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潤滑油的調和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8-03 08:13:41 2

本實用新型涉及潤滑油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用於潤滑油的調和裝置。
背景技術:
潤滑油是用在各種類型機械上以減少摩擦,保護機械及加工件的液體潤滑劑,主要起潤滑、冷卻、防鏽、清潔、密封和緩衝等作用,潤滑油最主要的性能是粘度、氧化安定性和潤滑性,它們與潤滑油餾分的組成密切相關,粘度是反映潤滑油流動性的重要質量指標,不同的使用條件具有不同的粘度要求。
目前潤滑油的粘度不是固定的,根據不同的使用情況,需要對潤滑油的粘度進行調和,現有的潤滑油調和裝置都是對潤滑油進行加熱和攪拌等工序,實現調和潤滑油的粘度,但是潤滑油在調和時不方便將調和的潤滑油取出進行檢測粘度,使得會影響潤滑油的調和效率,同時潤滑油的密度與水不同,潤滑油在攪拌時,頂部的潤滑油和底部的潤滑油難以充分攪拌均勻,從而就降低了潤滑油調和裝置的實用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用於潤滑油的調和裝置,具備便於將調和的潤滑油取出進行檢測粘度和讓頂部和底部的潤滑油攪拌得更加均勻的優點,解決了對調和過程中的潤滑油進行檢測粘度不方便和難以讓頂部與底部的潤滑油進行攪拌均勻會降低調和裝置實用性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用於潤滑油的調和裝置,包括外罐和內罐,所述外罐的內腔壁等距離連接有加熱板,所述外罐的頂部連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內部的兩側均貫穿連接有進油管,所述內罐左側的底部連通取油管,所述取油管的左側貫穿外罐並延伸至外罐的外側,所述取油管的內腔設有活塞,所述取油管的左側螺紋連接有密封蓋,所述活塞的左側連接有拉杆,所述拉杆的左側貫穿密封蓋並延伸至密封蓋的左側,所述拉杆的左側連接有拉手,所述取油管的底部連通刻度管,所述刻度管左側的底部連接有出油口,所述內罐的內腔設有轉動軸,所述轉動軸的頂部貫穿固定板連接有聯軸器,所述聯軸器的頂部連接有電機,所述轉動軸的外側設有軸承座,所述軸承座的外側等距離通過連接杆連接有筒體,所述轉轉動軸的外側連接有螺旋攪拌葉片,所述外罐底部的兩側均通過支撐杆連接有固定座,所述內罐的底部連接有排油管,所述固定座底部的兩側均連接有支柱。
優選的,所述排油管的底部貫穿固定座並延伸至固定座底部的外側。
優選的,所述排油管的外側連接有控制閥。
優選的,所述刻度管的底部與固定座的頂部連接。
優選的,所述電機的外側連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底部的兩側均與固定板的頂部連接。
優選的,所述螺旋攪拌葉片位於筒體的內側,所述筒體兩側的頂部通過支杆與內罐的內腔壁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實用新型通過取油管的使用,使得需要對正在調和的潤滑油進行檢測粘度時,能夠通過拉杆拉動活塞,活塞能夠將內罐內的潤滑油導入到取油管內,當潤滑油導入到取油管內時,潤滑油能夠流入到刻度管內,從而讓刻度管內的潤滑油進行檢測粘度,讓潤滑油在檢測粘度時,不要從排油管排出潤滑油進行檢測粘度,讓潤滑油在檢測粘度時變得更加方便,通過筒體與螺旋攪拌葉片的使用,使得轉動軸在帶動螺旋攪拌葉片對內罐內的潤滑油進行攪拌時,螺旋攪拌葉片內能夠通過筒體將底部的潤滑油帶入到筒體的頂部排出,從而讓內罐中底部的潤滑油與頂部的潤滑油進行循環交換,從而防止頂部的潤滑油與底部的潤滑油攪拌得不夠均勻,保證了潤滑油的調和質量,提高了調和裝置的實用性,通過加熱板的使用,使得加熱板在加熱時,加熱板能夠帶動內罐中的潤滑油進行加熱,從而保證了潤滑油的調和質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外罐的俯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筒體的俯視圖;
圖中:1外罐、2內罐、3固定板、4取油管、5活塞、6密封蓋、7拉杆、8拉手、9刻度管、10出油口、11轉動軸、12聯軸器、13電機、14進油管、15軸承座、16連接杆、17筒體、18螺旋攪拌葉片、19支撐杆、20固定座、21排油管、22支柱、23控制閥、24固定架、25支杆、26加熱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請參閱圖1-3,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用於潤滑油的調和裝置,包括外罐1和內罐2,外罐1的內腔壁等距離連接有加熱板26,通過加熱板26的使用,使得加熱板26在加熱時,加熱板26能夠帶動內罐2中的潤滑油進行加熱,從而保證了潤滑油的調和質量,外罐1的頂部連接有固定板3,固定板3內部的兩側均貫穿連接有進油管14,內罐2左側的底部連通取油管4,通過取油管4的使用,使得需要對正在調和的潤滑油進行檢測粘度時,能夠通過拉杆7拉動活塞5,活塞5能夠將內罐2內的潤滑油導入到取油管4內,當潤滑油導入到取油管4內時,潤滑油能夠流入到刻度管9內,從而讓刻度管9內的潤滑油進行檢測粘度,讓潤滑油在檢測粘度時,不要從排油管21排出潤滑油進行檢測粘度,讓潤滑油在檢測粘度時變得更加方便,取油管4的左側貫穿外罐1並延伸至外罐1的外側,取油管4的內腔設有活塞5,取油管4的左側螺紋連接有密封蓋6,活塞5的左側連接有拉杆7,拉杆7的左側貫穿密封蓋6並延伸至密封蓋6的左側,拉杆7的左側連接有拉手8,取油管4的底部連通刻度管9,刻度管9的底部與固定座20的頂部連接,刻度管9左側的底部連接有出油口10,內罐2的內腔設有轉動軸11,轉動軸11的頂部貫穿固定板3連接有聯軸器12,聯軸器12的頂部連接有電機13,電機13的外側連接有固定架24,固定架24底部的兩側均與固定板3的頂部連接,通過固定架24的使用,使得電機13在工作時能夠更加穩定,轉動軸11的外側設有軸承座15,通過軸承座15的使用,使得轉動軸11在轉動時能夠保證筒體17不會進行轉動,軸承座15的外側等距離通過連接杆16連接有筒體17,轉轉動軸11的外側連接有螺旋攪拌葉片18,通過筒體17與螺旋攪拌葉片18的使用,使得轉動軸11在帶動螺旋攪拌葉片18對內罐2內的潤滑油進行攪拌時,螺旋攪拌葉片18內能夠通過筒體17將底部的潤滑油帶入到筒體17的頂部排出,從而讓內罐2中底部的潤滑油與頂部的潤滑油進行循環交換,從而防止頂部的潤滑油與底部的潤滑油攪拌得不夠均勻,保證了潤滑油的調和質量,提高了調和裝置的實用性,螺旋攪拌葉片18位於筒體17的內側,筒體17兩側的頂部通過支杆25與內罐2的內腔壁連接,通過支杆25的使用,使得螺旋攪拌葉片18在轉動時,筒體17能夠固定得更加穩定,外罐1底部的兩側均通過支撐杆19連接有固定座20,內罐2的底部連接有排油管21,排油管21的底部貫穿固定座20並延伸至固定座20底部的外側,排油管21的外側連接有控制閥23,固定座20底部的兩側均連接有支柱22。
使用時,將潤滑油從進油管14倒進內罐2中,加熱板26進行加熱,加熱板26帶動潤滑油進行加熱,啟動電機13,電機13帶動螺旋攪拌葉片18進行轉動,螺旋攪拌葉片18在轉動時,通過筒體17將內罐2底部的潤滑油旋轉運送到內罐2內側的頂部,當需要取樣檢測潤滑油的粘度時,通過拉手8拉動拉杆7,拉杆7帶動活塞5進行移動,取油管4將內罐2中的潤滑油流到刻度管9中,將刻度管9中的潤滑油進行檢測粘度。
綜上所述,該用於潤滑油的調和裝置,通過取油管4、螺旋攪拌葉片18和筒體17的使用,使得螺旋攪拌葉片18通過筒體17能夠將內罐2中底部的潤滑油與頂部的潤滑油進行循環交換,提高了潤滑油的攪拌效果,當需要取樣檢測粘度時,取油管4中的活塞5將潤滑油流到刻度管9中,方便了潤滑油進行取樣檢測粘度,解決了對調和過程中的潤滑油進行檢測粘度不方便和難以讓頂部與底部的潤滑油進行攪拌均勻會降低調和裝置實用性的問題。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類的關係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體或者操作與另一個實體或操作區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或操作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係或者順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並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儘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範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