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軌道交通高質量發展大會(重慶軌道交通按下智慧城軌)
2023-07-05 01:50:08 2
900多名重要嘉賓、557家參展單位、20場專業論壇、120場發布活動……8月22日至24日,2022智博會在重慶舉行。
軌道交通在城市發展中的引領作用不言而喻,智慧城軌的建設更是詮釋了智博會5年來不變的主題——「智能化:為經濟賦能,為生活添彩」。那麼,圍繞著年度主題「智慧城市」,重慶軌道交通又有哪些成果呢?
智能化 四網融合:重慶軌道交通互聯互通CBTC系統示範應用項目
「不下車就把我從4號線帶到環線了,感覺很神奇,而且節省了不少時間,真的很方便。」體驗了直快列車的黃女士為重慶軌道交通的「黑科技」點讚。
「人換乘」到「車換線」的實現,源於重慶軌道交通互聯互通CBTC系統(基於無線通信的列車自動控制系統)示範應用項目(以下簡稱「CBTC系統」)。
簡單來說,重慶軌道交通互聯互通就是指同一列車在不停車和不改變駕駛模式的情況下,通過聯絡線,從一條線路跨行到另一條線路。
它不同尋常之處在於CBTC系統的「加持」。這一系統打破了原有軌道交通信號系統廠家之間的技術壁壘,填補了國內國際相關技術標準的空白,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實現了軌道交通由傳統的單線獨立運營向網絡化跨線運營的重大突破,為城市軌道交通、市域(郊)鐵路、城際鐵路和幹線鐵路的「四網融合」奠定了技術基礎。
工作人員引導乘客乘坐互聯互通直快列車
2020年9月,重慶軌道交通「4號線-環線」首次跨線載客運營,已經讓市民大開眼界:從地鐵環線重慶圖書館站到地鐵4號線唐家沱站僅需35分鐘,乘客無需換乘,比普通班次列車運行時間減少約13分鐘。
2021年12月,重慶更是實現全國首例軌道交通三線互聯互通——從地鐵4號線唐家沱站上車,中途無需換乘,便能經過地鐵環線,一車直達地鐵5號線跳磴站,全程可節約出行時間33分鐘。
CBTC系統是軌道集團開展自主研發的縮影。插上科技創新的翅膀,重慶軌道交通越發智慧。
智能化 品質提升:智慧乘客服務體系
「電梯口、進出站的地方、衛生間都能看到各種相關的信息,很方便,也很『洋氣』。」在重慶首個智慧軌道交通示範車站——地鐵國博線國博中心站,多處綜合信息顯示設備向乘客展示著首末班車、列車到站、衛生間使用情況等信息,獲得廣泛好評。
對乘客來說,車站是再熟悉不過的地方了。在智慧城軌的藍圖裡,自然少不了智慧車站的身影。
「以前開關站需要工作人員到每個出入口,手動打開或關閉捲簾門,現在只需一鍵,車站捲簾門、照明系統、AFC(自動售檢票系統)、PIS(乘客信息系統)等設備就可以自動完成檢測、開關。整個過程耗時由原來的近20分鐘減少到7分鐘左右,效率明顯提高了。」國博中心站的工作人員介紹到。
一鍵開關站是車站「智力」的小小體現。除此之外,智慧導引、能源管控、視頻分析、環境監測、智慧安檢、智慧衛生間等18個智慧場景,在國博中心站都能見到。
智慧車站國博中心站雲窗
除了國博中心站,地鐵國博線悅來站與地鐵環線重慶西站、鳳鳴山站也都具備綜合信息服務、視頻與扶梯聯動、智慧客服、自主票卡服務等功能,是重慶軌道交通車站中的「智慧擔當」。
未來,在地鐵5號線北延伸段和10號線二期(蘭花路-鯉魚池段),也都能體驗到智慧車站。
智慧手段助力運營服務水平的提升還體現在「碼上」。
成渝軌道交通APP二維碼乘車互聯互通的實現,是成渝軌道集團在助力「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建設上的有益嘗試,也是智慧城軌的建設成果之一。
「現在成都和重慶坐軌道交通用一個APP就行了,真的很方便。」 家住重慶的羅先生在成都工作,每到周末他就會搭乘軌道交通與高鐵,在公司與家之間往返。成渝軌道交通二維碼互通後,他更加真切地體會到人性化服務帶來的便捷。
重慶軌道交通官方APP「渝暢行」的「朋友圈」還在擴大——北京、上海、廣州地鐵APP也與「渝暢行」實現乘車二維碼互通;與重慶區縣公交乘車二維碼的連通,密切了重慶主城與區縣的聯繫;「渝暢行」的「乘車碼」與「渝康碼」合二為一(在「乘車碼」生成前對「渝康碼」進行自動核驗),為市民乘客提供多一份的安全與便利……
「智慧」正在滲透進重慶軌道交通的各個領域,以智能化的手段讓市民乘客感受到運營服務的極致體驗,是重慶軌道交通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題中之義。
智能化 工程管理:建設安全信息化平臺
「認證成功,請通行。」從進入施工現場的第一關——實名制通道開始,BIM(建築信息模型)安全技術交底、揚塵噪聲在線監測系統、全方位無死角球機監控、定時噴淋設施、焊煙處理器、倒車影像系統、智慧安全體檢中心、公共區域人體感應燈、技術交底二維碼、宿舍入住人員二維碼……各種先進設施設備散發出濃濃的科技氣息。
這便是重慶軌道交通的「智慧工地」,它讓施工現場的管理由「人防」轉變為「技防」。
軌道集團建設安全管理平臺
「智慧工地」是軌道集團建設安全管理平臺下沉到施工現場的生動實踐。建設安全管理平臺作為軌道交通建設工程的「智慧大腦」,集成了遠程視頻會議、監控、人員值守等功能,工作人員不在現場,也能完成安全風險管理、隱患排查與治理、視頻監控、文明施工形象管理、應急管理、在線教育、智慧工地管理等工作。
目前,建設安全信息化平臺已在地鐵4號線西延伸段、18號線北延伸段、24號線一期等項目中全面應用。未來,所有在建線路都將藉助這一平臺開展建設管理,實現重慶軌道交通高質量建設。
信息化、智慧化讓重慶軌道交通工程更安全、更高效、有「顏值」、有品質。
智能化 綠色工程:生態智慧軌道示範線
當智慧的軌道交通注入綠色的力量,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地鐵24號線將給出答案。
作為「生態智慧軌道示範線」的24號線,將智慧城軌詮釋得淋淋盡致:智慧的頂層設計——首次在軌道交通行業將生態與智慧有機結合,構建智慧運營、維保、服務為一體的綜合藍圖,形成可持續的產品生態池;智慧的融合平臺——革命性地在軌道交通領域提出IT(信息技術)與OT(運維技術)兩化融合,形成產品建設、調試、運維的標準體系;智慧的前沿技術——將物聯網、雲平臺技術融入軌道交通運營、維保、服務中,用數據生態化實現技術疊加再創新;智慧的綠色建築——首次打通軌道交通綠色建築實施路徑,以生態為主線,以融合平臺為基礎,打造全國首批「綠色 智慧」生態車站,建設真正的「綠色軌道」。
「依託著24號線,我們將建立生態智慧運維服核心系統,結合生態型車站建設試點,攻克行業技術壁壘,提升軌道交通生態綠色整體水平,緩解長期以來軌道交通的運維壓力,提升客運服務能力,從而全面提高智慧城軌管理與決策水平。」相關負責人對24號線生態智慧城軌融合平臺關鍵技術研究的應用前景很是看好。
軌道集團的智慧藍圖遠不止這些——搭建1個雲平臺,構建安全生產網、內部管理網、外部服務網3張網,在運營生產、運營管理、企業管理、建設管理、資源管理5個領域拓展應用……以智慧城軌為翼,為城市賦能,重慶軌道交通讓「智慧城市」的建設步伐更快、更實、更高質。
文字:陳 斯
圖片:李憑錢、鍾可臻
編輯:樊 潤
校對:張李波
責編:蘇 陽
終審:胡瀠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