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按鈕開關的製作方法
2023-07-27 05:03:41 1
新型按鈕開關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新型按鈕開關,其包括:一膠殼,一底座,一第一端子,其具有一第一接觸部,一第二端子,其具有收容於膠殼的一第二接觸部,且所述第二接觸部位於第一接觸部下方,一夾子,其具有一主體部,所述主體部的上端向左延伸一第一夾持部,主體部的下端向左延伸一第二夾持部,初始狀態時,第一夾持部與第一接觸部接觸,驅動夾子向下運動,第一夾持部與第一接觸部分離,第二夾持部始終與第二接觸部接觸,使得第一夾持部與第一接觸部接觸或者分離,進而實現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間的電性導通或者分離,夾子一整體式結構,強度很強,易於生產,精度較高,第一夾持部、第二夾持部均在同一側,保證了受力性質相同。
【專利說明】新型按鈕開關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開關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新型按鈕開關。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市場上使用的一種按鈕開關,其包括一本體,本體具有一收容腔,所述收容腔中裝設一夾子,所述夾子具有二夾持部,所述本體中裝設二端子,每一所述端子具有顯露於所述收容腔的一接觸部,驅動所述夾子上下運動,使所述夾持部與所述接觸部接觸,進而實現這兩個端子之間的電性導通,當需要斷開時,藉助彈簧驅動所述夾子向上運動,使所述夾持部與所述接觸部分離,可這種左右對稱的夾子上下兩側受力性質不同,一個為摩擦力,一個為彈簧回復力,致使夾子上下運動時存在性質不一樣的阻力,且左右對稱式結構本身存在的左右高低的偏差,導致接觸部與夾持部接觸時存在著偏差,導致接通和斷開的精度受到影響,還有,這種左右對稱結構的夾子生產製作上都存在著一定的難度。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之缺陷,提供了一種新型按鈕開關,其具有結構簡單,耐久的特性。
[0004]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新型按鈕開關,其包括:一膠殼,其具有一收容腔;一底座,裝設於所述收容腔;一第一端子,嵌設於所述底座,所述第一端子具有收容於所述收容腔的一第一接觸部;一第二端子,嵌設於所述底座並位於所述第一端子右側,所述第二端子具有收容於所述收容腔的一第二接觸部,且所述第二接觸部位於第一接觸部下方;一夾子,其具有一主體部,所述主體部的上端向左延伸一第一夾持部,所述主體部的下端向左延伸一第二夾持部,初始狀態時,所述第一夾持部與所述第一接觸部接觸,驅動所述夾子向下運動,所述第一夾持部與所述第一接觸部分離,所述第二夾持部始終與所述第二接觸部接觸。
[0005]進一步地,所述主體部呈豎直設置,所述第一夾持部的數量為二,所述第二夾持部的數量為二。
[0006]更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夾持部包括自所述主體部的前後兩側向左彎折延伸的一第一夾持臂,所述第一夾持臂朝所述第一接觸部彎折延伸一第一連接臂,所述第一連接臂水平向左延伸一用以接觸所述第一接觸部的第一觸點,所述第一觸點向外彎折延伸一第一導引部。
[0007]更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夾持部包括自所述主體部的前後兩側向左彎折延伸的一第二夾持臂,所述第二夾持臂朝所述第二接觸部彎折延伸一第二連接臂,所述第二連接臂水平向左延伸一用以接觸所述第二接觸部的第二觸點,所述第二觸點向外彎折延伸一第二導引部。
[0008]更進一步地,所述第二觸點位於所述第一觸點的右方。
[0009]進一步地,所述收容腔中裝設一按壓件,所述按壓件的底部具有收容所述夾子的一收容槽,所述收容槽的頂面向上延伸一操作部。
[0010]更進一步地,所述膠殼的頂面開設一通孔,所述操作部穿過所述通孔向上延伸並突出所述膠殼頂面,所述通孔中設置一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設於所述操作部。
[0011]更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端子具有嵌設於所述底座的一第一主體部,所述第一接觸部自所述第一主體部向左彎折延伸,所述第一主體部向下延伸一第一焊接部。
[0012]更進一步地,所述底座向上延伸一第一支撐部和一第二支撐部,所述第一支撐部位於所述第二支撐部左側,所述第一支撐部抵接於所述第一接觸部的下端,所述第二支撐部的右側向左凹設一卡槽,所述第二接觸部收容於所述卡槽。
[0013]更進一步地,所述底座向上凸設一凸部,所述凸部位於所述第二支撐部右側,所述凸部上設置一彈簧,所述彈簧的上端抵接於所述收容槽的底面。
[0014]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按鈕開關,其包括:一膠殼,其具有一收容腔,一底座,一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具有收容於膠殼的一第一接觸部,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具有收容於所述收容腔的一第二接觸部,且所述第二接觸部位於第一接觸部下方;一夾子,其具有一主體部,所述主體部的上端向左延伸一第一夾持部,所述主體部的下端向左延伸一第二夾持部,初始狀態時,所述第一夾持部與所述第一接觸部接觸,驅動所述夾子向下運動,所述第一夾持部與所述第一接觸部分離,所述第二夾持部始終與所述第二接觸部接觸,驅動所述夾子上下運動,使得所述第一夾持部與所述第一接觸部接觸或者分離,進而實現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間的電性導通或者分離,所述夾子一整體式結構,強度很強,易於生產,精度較高,夾子採用上下運動的方式,第一夾持部、第二夾持部均在同一側,保證了受力性質相同。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6]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立體組合圖;
[0017]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立體分解圖;
[0018]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剖視圖;
[0019]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夾子的立體圖;
[0020]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底座、第一端子盒第二端子的的立體分解圖;
[0021]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初始狀態時的夾子、底座、第一端子盒第二端子的的立體組合圖;
[0022]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受壓後的夾子、底座、第一端子盒第二端子的的立體組合圖;
[0023]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膠殼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0025]如圖1至圖8,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新型按鈕開關,也稱防水開關,其具有防水的功能,其包括一膠殼1、一底座2、一第一端子3、一第二端子4、一夾子5、一按壓件6、一彈簧7和一密封圈8。
[0026]所述膠殼I,具有一收容腔11,所述膠殼I由塑膠材料製成,所述收容腔11自其下表面向上凹設形成。
[0027]一第一端子3,嵌設於所述底座2,所述第一端子3具有收容於所述收容腔11的一第一接觸部31,所述第一端子3具有嵌設於所述底座2的一第一主體部32,所述第一主體部32沿豎直方向設置,所述第一接觸部31自所述第一主體部32向左彎折延伸,所述第一接觸部31沿水平方向設置,所述第一主體部32向下延伸一第一焊接部33,所述第一焊接部33用以焊接至一電路板。
[0028]一第二端子4,嵌設於所述底座2並位於所述第一端子3右側,所述第二端子4具有收容於所述收容腔11的一第二接觸部41,所述第二接觸部41沿豎直方向設置,且所述第二接觸部41位於第一接觸部31下方。
[0029]一夾子5,其具有一主體部51,所述主體部51的上端向左延伸一第一夾持部52,所述主體部51的下端向左延伸一第二夾持部53,初始狀態時,所述第一夾持部52與所述第一接觸部31接觸,驅動所述夾子5向下運動,所述第一夾持部52與所述第一接觸部31分離,所述第二夾持部53始終與所述第二接觸部41接觸,所述主體部51呈豎直設置,所述第一夾持部52的數量為二,所述第二夾持部53的數量為二。
[0030]所述第一夾持部52包括自所述主體部51的前後兩側向左彎折延伸的一第一夾持臂521,所述第一夾持臂521朝所述第一接觸部31彎折延伸一第一連接臂522,所述第一連接臂522水平向左延伸一用以接觸所述第一接觸部31的第一觸點523,所述第一觸點523向外彎折延伸一第一導引部。
[0031]所述第二夾持部53包括自所述主體部51的前後兩側向左彎折延伸的一第二夾持臂531,所述第二夾持臂531朝所述第二接觸部41彎折延伸一第二連接臂532,所述第二連接臂532水平向左延伸一用以接觸所述第二接觸部41的第二觸點533,所述第二觸點533向外彎折延伸一第二導引部,所述第二觸點533位於所述第一觸點523的右方。
[0032]所述收容腔11中裝設一按壓件6,所述按壓件6的底部具有收容所述夾子5的一收容槽61,所述收容槽61用以裝設夾子5,所述收容槽61的頂面向上延伸一操作部62,所述膠殼I的頂面開設一通孔12,所述操作部62穿過所述通孔12向上延伸並突出所述膠殼I頂面。
[0033]所述通孔12中設置一密封圈8,所述密封圈8套設於所述操作部62,所述密封圈8由橡膠材料製成,其具有防水的特性。
[0034]所述底座2裝設於所述收容腔11,所述底座2由塑膠材料製成,所述底座2向上延伸一第一支撐部21和一第二支撐部22,所述第一支撐部21位於所述第二支撐部22左側,所述第一支撐部21抵接於所述第一接觸部31的下端,所述第二支撐部22的右側向左凹設一卡槽,所述卡槽用以裝設所述第二端子4,所述第二接觸部41收容於所述卡槽,所述底座2向上凸設一凸部23,所述凸部23位於所述第二支撐部22右側。
[0035]所述凸部23上設置一彈簧7,所述彈簧7的上端抵接於所述收容槽61的底面,所述彈簧7的下端抵接於所述凸部23。
[0036]初始狀態時,所述第一觸點523與所述第一接觸部31接觸,所述第二觸點533與所述第二接觸部41接觸,即所述第一夾持部52夾持住所述第一接觸部31,所述第二夾持部53夾持住所述第二接觸部41,驅動所述按壓件6向下運動,所述按壓件6將驅動所述夾子5向下運動,所述第一夾持部52將與所述第一接觸部31分離,即所述第一觸點523與所述第一接觸部31分離,實現了所述第一端子3和第二端子4之間的不導接,第一端子3和第二端子4之間電性隔離,繼續驅動所述按壓件6向下運動,所述第一觸點523繼續向下運動,由於所述第一接觸部31是水平設置的,故所述第一觸點523不會再與所述第一接觸部31接觸,而所述第二接觸部41是豎直設置的,故所述第二觸點533 —直與所述第二接觸部41接觸,並保持電性導通;鬆開所述按壓件6,所述彈簧7將推動所述按壓件6向上運動,使所述第一觸點523回到初始狀態,第一觸點523與所述第一接觸部31接觸,而所述第二觸點533始終與所述第二接觸部41接觸,進而實現了所述第一端子3和第二端子4之間的電性導通,如此上述運動,實現了所述第一端子3和第二端子4之間的電性導通和斷開。
[0037]本實用新型夾子5的一整體式結構,強度很強,生產及貯運也較為方便,不容易變形,精度也容易控制,且夾子5採用上下運動的方式,避開了傳統的左右滑動的設計,隆低了精度的要求,夾子5的第一夾持部52、第一夾持部52在同一側,受力性質均為摩擦力,狀態同步,其壽命一致性,接觸時的瞬動狀態基本同步,當與外界電路連接時,其對周邊穩定狀態的電路衝擊較小。
[0038]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新型按鈕開關,其特徵在於,包括: 一膠殼,其具有一收容腔; 一底座,裝設於所述收容腔; 一第一端子,嵌設於所述底座,所述第一端子具有收容於所述收容腔的一第一接觸部; 一第二端子,嵌設於所述底座並位於所述第一端子右側,所述第二端子具有收容於所述收容腔的一第二接觸部,且所述第二接觸部位於第一接觸部下方; 一夾子,其具有一主體部,所述主體部的上端向左延伸一第一夾持部,所述主體部的下端向左延伸一第二夾持部,初始狀態時,所述第一夾持部與所述第一接觸部接觸,驅動所述夾子向下運動,所述第一夾持部與所述第一接觸部分離,所述第二夾持部始終與所述第二接觸部接觸。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按鈕開關,其特徵在於:所述主體部呈豎直設置,所述第一夾持部的數量為二,所述第二夾持部的數量為二。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按鈕開關,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夾持部包括自所述主體部的前後兩側向左彎折延伸的一第一夾持臂,所述第一夾持臂朝所述第一接觸部彎折延伸一第一連接臂,所述第一連接臂水平向左延伸一用以接觸所述第一接觸部的第一觸點,所述第一觸點向外彎折延伸一第一導引部。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按鈕開關,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夾持部包括自所述主體部的前後兩側向左彎折延伸的一第二夾持臂,所述第二夾持臂朝所述第二接觸部彎折延伸一第二連接臂,所述第二連接臂水平向左延伸一用以接觸所述第二接觸部的第二觸點,所述第二觸點向外彎折延伸一第二導引部。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按鈕開關,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觸點位於所述第一觸點的右方。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按鈕開關,其特徵在於:所述收容腔中裝設一按壓件,所述按壓件的底部具有收容所述夾子的一收容槽,所述收容槽的頂面向上延伸一操作部。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按鈕開關,其特徵在於:所述膠殼的頂面開設一通孔,所述操作部穿過所述通孔向上延伸並突出所述膠殼頂面,所述通孔中設置一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設於所述操作部。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按鈕開關,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端子具有嵌設於所述底座的一第一主體部,所述第一接觸部自所述第一主體部向左彎折延伸,所述第一主體部向下延伸一第一焊接部。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按鈕開關,其特徵在於:所述底座向上延伸一第一支撐部和一第二支撐部,所述第一支撐部位於所述第二支撐部左側,所述第一支撐部抵接於所述第一接觸部的下端,所述第二支撐部的右側向左凹設一卡槽,所述第二接觸部收容於所述卡槽。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新型按鈕開關,其特徵在於:所述底座向上凸設一凸部,所述凸部位於所述第二支撐部右側,所述凸部上設置一彈簧,所述彈簧的上端抵接於所述收容槽的底面。
【文檔編號】H01H13/10GK203607288SQ201320725558
【公開日】2014年5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15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15日
【發明者】宋濤, 武啟星 申請人:惠州冠泰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