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通信網絡架設牽引傳遞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08 13:23:41 3

本發明涉及一種通信線路布設過程中用到的輔助器械,具體涉及一種通信網絡架設牽引傳遞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通信網絡的不斷發展,對網絡架設的效率與進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信線路在布設過程中,大多採用兩種架線形式,一種是採用無人機等飛行裝置來進行放線,這種架線形式適合於空曠地區;另一種是人工架線,由工作人員帶著線路採用攀附等形式將線路架設到固定位置。
現有的這種兩種架線形式都存在著很多缺陷:無人機等飛行器械成本高,操作複雜,需要大量的地面人員配合,並且其牽引功率有限,適用的情況較少;人工架線是一種傳統的架線方式,然而人工架線過程中,工人需要攀附電桿在高空進行操作,危險係數高,效率低下,且需要藉助於一些其他的架設輔助工具,操作難度比較大,因而不能很好地和其他工作人員配合。
現有技術中提出了一些地面架線工具,然而這類設備普遍結構較為複雜,不便於攜帶,尤其是對於地況條件差的地區,不容易使用;並且其架線高度也常受到限制。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提供一種通信網絡架設牽引傳遞裝置,能在線路的架設過程中,對線路進行牽引和傳遞,以降低操作複雜程度,同時適用面較廣。
為了實現上述任務,本發明採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通信網絡架設牽引傳遞裝置,包括半圓形的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通過第一轉軸連接,第一殼體、第二殼體可共同拼合成一個圓管形的殼體;在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的內壁上均分布有由電機驅動的張緊輪,在第二殼體的外壁上設置有側槽,側槽中安裝有可轉動的第一伸縮杆,第一伸縮杆的端部設置有掛鈎。
進一步地,所述的第一伸縮杆通過第二轉軸安裝在側槽中,側槽的上端設置有電動的收線輪,收線輪上引出的拉線與設置在第一伸縮杆外壁上的拉環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的收線輪與第二轉軸之間的側槽中鉸接有一根端部帶有導向輪的導向杆,導向杆的側面對稱設置有第一彈簧和第二彈簧,第一彈簧、第二彈簧與側槽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的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的邊緣處分別設置有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上均設置有緊固孔,當第一殼體、第二殼體拼合後,通過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上的緊固孔對第一殼體、第二殼體進行固定。
進一步地,所述的第一殼體、第二殼體的下端均設置有防滑裝置,防滑裝置包括一個傾斜於第一殼體、第二殼體軸向設置的斜筒,斜筒內部裝配有第二伸縮杆,第二伸縮杆的端部可從斜筒端部伸出,且在第二伸縮杆的端部上通過第三轉軸安裝有支板,支板表面分布有防滑凸起。
進一步地,所述的張緊輪包括輪軸,輪軸的一端安裝有滾輪;在第一殼體、第二殼體的內壁上設置有一端帶有開口的固定筒,所述的輪軸的另一端通過開口伸入到固定筒內部,並在輪軸端部、固定筒端部之間設置有第三彈簧。
進一步地,所述的固定筒內壁上設置有滑槽,所述的輪軸的外壁上設置有與滑槽配合的滑塊;在所述的開口的圓周上設置有用於限制滑塊位置的卡圈。
進一步地,所述的電機、收線輪、第一伸縮杆、第二伸縮杆均通過遙控器控制。
本發明具有以下技術特點:
1.本裝置相對於現有的設備結構簡單,便於攜帶,能適用於各類架線條件,並且其可採用遙控或有線的操作方式,使用方便;
2.本裝置可將線路進行有效的牽引和傳遞,可調整性好,從而為線路的架設過程中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輔助工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張緊輪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遙控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號代表:1-第一殼體,2-第二殼體,3-收線輪,4-拉線,5-電線,6-蓄電池,7-拉環,8-掛鈎,9-第一伸縮杆,10-側槽,11-第二轉軸,12-第一彈簧,13-導向杆,14-第二彈簧,15-滾輪,16-輪軸,17-第一固定板,18-第二固定板,19-緊固孔,20-第一轉軸,21-斜筒,22-連接件,23-第二伸縮杆,24-第三轉軸,25-防滑凸起,26-支板,27-電機,28-滑塊,29-卡圈,30-固定筒,31-滑槽,32-第三彈簧,33-遙控器,34-按鍵。
具體實施方式
遵從上述技術方案,如圖1至圖3所示,一種通信網絡架設牽引傳遞裝置,包括半圓形的第一殼體1和第二殼體2,第一殼體1和第二殼體2通過第一轉軸20連接,第一殼體1、第二殼體2可共同拼合成一個圓管形的殼體;在第一殼體1和第二殼體2的內壁上均分布有由電機27驅動的張緊輪,在第二殼體2的外壁上設置有側槽10,側槽10中安裝有可轉動的第一伸縮杆9,第一伸縮杆9的端部設置有掛鈎8。
本方案的牽引傳遞裝置,利用通信網絡架設過程中的電桿,將線路牽引到高處,以進行傳遞。該裝置包括一個圓管形的殼體,該殼體是由兩個半圓形的第一殼體1、第二殼體2拼合構成的。具體的拼合方式上,第一殼體1和第二殼體2的邊緣處分別設置有第一固定板17和第二固定板18,第一固定板17、第二固定板18上均設置有緊固孔19,當第一殼體1、第二殼體2拼合後,通過螺栓利用第一固定板17、第二固定板18上的緊固孔19對第一殼體1、第二殼體2進行固定。
第一殼體1、第二殼體2內部有張緊輪,用於在電桿上爬行。使用時,先打開第一殼體1、第二殼體2,將電桿放在第一殼體1、第二殼體2之間,然後閉合第一殼體1、第二殼體2,則驅動張緊輪轉動,可以實現裝置在電桿上的爬行。第二殼體2的外壁上有用於牽引線路的第一伸縮杆9,線路固定在第一伸縮杆9端部設置的掛鈎8上。當裝置到達電桿頂端後,驅動第一伸縮杆9伸長,並調整第一伸縮杆9的角度,即可將線路傳遞到合適的位置。
如圖1所示,第一伸縮杆9通過第二轉軸11安裝在側槽10中,側槽10的上端設置有電動的收線輪3,收線輪3上引出的拉線4與設置在第一伸縮杆9外壁上的拉環7連接。收線輪3轉動時,拉動拉線4,則通過拉線4可改變第一伸縮杆9的角度,從而可控制將線路傳遞到不同的位置。而第一伸縮杆9自身也可以伸縮,這樣就擴大了傳遞範圍。為了防止拉線4在收緊、放鬆過程中被卡住,收線輪3與第二轉軸11之間的側槽10中鉸接有一根端部帶有導向輪的導向杆13,導向杆13的側面對稱設置有第一彈簧12和第二彈簧14,第一彈簧12、第二彈簧14與側槽10連接。拉線4穿過導向輪設置,導向輪由於第一彈簧12、第二彈簧14的作用,整體是彈性的,這樣不僅對拉線4起到張緊作用,而且能將拉線4撐起,避免拉線4被卡住。
當裝置帶著線路到達電桿上合適位置後,進行遞線操作時,需要對裝置進行有效地固定。第一殼體1、第二殼體2的下端均設置有防滑裝置,防滑裝置包括一個傾斜於第一殼體1、第二殼體2軸向設置的斜筒21,斜筒21通過連接件22進行固定;斜筒21內部裝配有第二伸縮杆23,第二伸縮杆23的端部可從斜筒21端部伸出,且在第二伸縮杆23的端部上通過第三轉軸24安裝有支板26,支板26表面分布有防滑凸起25。當需要固定裝置位置時,驅動第二伸縮杆23伸長,則支板26會與電桿表面接觸,起到支撐防滑的作用。防滑凸起25能增大摩擦力。設置第三轉軸24的目的是,將支板26與第二伸縮杆23端部活動式安裝,能使支板26與電桿外壁更好地貼合。
如圖2所示,張緊輪包括輪軸16,輪軸16的一端安裝有滾輪15;在第一殼體1、第二殼體2的內壁上設置有一端帶有開口的固定筒30,所述的輪軸16的另一端通過開口伸入到固定筒30內部,並在輪軸16端部、固定筒30端部之間設置有第三彈簧32。張緊輪是彈性輪,由於設置了第三彈簧32,因此張緊輪能適應不同外徑的電桿,並且電桿外徑變化也不會對裝置的爬行造成影響,第三彈簧32能始終保持滾輪15與電桿外壁之間的摩擦,使裝置不會向下滑落。更具體地,固定筒30內壁上設置有滑槽31,所述的輪軸16的外壁上設置有與滑槽31配合的滑塊28;在所述的開口的圓周上設置有用於限制滑塊28位置的卡圈29。滑槽31與滑塊28配合能限定輪軸16的運動方向,輪軸16的預緊力始終是垂直於電桿軸向的;而卡圈29則可防止輪軸16從固定筒30中滑脫。
為了便於操控,電機27、收線輪3等用電器件可通過長電線5與地面的蓄電池6連接,而對於電機27、收線輪3、第一伸縮杆9、第二伸縮杆23的操控則可以通過一個遙控器33來進行控制,第一殼體1上集成有控制器和無線接收模塊,通過遙控器33上的不同按鍵34以操控不同的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