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新絳手藝人有哪些(山西新絳手藝人)
2023-08-09 01:38:57 1
中新網運城9月22日電 題:山西新絳:手藝人「指尖上的豐收節」
作者 高雨晴 範麗芳
「一層花一層魚,代表年年有餘;一層花一層瓜果,代表瓜果飄香;一層花一層麥子,代表五穀豐登……」又一年農民豐收節來臨之際,山西運城新絳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新絳麵塑傳承人支藕葉正忙著趕製「豐收塔」。
據記載,自宋代起,新絳就有製作麵塑的傳統。每逢傳統佳節,這裡家家戶戶都會依照當地習俗,用上等小麥磨成麵粉,製作麵塑。元宵節捏豬、牛、羊,端午節捏虎,中秋節捏月餅,過年時捏棗糕……根據歲時節令,人們用白麵塑成千姿百態的造型,用於祭祀、饋贈等。
支藕葉展示自己已完成的製品。 武俊傑 攝
22日,記者在支藕葉的家中看到,一塊小小的麵團,經其揉、搓、捏、壓等,兩三分鐘後便變成一條栩栩如生的小魚。在此之前,她已製作完成數十件花朵、葉子、魚等不同造型的製品,並將其整齊擺放在蓋簾上。
「新絳縣標誌性建築龍興塔共有13層,於是我想到做一個同樣為13層的麵塑『豐收塔』。」支藕葉告訴記者,塔的每一層造型不同,所代表寓意也不相同,她想以自己的方式,迎接新絳縣的農民豐收節。
除生動、立體的麵塑外,新絳還有精細、唯美的剪紙。同一時間,與支藕葉一樣,為豐收節活動作準備的,還有新絳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段朋喆。
段朋喆在家中剪紙。 武俊傑 攝
新絳剪紙以單色為主,粗而不陋,拙而不笨,造型耐看,內容豐富。與剪紙相伴的三十餘年裡,段朋喆創作出不少作品,這些作品都與當地文化息息相關,如《二十四節氣》、《弟子規》、關公系列、戲曲人物系列等。在她看來,創作之前,「首先要了解傳統剪紙的內涵,以及當地的歷史文化」。
「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它是一個豐收的季節,所以這幅作品裡可以看到棉花和高粱;那個是『慶豐收』主題的十二生肖剪紙……」接受採訪期間,段朋喆向記者介紹舊作、展示新作。未來幾天,她將再次走出家門,通過剪紙向更多人講述「新絳故事」。
段朋喆向記者介紹「慶豐收」主題的十二生肖剪紙作品。 武俊傑 攝
一束來自漢代的光照亮了遙遠的時代,也照亮了馮懷林的夢想。新絳縣泉掌鎮王守村,宮燈製作師馮懷林正在忙碌,時值農民豐收節,他接到許多客戶訂單,「有的要寓意豐收喜悅的,有的要寓意繁榮昌盛的」。
一個宮燈的製作包括選材、設計、推平拋光、鏤空、打磨等20道工序。 範麗芳 攝
宮燈又稱宮廷花燈,始於東漢、盛於隋唐,主要是以細木為骨架,鑲以絹紗和玻璃,繪以各種寓意美好的圖案。絳州宮燈在此基礎上,融入剪紙、青花瓷等傳統藝術元素,以適應當代人審美需求。
作為「山西省民間藝術大師」,馮懷林的宮燈「情緣」承於先輩,「我的爺爺善雕刻,父親精榫卯,到我這裡,把設計、繪畫、書法、文學、木工、雕刻、油漆等製作宮燈所需的各種技能都學會了。」
馮懷林的宮燈用料考究,雕刻細膩,其製作技藝成為運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範麗芳 攝
一個宮燈的製作包括選材、設計、推平拋光、鏤空、打磨等20道工序。馮懷林的宮燈用料考究,雕刻細膩,其製作技藝成為運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新絳的民間藝術「寶藏」遠不止於此。據統計,該縣現有7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國家級5項、省級14項、市級30項、縣級22項。當地手藝人用指尖創作「豐收節」,更希望借豐收節傳承好、發展好傳統文化。(完)
【編輯:朱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