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詩詞的議論文
2023-07-08 07:45:59 1
對詩詞看法的議論文怎麼寫?以古詩詞為話題的作文最好是議論文你會寫嗎?下面小編整理了一些關於中國詩詞的議論文,歡迎大家參考借鑑!
以詩詞為話題的議論文(一)
《古詩中的作文之道》
在中國數千年的燦爛輝煌的古典文學長河中,詩歌無疑是最璀璨瑰麗的一顆明珠。其涉及的社會生活之廣泛、深入,對國家民族影響之深遠、巨大,恐怕是世界其他民族所無法睥睨的。它為後世的我們提供了無比豐富的可資借鑑學習的知識,其中不乏作文之道。
「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這是宋代陸遊告誡自己兒子的肺腑之言。無論作詩、寫文章,若要筆底生花、文採斐然,沒有寬厚的知識基礎和豐富的社會閱歷,是行不通的。他還明確地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這更是對自己文學創作活動的生動總結。想寫什麼事情,想抒什麼情感,想議什麼問題,缺乏實踐的態度,沒有設身處地的思考、研究過程,紙上談兵,常常只會打擦邊球。要「行萬裡路,讀萬卷書」,做一個見多識廣的人!
「忽有好詩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難尋。」宋朝陳與義的這兩句詩,形象反映了靈感在文學創作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捕捉靈感?著名作家莫言說,我始終保持著一個好習慣,就是隨身總帶著一個小本和一支筆,隨時把想到的、見到的可寫的東西記下來。是呀,常常積累,時時做有準備的頭腦,何須等到「安排句法」時的苦思冥想呢?朱熹也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現實生活的積累是靈感不竭的源泉,是創作活動的土壤。要隨時積累,做一個勤於觀察、善於準備的人!
「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唐盧延讓)有了好的材料、好的題旨,還須有好的語言來表達。鍊字的功夫,一向為中國文人注重,更有甚者「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唐賈島),如此煞費苦心,怎不令人感動!那麼鍊字的標準是什麼呢?是不是生僻怪誕的才叫好?元好問說得好:「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最能反映事物本質,最能表達寫作意趣的,即是最好的字眼。
但生活語言與寫作語言畢竟是兩種不同風格的語體,如實輯錄生活語言,那只是一種記錄而非藝術,對生活語言加以適當的再創作才是藝術。因此寫作須講求鍊字,但也須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境界。要善於鍊字,做一個對語言精益求精的人!
「刪繁就簡三秋樹,標新立異二月花。」清代的龔自珍不愧是文章大家,他善於從宏觀上總結作文之道,明確要求寫文章要結構明晰,主線分明,如秋天的喬樹,枝是枝葉是葉;文章的主旨要鮮明有個性,充分表現自己的主張,不可穿新鞋走舊路、取新瓶裝陳酒,人云亦云。他的文章就很好地反映了他的創作主張,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因此,要講究謀篇布局表達個性,做一個獨立思考、有大寫人格的人!
藝術都有其相通之處,古詩中的這些道理,雖多就詩而言,但對於我們的作文同樣有啟示作用。把每一篇文章都當做詩一樣作,那麼每一篇文章便都會有一顆詩的靈魂!
以詩詞為話題的議論文(二)
《古代詩詞之我見》
"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詩詞之美本在於此,可隨著時間的流淌,科技的發展,「快餐式」閱讀漸漸成了主流,而傳統詩詞卻發了酵,蒸了餾,飲了使人醉眼迷離,亂了方寸。
「快餐式」閱讀的今天,人們不願意將時間花費在一字一句品讀詩詞上,他們剛喜歡通俗的笑話。當今的學生對詩詞亦是如此,完成任務者居多,而由衷熱愛者廖廖。詩詞在網絡上被網友肢解,改的面目全非,並帶有戲謔的意味,成了彼此逗趣的工具,失去了原本的含義,與古人的初衷背道相馳。
如果繼續這麼發展,百年之後,怕後人們只能在字典中見到「詩」「詞」這類的字眼了吧。縹緲如鴻影,聞其名卻不能見其人。
詩詞從來不是消遣的工具,而是一種真實感情的傳達。
我的語文老師曾講過她的一個經歷:她的朋友酷愛在秋天攝影,而她對秋天的印象一直是秋風秋景秋煞人。機緣巧合,在一個秋天她的那位朋友邀請她共同登山賞景。路途上她沒有多大的興致,對沿途的光景滿臉不屑。當她到達山頂時,便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群所折服。山下的楓樹像是拍打海灘一層一層的海浪,一層黃,一層紅,顏色由淺而深的遞進。她說她當時的腦海裡瞬間出現了一個詞「層林盡染」。自此,她便對秋景有了別樣的感受。
曾有一個悶熱的下午,我百無聊賴的走在上學的路上,像是一個沙漠中迷失方向的人緩慢的移動著。一陣清風徐來,使我感到了一絲舒爽,而那時我突然想起一首詩「倘若沒有風,這個世界是多麼沉寂。」而那一陣清風打破了沉寂,讓我看到了新的生命綠洲。此時,我也終於明白了老師那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教誨。詩詞的魅力正是如此,他不在於你生硬的記住了多少,他更是讓你在不斷歷經世事之後產生心與心的共鳴。以至於看到某情某景能脫口而出。
中國的孩子為什麼從小就要他們背根本不懂的詩詞?初衷本是當他們長大後,面對三千世界無數美景時,腦中出現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共一色」。面對憂愁難耐時,所想的是:「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面對時間流逝時,所想的是「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面對人生逆境時,所想的是:「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詩詞妙不可言的不僅僅是在於詩人的遣詞造句,而更在於現實生活中,是不是恰好有那麼一刻,看到眼前的景色,眼前的人,突然想起當初背過的詩句,原來千百年前曾有人如此貼切的表達出了自己一樣的感受,而詩詞之美也正是這心與心的共鳴。詩詞可謂中國文化之基本,人不可忘本,詩詞值得每個人傳承!
以詩詞為話題的議論文(三)
《我看古詩》
細雨微蒙的夜晚,獨坐窗前,衝一杯清茶,捧一本古詩詞集,燈光明亮,詩韻雋永,其樂融融。
讀著那一首首傳頌千古的名句,我逐漸感受到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真摯的離別之情;領略到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山野風光的恬適;體味到曹操「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的雄心大志。品味古詩詞,就像飲一杯杯年代久遠的老酒,芳香醇厚,令人陶醉。
陽光燦爛的春日,吟誦「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的詩句,你會立刻被鶯歌燕舞,草長鶯飛,百鳥爭鳴的熱鬧、生動的景象所感染;月朗風清的夏夜,看驚鵲別枝,聽蟬鳴蛙唱,嗅稻花芳香,是詩人辛棄疾把我們帶到如詩如畫的田園;秋風蕭瑟的日暮,望斷小橋流水,穿越古道西風,一匹老馬,一抹夕陽,羈旅歸途的遊子,該是怎樣的思鄉情切,柔腸寸斷,是馬致遠把我們帶到秋天的悲涼之中;銀裝素裹的嚴冬,朗讀一首《白雪歌》,你會驚訝於岑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奇特想像。品味古詩詞,就像瀏覽四季的美景,令你心馳神往,流連往返。
品味古詩詞,你會領略到古仁人的兼濟蒼生、忠心效國的情懷。「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是張養浩對黎民百姓痛苦命運的輩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視死如歸,錚錚鐵骨的誓言;「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這是蘇軾建功立業,精忠報國的情懷。品味古詩詞,就像瞻仰烈士陵園,讓你懂得風骨、品格和人生的價值。
品味古詩詞,就像跟自己的密友交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讓你懂得,時光易逝,青春難再,只有珍惜寸陰,才能皓首無悔,不負生命;「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讓你懂得,雖然看似眼前困難重重,但是翻越崇山復水,你就會迎來美好明天;「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讓你懂得,堅持的可貴,理想的價值。
人生樂事,莫若讀書,讀書之樂,莫若讀詩。今生有詩相伴,其樂無窮!
美有諸多形式,但我不愛眼花繚亂,熱烈喧囂,唯有古詩詞叫我由衷痴迷。
文人墨客多鍾情詩詞,常常為之傾注畢生心血,也就結下大量精美絕倫的華彩篇章。走進古詩詞,一篇篇傑作把人引入或惆悵或深沉或婉轉或壯麗的豐富意境,品之被陶醉,被感染,心中起漣漪,胸臆有抒發,甚至出口驚四座,落筆露才華。
少小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對山河處處充滿熱愛。繼而讀到「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山重水覆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懂得了品味探究獲得哲理的啟迪。一首首詩詞讓我眼界開了,境界寬了,追求高了,素質提了,不再鼠目寸光患得患失,樂觀豁達只求做好事業,告別私心回歸本性之善。高的境界有美的結晶,不再於平庸中默默無聞了,不知不覺中培養的靈秀之氣有了刮目相看。直接的表現是詩人創造的詩情畫意不但讓心田總是陽光燦爛,更使生活有了落英繽紛,落筆生花,潛移默化中竟被影響成了文化人。
生活有了色彩,卻也有紛繁複雜的矛盾令人傷神,仍是古詩詞給了我一片新天地。倍感孤獨「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頓有眼前一亮,高度發達的今天舉手溝通無限何必自尋煩惱,「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不再只是寬慰;諸多不公嗎說明心繫社稷便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留取丹心照汗青」,「出淤泥而不染」方是人生的至高至純。常以詩詞解脫分分秒秒就多了愜意,工作熱情倍增成績有人人稱讚,閒暇便讀詩書興致所致再結下一行行心曠神怡的優美文字,隨時有的是報刊送來的意外驚喜。
現代社會壓力重重,就需要及時釋放以能輕鬆拼搏,如果沒有好的排解之法去古詩詞中倘佯吧會對放鬆心境大有裨益。讀一本好書是和許多高尚的人交朋友,古詩詞是好書中的精品,讀之不但豁然開朗,猶能實現豐富提高超越。疾患時我們渴望靈丹妙藥,平安裡古詩詞是當之無愧的良師益友。
熱愛古詩詞,將不再抑鬱,能走向高遠,對它有的是誠摯地感謝。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於是中國古典詩詞中水的形象無處不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揭開了《詩經》的封面,只見一片北方的水色河光,照入眉睫,「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翻開《楚辭》的篇頁,你會看到南方的湖波江浪,浸透了屈原帶淚的詩行。先秦時代的水流,流過漢魏六朝,流過唐代詩人的篇章,在宋詞中也波光瀲灩,浪花飛揚。
水是阻隔
水最早出現的意義是表示阻隔,這就有了中國古典詩詞中最悽美的畫面:「所謂尹人,在水一方」。還有那漢末《古詩十九首》中歌詠牛郎織女為天河阻隔的詩篇:「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素手,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此詩描寫了織女的機杼生活,寫她因相思而無心織布,淚流如雨,最令人感嘆的是:詩中不寫河漢的寬闊無邊,而是強調它「清且淺」,二人相距並不遙遠,卻只能隔著盈盈的水光含情相視。
水是相思
水難以逾越,阻隔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給人帶來了痛苦,因此大多說詩詞抒發的是相思之苦,或為友情或為愛情,成語「柔情似水」便是最好的例證,且看王觀的《卜算子》:「永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這是一道新鮮脫俗的送別詞。王觀以橫流的眼波比水,以蹙眼的眉眼
喻山,以眉眼盈盈象徵位於江南的浙東山水,並寄寓自己對友人的惜別與祝福。這首詞,宛如一活潑的輕音樂,沒有離別的傷感,而只有俏皮的描繪與祝願。
水是愁情
古代詩人總喜歡以流水來比喻愁情,水的連綿不斷,恰是愁情揮之不去,這方面的名篇名句不勝權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水流無限,比喻愁之長,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思,抽刀斷水的奇妙比喻更寫出悲愁難斷,縱觀所有詩句佳詞,均從不同角度,恰當地在愁情與水相似特徵之間建立聯想,使之流芳千古。
由此觀之,水之意,像千古流芳,見證了歷史的古往今來,見證了古今人類相通的情感,在它的身上,凝結了永恆與短暫,亙古與瞬間,水不僅是世上生命的源泉,更是哺育文明的乳汁,是它催生出詩詞的絢麗之花,並吐露出永恆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