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痰瘀交阻型痤瘡的中藥組合物的製作方法
2023-07-27 00:20:06
一種治療痰瘀交阻型痤瘡的中藥組合物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治療痰瘀交阻型痤瘡的中藥組合物,該中藥組合物是由天漿殼、大花活血丹、元胡、山茶花、冬瓜藤、陳皮、桂枝、山慈菇、腫節風、栝樓皮製成。臨床可用於治療痰瘀交阻型痤瘡。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痰瘀交阻型痤瘡的中藥組合物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於中藥【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治療痰瘀交阻型痤瘡的中藥組合物。【背景技術】
[0002]中醫對痤瘡的認識歷史悠久。《素問.生氣通天論》篇首次提出痤瘡,曰:「汗出見溼,乃生痤……勞汗當風,寒薄為鈹,鬱乃痤」。《諸病源候論?面皰候》亦曰:「面皰者,謂面上有風熱氣生皰,頭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外科正宗.肺風粉刺酒齄鼻第八十一》亦有:「粉刺屬肺,齄鼻屬脾,總皆血熱鬱滯不能散。所謂有諸內,形諸外,宜真君妙貼散加白附子敷之,內服枇杷葉丸、黃芩清肺飲」的記載,並處以方藥。以往治療痰瘀交阻型痤瘡常用單一的西醫療法,但效果不甚理想,經過發明人的長期實踐得出,中藥治痰瘀交阻型痤瘡具有較好作用,取得不錯效果。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治療效果好、有效率高、對人體無毒副作用的治療痰瘀交阻型痤瘡的中藥組合物。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根據中醫藥理論,利用中藥獨特的藥性,採用天漿殼、大花活血丹、兀胡、山茶花、冬瓜藤、陳皮、桂枝、山慈燕、腫節風、括樓皮按照一定的配伍要求,經過加工製成。
[0005]製備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由下述原料藥製成天漿殼20-40份、大花活血丹15-30份、元胡15-30份、山茶花10-20份、冬瓜藤10-20份、陳皮10-20份、桂枝10-20份、山慈菇10-20份、腫節風10-20份、栝樓皮10-15份。
[0006]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原料藥的`最佳重量份為:天漿殼30份、大花活血丹20份、元胡20份、山茶花15份、冬瓜藤15份、陳皮15份、桂枝15份、山慈菇15份、腫節風15份、栝樓皮12份。
[0007]本發明中藥的藥理作用如下:
[0008]天漿殼:甘、辛、平。歸肺、腎經。清肺化痰,散瘀止血。臨床用於咳嗽痰多,氣喘,百日咳,麻疹不透,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等症。
[0009]大花活血丹:辛、平。化痰止咳,散瘀。臨床用於咳嗽痰喘,骨折等症。
[0010]元胡:辛、苦、溫。歸肝、胃、心、肺、脾經。活血、散瘀、理氣、止痛。用於心腹腰膝諸痛、月經不調、跌打損傷等。
[0011]山茶花:甘、苦、辛、潘、涼。歸肝、肺經。涼血止血、消腫散瘀。用於吐血、咳血、便血、燙傷、跌打損傷等症。
[0012]冬瓜藤:苦、寒。歸肺、肝經。清肺化痰,通經活絡。用於肺熱咳嗽,關節不利,脫肛,疥瘡等症。
[0013]陳皮:辛、苦、溫,歸脾、胃、肺經。理氣調中,降逆止嘔,燥溼化痰。用於胸膈滿悶,脘腹脹痛,不思飲食,嘔吐等。[0014]桂枝: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用於風寒感冒,寒凝血滯,痰飲、蓄水證。
[0015]山慈菇:甘、微辛、性寒。歸肝、胃、肺經。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用於癰疽惡瘡,瘰癧結核,咽痛喉痺,蛇、蟲咬傷等。
[0016]腫節風:苦、心、平。歸心、肝經。祛風除溼,活血散瘀,清熱解毒。用於肢體麻木,跌打損傷,骨折,婦女痛經,產後瘀滯腹痛,肺炎,闌尾炎,急性胃腸炎,菌痢,膽囊炎,膿腫,口腔炎,風溼痺痛等。
[0017]栝樓皮:甘、苦、寒。歸肺、胃經。清肺化痰,利氣寬胸散結。用於肺熱咳嗽,胸脅痞痛,咽喉腫痛,乳癖乳癰等症。
[0018]患者大多病程較長,反覆發作,遷延不愈,久病多瘀。或因病久脾失健運,水溼停聚為痰;或因肺胃積熱,久蘊不解,釀溼成痰,痰與血搏結,痰瘀互結積於面則形成各種難治性痤瘡。本發明中天漿殼化痰、散瘀、止血、大花活血丹化痰、散瘀、元胡散瘀、理氣、止痛,為君藥,山茶花消腫散瘀,冬瓜藤化痰、通經活絡,陳皮降逆、化痰,桂枝溫通經脈,山慈菇清熱解毒、消腫散結,腫節風散瘀、解毒,栝樓皮化痰、寬胸散結。經過臨床實踐發現,對痰瘀交阻型痤瘡具有獨特的療效,諸藥共奏清熱解毒、化痰散結、散瘀止痛之功效,達到治療痰瘀交阻型痤瘡的目的。
[0019]本發明中藥組合物於2006年至2012年臨床觀察痰瘀交阻型痤瘡103例患者,臨床報告如下:
[0020]1、一般資料
[0021]103例患者中,年齡17-48歲,病程多在3個月到I年,平均年齡22歲。
[0022]2、診斷標準.[0023]2.1診斷 依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0024]①初期在毛囊口呈現米粒大小的紅色丘疹,亦可演變為膿皰,此後可形成硬結樣的白頭粉刺或黑頭粉刺,嚴重病例可形成硬結性囊腫;
[0025]②多發於男女青年青春期,分布於面部及胸背部,常伴有皮脂溢出;
[0026]③多有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膩或外邪等誘發;
[0027]④婦女多伴有月經不調。
[0028]臨床表現:顏面、胸背有較多的結節、丘疹、囊腫、瘢痕,或色素沉著,丘疹色暗,兼見口乾心煩、失眠多夢、便幹,舌質紫或瘀斑,苔薄黃,脈澀或緩。
[0029]2.2納入標準:
[0030]①年齡11~30歲符合尋常型痰瘀交阻型痤瘡的診斷標準;③觀察前4周內未用與本病有關的中西藥物;④患者自願同意參加,且能配合臨床觀察。
[0031]2.3排除標準:
[0032]①已知對維胺酯過敏者入試前2周曾外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抗生素等抗痰瘀交阻型痤瘡藥物者入試前4周曾口服皮質類固醇激素、性激素、抗生素藥物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⑤化學物質所致的職業性痰瘀交阻型痤瘡,藥物引起的痰瘀交阻型痤瘡。
[0033]3、治療方法
[0034]3.1處方:天漿殼30g、大花活血丹20g、元胡20g、山茶花15g、冬瓜藤15g、陳皮15g、桂枝15g、山慈菇15g、腫節風15g、栝樓皮12g。[0035]3.2製備及使用方法:上述藥物按常規工藝製成湯劑,每日I劑,每日2次,7天為I療程。
[0036]4、治療結果:
[0037]4.1參照《中醫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
[0038]痊癒:皮損消退率> 95%,或僅遺留少許色素沉著,症狀消失;
[0039]顯效:皮損大部分消退,消退率70%~95%,症狀明顯減輕;
[0040]有效:皮損部分消退,消退率50%~70%,症狀改善;
[0041]無效:皮損消退不明顯或者加重,消退率〈50%,症狀未見變化。
[0042]4.2結果:103例患者中,臨床治癒63例(61.2% ),顯效21例(20.3% ),好轉14例(13.6% ),無效5例(4.9% ),總有效率為95.1%。
[0043]典型病例
[0044]1、朱某,男,26歲,皮膚油脂分泌旺盛,面頰部密集多個丘疹膿包,前額、下頜也有少許小結節,可擠出白粉色油狀物,同時患有便秘,口鼻乾燥、口臭等症狀。服用本發明藥物,治療2個療程,症狀明顯減輕,繼續服用2個療程,痊癒,半年後隨訪無復發。
[0045]2、李某,女,18歲,痤瘡二三年,面頰痤瘡點點,甚者有硬結,口腔潰瘍和牙齦腫痛反覆發作,手足不溫,臉部、背部容易出汗,口淡納差,痰多,尿稍黃,便秘或便溏,腰酸乏力。服用本發明藥物,每日I劑,2個療程後,症狀明顯好轉,繼續服用3個療程,痊癒,一年後隨訪無復發。
[0046]3、劉某,女,23歲,兩頰可見密集的、粟粒狀鮮紅色皮疹,伴有膿點,部分皮疹處留下結節及疤痕,面部毛孔大,觸之油膩,經前期加重。服用本發明藥物,治療2個療程,症狀明顯減輕,繼續服用2個療程,痊癒,半年後隨訪無復發。
【具體實施方式】
[0047]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下述該實施例僅用於說明本發明而對本發明沒有限制。
[0048]實施例1,一種治療痰瘀交阻型痤瘡的中藥組合物,是由天漿殼20g、大花活血丹15g、元胡15g、山茶花10g、冬瓜藤10g、陳皮10g、桂枝10g、山慈燕10g、腫節風10g、括樓皮IOg製成。 [0049]實施例2,一種治療痰瘀交阻型痤瘡的中藥組合物,是由天漿殼30g、大花活血丹20g、元胡20g、山茶花15g、冬瓜藤15g、陳皮15g、桂枝15g、山慈菇15g、腫節風15g、栝樓皮12g製成。
[0050]實施例3,一種治療痰瘀交阻型痤瘡的中藥組合物,是由天漿殼40g、大花活血丹30g、元胡30g、山茶花20g、冬瓜藤20g、陳皮20g、桂枝20g、山慈菇20g、腫節風20g、栝樓皮15g製成。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痰瘀交阻型痤瘡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徵在於它是由下述原料藥製成: 天漿殼20-40份、大花活血丹15-30份、元胡15-30份、山茶花10-20份、冬瓜藤10-20份、陳皮10-20份、桂枝10-20份、山慈菇10-20份、腫節風10-20份、栝樓皮10-15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徵在於它是由下述原料藥製成: 天漿殼30份、大花活血丹20份、元胡20份、山茶花15份、冬瓜藤15份、陳皮15份、桂枝15份、山慈菇15份、腫節風15份、栝樓皮12份。
【文檔編號】A61K36/898GK103463444SQ201310435428
【公開日】2013年12月25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14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14日
【發明者】徐新華, 徐金榮 申請人:徐新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