在圖示右方側的引導壁21a上而成為由引導壁21a支承的狀態,由此阻止棘輪10的相對於引導件20的旋轉移動。上述棘爪30B如上述那樣,兩分割棘爪30B1、30B2成為容易相互沿著旋轉方向筆直地傳遞力的抵接結構,由此在將兩分割棘爪30B1、30B2組裝安設於引導件20時,以利用手指夾入兩分割棘爪30B1、30B2的方式進行把持,由此能夠形成為簡單地將它們收攏在一起的狀態而抬起,從而將它們一起簡單地組裝於引導件20。上述各棘爪30A、30B的相對於棘輪10的內周齒面12a的嚙合狀態如圖7所示,伴隨著旋轉凸輪40從圖6的狀態被向圖示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操作的動作,而形成在各棘爪30A、30B的內周側部上的鉤狀的各卡掛部31A、31B卡掛於形成在旋轉凸輪40的外周部上的各鉤44,被向半徑方向的內側拉入從而脫離。由此,將棘輪10與引導件20之間的相對旋轉的鎖定狀態解除。其中,圖示上方側的被分割2部分的棘爪30B伴隨著上述的旋轉凸輪40的旋轉,藉助圖示右方側的分割棘爪30B2由旋轉凸輪40的鉤44拉入的動作,圖示左方側的分割棘爪30B1由圖示右方側的分割棘爪30B2向半徑方向的內側拉入而與圖示右方側的分割棘爪30B2 一起被向半徑方向的內側拉入。詳細而言,圖示左方側的分割棘爪30B1通過將圖示右方側的分割棘爪30B2向半徑方向的內側拉入的動作,與該分割棘爪30B2的傾斜面30B2a面對的傾斜面30Bla由分割棘爪30B2的傾斜面30B2a向半徑方向的內側按壓,而與分割棘爪30B2 —起被向內側拉入。接著,返回圖1,說明旋轉凸輪40的結構。旋轉凸輪40在形成為圓板形狀的主體部的外周部上形成有肩部42和鉤44,該肩部42通過向一方向的旋轉而將各棘爪30A、30B向半徑方向的外側按壓,該鉤44通過向另一方向的旋轉而將各棘爪30A、30B向半徑方向的內側拉入。上述的各肩部42如圖6所示,伴隨著旋轉凸輪40藉助後述的盤簧60 (參照圖O的作用力而向圖示逆時針方向旋轉的動作,各棘爪30A、30B的支腿部32A、32B分別越上 至該突出的形狀部,將各棘爪30A、30B向半徑方向的外側壓出而將各棘爪30A、30B分別按壓在棘輪10的內周齒面12a上,保持嚙合的狀態。而且,各鉤44如圖7所示,旋轉凸輪40克服上述的彈簧作用力而被從圖6的狀態向圖示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操作,由此分別卡掛在各棘爪30A、30B的內周部上形成的各卡掛部31A、31B,將各棘爪30A、30B向半徑方向的內側拉入而從與棘輪10的嚙合狀態脫離。在此,在上述旋轉凸輪40的各肩部42的肋部形成有槽部43,該槽部43能夠接受將各棘爪30A、30B的支腿部32A、32B向半徑方向的內側拉入的動作。如圖6所示,上述的3個各棘爪30A、30B相對於引導件20相互沿著圓周方向隔開各90度的間隔而配置,由此,各棘爪30A、30B間的圓周方向的配置間區域中,確保僅圖示左方側的棘爪30A與右方側的棘爪30A之間的圖示下方側的圓周方向的配置間區域比其他的配置間區域大幅地擴大。並且,上述的棘輪10以其越上面12b在上述的大的圓周方向的配置間區域內移動的方式相對於引導件20組裝,由此較大地獲得越上面12b與各棘爪30A、30B的圓周方向的配置不重合的前述的鎖定範圍的旋轉區域。然而,伴隨著上述各棘爪30A、30B的配置設定,通過旋轉凸輪40的旋轉而將各棘爪30A、30B按壓在棘輪10的內周齒面12a進行嚙合,在該狀態下,與將各棘爪30A、30B向半徑方向的外側按壓相伴的反力不均衡地作用在旋轉凸輪40上,通過上述反力而朝向各棘爪30A、30B間的圓周方向的配置間區域較寬地隔開的圖示下方側將按壓力施加給旋轉凸輪40。然而,旋轉凸輪40在將上述各棘爪30A、30B按壓在棘輪10的內周齒面12a上的狀態時,通過在上述圓周方向的配置間區域較寬地隔開的圖示下方側區域配置的2個引導壁21c、21d的呈彎曲狀凹陷形成的支承面ca、da,其外周面(被支承面45)被貼靠而被從外周側支承。由此,旋轉凸輪40即使從上述各棘爪30A、30B受到不均衡的反力作用,也形成為通過支承面ca、da以均衡的狀態被支承的狀態,向棘輪10的內周齒面12a按壓的力強力地作用於各棘爪30A、30B,從而使各棘爪30A、30B發揮高的鎖定強度。返回圖1,使上述的旋轉凸輪40沿著圖示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旋轉的操作通過組裝到在旋轉凸輪40的中心部貫通形成的凸輪孔41內的鉸鏈凸輪50的旋轉操作來進行。該鉸鏈凸輪50的呈圓筒狀形成的主體部插入到引導件20上形成的軸孔25內而被軸支承為能夠相對於引導件20旋轉,在該主體部的圓筒內插通操作軸4c (參照圖2),與操作軸4c連結成能夠一體地進行軸旋轉。並且,在上述的鉸鏈凸輪50的軸向的一端部形成有用於使盤簧60的內端61卡掛的方筒狀的彈簧卡掛部51,與旋轉凸輪40的凸輪孔41嵌合而將旋轉凸輪40向其旋轉移動方向壓動的操作突起52突出地形成在另一端部。上述的盤簧60如圖4所示,其外端62卡掛在前述的引導件20的外側的盤面上突出形成的彈簧卡掛部24b,始終通過其作用力,而對鉸鏈凸輪50向圖6所示的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施力。由此,鉸鏈凸輪50始終通過上述盤簧60的作用力,保持為對旋轉凸輪40沿著圖示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操作的狀態,並保持成將各棘爪30A、30B向棘輪10按壓而嚙合的鎖定狀態。上述鉸鏈凸輪50如圖7所示,通過操作杆5被進行提升操作(參照圖2),而克服上述作用力沿著圖示順時針方向被進行旋轉操作,使旋轉凸輪40向同方向旋轉。由此,各棘爪30A、30B由旋轉凸輪40操作而從與棘輪10的嚙合狀態脫離,從而將座椅傾斜裝置4的 旋轉鎖定狀態解除。接著,返回圖1,說明外周環70的結構。外周環70通過將薄鋼板衝裁成環狀而形成,進而通過將外周環70的圓板部沿著板厚方向(軸線方向)進行半衝裁加工,而形成為如下的帶臺階的圓筒型形狀,即從外周環70的內周側的面部起使面朝向軸線方向的環狀的第一座面部71和第二座面部72依次朝向半徑方向的外側連續地形成臺階狀而形成的帶臺階的圓筒型形狀。並且,外周環70的外周側的面部形成為沿軸線方向筆直地延伸的圓筒型形狀,在向外周環70的圓筒內部組裝有棘輪10和引導件20的狀態下,形成作為向半徑方向的內側折彎而斂縫的折彎面部73。在此,如圖5所示,上述的外周環70的第一座面部71通過向外周環70的圓筒內部組裝棘輪10,而沿著軸線方向貼靠在棘輪10的圓筒部12的外側的盤面上。另外,外周環70的第二座面部72通過向外周環70的圓筒內部組裝引導件20,而沿著軸線方向貼靠在引導件20的圓筒部22的內側的盤面上。折彎面部73通過如上述那樣向外周環70的圓筒內部組裝棘輪10和引導件20,而成為從外周側將引導件20的圓筒部22包入的狀態,向引導件20的外側的盤面側伸出。並且,折彎面部73從該狀態開始,向半徑方向的內側折彎而斂縫,由此,成為通過上述的第二座面部72將引導件20的圓筒部22沿著軸線方向夾入的狀態,成為與引導件20一體結合的狀態而組裝。然後,通過該組裝,棘輪10和引導件20通過外周環70的第一座面部71、第二座面部72及折彎面部73,成為彼此防止在軸線方向脫落的狀態而保持。詳細而言,上述的外周環70通過上述的折彎面部73的斂縫,成為利用第二座面部72和折彎面部73將引導件20的圓筒部22夾入的狀態而與引導件20的圓筒部22 —體結合。由此,第一座面部71成為在使棘輪10的圓筒部12的外側的盤面沿著軸線方向貼靠的部位沿著軸線方向確保了一定的間隙的狀態,難以向棘輪10相對於引導件20進行相對旋轉的動作施加滑動阻力。在此,如圖I所示,在第一座面部71上的圓周方向的多個部位上沿著軸線方向呈點狀地形成有突出得較小的突部71a。所述突部71a如圖5所示成為功能部,其用於使第一座面部71與棘輪10的圓筒部12的外側的盤面的接觸成為點接觸,而使棘輪10的相對於引導件20的旋轉移動順暢。如此,根據本實施例的座椅傾斜裝置4 (鎖定裝置),被分割成2個分割棘爪30B1、30B2的棘爪30B由旋轉凸輪40向行進方向壓動,由此,各分割棘爪30B1、30B2被相互的傾斜面30Bla、30B2a彼此抵接的傾斜抵接結構向彼此相反的側方向壓動,作為被按壓在各側的引導壁21a、21b上的狀態,成為將分割棘爪30B1的外周齒面30Ba向棘輪10的內周齒面12a按壓而嚙合的狀態。由此,棘爪30B的兩側部分別被按壓在兩引導壁21a、21b上而成為相對於引導件20沿著旋轉方向(側方向)不會晃動的狀態,從而保持成與內周齒面12a嚙合的狀態。在該嚙合狀態下,即使在棘爪30B上作用有使棘輪10要相對於引導件20向旋轉方向移動的負荷,該負荷也會經由使面朝向棘爪30B的旋轉方向(側方向)的各分割棘爪30BU30B2的垂直面30Blb、30B2b彼此的抵接結構、及使分割棘爪30B2相對於分割棘爪30B1以V字狀地夾入的姿態抵接的夾持結構,通過位於該負荷作用的方向側的引導壁21b來比較筆直地承受。由此,能夠減少作用在將棘爪30B向行進方向按壓的旋轉凸輪40上的 負荷,因此即使設置上述那樣的用於抑制晃動的傾斜抵接結構,也能夠確保棘爪30B的鎖定強度。另外,棘爪30B的分割線被設定成將棘爪30B的外周面沿著側方向(旋轉方向)分割的縱向分割狀,由此,與設定成未分割外周面的傾斜分割狀相比,能夠增大各傾斜面30Bla、30B2a的傾斜角(壓力角),並且能夠增加各垂直面30Blb、30B2b的長度。而且,通過形成為在分割的一側的分割棘爪30B2上設定外周齒面30Ba且在另一側的分割棘爪30B1上未設定外周齒面的結構,而能夠簡單地形成未設定外周齒面的一方的分割棘爪30B1,並且由於分割棘爪30B1與棘輪10的內周齒面12a未嚙合,因此能夠使分割棘爪30B1的圓周方向的寬度變窄,從而能夠擴大具有外周齒面30Ba的另一側的分割棘爪30B2的圓周方向的寬度。因此,在該寬幅地設定的分割棘爪30B2上設定寬的外周齒面30Ba而能夠提高鎖定強度,並且通過形成為寬幅而使分割棘爪30B2大型化,在半徑方向的操作移動時能夠使分割棘爪30B2不易傾斜。實施例2接下來,使用圖8,說明實施例2的座椅傾斜裝置4 (鎖定裝置)的結構。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關於與實施例I中說明的座椅傾斜裝置4 (鎖定裝置)的實質的結構及作用相同的部位,標註與它們相同的標號而省略說明,對不同的部位標註不同的標號而進行詳細說明。本實施例的座椅傾斜裝置4如圖8所示在分割棘爪30B1上也形成有外周齒面30Bb。該分割棘爪30B1在圖示右方側的分割棘爪30B2成為將外周齒面30Ba向棘輪10的內周齒面12a按壓而嚙合的狀態時,形成為使所述外周齒面30Bb較淺地作用於棘輪10的內周齒面12a的狀態,在與內周齒面12a之間具有些許間隙的狀態下被卡止。由此,不會發生兩分割棘爪30B1、30B2分別被朝向引導壁21b、21a壓動的動作因一側的分割棘爪30B2與內周齒面12a先嚙合而受妨礙的情況,形成為將兩分割棘爪30B1、30B2可靠地按壓在兩引導壁21a、21b上的狀態,從而使各外周齒面30Ba、30Bb與棘輪10的內周齒面12a嚙合。實施例3接下來,使用圖 Γ圖10,說明實施例3的座椅傾斜裝置4 (鎖定裝置)的結構。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關於與實施例I中說明的座椅傾斜裝置4 (鎖定裝置)的實質的結構及作用相同的部位,標註與它們相同的標號而省略說明,對於不同的部位標註不同標號而進行詳細說明。本實施例的座椅傾斜裝置4如圖 Γ圖10所示,與棘輪10的內周齒面12a嚙合的棘爪30A、30B由I個未分割的棘爪30A和I個分割的棘爪30B這總計2個構成。另外,本實施例的座椅傾斜裝置4取代實施例I所示的旋轉凸輪40,採用滑動凸輪40A作為對上述2個棘爪30A、30B向半徑方向的內外側進行移動操作的部件。在此,滑動凸輪40A相當於本發明的按壓凸輪。如圖10所示,滑動凸輪40A由對各棘爪30A、30B進行滑動引導的各引導壁21a 21d,沿著與各棘爪30A、30B的滑動方向垂直的方向進行滑動引導。該滑動凸輪40A始終接受組裝到其中心部的凸輪孔41A內的鉸鏈凸輪50藉助盤簧60的作用力而沿著圖示逆時針方向被旋轉施力的力,保持成被向圖示左方側進行滑動操作的狀態。通過該滑動,滑動凸輪40A作為使各棘爪30A、30B的支腿部32A、32B分別越上至其圖示上表面部和下表面部上形成的各肩部42A的狀態,將各棘爪30A、30B向半徑方向的 外側壓出成為被按壓在棘輪10的內周齒面12a的狀態(鎖定狀態)而保持。而且,滑動凸輪40A從上述的鎖定狀態開始,通過對鉸鏈凸輪50沿著圖示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操作,將向其上表面部和下表面部延伸而形成的各鉤44A分別卡掛在各棘爪30A、30B的卡掛部31A、31B,將各棘爪30A、30B向半徑方向的內側拉入,從而使各棘爪30A、30B從與棘輪10的內周齒面12a的嚙合狀態脫離。上述各棘爪30A、30B的支腿部32A、32B伴隨著上述滑動凸輪40A的滑動,而收納到滑動凸輪40A的各肩部42A的附近形成的各槽部43A內。在此,如圖9所不,在本實施例的座椅傾斜裝置4中,用於將盤簧60的外端62卡掛的彈簧卡掛部24c以呈銷狀突出的方式形成在引導件20的外側的盤面上,呈D字狀地局部切口的突出成圓筒型形狀的D榫24c (與榫24a —起與形成在坐墊框架3f上的孔嵌合)形成在成為收容棘爪30A的棘爪收容槽23a的背面側的引導件20的外側的盤面上。如此,在利用滑動凸輪40A對2個棘爪30A、30B進行操作的類型的座椅傾斜裝置4中也能夠適用本發明的結構。以上,使用3個實施例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但本發明除了上述實施例之外能夠以各種方式實施。例如,在上述各實施例中,作為鎖定裝置,示出了具備通過齒的嚙合來限制相互相對旋轉的棘輪10與引導件20之間的相對旋轉的結構的座椅傾斜裝置4,但鎖定裝置並未限定為用於對上述座椅傾斜裝置4的相對旋轉進行限制的用途,作為用於形成為通過齒的嚙合來限制具有相互的相對運動的關係的第一構件與第二構件之間的相對運動的狀態而保持的用途,能夠適用於各種結構。另外,在上述實施例1、2中,例示了對於引導件20配置3個棘爪30A、30B的結構,在實施例3中,例示了對於引導件20分別配置2個棘爪30A、30B的結構,但棘爪的配置個數並未特別限定,可以為任意個。而且,在上述各實施例中,例示了將棘爪30B分割成2個分割棘爪30B1、30B2的分割線設定成兩分割棘爪30B1、30B2相互傾斜抵接的傾斜面30Bla、30B2a比垂直面30Blb、30B2b (30Blc、30B2c)更靠半徑方向的外側的方式的情況,但是也可以設定成傾斜面比垂直面更靠半徑方向的內側的方式。
權利要求
1.一種鎖定裝置,能夠形成為通過齒的嚙合來限制具有相互相對運動的關係的第一構件與第二構件之間的相對運動的狀態而進行保持,其特徵在於,具有 以能夠相對於所述第一構件沿著特定的直線方向進行進退運動的方式被引導而設置的棘爪; 將該棘爪相對於所述第一構件向行進方向壓動的按壓凸輪;及 與被該按壓凸輪向行進方向壓動了的所述棘爪的卡合齒嚙合的形成在所述第二構件上的被卡合齒, 所述棘爪由形成在所述第一構件上的立壁狀的引導壁以所述棘爪的與進退移動方向相對的兩側部被貼靠的方式引導,該棘爪被分割成以在由所述按壓凸輪向行進方向壓動時被向彼此相反的側方向推壓分離,而被按壓在位於各自的側方向的所述引導壁上的方式相互傾斜抵接的兩個分割棘爪,將所述棘爪分割成所述兩個分割棘爪的分割線以分別形成傾斜面和垂直面的方式設定,所述傾斜面以使所述兩個分割棘爪相互傾斜抵接的方式使所述兩個分割棘爪相對於所述棘爪的行進移動方向傾斜地進行面抵接,與所述傾斜面相比,所述垂直面使所述兩個分割棘爪在與所述棘爪的行進移動方向垂直的方向進行面抵接。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鎖定裝置,其特徵在於, 將所述棘爪分割成所述兩個分割棘爪的分割線被設定成將成為所述棘爪的行進方向的前端側的外周面沿著側方向分割的縱向分割狀。
全文摘要
作為鎖定裝置的座椅傾斜裝置(4)中,構成其鎖定部件的棘爪(30B)由形成在引導件(20)上的引導壁(21a、21b)以其兩側部貼靠的方式被引導成相對於引導件(20)僅能夠向半徑方向的內外方移動,棘爪(30B)被分割成以在由旋轉凸輪(40)向行進方向壓動時被向彼此相反的側方向推壓分離,而被按壓在各側的引導壁(21a、21b)上的方式相互傾斜抵接的兩個分割棘爪(30B1、30B2)。所述分割線以形成傾斜面(30B1a、30B2a)和垂直面(30B1b、30B2b)的方式設定,傾斜面(30B1a、30B2a)使兩個分割棘爪(30B1、30B2)相對於棘爪(30B)的行進移動方向傾斜地進行面抵接,垂直面(30B1b、30B2b)使兩個分割棘爪(30B1、30B2)在與棘爪(30B)的行進移動方向垂直的方向進行面抵接。
文檔編號B60N2/22GK102725177SQ20108006224
公開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1日 優先權日2009年12月7日
發明者浦道秀輝, 遠藤隆行 申請人:豐田紡織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