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拐棗染色體核型的分析方法
2023-08-02 19:12:21 2
沙拐棗染色體核型的分析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沙拐棗染色體核型的分析方法。通過種子萌發種子採用98%的濃硫酸預處理,採用沙子種床,種子與沙子按體積比1∶10的比例,培養皿在使用前進行121℃高溫滅菌30min,種子萌發培養種床的製作、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種子根尖染色體解離採用1M鹽酸60℃恆溫水浴解離20-40min,提供一種簡單適用的沙拐棗染色體核型的技術方法,達到獲得實驗室內容易得到根尖材料的種床及培育條件,以及清晰的、分離狀態佳的、染色效果好的可用於分析其核型的染色體製片技術效果,為飛播、人工種植和調運種子、正確地反映種子用途提供理論依據都具有重要意義,為沙拐棗的科學理論研究提供實驗條件基礎。
【專利說明】沙拐棗染色體核型的分析方法
發明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沙拐棗種子萌發及染色體技術的【技術領域】,具體的,本發明涉及到沙拐棗的染色體核型方法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沙拐率,寥科(^。匕叫的⑶冊)沙拐率屬1.)是林奈於1753年建立,分布於北非、西亞和南歐等遼闊的地帶,主要在荒漠地帶並滲入草原化荒漠及荒漠化草原,多生於流動沙丘、半流動沙丘或石質地,在砂礫質戈壁,幹河床和山前砂礫質洪積物坡地上也有生長,基本上都為優良固沙植物。
[0003]由於現階段氣候變化異常以及人類亂砍亂伐與過度放牧,導致沙漠化現象日益嚴重,因此沙漠的治理迫在眉睫。沙拐棗屬植物抗逆性強,萌生能力強,需水少,在沙漠戈壁中能形成大片灌叢,多數種類屬於優良的防風固沙灌木,還具美化環境的效果(具觀賞性),在防止風沙危害,改良荒漠化土壤,改善空氣品質和保護與美化綠洲城市生態系統的積極作用。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因不合理使用水資源而造成的土地荒漠化問題日趨嚴重,保護和恢復生態資源是防止土地荒漠化和改善人類生存條件的有效措施之一。近年來,沙拐棗作為飼用灌本及防風固抄植物.在新疆北疆,甘肅河西和內蒙西部荒漠地區,廣泛用於人工種植和大面積飛機播種。由於種子堅硬,果皮厚、帶刺毛,使種子在實驗室發芽很困難,發芽率很低。國 內外對沙拐棗的利用和研究大量工作,但對其種子萌發特性的研究報導較少。
[0004]鑑於自然界中該屬植物果實具有很大的變異性,加之種間雜交等因素,有些種的位置難以確定,其形態分類技術已經不能滿足其分類學的客觀證據需求。分類學歷史上依其果實形狀將其分為四個組,即翅果組、基翅組、刺果組和泡果組。至20世紀70年代末,由於遺傳學的長期發展已經積累了大量植物細胞學資料,植物染色體學應運而生(義必化仙,1951).研究植物染色體可以揭露植物的分類,區系起源,演化的機制和分布區形成的內在原因(徐炳聲&張芝玉,1996& ; 19966),最早由前蘇聯學者八16X311 和3081?^ (1969)發表了 19種沙拐棗屬植物的染色體數目,其染色體數目全部相同為2= = 18,認為其染色體基數X = 9,隨後和304(^(1971)發表了包括沙拐棗屬三個組67種植物(其中有12株為雜交種)的染色體數目,這些種主要分布在費爾幹古地,塔吉克斯坦南部和阿什哈巴德附近。王常貴和楊戈(1985),王常貴和管紹淳(1986)發表了在新疆分布的18種沙拐棗屬植物的染色體數目,其中蒙古沙拐率(0.1110118011011111)為211 = 2乂 = 18和211 = 3乂 = 27,認為新疆奇臺地區是沙拐棗屬植物二倍體、四倍體、異倍體和三倍體的混雜分布區。只有安守芹(1995)發表了紅皮沙拐棗的核型(211 = 2叉=38 = 21+? (28^1) +88111+28^+2211)。由上可以看出,前蘇聯學者和我國學者對於沙拐棗屬植物染色體數目的研究存在分歧,許多種的染色體數目尚不清楚,核型的研究只有紅皮沙拐棗的核型發表,其餘尚屬空白。目前全世界已報導的沙拐棗屬植物有600餘種,基本上都隸屬於四個組,我國共有23種,分布於我國甘肅、新疆、內蒙等省區,其中以新疆最多,約佔3/4(8?),2003),其中,蒙古沙拐棗、戈壁沙拐棗、甘肅沙拐棗、小沙拐棗、柴達木沙拐棗、頭狀沙拐棗、泡果沙拐棗、庫爾勒沙拐棗和密刺沙拐棗九種沙拐棗隸屬於四個組,常見的23種之一,基本上代表了目前常見的沙拐棗各個品系。國內外有關沙拐棗的染色體核型方面採用的普通染色體壓片技術,客觀上存在種子的發芽材料難以獲得,其染色體小,染色體分散不徹底,染色效果不好等技術問題和技術現狀亟需解決。
【發明內容】
[0005]針對現有國內外有關沙拐棗的染色體核型方面採用的普通染色體壓片技術,客觀上存在種子的發芽材料難以獲得,其染色體小,染色體分散不徹底,染色效果不好等技術問題和技術現狀。本發明旨在於提供普遍適用於沙拐棗的染色體核型方法,通過從種子萌發種子的預處理、種子萌發培養種床的製作、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提供一種簡單適用的沙拐棗染色體核型的技術方法,達到獲得實驗室內容易得到根尖材料的種床及培育條件,以及分離狀態和染色效果較好的可用於分析其核型的染色體製片技術,為飛播、人工種植和調運種子、正確地反映種子用途提供理論依據都具有重要意義,為沙拐棗的科學理論研究提供實驗條件基礎。
[0006]本發明具體提供了沙拐棗染色體核型的分析方法,,即一種普遍適用於沙拐棗屬植物的實驗室種子萌發及染色體核型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0007](I)種子萌發種子的預處理:採用98g/mol的濃硫酸預處理梯度實驗,處理時間為20-45min,處理好的種子用流動的水衝洗30_45min。
[0008](2)種子萌發培養種床的製作:採用沙子種床,種子與沙子按體積比1: 10的比例,培養皿在使用前進行121°C高溫滅菌30min,滅菌後取沙子鋪墊於培養皿底層,沙子全覆蓋培養皿底層;滴蒸餾水,要求蒸餾水完全滲透沙子底部,但不得有流動水跡象;將衝洗乾淨的種子小心移放在沙面,蓋上皿蓋,寫上標記。
[0009](3)種子萌發與發芽統計:將培養皿放在恆溫箱中培養,白天光照8-14小時,25-350C ;夜晚黑暗10-16小時,18_25°C ;每天澆水,保持水分充足,做好發芽統計。
[0010](4)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根尖預處理與固定:待上述步驟(3)中的沙拐棗根尖發芽,剪去Icm根尖,將根尖放入0.002mol/L的8-羥基喹啉中預處理3_4小時,取出根尖,用蒸餾水衝洗1-2遍,然後於卡諾氏液中在4°C的冰箱中固定12-24小時,固定完畢,用蒸餾水衝洗1-2遍;卡諾氏液由酒精與冰醋酸按體積比3: I組成。
[0011](5)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解離採用IM鹽酸60°C恆溫水浴解離,解離就是要用藥液使組織的細胞相互分離開來,便於最後製片時能被壓成一薄層進行顯微觀察,解離時間為20_40min。
[0012](6)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進行染色和鏡檢,染色前一定要把解離液漂洗乾淨,用50%的乙醇和蒸餾水交替洗;將漂洗乾淨的根尖放在青黴素小瓶中,滴3-5ml鹼性品紅染液,使染液沒過根尖,將青黴素小瓶蓋上皮塞,放於黑暗處染色,染色時間為15h-25h。
[0013]本發明選用蒙古沙拐棗、戈壁沙拐棗、甘肅沙拐棗、小沙拐棗、柴達木沙拐棗、頭狀沙拐棗、泡果沙拐棗、庫爾勒沙拐棗和密刺沙拐棗九種的沙拐棗為代表,基本上代表了沙拐棗翅果組、基翅組、刺果組和泡果組,本發明選用的沙拐棗染色體核型的分析方法通過九種最具代表的沙拐棗品系以此說明能夠適合沙拐棗所有的品系,具有通用性和適用性。
[0014]本發明中,50 %的乙醇採用乙醇濃度通用的體積百分比。[0015]通過實施本發明具體的技術內容,可以達到以下有益效果:
[0016]採用本發明提供的沙拐棗的染色體核型方法,通過從種子萌發種子的預處理、種子萌發培養種床的製作、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提供一種簡單適用的沙拐棗的染色體核型方法,達到獲得實驗室內容易得到根尖材料的種床及培育條件,以及清晰的,分離狀態佳,染色效果好的可用於分析其核型的染色體製片技術效果,為飛播、人工種植和調運種子、正確地反映種子用途提供理論依據都具有重要意義,為沙拐棗的科學理論研究提供實驗技術基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五種沙拐棗的染色體核型圖片。圖中,1為蒙古沙拐棗染色體圖片而為戈壁沙拐棗染色體圖片為小沙拐棗染色體圖片;2為柴達木沙拐棗染色體圖片 ? 為甘肅沙拐棗染色體圖片。
[0018]圖2為頭狀沙拐棗的染色體圖。
[0019]圖3為泡果沙拐棗的染色體圖。
[0020]圖4為庫爾勒沙拐棗的染色體圖。
[0021]圖5為密刺沙拐棗的染色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舉實施例說明本發明,但是,本發明並不限於下述的實施例。
[0023]藥品與試劑:無水乙醇,冰醋`酸,鹽酸,蒸餾水,梨醇,濃硫酸,石碳酸品紅,甘油,香柏油。
[0024]實驗器材與工具:培養皿,濾紙,青黴素小瓶,鑷子,剪刀,燒杯,玻璃棒,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水浴鍋,恆溫箱,溫度計,電子天平。
[0025]本發明中選用的所有蒙古沙拐棗、戈壁沙拐棗、甘肅沙拐棗、小沙拐棗、柴達木沙拐棗、頭狀沙拐棗、泡果沙拐棗、庫爾勒沙拐棗和密刺沙拐棗及原輔材料、試劑和儀器都為本領域熟知的,其他本領域熟知的一些試劑和設備都可適用於本發明以下實施方式的實施。
[0026]實施例一:沙拐棗染色體核型的分析方法
[0027](1)種子萌發種子的預處理:採用988/001的濃硫酸預處理梯度實驗,處理時間為20-45111111,處理好的種子用流動的水衝洗30-45111111。
[0028](2)種子萌發培養種床的製作:採用沙子種床,種子與沙子按體積比1: 10的比例,培養皿在使用前進行1211高溫滅菌30111111,滅菌後取沙子鋪墊於培養皿底層,沙子全覆蓋培養皿底層;滴蒸餾水,要求蒸餾水完全滲透沙子底部,但不得有流動水跡象;將衝洗乾淨的種子小心移放在沙面,蓋上皿蓋,寫上標記。
[0029](3)種子萌發與發芽統計:將培養皿放在恆溫箱中培養,白天光照8-14小時,25-351 ;夜晚黑暗10-16小時,18-251 ;每天澆水,保持水分充足,做好發芽統計。
[0030](4)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根尖預處理與固定:待上述步驟(3)中的沙拐棗根尖發芽,剪去1(3111根尖,將根尖放入0.00211101/1的8-羥基喹啉中預處理3-4小時,取出根尖,用蒸餾水衝洗1-2遍,然後於卡諾氏液中在41的冰箱中固定12-24小時,固定完畢,用蒸餾水衝洗1-2遍;卡諾氏液由酒精與冰醋酸按體積比3: I組成。
[0031](5)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解離採用IM鹽酸60°C恆溫水浴解離,解離就是要用藥液使組織的細胞相互分離開來,便於最後製片時能被壓成一薄層進行顯微觀察,解離時間為20_40min。
[0032](6)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進行染色和鏡檢,染色前一定要把解離液漂洗乾淨,用50% (v/v)的乙醇和蒸餾水交替洗;將漂洗乾淨的根尖放在青黴素小瓶中,滴3-5ml鹼性品紅染液,使染液沒過根尖,將青黴素小瓶蓋上皮塞,放於黑暗處染色,染色時間為15h-25h。
[0033]本發明中,根據沙子種床與濾紙種床萌髮結果,得出沙拐棗種子在濾紙種床中的萌發率明顯低於沙子種床,所得的結論與常見的現有技術《沙拐棗種子萌發特性的研究》(董炅與敖其爾,1991年)中報導的不一致,董炅與敖其爾認為沙子種床最合適沙拐棗種子萌發,實際上,本發明克服和糾正了本領域常見認為採用濾紙種床中的萌發率高於採用沙子種床的技術偏見。
[0034]參見附圖1至5,本發明獲得了蒙古沙拐棗、戈壁沙拐棗、甘肅沙拐棗、小沙拐棗、柴達木沙拐棗、頭狀沙拐棗、泡果沙拐棗、庫爾勒沙拐棗和密刺沙拐棗九個種的沙拐棗染色體圖片,其隸屬於四個組,泡果組、翅果組及刺果組,得到其中5個種的核型圖片,屬於常見的沙拐棗品系23種之一,基本上代表了目前常見的沙拐棗各個品系,本發明旨在通過九種最具代表的沙拐棗品系以此說明能夠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具有普遍性和實用性。本發明通過上述實施例研究探討不同環境條件下沙拐棗種子的萌發特性及種子實驗室發芽條件,研究沙拐棗的染色體核型方法為飛播、人工種植和調運種子、正確地反映種子用途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是沙拐棗分類學,遺傳學,地理學及系統學研究的重要技術基礎。
[0035]實施例二:染色體數目的觀察比較及其核型分析
[0036](1)製片:用鑷子小心夾取染液中的根尖,在蒸餾水中輕輕漂洗,用濾紙將根尖上多餘的水分吸乾,將根尖平放在載玻片上,用蓋玻片從一端輕輕壓下,避免產生氣泡,影響觀察;染色完成後進行鏡檢,取出根尖放在載片中央,切取根尖部分,蓋上蓋玻片,要用圓鉛筆尾端適度地敲打蓋片,分生組織細胞就可鋪展成薄薄的一層,再用吸水紙把多餘的酸液吸掉,用鉛筆尾部輕輕敲打蓋玻片下的根尖,用力要均勻,敲至薄薄的一層,近乎透明為止。
[0037](2)鏡檢與拍照:製作好的玻片放於顯微鏡下,經顯微鏡鏡檢後,選擇理想的分裂細胞,再在這個細胞附近輕輕敲打使重疊的染色體漸漸分散,就能得到理想的分裂相,轉入油鏡下觀察,利用奧林巴斯BX51顯微鏡和DP70的顯微照相系統對制好的染色體圖片進行觀察,調整清晰度,對比度和亮度,添加標尺,拍攝照片,保存。
[0038]實施例三:蒙古沙拐棗染色體核型的分析方法
[0039]蒙古沙拐棗染色體核型的分析方法具體採用:
[0040](1)種子萌發種子的預處理:採用98g/mol的濃硫酸預處理,處理時間為45min,處理好的種子用流動的水衝洗45min。
[0041](2)種子萌發培養種床的製作:採用沙子種床,種子與沙子按體積比1: 10的比例,培養皿在使用前進行121°C高溫滅菌30min,滅菌後取沙子鋪墊於培養皿底層,沙子全覆蓋培養皿底層;滴蒸餾水,要求蒸餾水完全滲透沙子底部,但不得有流動水跡象;將衝洗乾淨的種子小心移放在沙面,蓋上皿蓋,寫上標記。[0042](3)種子萌發與發芽統計:將培養皿放在恆溫箱中培養,白天光照14小時,35^0 ;夜晚黑暗10小時,251 ;每天澆水,保持水分充足,做好發芽統計。
[0043](4)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根尖預處理與固定:待上述步驟(3)中的沙拐棗根尖發芽,剪去1(3111根尖,將根尖放入0.00211101/1的8-羥基喹啉中預處理4小時,取出根尖,用蒸餾水衝洗1-2遍,然後於卡諾氏液中在41的冰箱中固定12小時,固定完畢,用蒸餾水衝洗1-2遍;卡諾氏液由酒精與冰醋酸按體積比3: 1組成。
[0044](5)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解離採用11鹽酸601恆溫水浴解離,解離就是要用藥液使組織的細胞相互分離開來,便於最後製片時能被壓成一薄層進行顯微觀察,解離時間為30111111。
[0045](6)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進行染色和鏡檢,染色前一定要把解離液漂洗乾淨,用50% (^八)的乙醇和蒸餾水交替洗;將漂洗乾淨的根尖放在青黴素小瓶中,滴3-5「鹼性品紅染液,使染液沒過根尖,將青黴素小瓶蓋上皮塞,放於黑暗處染色,染色時間為2處。
[0046]實施例四:戈壁沙拐棗染色體核型的分析方法
[0047]戈壁沙拐棗染色體核型的分析方法具體採用:
[0048](1)種子萌發種子的預處理:採用988/001的濃硫酸預處理梯度實驗,處理時間為45111111,處理好的種子用流動的水衝洗45111111。
[0049](2)種子萌發培養種床的製作:採用沙子種床,種子與沙子按體積比1: 10的比例,培養皿在使用前進行1211高溫滅菌30111111,滅菌後取沙子鋪墊於培養皿底層,沙子全覆蓋培養皿底層;滴蒸餾水,要求蒸`餾水完全滲透沙子底部,但不得有流動水跡象;將衝洗乾淨的種子小心移放在沙面,蓋上皿蓋,寫上標記。
[0050](3)種子萌發與發芽統計:將培養皿放在恆溫箱中培養,白天光照14小時,351 ;夜晚黑暗10小時,1800 ;每天澆水,保持水分充足,做好發芽統計。
[0051](4)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根尖預處理與固定:待上述步驟(3)中的沙拐棗根尖發芽,剪去1(3111根尖,將根尖放入0.00211101/1的8-羥基喹啉中預處理4小時,取出根尖,用蒸餾水衝洗1-2遍,然後於卡諾氏液中在41的冰箱中固定12小時,固定完畢,用蒸餾水衝洗1-2遍;卡諾氏液由酒精與冰醋酸按體積比3: 1組成。
[0052](5)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解離採用11鹽酸601恆溫水浴解離,解離就是要用藥液使組織的細胞相互分離開來,便於最後製片時能被壓成一薄層進行顯微觀察,解離時間為30111111。
[0053](6)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進行染色和鏡檢,染色前一定要把解離液漂洗乾淨,用50% (^八)的乙醇和蒸餾水交替洗;將漂洗乾淨的根尖放在青黴素小瓶中,滴3-5「鹼性品紅染液,使染液沒過根尖,將青黴素小瓶蓋上皮塞,放於黑暗處染色,染色時間為2處。
[0054]實施例五:甘肅沙拐棗染色體核型的分析方法
[0055]甘肅沙拐棗染色體核型的分析方法具體採用:
[0056](1)種子萌發種子的預處理:採用988/001的濃硫酸預處理,處理時間為45111111,處理好的種子用流動的水衝洗45111111。
[0057](2)種子萌發培養種床的製作:採用沙子種床,種子與沙子按體積比1: 10的比例,培養皿在使用前進行121°C高溫滅菌30min,滅菌後取沙子鋪墊於培養皿底層,沙子全覆蓋培養皿底層;滴蒸餾水,要求蒸餾水完全滲透沙子底部,但不得有流動水跡象;將衝洗乾淨的種子小心移放在沙面,蓋上皿蓋,寫上標記。
[0058](3)種子萌發與發芽統計:將培養皿放在恆溫箱中培養,白天光照14小時,35 V ;夜晚黑暗10小時,25°C ;每天澆水,保持水分充足,做好發芽統計。
[0059](4)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根尖預處理與固定:待上述步驟(3)中的沙拐棗根尖發芽,剪去Icm根尖,將根尖放入0.002mol/L的8-羥基喹啉中預處理4小時,取出根尖,用蒸餾水衝洗1-2遍,然後於卡諾氏液中在4°C的冰箱中固定12小時,固定完畢,用蒸餾水衝洗1-2遍;卡諾氏液由酒精與冰醋酸按體積比3: I組成。
[0060](5)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解離採用IM鹽酸60°C恆溫水浴解離,解離就是要用藥液使組織的細胞相互分離開來,便於最後製片時能被壓成一薄層進行顯微觀察,解離時間為30min。
[0061 ] (6)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進行染色和鏡檢,染色前一定要把解離液漂洗乾淨,用50% (v/v)的乙醇和蒸餾水交替洗;將漂洗乾淨的根尖放在青黴素小瓶中,滴3-5ml鹼性品紅染液,使染液沒過根尖,將青黴素小瓶蓋上皮塞,放於黑暗處染色,染色時間為24h。
[0062]實施例六:小沙拐棗染色體核型的分析方法
[0063]小沙拐棗染色體核型的分析方法具體採用:
[0064](1)種子萌發種子的預處理:採用98g/mol的濃硫酸預處理梯度實驗,處理時間為45min,處理好的種子用流動的水衝洗45min。
[0065](2)種子萌發培養種床的製作:採用沙子種床,種子與沙子按體積比1: 10的比例,培養皿在使用前進行121°C高溫滅菌30min,滅菌後取沙子鋪墊於培養皿底層,沙子全覆蓋培養皿底層;滴蒸餾水,要求蒸餾水完全滲透沙子底部,但不得有流動水跡象;將衝洗乾淨的種子小心移放在沙面,蓋上皿蓋,寫上標記。
[0066](3)種子萌發與發芽統計:將培養皿放在恆溫箱中培養,白天光照14小時,35°C ;夜晚黑暗10小時,25°C ;每天澆水,保持水分充足,做好發芽統計。
[0067](4)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根尖預處理與固定:待上述步驟(3)中的沙拐棗根尖發芽,剪去Icm根尖,將根尖放入0.002mol/L的8-羥基喹啉中預處理4小時,取出根尖,用蒸餾水衝洗1-2遍,然後於卡諾氏液中在4°C的冰箱中固定12小時,固定完畢,用蒸餾水衝洗1-2遍;卡諾氏液由酒精與冰醋酸按體積比3: I組成。
[0068](5)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解離採用IM鹽酸60°C恆溫水浴解離,解離就是要用藥液使組織的細胞相互分離開來,便於最後製片時能被壓成一薄層進行顯微觀察,解離時間為30min。
[0069](6)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進行染色和鏡檢,染色前一定要把解離液漂洗乾淨,用50% (v/v)的乙醇和蒸餾水交替洗;將漂洗乾淨的根尖放在青黴素小瓶中,滴3-5ml鹼性品紅染液,使染液沒過根尖,將青黴素小瓶蓋上皮塞,放於黑暗處染色,染色時間為24h。
[0070]實施例七:柴達木沙拐棗染色體核型的分析方法
[0071]柴達木沙拐棗染色體核型的分析方法具體採用:[0072](1)種子萌發種子的預處理:採用988/11101的濃硫酸預處理梯度實驗,處理時間為45111111,處理好的種子用流動的水衝洗45111111。
[0073](2)種子萌發培養種床的製作:採用沙子種床,種子與沙子按體積比1: 10的比例,培養皿在使用前進行1211高溫滅菌30111111,滅菌後取沙子鋪墊於培養皿底層,沙子全覆蓋培養皿底層;滴蒸餾水,要求蒸餾水完全滲透沙子底部,但不得有流動水跡象;將衝洗乾淨的種子小心移放在沙面,蓋上皿蓋,寫上標記。
[0074](3)種子萌發與發芽統計:將培養皿放在恆溫箱中培養,白天光照14小時,351 ;夜晚黑暗10小時,251 ;每天澆水,保持水分充足,做好發芽統計。
[0075](4)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根尖預處理與固定:待上述步驟(3)中的沙拐棗根尖發芽,剪去1(^1根尖,將根尖放入0.00211101/1的8-羥基喹啉中預處理4小時,取出根尖,用蒸餾水衝洗1-2遍,然後於卡諾氏液中在41的冰箱中固定12小時,固定完畢,用蒸餾水衝洗1-2遍;卡諾氏液由酒精與冰醋酸按體積比3: 1組成。
[0076](5)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解離採用11鹽酸601恆溫水浴解離,解離就是要用藥液使組織的細胞相互分離開來,便於最後製片時能被壓成一薄層進行顯微觀察,解離時間為30111111。
[0077](6)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進行染色和鏡檢,染色前一定要把解離液漂洗乾淨,用50% (^八)的乙醇和蒸餾水交替洗;將漂洗乾淨的根尖放在青黴素小瓶中,滴3-5「鹼性品紅染液,使染液沒過根尖,將青黴素小瓶蓋上皮塞,放於黑暗處染色,染色時間為2處。
[0078]實施例八:頭狀沙拐棗染色體核型的分析方法
`[0079]頭狀沙拐棗染色體核型的分析方法具體採用:
[0080](1)種子萌發種子的預處理:採用988/001的濃硫酸預處理梯度實驗,處理時間為30111111,處理好的種子用流動的水衝洗45111111 ;
[0081](2)種子萌發培養種床的製作:採用沙子種床,種子與沙子按體積比1: 10的比例,培養皿在使用前進行1211高溫滅菌30111111,滅菌後取沙子鋪墊於培養皿底層,沙子全覆蓋培養皿底層;滴蒸餾水,要求蒸餾水完全滲透沙子底部,但不得有流動水跡象;將衝洗乾淨的種子小心移放在沙面,蓋上皿蓋,寫上標記。
[0082](3)種子萌發與發芽統計:將培養皿放在恆溫箱中培養,白天光照12小時,251 ;夜晚黑暗12小時,181 ;每天澆水,保持水分充足,做好發芽統計。
[0083](4)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根尖預處理與固定:待上述步驟(3)中的沙拐棗根尖發芽,剪去1(3111根尖,將根尖放入0.00211101/1的8-羥基喹啉中預處理3小時,取出根尖,用蒸餾水衝洗1-2遍,然後於卡諾氏液中在41的冰箱中固定24小時,固定完畢,用蒸餾水衝洗1-2遍;卡諾氏液由酒精與冰醋酸按體積比3: 1組成。
[0084](5)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解離採用11鹽酸601恆溫水浴解離,解離就是要用藥液使組織的細胞相互分離開來,便於最後製片時能被壓成一薄層進行顯微觀察,解離時間為20111111。
[0085](6)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進行染色和鏡檢,染色前一定要把解離液漂洗乾淨,用50% (^八)的乙醇和蒸餾水交替洗;將漂洗乾淨的根尖放在青黴素小瓶中,滴3-5「鹼性品紅染液,使染液沒過根尖,將青黴素小瓶蓋上皮塞,放於黑暗處染色,染色時間為2011。
[0086]實施例九:泡果沙拐棗染色體核型的分析方法
[0087]泡果沙拐棗染色體核型的分析方法具體採用:
[0088](1)種子萌發種子的預處理:採用988/11101的濃硫酸預處理梯度實驗,處理時間為20111111,處理好的種子用流動的水衝洗30111111。
[0089](2)種子萌發培養種床的製作:採用沙子種床,種子與沙子按體積比1: 10的比例,培養皿在使用前進行1211高溫滅菌30111111,滅菌後取沙子鋪墊於培養皿底層,沙子全覆蓋培養皿底層;滴蒸餾水,要求蒸餾水完全滲透沙子底部,但不得有流動水跡象;將衝洗乾淨的種子小心移放在沙面,蓋上皿蓋,寫上標記。
[0090](3)種子萌發與發芽統計:將培養皿放在恆溫箱中培養,白天光14小時,301 ;夜晚黑暗10小時,181 ;每天澆水,保持水分充足,做好發芽統計。
[0091](4)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根尖預處理與固定:待上述步驟(3)中的沙拐棗根尖發芽,剪去1(3111根尖,將根尖放入0.00211101/1的8-羥基喹啉中預處理3小時,取出根尖,用蒸餾水衝洗1-2遍,然後於卡諾氏液中在41的冰箱中固定12小時,固定完畢,用蒸餾水衝洗1-2遍;卡諾氏液由酒精與冰醋酸按體積比3: 1組成。
[0092](5)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解離採用11鹽酸601恆溫水浴解離,解離就是要用藥液使組織的細胞相互分離開來,便於最後製片時能被壓成一薄層進行顯微觀察,解離時間為25111111。
[0093](6)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進行染色和鏡檢,染色前一定要把解離液漂洗乾淨,用50% (^八)的乙醇和蒸餾水交替洗;將漂洗乾淨的根尖放在青黴素小瓶中,滴3-5「鹼性品紅染液,使染液沒過根尖,將青黴素小瓶蓋上皮塞,放於黑暗處染色,染色時間為
20匕。
[0094]實施例十:庫爾勒沙拐棗染色體核型的分析方法
[0095]庫爾勒沙拐棗染色體核型的分析方法具體採用:
[0096](1)種子萌發種子的預處理:採用988/001的濃硫酸預處理梯度實驗,處理時間為30111111,處理好的種子用流動的水衝洗30111111。
[0097]⑵種子萌發培養種床的製作:採用沙子種床,種子與沙子按體積比1: 10的比例,培養皿在使用前進行1211高溫滅菌30111111,滅菌後取沙子鋪墊於培養皿底層,沙子全覆蓋培養皿底層;滴蒸餾水,要求蒸餾水完全滲透沙子底部,但不得有流動水跡象;將衝洗乾淨的種子小心移放在沙面,蓋上皿蓋,寫上標記。
[0098](3)種子萌發與發芽統計:將培養皿放在恆溫箱中培養,白天光照8小時,251 ;夜晚黑暗10小時,251 ;每天澆水,保持水分充足,做好發芽統計。
[0099](4)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根尖預處理與固定:待上述步驟(3)中的沙拐棗根尖發芽,剪去1(3111根尖,將根尖放入0.00211101/1的8-羥基喹啉中預處理3小時,取出根尖,用蒸餾水衝洗1-2遍,然後於卡諾氏液中在41的冰箱中固定24小時,固定完畢,用蒸餾水衝洗1-2遍;卡諾氏液由酒精與冰醋酸按體積比3: 1組成。
[0100](5)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解離採用11鹽酸601恆溫水浴解離,解離就是要用藥液使組織的細胞相互分離開來,便於最後製片時能被壓成一薄層進行顯微觀察,解離時間為25111111。[0101〕 (6)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進行染色和鏡檢,染色前一定要把解離液漂洗乾淨,用50% (^八)的乙醇和蒸餾水交替洗;將漂洗乾淨的根尖放在青黴素小瓶中,滴3-5「鹼性品紅染液,使染液沒過根尖,將青黴素小瓶蓋上皮塞,放於黑暗處染色,染色時間為2處。
[0102]實施例^^一:密刺沙拐棗染色體核型的分析方法
[0103]密刺沙拐棗染色體核型的分析方法具體採用:
[0104](1)種子萌發種子的預處理:採用988/001的濃硫酸預處理梯度實驗,處理時間為45111111,處理好的種子用流動的水衝洗45111111。
[0105](2)種子萌發培養種床的製作:採用沙子種床,種子與沙子按體積比1: 10的比例,培養皿在使用前進行1211高溫滅菌30111111,滅菌後取沙子鋪墊於培養皿底層,沙子全覆蓋培養皿底層;滴蒸餾水,要求蒸餾水完全滲透沙子底部,但不得有流動水跡象;將衝洗乾淨的種子小心移放在沙面,蓋上皿蓋,寫上標記。
[0106](3)種子萌發與發芽統計:將培養皿放在恆溫箱中培養,白天光照14小時,351 ;夜晚黑暗10小時,181 ;每天澆水,保持水分充足,做好發芽統計。
[0107](4)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根尖預處理與固定:待上述步驟(3)中的沙拐棗根尖發芽,剪去1(3111根尖,將根尖放入`0.00211101/1的8-羥基喹啉中預處理3小時,取出根尖,用蒸餾水衝洗1-2遍,然後於卡諾氏液中在41的冰箱中固定24小時,固定完畢,用蒸餾水衝洗1-2遍;卡諾氏液由酒精與冰醋酸按體積比3: 1組成。
[0108](5)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解離採用11鹽酸601恆溫水浴解離,解離就是要用藥液使組織的細胞相互分離開來,便於最後製片時能被壓成一薄層進行顯微觀察,解離時間為30111111。
[0109](6)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進行染色和鏡檢,染色前一定要把解離液漂洗乾淨,用50% (^八)的乙醇和蒸餾水交替洗;將漂洗乾淨的根尖放在青黴素小瓶中,滴3-5「鹼性品紅染液,使染液沒過根尖,將青黴素小瓶蓋上皮塞,放於黑暗處染色,染色時間為
25匕。
【權利要求】
1.沙拐棗染色體核型的分析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分析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1)種子萌發種子的預處理:採用98g/mol的濃硫酸預處理梯度實驗,處理時間為20-45min,處理好的種子用流動的水衝洗30_45min ; (2)種子萌發培養種床的製作:採用沙子種床,種子與沙子按體積比1: 10的比例,培養皿在使用前進行121°C高溫滅菌30min,滅菌後取沙子鋪墊於培養皿底層,沙子全覆蓋培養皿底層;滴蒸餾水,要求蒸餾水完全滲透沙子底部,但不得有流動水跡象;將衝洗乾淨的種子小心移放在沙面,蓋上培養皿蓋,寫上標記; (3)種子萌發與發芽統計:將培養皿放在恆溫箱中培養,白天光照8-14小時,25-35°C;夜晚黑暗10-16小時,18-25°C ;每天澆水,保持水分充足,做好發芽統計; (4)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根尖預處理與固定:待上述步驟(3)中的沙拐棗根尖發芽,剪去Icm根尖,將根尖放入0.002mol/L的8-羥基喹啉中預處理3_4小時,取出根尖,用蒸餾水衝洗1-2遍,然後於卡諾氏液中在4°C的冰箱中固定12-24小時,固定完畢,用蒸餾水衝洗1-2遍;卡諾氏液由酒精與冰醋酸按體積比3: I組成; (5)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解離採用IM鹽酸60°C恆溫水浴解離,解離就是要用藥液使組織的細胞相互分離開來,便於最後製片時能被壓成一薄層進行顯微觀察,解離時間為 20-40min ; (6)種子根尖染色體實驗步驟中,進行染色和鏡檢,染色前一定要把解離液漂洗乾淨,用50%的乙醇和蒸餾水交替洗;將漂洗乾淨的根尖放在青黴素小瓶中,滴3-5ml鹼性品紅染液,使染液沒過根尖,將青黴素小瓶蓋上皮塞,放於黑暗處染色,染色時間為15h-25h。
【文檔編號】C12Q1/68GK103834725SQ201410008970
【公開日】2014年6月4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9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9日
【發明者】師瑋, 潘伯榮, 王甜甜, 古力努爾·沙比爾哈茲, 趙豔芬, 孔凡逵, 康曉珊, 王喜勇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