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微型汽輪發電機模型的製作方法
2023-07-09 05:50:46 1
專利名稱:簡易微型汽輪發電機模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教學模型,具體涉及一種向學生演示汽輪發電機結構和工作原理的簡易微型汽輪發電機模型。
背景技術:
發電機是將機械能轉變為電能的裝置,通常由汽輪機、水輪機或內燃機驅動。汽輪發電機,是用汽輪機驅動的發電機。由鍋爐產生的過熱蒸汽進入汽輪機內膨脹做功,使葉片轉動而帶動發電機發電,做功後的廢汽經凝汽器、循環水泵、凝結水泵、給水加熱裝置等送回鍋爐循環使用。現在高中教學中已經增加了發電機以及汽輪發電機的工作原理和結構的內容,但沒有模型,枯燥的文字無法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很難讓學生們真正理解汽輪發電機的原理和工作過程,得不到預想的教學效果。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向學生演示汽輪發電機結構和工作原理的簡易微型汽輪發電機模型。本實用新型為解決這一問題所採取的技術方案是本實用新型的簡易微型汽輪發電機模型,包括支撐裝置,由支撐裝置支撐的儲水容器和連接在支撐裝置上的微型汽輪機;儲水容器的正下方放置有加熱裝置;連接在儲水容器上端的出氣口處的導氣管的下端開口處縮小形成噴嘴,噴嘴正對微型汽輪機的葉片, 微型汽輪機內部設置有由微型汽輪機帶動發電的微型發電機,用於測試微型發電機是否發電的測試裝置通過導線與微型發電機相連;微型汽輪機外殼下方形成有出水口。所述的支撐裝置由底板和垂直於底板設置的支撐架構成。所述的儲水容器的上方變細形成瓶頸,固定部件中段套接在瓶頸處,兩端向外彎折形成平面,固定連接在支撐架上端向斜上方彎折所形成的固定部上。所述的儲水容器瓶頸的上端開口形成出氣口,出氣口由橡膠塞頭密封,導氣管穿透塞頭與儲水容器內部連通。所述的微型汽輪機連接在支撐架中部與儲水容器相反的一側;支撐架的中部設置有平行於支撐架平面且一端與支撐架相連的固定柱;微型汽輪機外殼上形成有突起的連接部,連接部上形成有與固定柱連接的連接孔。所述的微型汽輪機出水口的下方放置有接水裝置。所述的接水裝置為燒杯。所述的加熱裝置為實驗室用的酒精燈。所述的測試裝置為發光二極體。所述的儲水容器為燒瓶。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0017] 本實用新型的簡易微型汽輪發電機模型,用實驗室常用的燒瓶模擬汽輪發電機用的鍋爐,用酒精燈模擬加熱裝置。從導氣管下端的噴嘴噴出的高速蒸汽衝擊微型汽輪機的葉片,帶動微型發電機發電,實現發光二極體發光。本實用新型的簡易微型汽輪發電機模型能夠直觀地展示汽輪發電機的結構,使學生更易於理解和接受汽輪發電機的工作原理和工作過程,且易操作,可以讓學生參與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有利於青少年的智力開發。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簡易微型汽輪發電機模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部放大圖。 附圖中主要部件符號說明
I支撐裝置 3:支撐架
5 儲水容器 7 塞頭
9 微型汽輪機
II葉片 13 出水口 15 連接部 17 支撐柱。
2 底板 4 加熱裝置 6:固定部件 8 導氣管 10 發光二極體 12 微型發電機 14 接水裝置 16 連接孔
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的說明。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簡易微型汽輪發電機模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A部放大圖。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簡易微型汽輪發電機模型,包括由底板2和垂直於底板2設置的支撐架3構成的支撐裝置1,由支撐裝置1支撐的儲水容器5和微型汽輪機 9。儲水容器5採用實驗室常用的燒瓶,燒瓶的瓶身呈圓球形,能夠最大容量的儲水, 並有利於其內部的水均勻受熱。燒瓶瓶身的上方變細形成易於固定的瓶頸。固定部件6呈 「 Ω 」形,其彎曲呈圓環形的中段套接在瓶頸處,兩端向外彎折形成用於固定的平面,兩端的平面上均形成有螺絲孔。支撐架3的上端向斜上方彎折形成與固定部件連接的固定部,固定部的橫向兩邊近邊緣處也形成螺絲孔,通過螺絲與固定部件6固定連接,從而將儲水容器5固定在支撐架3的上端。為了防止儲水容器5的瓶頸從固定部件和支撐架3固定部之間脫出,在瓶頸與支撐架固定部及固定部件6之間設置具有防滑作用的橡膠墊(未圖示)。儲水容器5的正下方放置有加熱裝置4,加熱裝置為實驗室用的酒精燈。儲水容器5固定在支撐架3上,形成瓶頸正對斜上方,而瓶底正對斜下方的狀態,這樣更有利於合理放置酒精燈,使其對儲水容器進行加熱。儲水容器5瓶頸的上端開口形成出氣口,出氣口由橡膠塞頭7密封,導氣管8穿透塞頭與儲水容器5內部連通。導氣管8的下端開口處縮小形成噴嘴,噴嘴正對微型汽輪機 9的葉片11。[0036]上述的微型汽輪機9連接在支撐架3中部與儲水容器5相反的一側。支撐架3的中部設置有平行於支撐架平面且一端與支撐架相連的固定柱17。微型汽輪機9外殼上形成有突起的連接部15,連接部上形成有連接孔16,連接孔16與固定柱17連接,將微型汽輪機 9固定在支撐架3上。微型汽輪機9內部設置有由微型汽輪機9的葉片11帶動發電的微型發電機12,用於測試微型發電機是否發電的測試裝置通過導線與微型發電機12相連。測試裝置選用發光二極體10。當微型汽輪機9的葉片11受到衝擊而轉動時,會帶動微型發電機12發電,發光二極體10就會在電流的作用下發光。微型汽輪機9外殼下方形成有出水口 13,出水口 13的下方放置有接水裝置14,該接水裝置為燒杯。使用本實用新型的簡易微型汽輪發電機模型的過程如下首先,拔下塞頭7,向儲水容器5內加入水,最好加入純淨水,以免產生水垢,堵塞導氣管。水量不宜過多或過少,以儲水容器容量的二分之一為宜,水量過多容易溢出,水量過少又會影響演示效果。加好水後再將塞頭7塞好。點燃儲水容器5下方的加熱裝置酒精燈,加熱儲水容器5內的水,直至水燒開,蒸汽由導氣管8下端的噴嘴處噴出,吹動微型汽輪機9的葉片11,使微型汽輪機9帶動微型發電機12發電,可以觀察到發光二極體10發光。實驗結束後,移出酒精燈並蓋滅, 使儲水容器及其配件自然冷卻。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簡易微型汽輪發電機模型能夠直觀地展示汽輪發電機的結構,使學生更易於理解和接受汽輪發電機的工作原理和工作過程,且易操作,可以讓學生參與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有利於青少年的智力開發。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公開如上,然而,並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範圍內,當然會利用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成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 均屬於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簡易微型汽輪發電機模型,其特徵在於該簡易微型汽輪發電機模型包括支撐裝置(1),由支撐裝置支撐的儲水容器(5)和連接在支撐裝置上的微型汽輪機(9);儲水容器(5)的正下方放置有加熱裝置(4);連接在儲水容器上端的出氣口處的導氣管(8)的下端開口處縮小形成噴嘴,噴嘴正對微型汽輪機的葉片(11),微型汽輪機(9)內部設置有由微型汽輪機帶動發電的微型發電機(12 ),用於測試微型發電機是否發電的測試裝置通過導線與微型發電機(12)相連;微型汽輪機外殼下方形成有出水口(1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簡易微型汽輪發電機模型,其特徵在於支撐裝置(1)由底板 (2)和垂直於底板設置的支撐架(3)構成。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簡易微型汽輪發電機模型,其特徵在於儲水容器(5)的上方變細形成瓶頸,固定部件(6)中段套接在瓶頸處,兩端向外彎折形成平面,固定連接在支撐架(3)上端向斜上方彎折所形成的固定部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簡易微型汽輪發電機模型,其特徵在於儲水容器(5)瓶頸的上端開口形成出氣口,出氣口由橡膠塞頭(7)密封,導氣管(8)穿透塞頭(7)與儲水容器內部連通。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簡易微型汽輪發電機模型,其特徵在於微型汽輪機(9)連接在支撐架(3)中部與儲水容器(5)相反的一側;支撐架(3)的中部設置有平行於支撐架平面且一端與支撐架相連的固定柱(17);微型汽輪機外殼上形成有突起的連接部(15),連接部上形成有與固定柱(17)連接的連接孔(16)。
6.根據權利要求1至權利要求5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簡易微型汽輪發電機模型,其特徵在於微型汽輪機出水口(13)的下方放置有接水裝置(14)。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簡易微型汽輪發電機模型,其特徵在於接水裝置(14)為燒杯。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簡易微型汽輪發電機模型,其特徵在於加熱裝置(4)為實驗室用的酒精燈。
9.根據權利要求1至權利要求5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簡易微型汽輪發電機模型,其特徵在於儲水容器(5)為燒瓶。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簡易微型汽輪發電機模型,其特徵在於測試裝置為發光二極體(10)。
專利摘要一種簡易微型汽輪發電機模型,包括支撐架,設置在支撐架兩端的支撐板之間的動力輸入軸和動力輸出軸,連接在動力輸入軸上的輸入端大齒輪和輸入端小齒輪,連接在動力輸出軸上並沿動力輸出軸縱向滑動的變速調節裝置;動力輸入軸的一端與設置在支撐板外側的轉盤連接,轉盤上設置有偏心的手柄;變速調節裝置包括輸出端大齒輪、輸出端小齒輪、將輸出端大齒輪和輸出端小齒輪連接為一體的連接件和與連接件連接的撥動換擋叉;動力輸出軸的一端穿過支撐板與輪盤連接並帶動輪盤轉動。本實用新型的簡易微型汽輪發電機模型能夠直觀地展示簡易微型汽輪發電機的內部結構,使學生更易於理解和接受車床變速的工作原理和工作過程,全手動過程,讓學生參與其中,有利於青少年的智力開發。
文檔編號G09B25/02GK202008774SQ20112004880
公開日2011年10月12日 申請日期2011年2月28日 優先權日2011年2月28日
發明者常金星, 陳安麗, 陳賢 申請人:天津啟星動力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