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模內鑲件注塑貼合方法
2023-08-09 03:09:21 1
專利名稱:一種模內鑲件注塑貼合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模內裝飾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模內鑲件注塑貼合方法
背景技術:
IMKIn Molding Label,模內鑲件注塑)工藝涵蓋了印刷、高壓成型、衝切、注塑等加工工序,被應用於通信產品,如成型手機殼蓋的裝飾加工。傳統的ML工藝通過對模片基材進行裁料、平面印刷、油墨乾燥固定、衝定位孔、熱成型、貼保護膜、剪切外圍形狀,形成模片,然後將模片與注塑材料進行貼合成型,實現對手機外殼的裝飾。在現有工藝中,由於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具有較強的硬度,所以被普遍用做模片基材,注塑材料則採用PMMA(Polymethyl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但是由於兩種材料的收縮率、流動性以及熔融指數等參數不同,導致模片與注塑材料貼合後的成品平面度差,平面度反應宏觀成型後產品的凹凸高度相對於理想平面的偏差,因此,採用現有工藝生產出的產品不良率較高。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一種IML貼合方法,通過使用與模片基材的材料相同的注塑塑材,解決了在IML貼合方法中注塑貼合後成品的平面度差、產品的不良率高的問題。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實施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模內鑲件注塑ML貼合方法,包括在模片基材上形成輻射固化的UV層;在所述UV層上印刷油墨,形成油墨層;對形成有油墨層的所述模片基材進行成型,形成模片;將所述模片放入模具的前模中,並進行所述模具的前模與後模的合模;向所述模具中注入塑材,以使得所述模片與所述塑材貼合成型,所述塑材的材料與所述模片基材的材料相同。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模內鑲件注塑貼合方法,通過使用與模片基材的材料相同的注塑塑材,使得模片與注塑塑材貼合緊密,不易脫落,解決了 IML貼合方法中注塑貼合後成品的平面度差、不良率高的問題,提高了產品的合格率。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I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方法流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模內鑲件注塑貼合方法的方法,如圖I所述,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S 101、在模片基材上形成福射固化的UV(ultraviolet,紫外線福射)層。UV層,是高分子材料的化學物質經紫外光源照 射發生化學反應後,生成的一種化學層,該化學層使得模片基材具有一定的硬度和耐磨性。UV層的具體產生過程為在所述的模片基材上噴射含有光引發劑和高分子材料的化學物質,該高分子材料的化學物質在受到紫外光源的照射刺激後,液態化學物質光引發劑受刺激變為自由基或陽離子,從而在很短的時間裡(短於I秒),引發高分子材料(樹脂)聚合成固體塗膜,形成UV層,所以該過程也稱作UV硬化。S102、在所述UV層上印刷油墨,形成油墨層。本發明實施例中,油墨層的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首先,通過絲印方式在所述UV層上印刷一層金屬油墨,形成金屬油墨層;然後,通過絲印方式在所述金屬油墨層上印刷一層白色油墨,形成白色油墨層。其中,金屬油墨又叫做鏡面油墨,由高亮漿料加連接材料組成。高亮漿料的主要成份是鋁(AL)粒子,並通過連接材料連接後,提高了所述金屬油墨的表面張力。需要說明的是,在本發明實施例中,是以金屬油墨為例進行解釋說明的,但是,在實際應用中不限於此,還可以是含有有機成份的油墨,有機成份的油墨主要由透明油加色漿及溶劑組成。S103、對形成有油墨層的所述模片基材進行成型,形成模片。本發明實施例中,所述模片為鑲件,在進行注塑貼合時,放置在模具的前模中,通過注塑過程,使得模片與塑材貼合。所述模具由分型面分成了前模和後模,前模是不可以移動的,因此,也稱為定模,後模是可移動的,因此,也稱為動模。示例性的,手機的TP (Touch Panel,觸屏)屏與手機的機殼的成型過程中,TP屏為模片,被放置在模具的前模中,通過注塑過程,使得TP屏與塑材貼合,最終形成具有TP屏的手機機殼。具體的,對形成有油墨層的所述模片基材進行成型的成型方法包括高壓成型,或熱成型,或液壓成型。由於在IML貼合方法中,所需要的模片不一定是平面的,也可以是具有一定的曲線和弧度的立體結構,所以,還要對進過UV硬化處理及印刷油墨層後的模片基材進行成型處理。其中,高壓成型是指使用壓力大於14公斤/平方釐米,約L 4X106帕的壓力,對模片基材進行模壓或層壓方法,使得模片基材在壓力的作用下,形狀發生彎曲變形,產生所需的曲線或弧度,從而製得模片。熱成型是指對模片基材進行加熱,在加熱溫度不超過模片基材的熔點的情況下,使模片基材軟化,然後在機械力的作用下,使得模片基材形狀發生彎曲變形,通過對成型過程中溫度和彎曲度的精確控制,產生出所需的曲線或弧度,從而製得模片。液壓成型是指利用液體作為傳力介質或模具使模片基材形狀發生彎曲變形,產生出所需的曲線或弧度,從而製得模片。S104、將所述模片放入模具的前模中,並進行所述模具的前模與後模的合模。所述模具包括前模和後模。在所述模具的前模中,設置有與所述模片形狀一致的凹槽,用於放置模片。由於模具的前模是固定的,後模則是可移動的,當所述模片放置在所述凹槽中時,將模具的後模與前模對合併固定,完成合模。S105、向所述模具中注入塑材,使得模片與塑材貼合成型,所述塑材的材料與所述模片基材的材料相同。在本發明實施例中,所述模片基材為PMMA,或PC (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或ABS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lastic,丙烯臆-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在向模具中注入與模片基材的材料相同的塑材之前,還要根據不同注塑材料的屬性參數設置注塑過程中的參數,下面就以模片基材為PMMA為例,進行說明。在向模具中注入與模片基材的材料相同的塑材後,進行注塑貼合成型之前,還包括將模具的前模溫度設置為35°C -55°C,將模具的後模溫度設置為90°C -95°C。由於模片放置在模具的前模中,為了使模片在注塑過程中不會受到高溫影響而發生變形,所以將前模溫度設置為35V _55°C。為了保證塑材在熔融狀態下快速的注入模具中,並與模片貼合,因此,模具的後模溫度設置為90°C _95°C。為了使模片與注入的塑材能夠充分貼合,且不損傷模片,在進行注塑貼合過程中,還要根據注入的塑材溫度,設置不同的保壓壓力,如表I所示,表I為塑材溫度與保壓時間關係
塑材溫度 /°C ~330 ~325 ~315 ~3lo~
保壓壓力/pa 60 55 50 40~表I、塑材溫度與保壓時間關係其中,塑材溫度表示料筒中所裝的塑材的溫度;保壓壓力是指注入塑材後,施加給模具的壓力,以使得模片與塑材緊密貼合,不易脫落。另外,在進行注塑貼合成型時,還需要以129帕(pa)射出壓向模具中注入與模片基材的材料相同的塑材,射出壓力是指注塑設備在射出塑材時的壓力。另外,進行注塑貼合成型時保壓時間為5秒,保壓時間是指注入塑材後,向模具施加壓力的時長。進一步的,在行注塑貼合成型後,還需要將注塑貼合成型後的模片與塑材在風腔中冷卻15秒。風腔是設置在注塑機中用於對注塑貼合成型後的模片與塑材進行冷卻的模塊。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發明實施例中,模片基材可以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聚碳酸酯(PC),或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ABS),在現有技術中,模片材料採用的是PET材料,雖然PET材料具有硬度好等優點,但是,在進行注塑貼合過程中,注塑的塑材通常採用PMMA材料,由於兩種材料的收縮率、流動性以及熔融指數等參數的不同,導致模片與注塑材料貼合後的成品平面度差,平面度反應宏觀成型後產品的凹凸高度相對於理想平面的偏差,因此,採用現有工藝生產出的產品的不良率較高。在本發明實施例中,模片基材與塑材為同一種材料,成型的模片與塑材的收縮率、流動性以及熔融指數相同,其中,收縮率是指塑料製件在成型溫度下尺寸與從模具中取出冷卻至室溫後尺寸之差的百分比,它反映的是塑料製件從模具中取出冷卻後尺寸縮減的程度;流動性是指熔融狀態下塑材的流動能力強弱;熔融指數是用於測定塑材在熔融狀態下,熔體質量流動速率或熔體體積流動速率。因此,可以使得模片與注塑塑材緊密貼合,從而使得平面度減小,產品的不良率減小。示例性的,如同時採用PMMA材料作為模片基材和注塑材料,當採用PMMA材料作為模片基材時,進過UV硬化處理後,同樣可以達到硬度和耐磨性的要求,進一步的,由於PMMA材料的透光性和射出率都要高於PET材料,所以,模片基材採用PMMA材料後,還可以提高注塑貼合後產品的透過性。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模內鑲件注塑貼合方法,通過使用與模片基材的材料相同的塑材,並對注塑過程的參數進行了調整,使得模片與注塑塑材貼合緊密,不易脫落,解決了IML貼合方法中注塑貼合後成品的平面度差、不良率高的問題,提高了產品的合格率。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模內鑲件注塑IML貼合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 在模片基材上形成輻射固化的UV層; 在所述UV層上印刷油墨,形成油墨層; 對形成有油墨層的所述模片基材進行成型,形成模片; 將所述模片放入模具的前模中,並進行所述模具的前模與後模的合模; 向所述模具中注入塑材,以使得所述模片與所述塑材貼合成型,所述塑材的材料與所述模片基材的材料相同。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模片基材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聚碳酸酯(PC),或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ABS)。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在所述UV層上印刷油墨具體包括 通過絲印方式在所述UV層上印刷一層金屬油墨,形成金屬油墨層; 通過絲印方式在所述金屬油墨層上印刷一層白色油墨,形成白色油墨層。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對形成有油墨層的所述模片基材進行成型的成型方法包括高壓成型,或熱成型,或液壓成型。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將所述模片放入模具的前模中,並進行所述模具的前模與後模的合模之後,向所述模具中注入塑材之前,還包括 將所述模具的前模溫度設置為35V _55°C,將所述模具的後模溫度設置為90°C _95°C。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向所述模具中注入塑材包括 以129帕射出壓向所述模具中注入與所述模片基材的材料相同的塑材。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模片與所述塑材貼合成型時保壓時間為5秒。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模片與所述塑材貼合成型,還包括將貼合成型後的所述模片與所述注塑塑材在風腔中冷卻15秒。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模內鑲件注塑(IML)貼合方法,涉及模內裝飾領域,用於解決在IML貼合方法中注塑貼合後成品的平面度差,產品的不良率高的問題。一種模內鑲件注塑貼合方法,包括在模片基材上形成輻射固化的UV層;在所述UV層上印刷油墨,形成油墨層;對形成有油墨層的所述模片基材進行成型,形成模片;將所述模片放入模具的前模中,並進行所述模具的前模與後模的合模;向所述模具中注入塑材,以使得所述模片與所述塑材貼合成型,所述塑材的材料與所述模片基材的材料相同。
文檔編號B29C45/78GK102615771SQ20121007639
公開日2012年8月1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1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21日
發明者侯志強, 劉珏, 張偉 申請人:華為終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