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電加熱器套管與下封頭焊接的防變形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08 10:17:21 1
專利名稱:用於電加熱器套管與下封頭焊接的防變形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防變形裝置,尤其涉及一種用於電加熱器套管與下封頭焊接的防變形裝置,具體屬於工裝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穩壓器(尤其是型號為AP1000的穩壓器)的下封頭上分別在內、中、夕卜三圈共分布設置了 78個鎳基合金凸臺,電加熱器套管與鎳基合金凸臺之間是通過插入式的J型坡口填充焊接,電加熱器通過電加熱器套管插入,為確保電加熱器與電加熱器套管之間形狀尺寸相匹配,電加熱器套管與下封頭的鎳基合金凸臺焊接後必須保持精確的內徑尺寸公差以及較高的垂直度。 而目前一般的焊接工藝主要是採用小電流、窄焊道的對稱焊接和焊接後的機械校正,但對於內徑的收縮變形較難控制在一個精確範圍。因此,為確保焊接後的電加熱器套管內徑尺寸及垂直度滿足要求,焊接前需要在電加熱器套管中插入一個防變形裝置來控制焊接後的收縮變形,提高合格率,同時提高生產效率。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於電加熱器套管與下封頭焊接的防變形裝置,結構簡單,安裝拆卸極為方便,能確保電加熱器套管的內徑及垂直度滿足設計要求,並且能有效防止電加熱器套管的變形,提高生產效率。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於電加熱器套管與下封頭焊接的防變形裝置,其設置在電加熱器套管內,電加熱器套管由鎳基合金凸臺處插入下封頭內,通過焊接連接電加熱器套管與鎳基合金凸臺,實現電加熱器套管與下封頭之間的連接;所述的防變形裝置包含三瓣套;芯棒,其插入設置在所述三瓣套內;緊固元件,其設置在所述芯棒的頂部,用於緊固連接所述三瓣套和芯棒。所述的三瓣套包含三個環形瓣,所述的三個環形瓣環抱設置使三瓣套呈空心圓柱狀。所述的三個環形瓣兩兩之間均設置有間隙,使三瓣套的外圓能擴展或收縮。所述的三個環形瓣兩兩之間設置的間隙為O 2mm。所述的三瓣套的內壁和芯棒之間設置有相配的錐度。所述的三瓣套的內壁和芯棒之間的錐度範圍為2 5度。在所述三瓣套的各個環形瓣的外表面均進行鍍鉻處理。所述芯棒頂端設置有連接端,當芯棒插入至所述三瓣套內時,該連接端露出在所述三瓣套的外部。所述緊固元件為螺母,其擰接設置在所述芯棒的頂部連接端上;通過擰緊螺母而上調芯棒,並依照電加熱器套管的內徑調節三瓣套的擴展度,實現三瓣套的外壁與電加熱器套管的內壁緊密結合。[0014]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用於電加熱器套管與下封頭焊接的防變形裝置,結構簡單,安裝拆卸極為方便,可重複使用,成本低廉;在焊接過程中,能確保電加熱器套管的內徑及垂直度滿足設計要求,並且能有效防止電加熱器套管的變形,提高合格率,也提高生產效率;同時,本實用新型可有效防止鐵素體汙染,以及可防止將電加熱器套管的內壁劃傷。
圖I為本實用新型中用於電加熱器套管與下封頭焊接的防變形裝置的安裝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的三瓣套的俯視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的三瓣套的剖面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的芯棒的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圖I 圖4,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如圖I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用於電加熱器套管與下封頭焊接的防變形裝置的安裝結構示意圖。該防變形裝置設置在電加熱器套管6內,電加熱器套管6由鎳基合金凸臺5處插入下封頭4內,通過焊接連接電加熱器套管6與鎳基合金凸臺5,從而實現電加熱器套管6與下封頭4之間的連接。所述的防變形裝置包含三瓣套I ;芯棒2,其插入設置在所述三瓣套I內;緊固元件,其設置在所述芯棒2的頂部,用於緊固連接所述三瓣套I和芯棒2。如圖2所示,所述三瓣套I包含三個獨立的環形瓣11,所述的三個環形瓣11環抱設置使三瓣套I呈空心圓柱狀。進一步,所述的三個環形瓣11兩兩之間均設置有O 2mm的間隙12,使三瓣套I的外圓能夠擴展或收縮。如圖3所示,所述三瓣套I的內壁和芯棒2之間設置有相配的錐度,具體的錐度範圍為2 5度。在所述三瓣套I的各個環形瓣11的外表面均進行鍍鉻處理,可有效防止鐵素體汙染,並且可防止將電加熱器套管6的內壁劃傷,保證光潔度。如圖4所示,所述芯棒2頂端設置有連接端21,當芯棒2插入至所述三瓣套I內時,該連接端21露出在所述三瓣套I的外部。所述緊固元件為螺母3,其擰接設置在所述芯棒2的頂部連接端21上;可通過擰緊或擰松螺母3來上調或下調芯棒2,進而依照電加熱器套管6的內徑來調節三瓣套I的擴展度,實現三瓣套I的外壁與電加熱器套管6的內壁是否緊密結合。本實施例中,所述的三瓣套I和芯棒2均採用材質為45#或40Cr等工具鋼或軸承鋼製成;所述緊固元件,即螺母3採用材質為35CrMo等高強度螺栓鋼製成。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用於電加熱器套管與下封頭焊接的防變形裝置,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其使用方法和步驟如下所述。首先,將電加熱器套管6由鎳基合金凸臺5處插入下封頭4內,待裝配完畢後,將緊固元件,即螺母3擰接至芯棒2的連接端21上,接著將芯棒2插入設置在三瓣套I內,並一起放入電加熱器套管6內。由於三瓣套I是由三個獨立的環形瓣11環抱設置而組成的,因此當三個環形瓣11之間緊密設置時,該三瓣套I的外徑略小於電加熱器套管6的內徑,所以此時三瓣套I非常易於放入電加熱器套管6內。第二步,加力擰緊螺母3使芯棒2稍稍向上提升,由於三瓣套I的內壁和芯棒2之間設置有相配的錐度,且三瓣套I的三個環形瓣11之間均具有間隙,因此芯棒2的向上提升會使三瓣套I的三個環形瓣11向外擴展,擴大各個環形瓣11之間的間隙,令三瓣套I的外壁與電加熱器套管6的內壁緊密貼合。此時,三瓣套I和電加熱器套管6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力,在這種情況下進行電加熱器套管6與下封頭4的鎳基合金凸臺5之間的焊接,可有效防止電加熱器套管6的變形,並且確保焊接過程中電加熱器套管內徑及垂直度滿足設計要求。第三步,在完成焊接後,擰松螺母3,並輕輕敲擊芯棒2的連接端21以下調芯棒2,使得三瓣套I的三個環形瓣11向內收縮,縮小彼此之間的間隙,也就是三瓣套I的外圓直徑也相應收縮變小,便於整個防變形裝置的拆卸。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用於電加熱器套管與下封頭焊接的防變形裝置,結構簡單,安裝拆卸極為方便,可重複使用,成本低廉。在焊接過程中,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用於電加熱器套管與下封頭焊接的防變形裝置,能確保電加熱器套管的內徑及垂直度滿足設計要求,並且能有效防止電加熱器套管的變形,提高合格率,同時也提高生產效率。另外,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用於電加熱器套管與下封頭焊接的防變形裝置,在三瓣套的各個環形瓣的外表面均進行鍍鉻處理,可有效防止鐵素體汙染,並且可防止將電加熱器套管的內壁劃傷,保證光潔度。儘管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已經通過上述優選實施例作了詳細介紹,但應當認識到上述的描述不應被認為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本領域技術人員閱讀了上述內容後,對於本實用新型的多種修改和替代都將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應由所附的權利要求來限定。
權利要求1.一種用於電加熱器套管與下封頭焊接的防變形裝置,設置在電加熱器套管(6)內,電加熱器套管(6)由鎳基合金凸臺(5)處插入下封頭(4)內,通過焊接連接電加熱器套管(6)與鎳基合金凸臺(5),實現電加熱器套管(6)與下封頭(4)之間的連接;其特徵在於,所述防變形裝置包含 三瓣套(I); 芯棒(2),其插入設置在所述三瓣套(I)內; 緊固元件,其設置在所述芯棒(2)的頂部,緊固連接所述三瓣套(I)和芯棒(2)。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於電加熱器套管與下封頭焊接的防變形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三瓣套(I)包含三個環形瓣(11 ),所述的三個環形瓣(11)環抱設置使三瓣套(I)呈空心圓柱狀。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於電加熱器套管與下封頭焊接的防變形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三個環形瓣(11)兩兩之間均設置有間隙(12),使三瓣套(I)的外圓能擴展或收縮。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於電加熱器套管與下封頭焊接的防變形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三個環形瓣(11)兩兩之間設置的間隙(12)為O 2mm。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於電加熱器套管與下封頭焊接的防變形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三瓣套(I)的內壁和芯棒(2)之間設置有相配的錐度。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用於電加熱器套管與下封頭焊接的防變形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三瓣套(I)的內壁和芯棒(2)之間的錐度範圍為2 5度。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用於電加熱器套管與下封頭焊接的防變形裝置,其特徵在於,在所述三瓣套(I)的各個環形瓣(11)的外表面均進行鍍鉻處理。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用於電加熱器套管與下封頭焊接的防變形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芯棒(2)頂端設置有連接端(21),當芯棒(2)插入至所述三瓣套(I)內時,該連接端(21)露出在所述三瓣套(I)的外部。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用於電加熱器套管與下封頭焊接的防變形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緊固元件為螺母(3),其擰接設置在所述芯棒(2)的頂部連接端(21)上;通過擰緊螺母(3)而上調芯棒(2),並依照電加熱器套管(6的內徑調節三瓣套(I)的擴展度,實現三瓣套(O的外壁與電加熱器套管(6)的內壁緊密結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於電加熱器套管與下封頭焊接的防變形裝置,其設置在電加熱器套管內,電加熱器套管由鎳基合金凸臺處插入下封頭內,通過焊接連接電加熱器套管與鎳基合金凸臺,實現電加熱器套管與下封頭之間的連接;所述的防變形裝置包含三瓣套;芯棒,其插入設置在所述三瓣套內;緊固元件,其設置在所述芯棒的頂部,用於緊固連接所述三瓣套和芯棒。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安裝拆卸極為方便,在焊接過程中,能確保電加熱器套管的內徑及垂直度滿足設計要求,並且能有效防止電加熱器套管的變形,提高生產效率。
文檔編號B23K37/00GK202655808SQ20122024896
公開日2013年1月9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30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30日
發明者羅慶, 張敏, 張茂龍, 宋廣均 申請人:上海電氣核電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