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汽車後門窗框亮條總成的製作方法
2023-07-08 14:10:4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外飾件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汽車後門窗框亮條總成。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汽車產業的不斷發展;汽車的外觀越來越成為人們選購汽車的重要考慮因素。如何提高汽車外觀水平已經成為各大整車廠關注的熱點問題。窗框亮條是安裝在汽車門框上的裝飾件,起到裝飾和密封作用,用來改善車身外觀。
在現有的後門窗框亮條結構下,一方面,汽車後門窗框亮條在汽車B柱和C柱上的安裝大多採用螺釘配合膠水;安裝複雜,裝配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窗框亮條由硬質的金屬材料製成,汽車側圍B柱和C柱屬於鈑金件,一旦生產製造後,結構是無法調整的;窗框亮條在B柱和C柱處的裝配屬於硬對硬接觸裝配,容易出現過盈現象,這就導致裝配後汽車後門窗框亮條與B柱以及C柱之間存在翹曲現象,裝配精度差、影響美觀。因此實用新型一種汽車後門窗框亮條總成以簡化安裝工藝、提高安裝效率和窗框亮條裝配精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種汽車後門窗框亮條總成,所述結構簡單,手工即可安裝,安裝方便;並且可以解決由於汽車窗框亮條與B柱和C柱出現過盈裝配而導致的窗框亮條與B柱以及C柱之間出現的翹曲問題;達到提高窗框亮條與B柱和C柱的裝配精度,改善汽車外觀性能的目的。
為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汽車後門窗框亮條總成,包括金屬材質的亮條本體,所述亮條本體與車門B柱裝配一端布置有軟質材料前卡扣結構,亮條本體與車門C柱裝配一端布置有軟質材料後卡扣結構;
所述的亮條本體上側在長度方向上有向內側翻折成型的上翻邊,下側有向內側翻折成型的下翻邊,亮條本體下翻邊右端留有長度和B柱寬度一致的前缺口,左端留有長度和C柱寬度一致的後缺口;
所述的前卡扣結構包括連接板、雙倒鉤、前底板、前密封板,前凸條;前底板上垂直布置連接板,雙倒鉤通過連接板與前底板相連;前底板右端布置有前密封板,前底板下端布置前凸條。
所述的後卡扣結構包括連接板、雙倒鉤、後底板、後密封板,後凸條;後底板上垂直布置連接板,雙倒鉤通過連接板與後底板相連;後底板左端布置有後密封板,後底板下端布置後凸條。
進一步地,所述的雙倒鉤呈錐形,尖端倒圓角。
進一步地,所述的前底板和後底板呈梯形,其高與亮條本體外側寬度一致。
進一步地,所述前凸條截面與所述窗框亮條的下翻邊截面一致,長度與所述前缺口相等;所述後凸條截面與所述亮條本體的下翻邊截面一致,長度與所述後缺口相等。
進一步地,所述的前卡扣結構和後卡扣結構的材料均採用軟質塑料。
進一步地,所述的軟質塑料為PVC材質。
進一步地,所述的前卡扣結構和後卡扣結構分別採用注塑的方式一體成型。
相對於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與車門裝配起來比傳統的利用螺釘配合膠水裝配方便,手工即可裝配;裝配前只需在車門B柱和C柱與窗框亮條裝配處開一個孔,就能使窗框亮條與B柱、C柱緊密裝配在一起。可以解決由於窗框亮條與B柱和C柱出現過盈配合而導致的裝配後窗框亮條與B柱、C柱之間出現的翹曲現象,從而提高窗框亮條與B柱和C柱的裝配精度,改善汽車外觀性能。
附圖說明
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方式及其說明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整體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亮條本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A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後卡扣結構軸測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前卡扣結構軸測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前卡扣結構正視示意圖;
圖7為圖6中的A-A剖視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與B柱和C柱裝配示意圖;
圖9為圖8中C處局部放大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亮條本體,2-前卡扣結構,3-後卡扣結構,4-上翻邊,5-下翻邊,6-前缺口,7-後缺口,8-連接板,9-雙倒鉤,10-前底板,11-前密封板,12-前凸條,13-後底板,14-後密封板,15-後凸條,16-B柱孔位,17-C柱孔位。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實用新型目的作進一步詳細地描述,實施例不能在此一一贅述,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並不因此限定於以下實施例。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涉及一種汽車後門窗框亮條總成,如圖1所示,包括亮條本體1,所述亮條本體1與B柱裝配一端布置有軟質材料前卡扣結構2;所述亮條本體1與C柱裝配一端布置有軟質材料後卡扣結構3。
結合圖2和圖3所示,所述的亮條本體1上下側分別有向內翻折的上翻邊4,下翻邊5,所述亮條本體1右端下部留有長度和B柱寬度一致的前缺口6,左端下部留有長度和C柱寬度一致的後缺口7。
如圖5所示,所述的前卡扣結構2包括連接板8、雙倒鉤9、前底板10、前密封板11,前凸條12;前底板10上垂直布置連接板8,雙倒鉤9通過連接板8與前底板10相連;前底板10右端布置有前密封板11,前底板10下端布置前凸條12。
具體地,所述的前底板10呈梯形,其高與亮條本體1外側寬度一致;所述前凸條12截面與下翻邊5截面一致,長度與所述前缺口6相等,採用pvc軟質材料,可實現窗框亮條與B柱處的裝配為軟-硬接觸裝配,保證裝配精度。
具體地,結合圖6和圖7,所述雙倒鉤9呈錐形,尖端倒圓角。
如圖4所示,所述的後卡扣結構3包括連接板8、雙倒鉤9、後底板13、後密封板14,後凸條15;後底板13上垂直布置連接板8,雙倒鉤9通過連接板8與後底板13相連;後底板13左端布置有後密封板14,後底板13下端布置後凸條15。
具體地,所述的後底板13呈梯形,其高與亮條本體1外側寬度一致;所述後凸條15截面與下翻邊5截面一致,長度與所述後缺口7相等,採用pvc軟質材料,可實現窗框亮條與C柱處的裝配處為軟-硬接觸裝配,保證裝配精度。
具體地,所述前卡扣結構2、後卡扣結構3各自都通過注塑的方式一體成型;前卡扣結構2和後卡扣結構3與亮條本體1的裝配採用注塑的方式鑲嵌固定。
安裝過程中,如圖8和圖9所示:首先將後門窗框亮條總成與B柱裝配一端的雙倒鉤9與B柱孔位16對準,按壓亮條本體1右端部,使得雙倒鉤9卡入B柱孔位16內,實現裝配定位;之後將後門窗框亮條總成與C柱裝配一端的雙倒鉤9與C柱孔位17 對準,按壓亮條本體1左端部,使得雙倒鉤9卡入孔內以完成後門窗框亮條與車門的裝配。所述雙倒鉤9呈錐形,pvc材質,雙倒鉤9容易卡入B柱和C柱孔位,不易拔出,可使亮條本體牢固的裝配在車門上。本實施例裝配簡單,只需在車門B柱和C柱前端配合開一個孔即可純手工安裝;且由於所述前凸條12和後凸條15均採用pvc材料,窗框亮條總成在B柱和C柱處的裝配為軟-硬接觸裝配,可以解決傳統窗框亮條與車門B柱和C柱裝配時由於出現過盈現象而導致的翹曲問題,可實現後門窗框亮條與車門的無縫裝配。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所作的舉例,而並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於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裡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