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置外殼的製作方法
2023-08-11 01:05:21 1
專利名稱:裝置外殼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裝置外殼,尤其涉及一種具有粗糙表面與平滑表面的裝置外
tJXi O
背景技術:
現在的電子裝置多使用時尚或酷炫的外殼,尤其講究個性化以及質感,以符合現代人求新求變的特性。有鑑於此,現今電子裝置的外殼設計,愈來愈要求不斷地變化,以滿足消費者的胃口,並提高消費者的購買慾望。另外,由於在電子裝置推出後,其外殼形狀通常不易有較大的變動,所以業者莫不致力於在不改變外殼形狀的情況下,提升其整體外觀的質感,並使其具有與眾不同的視覺效果。承上述,業者遂研究新的外殼製造技術,而發展出模內轉印(In Mold Roller,簡稱IMR)技術,模內轉印技術是一種用於大規模製造的塑料件外部裝飾的加工技術,且屬於模內裝飾(In Mold Decoration,簡稱IMD)技術的一種,其優點是生產出來的塑料件外觀漂亮,又可以有多種顏色與花紋,並具有生產效率高與模印精度高等特點,因此特別適用於電子裝置外表面的裝飾面板與功能面板。簡而言之,模內轉印技術是先將油墨層印刷至整卷的膜片上,再將該膜片置於金屬模具之間,然後將成型用的塑料注入金屬模具內並與膜片接合,使印刷在膜片上的油墨層跟塑料結合成一體後固化成產品外殼,最後,移除該膜片。然而,模內轉印技術在射出成型後只留油墨層在外殼表面,使得該油墨層容易在使用時受到磨損而脫落;此外,由於模內轉印技術是使用成卷的膜片,所以只能應用在平面或輕微彎曲的外殼上,因此若要將模內轉印技術應用於較複雜的立體外殼(例如筆記本電腦鍵盤四周的外殼等),則必須將該立體外殼分成多個子外殼來製作(即拆件),最後再進行組合,而造成整體製作成本與製程步驟大幅增加。因此,鑑於上述的問題,如何使得立體外殼的成本降低與製程簡化,並避免油墨層容易受到外力破壞,實已成為目前亟欲解決的課題。
發明內容鑑於現有技術的種種缺陷,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圖案層較為耐刮與耐磨的裝置外殼。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本實用新型揭露一種裝置外殼,其特徵在於包括 外殼本體,其至少一表面包括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圖案層,設於該第一部分的表面上;以及塑膠層,設於該圖案層上,該塑膠層的外露表面是部分呈粗糙面,且部分呈平滑面。本實用新型還揭露另一種裝置外殼,包括外殼本體,其至少一表面包括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 圖案層,設於該第一部分的表面上;塑膠層,設於該圖案層上;以及保護層,設於該塑膠層上,該保護層的外露表面是部分呈粗糙面,且部分呈平滑面。[0010]依上述的裝置外殼,該第二部分的表面可部分呈粗糙面,且部分呈平滑面。由上可知,本實用新型的裝置外殼是在成型的同時就在圖案層上覆蓋有塑膠層, 因此該圖案層較不易脫落;再者,本實用新型可直接一體成型出較複雜的立體外殼,因而能節省後續組裝的人力與時間;此外,本實用新型還在裝置外殼上同時設置粗糙面與平滑面, 再搭配該圖案層後,將可達到亮面與霧面交錯的多層次視覺效果,進而提升整體產品的價值。
圖IA與圖IB為本實用新型的裝置外殼的第一實施例的剖視圖,其中,圖IB是圖 IA的另一實施例圖;圖2A與圖2B為本實用新型的裝置外殼的第二實施例的剖視圖,其中,圖2B是圖 2A的另一實施例圖;以及圖3與圖4分別是圖2A的不同應用例。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1 膜片10,10,外殼本體IOa 第一部分IOb 第二部分101,121,131 粗糙面102,122,132 平滑面11圖案層12塑膠層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藉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優點及功效。請參閱圖IA與圖1B,為本實用新型的裝置外殼的第一實施例的剖視圖,其中,圖 IB是圖IA的另一實施例。如圖IA所示,本實用新型的裝置外殼包括外殼本體10 ;圖案層11,設於該外殼本體10的至少一表面上;以及塑膠層12,設於該圖案層11上,該塑膠層12的外露表面是部分呈粗糙面121,且部分呈平滑面122。在上述的裝置外殼中,該外殼本體10的材質可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丙烯睛-丁二烯-苯乙烯(ABS)、或聚苯乙烯(PS),該圖案層11的材質可為油墨(ink),且該塑膠層12的材質可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聚碳酸酯(PC)。本實用新型的裝置外殼是利用模內成型技術(In Mold !Arming,簡稱IMF)、並配合在模具的模面局部咬花而製成;其中,該模內成型技術是先將已印刷或貼附圖案層11的膜片1 (即層疊的圖案層11與塑膠層1 成型為立體膜片1,再將該立體膜片1置於模具之間,接著將成型用的塑料注入模具內並與該立體膜片1接合,使整個立體膜片1跟塑料結合成一體後固化成產品外殼,而該立體膜片1即形成在由塑料構成的外殼本體10的表面。[0029]承上述,由於模內成型技術不僅可應用於一般的平面外殼,還可在不須拆件的情況下應用於較複雜的立體外殼,所以本實用新型的應用層面較廣;此外,模內成型技術的裝置外殼表面的圖案層11上還覆蓋有塑膠層12,因而能保護該圖案層11不受外界直接影響, 使該圖案層11較為耐久;尚且,因為本實用新型還將模具的模面局部咬花,所以最終完成的裝置外殼的外露表面將部分呈粗糙面121,而模具未咬花之處所形成的裝置外殼外露表面則呈平滑面122,該粗糙面121將有霧面的視覺效果,而該平滑面122將有亮面的視覺效果,這些視覺效果配合適當設計的該圖案層11後,將呈現富有變化的多樣層次感,而有助於增進整體外觀的質感。如圖IB所示,是圖IA的另一實施例,本實施例大致相同於前一實施例,唯一不同之處在於本實施例還在該塑膠層12上設有保護層13,而粗糙面131與平滑面132則位於該保護層13的外露表面,該保護層13可作為抗刮或抗磨塗層使用,以進一步加強整體外殼的耐用度。請參閱圖2A與圖2B,為本實用新型的裝置外殼的第二實施例的剖視圖,其中,圖 2B是圖2A的另一實施例。如圖2A所示,本實用新型的裝置外殼包括外殼本體10』,其至少一表面包括第一部分IOa與第二部分10b,該第二部分IOb的表面是部分呈粗糙面101,且部分呈平滑面 102;圖案層11,設於該第一部分IOa的表面上;以及塑膠層12,設於該圖案層11上,該塑膠層12的外露表面是部分呈粗糙面121,且部分呈平滑面122。本實施例與大致相同於前一實施例,主要的不同的處在於本實施例將外殼本體 10』的表面分為第一部分IOa與第二部分10b,而僅有該第一部分IOa上覆蓋有IMF膜片 1 (由該圖案層11與塑膠層12所構成),且該第二部分IOb可部分呈粗糙面101、與部分呈平滑面102。本實施例是進一步變化外殼的表面結構,即增加了該外殼本體10』材質的顯露,這種素材的直接外露可顯現出另一種視覺效果,進而使得整體外殼的質感更加提升;此外,該外殼本體10』的外露表面也可搭配粗糙面121與平滑面122的組合,而產生不同的層次效
^ ο如圖2B所示,是圖2A的另一實施例,本實施例大致相同於前一實施例,唯一不同之處在於本實施例還在該塑膠層12上設有保護層13,而粗糙面131與平滑面132則位於該保護層13的外露表面,該保護層13可作為抗刮塗層使用,以進一步加強整體外殼的耐用度。如圖3與圖4所示,分別是圖2A的不同應用例,其中,圖3為一筆記本電腦鍵盤四周的外殼,鍵盤容置口周緣的圓角面是呈粗糙面101,揚聲器出聲口附近則是呈平滑面 102,右下角的圖形處是呈粗糙面121,其餘部分則呈平滑面122 ;而圖4為一筆記本電腦的上蓋外殼,其外露表面是由平滑面102、粗糙面121與平滑面122所組成。由圖可知,本實用新型可賦予電子裝置的外殼更多樣的設計變化、與更多層次的視覺效果。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裝置外殼是在成型的同時就在圖案層上覆蓋有塑膠層, 因此該圖案層不會如現有技術般容易受損;再者,本實用新型可直接一體成型出較複雜的立體外殼,因而能有效降低成本;此外,本實用新型還於裝置外殼上同時設置粗糙面與平滑面,再搭配該圖案層後,將可達到亮面與霧面交錯的多層次外觀效果,進而提升整體產品的
5質感與價值。 上述實施例是用以例示性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任何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均可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及範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改。因此本實用新型的權利保護範圍,應如權利要求所列。
權利要求1.一種裝置外殼,其特徵在於,包括外殼本體,其至少一表面包括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 圖案層,設於該第一部分的表面上;以及塑膠層,設於該圖案層上,該塑膠層的外露表面是部分呈粗糙面,且部分呈平滑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外殼,其特徵在於,該第二部分的表面是部分呈粗糙面, 且部分呈平滑面。
3.一種裝置外殼,其特徵在於,包括外殼本體,其至少一表面包括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 圖案層,設於該第一部分的表面上; 塑膠層,設於該圖案層上;以及保護層,設於該塑膠層上,該保護層的外露表面是部分呈粗糙面,且部分呈平滑面。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裝置外殼,其特徵在於,該第二部分的表面是部分呈粗糙面, 且部分呈平滑面。
專利摘要一種裝置外殼,包括外殼本體、圖案層以及塑膠層,該外殼本體的至少一表面包括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該圖案層設於該第一部分的表面上,該塑膠層設於該圖案層上,該塑膠層的外露表面是部分呈粗糙面,且部分呈平滑面。本實用新型的裝置外殼是在成型的同時就在圖案層上覆蓋有塑膠層,所以該圖案層較為耐刮與耐磨,且本實用新型還在裝置外殼上同時設置粗糙面與平滑面,因此可呈現亮面與霧面交錯的多層次外觀效果,進而提升整體產品的質感與價值。
文檔編號H05K5/00GK201937995SQ201120024820
公開日2011年8月17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26日 優先權日2011年1月18日
發明者李哲安, 李建誼, 金念葦, 陳建彰 申請人:精英電腦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