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磷礦漿二次旋流分離工藝的製作方法
2023-07-08 08:36:56 1
專利名稱:一種磷礦漿二次旋流分離工藝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磷礦漿二次旋流分離工藝。
背景技術:
旋流分離是一種高效的分離技術,是根據離心沉降和密度差分原理設計而成,使水流在一定的壓力下從濾砂器進口以切向進入旋流濾砂器,在其內高速旋轉,產生離心場,由於砂水密度差異及離心力的作用,密度大的固體顆粒被離心力甩向四周,由於設備下部為椎體結構,固體顆粒的切向轉動速度隨椎體半徑的不斷縮小而越來越快,最後沉積到設備底部排汙口排出。旋流分離設備如旋流器等可有效地去除沙礫、泥垢、石灰質等微小固體物。近年來,溼式球磨機、旋流器作為各類礦產品生產加工的主要設備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礦山行業中,許多選礦廠已開始將溼式球磨機、水力旋流器等用於一段閉路磨礦分離系統。經實踐表明,在保證了磨礦分離系統的溢流細度、分級效率的前提下,該系統卻無法提高其分離效能。因此,在原閉路磨礦分離工藝和系統設備的基礎上,對該系統和工藝進行改進,以得到一種合理增加礦漿分離產能的方法,已成為礦山行業中的一種共識和需求。溼式球磨機磨礦一次旋流分離方法本身已是一項成熟的工藝,但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能耗高、噪音大、震動大;不僅設備投資大,還佔用有限的生產場地和空間;更重要的是,其產能底,經濟效益差。如CN102671758A公開了一種膠磷礦浮選脫泥工藝,是將膠磷礦原礦擦洗後按顆粒粒度不同分為粗粒級和細粒級兩部分,粗粒級部分進入磨礦分級流程,進入水力旋流器,進行一次脫泥,沉砂部分進入正反浮選流程得到浮選精礦和浮選尾礦;細粒級部分為通過洗礦機後脫除的細泥;浮選精礦經過濃縮、過濾得成品精礦和精礦回水;洗礦機脫泥尾礦、水力旋流器脫泥尾礦和浮選尾礦經過濃縮、過濾得磷礦尾礦和尾礦回水,精礦回水和尾礦回水再進行循環利用,回到洗礦機中或浮選廠各回水用水點。該方案適用於膠磷礦浮選脫泥工藝,設備投資較大,且合格礦漿生產率不夠理想。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磷礦漿二次旋流分離工藝,解決了設備投資大、合格礦漿生產率低的問題。本發明的一種磷礦漿二次旋流分離工藝,是將磷礦石破碎至合格粒度後送至球磨機研磨後,經一次旋流分離得到合格礦漿,並在一次旋流分離的基礎上增加了二次旋流分離,其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I)磷礦石的溼式研磨:將破碎至合格粒度的磷礦石送至球磨機,加水進行研磨;(2)—次旋流分離:將研磨所得礦漿經一級渣漿泵送入一級水力旋流器中,進行一次旋流分離,得到一級合格礦漿和一級不合格礦漿;(3) 二次旋流分離:將一級合格礦漿送入成品礦漿槽,將一級不合格礦漿經二級渣漿泵送入二級水力旋流器中,進行二次旋流分離,得到二級合格礦漿和二級不合格礦漿;(4)回漿:將二級合格礦漿送入成品礦漿槽,將二級不合格礦漿返回球磨機再次研磨,重複步驟(I) (3)的操作。所述步驟(2)中的一級合格料漿和步驟(3)中的二級合格料漿是指細度為100目的料漿。所述步驟(I)中磷礦石破碎至合格粒度後按140t/h送入球磨機。所述步驟(I)中加水量為26m3/h。所述步驟(2)、(3)中一級渣漿泵和二級渣漿泵中的加水量為80m3/h。所述步驟(2)中一次旋流器進口壓力為0.14 0.15MPa。所述步驟(3)中二次旋流器進口壓力為0.05 0.06MPa。所述步驟(3)中二級渣漿泵的頻率是44 47Hz。所述步驟(4)中二級不合格礦漿的加水量為17 19m3/h。經試驗檢測,採用本發明中二次水力旋流再次對不合格的返漿進行分離,整個工藝每小時分離出合格成品漿量比僅採用一次水力旋流時增加了 46.67m3,達到增產25.93%的效果。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不增加磨機負荷的同時,提高了礦漿產量,降低了磨體材料鋼球、電能的單耗,同時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達到了磷礦漿旋流分離工藝中增產、節能、降耗的目的。由於在原有設備的基礎上不需增加安裝如溼式球磨機等大型設備,因此不佔用有限的生產場地和空間,同時還提高了整個工藝的礦漿生產能力。
圖1為本發明的流程簡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加深對本發明的理解,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該實施例僅用於解釋本發明,並不構成對本發明保護範圍的限定。圖1為本發明的流程簡圖,如圖1所示,本發明是將合格粒度的磷礦石送至球磨中進行溼式研磨,所得料漿經一級渣漿泵進入一級水力旋流器中進行一次旋流分離,分離得到的一級合格礦漿送入成品礦漿槽,得到的一級不合格礦漿經二級渣漿泵送入二級水力旋流器中進行二次旋流分離,分離得到的合格礦漿送入成品礦漿槽,得到的不合格礦漿返回球磨機中再次溼式研磨,接著重複整個操作。實施例1(I)磷礦石的溼式研磨:將破碎至合格粒度的磷礦石按140t/h送至球磨機,按26m3/h加水進行研磨;(2) 一次旋流分離:將研磨所得礦漿經按80m3/h加水的一級渣漿泵送入進口壓力為0.14MPa的一級水力旋流器中,進行一次旋流分離,得到細度為100目的一級合格礦漿和一級不合格礦眾;(3) 二次旋流分離:將一級合格礦漿送入成品礦漿槽,將一級不合格礦漿經按80m3/h加水的頻率是44Hz的二級渣漿泵送入進口壓力為0.05MPa的二級水力旋流器中,進行二次旋流分離,得到細度為100目的二級合格礦漿和二級不合格礦漿;(4)回漿:將二級合格礦漿送入成品礦漿槽,將二級不合格礦漿按17m3/h加水返回球磨機再次研磨,重複步驟(I) (3)的操作。實施例2(I)磷礦石的溼式研磨:將破碎至合格粒度的磷礦石按140t/h送至球磨機,按26m3/h加水進行研磨;(2) 一次旋流分離:將研磨所得礦漿經按80m3/h加水的一級渣漿泵送入進口壓力為0.15MPa的一級水力旋流器中,進行一次旋流分離,得到細度為100目的一級合格礦漿和一級不合格礦眾;(3) 二次旋流分離:將一級合格礦漿送入成品礦漿槽,將一級不合格礦漿經按80m3/h加水的頻率是45Hz的二級渣漿泵送入進口壓力為0.06MPa的二級水力旋流器中,進行二次旋流分離,得到細度為100目的二級合格礦漿和二級不合格礦漿;(4)回漿:將二級合格礦漿送入成品礦漿槽,將二級不合格礦漿按19m3/h加水返回球磨機再次研磨,重複步驟(I) (3)的操作。實施例3(I)磷礦石的溼式研磨:將破碎至合格粒度的磷礦石按140t/h送至球磨機,按26m3/h加水進行研磨;(2 )一次旋流分離:將研磨所得礦漿經按80m3/h加水的頻率為27Hz的一級渣漿泵送入進口壓力為0.14MPa的一級水力旋流器中,進行一次旋流分離,得到細度為100目的一級合格礦漿和一級不合格礦漿;(3) 二次旋流分離:將一級合格礦漿送入成品礦漿槽,將一級不合格礦漿經按80m3/h加水的頻率是47Hz的二級渣漿泵送入進口壓力為0.05MPa的二級水力旋流器中,進行二次旋流分離,得到細度為100目的二級合格礦漿和二級不合格礦漿;(4)回漿:將二級合格礦漿送入成品礦漿槽,將二級不合格礦漿按18m3/h加水返回球磨機再次研磨,重複步驟(I) (3)的操作。實施例4將一臺原有的(p4.572x6.1m溼式球磨機、水力旋流器閉路磨礦分級工藝按照本發明實施例3所述的方法進行了工藝改進,增加連接渣漿泵和水力旋流器各I臺作為二級渣漿泵和二級水力旋流器,然後進行生產試驗,並將所得相關數據與未改進前進行對比,結果如表I所示。表I旋流分離結果對比
權利要求
1.一種磷礦漿二次旋流分離工藝,是將磷礦石破碎至合格粒度後送至球磨機研磨後,經一次旋流分離得到合格礦漿,其特徵在於:在一次旋流分離的基礎上增加了二次旋流分離,其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1)磷礦石的溼式研磨:將破碎至合格粒度的磷礦石送至球磨機,加水進行研磨; (2)—次旋流分離:將研磨所得礦漿經一級渣漿泵送入一級水力旋流器中,進行一次旋流分離,得到一級合格礦漿和一級不合格礦漿; (3)二次旋流分離:將一級合格礦漿送入成品礦漿槽,將一級不合格礦漿經二級渣漿泵送入二級水力旋流器中,進行二次旋流分離,得到二級合格礦漿和二級不合格礦漿; (4)回漿:將二級合格礦漿送入成品礦漿槽,將二級不合格礦漿返回球磨機再次研磨,重複步驟(I) (3)的操作。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磷礦漿二次旋流分離工藝,其特徵在於:所述步驟(2)中的一級合格料漿和步驟(3)中的二級合格料漿是指細度為100目的料漿。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磷礦漿二次旋流分離工藝,其特徵在於:所述步驟(I)中磷礦石破碎至合格粒度後按140t/h送入球磨機。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磷礦漿二次旋流分離工藝,其特徵在於:所述步驟(I)中加水量為26m3/h。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磷礦漿二次旋流分離工藝,其特徵在於:所述步驟(2)、(3)中一級渣漿泵和二級渣漿泵中的加水量為80m3/h。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磷礦漿二次旋流分離工藝,其特徵在於:所述步驟(2)中一次旋流器進口壓力為0.14 0.15MPa。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磷礦漿二次旋流分離工藝,其特徵在於:所述步驟(3)中二次旋流器進口壓力為0.05 0.06MPa。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磷礦漿二次旋流分離工藝,其特徵在於:所述步驟(3)中二級渣漿泵的頻率是44 47Hz。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磷礦漿二次旋流分離工藝,其特徵在於:所述步驟(4)中二級不合格礦漿的加水量為17 19m3/h。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磷礦漿二次旋流分離工藝,是將磷礦石破碎至合格粒度後送至球磨機研磨後,經一次旋流分離得到合格礦漿,其特徵在於在一次旋流分離的基礎上增加了二次旋流分離,其主要包括以下步驟(1)磷礦石的溼式研磨;(2)一次旋流分離;(3)二次旋流分離;(4)回漿。本發明在不增加磨機負荷的同時,提高了礦漿產量,降低了磨體材料鋼球、電能的單耗,同時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達到了磷礦漿旋流分離工藝中增產、節能、降耗的目的。
文檔編號B03B5/34GK103111361SQ201310063840
公開日2013年5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28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28日
發明者吳應輝, 廖貴芳, 任馬力 申請人:貴州開磷(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