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球網的製作方法
2023-07-27 03:04:51 1
專利名稱:新型球網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體育運動器材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新型球網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外使用的桌球或羽毛球等球網均依人的感覺將球網拉緊,網的高度沒有調節的結構,因此在使用的過程中當球網發生自然鬆弛時不能自動張緊,保持球網的恆定拉力;並且在比賽的過程中擦網球經常因球網無彈性會有掛網的情況發生,使對方的來球無法救起,從而影響比賽的結果。
實用新型內容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種新型球網,該球網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可以有效調節球網的高度和網繩的張力,保持球網的恆定拉力。·實現本實用新型目的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新型球網,包括豎直設置在球網兩側的網架和網柱,所述網柱設置在網架的內側,還包括球網拉緊裝置,所述球網拉緊裝置設置在網架上。還包括網高調節裝置,所述網高調節裝置設置在網柱的頂部。進一步,所述球網拉緊裝置包括第一導向輪、網繩棘輪、棘爪、拉簧、拉緊網繩,所述第一導向輪設置在網架的頂部,所述網繩棘輪設置在其中一個網架的底部,所述棘爪與網繩棘輪配合設置,所述拉簧設置在另一個網架的底部,所述拉緊網繩的一端與拉簧固定連接、另一端經過兩個網架頂部的導向輪與網繩棘輪相連接。進一步,所述網繩棘輪與在同一網架上的第一導向輪豎直成直線設置,所述拉簧與在同一網架上的第一導向輪豎直成直線設置,所述拉緊網繩的兩端經第一導向輪分別連接在拉簧和網繩棘輪上。或所述網架的底部設有第二導向輪,所述第二導向輪與相應的第一導向輪豎直成直線設置,所述網繩棘輪與在同一網架上的第二導向輪水平成直線設置,所述拉簧與在同一網架上的第二導向輪水平成直線設置,所述拉緊網繩的兩端經第一導向輪、第二導向輪分別連接在拉簧和網繩棘輪上。進一步,所述拉緊網繩穿過球網頂部設置。進一步,所述網高調節裝置包括網高調節螺釘,所述網高調節螺釘的底部設有外螺紋,所述網柱頂部設有帶內螺紋的豎向圓孔,所述網高調節螺釘與圓孔螺紋連接。 進一步,所述網高調節裝置還包括槽輪,所述槽輪的頂部設有導繩槽,所述槽輪底部與網高調節螺釘頂部活動連接,所述拉緊網繩經過導繩槽後連接在第一導向輪中。本實用新型具有積極的效果(I)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簡單,在現有球網的基礎上增加了球網拉緊裝置,使用方便,在比賽中,可以有效調節球網的網繩張力,保持球網的恆定拉力,使球網始終保持在規定的張力範圍內,有效的保證了比賽的公平性。(2)本實用新型中,還包括設置在網柱上的網高調節裝置,可以根據比賽需要,調節球網的高度,保證了比賽時球網兩側高度的一致,保證了比賽的公平性。(3)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球網拉緊裝置包括第一導向輪、網繩棘輪、棘爪、拉簧、拉緊網繩,所述第一導向輪設置在網架的頂部,所述網繩棘輪設置在其中一個網架的底部,所述棘爪與網繩棘輪配合設置,所述拉簧設置在另一個網架的底部,所述拉緊網繩的一端與拉簧固定連接、另一端經過兩個網架頂部的導向輪與網繩棘輪相連接。網繩棘輪與棘爪可以使拉緊網繩單方向地旋轉不斷張緊,使球網的張力達到比賽標準,當拉緊網繩自然鬆弛時,拉簧可以在拉力的作用下自動地提供拉緊力的補償,使球網始終保持在規定的張力範圍內,當發生擦球時,球能在球網的反作用下彈跳,減少掛網的情況發生,可以使比賽更合理更公平。(4)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網高調節裝置包括網高調節螺釘,所述網高調節螺釘的底部設有外螺紋,所述網柱頂部設有帶內螺紋的豎向圓孔,所述網高調節螺釘的底部與圓孔螺紋連接。可以通過調節網高調節螺釘調節球網的高度,使用方便快捷。(5)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網高調節裝置還包括槽輪,所述槽輪的頂部設有導繩槽, 所述槽輪底部與網高調節螺釘頂部活動連接,所述拉緊網繩經過導繩槽後連接在第一導向 輪中。拉緊網繩經過導繩槽後連接在第一導向輪中,並且槽輪與網高調節螺釘是活動連接,槽輪在網高調節螺釘頭部能作自由轉動,保持拉緊網繩的直線性,達到網高的調整作用。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示意圖。圖2為圖I所示的新型球網中的局部示意圖。圖3為圖2中所示的新型球網中A處轉向放大示意圖。附圖標記球網I、網架2、網柱3、豎向圓孔31、球網拉緊裝置4、第一導向輪41、網繩棘輪42、棘爪43、拉簧44、拉緊網繩45、第二導向輪46、網高調節裝置5、網高調節螺釘51、槽輪52、導繩槽521。
具體實施方式
現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其中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示意圖。圖2為圖I所示的新型球網中的局部示意圖。圖3為圖2中所示的新型球網中的網柱頂部放大示意圖。見圖I至圖3,一種新型球網,包括豎直設置在球網I兩側的網架2和網柱3,網柱3設置在網架2的內側,還包括球網拉緊裝置4,球網拉緊裝置4設置在網架2上。在現有球網的基礎上增加了球網拉緊裝置,使用方便,在比賽中,可以有效調節球網的網繩張力,保持球網的恆定拉力,使球網始終保持在規定的張力範圍內,有效的保證了比賽的公平性。還包括網高調節裝置5,網高調節裝置5設置在網柱3的頂部。可以根據比賽需要,調節球網的高度,保證了比賽時球網兩側高度的一致,保證了比賽的公平性。球網拉緊裝置4包括第一導向輪41、網繩棘輪42、棘爪43、拉簧44、拉緊網繩45,第一導向輪41設置在網架2的頂部,網繩棘輪42設置在其中一個網架的底部,棘爪43與網繩棘輪42配合設置,拉簧44設置在另一個網架的底部,拉緊網繩45的一端與拉簧44固定連接、另一端經過兩個網架頂部的導向輪與網繩棘輪42相連接。網繩棘輪與棘爪可以使拉緊網繩單方向地旋轉不斷張緊,使球網的張力達到比賽標準,當拉緊網繩自然鬆弛時,拉簧可以在拉力的作用下自動地提供拉緊力的補償,使球網始終保持在規定的張力範圍內,當發生擦球時,球能在球網的反作用下彈跳,減少掛網的情況發生,可以使比賽更合理更公平。網繩棘輪42與在同一網架上的第一導向輪41豎直成直線設置,拉簧44與在同一網架上的第一導向輪41豎直成直線設置,拉緊網繩45的兩端經第一導向輪分別連接在拉簧44和網繩棘輪44上;或也可以在網架2的底部設有第二導向輪46,第二導向輪46與相應的第一導向輪41豎直成直線設置,網繩棘輪42與在同一網架上的第二導向輪46水平成直線設置,拉簧44與在同一網架上的第二導向輪46水平成直線設置,拉緊網繩45的兩端經第一導向輪41、第二導向輪46分別連接在拉簧44和網繩棘輪42上。拉緊網繩45穿過球網I頂部設置。·網高調節裝置5包括網高調節螺釘51,網高調節螺釘51的底部設有外螺紋,網柱3頂部設有帶內螺紋的豎向圓孔31,網高調節螺釘51的底部與圓孔31螺紋連接。可以通過調節網高調節螺釘調節球網的高度,使用方便快捷。網高調節裝置5還包括槽輪52,槽輪52的頂部設有導繩槽521,槽輪52底部與網高調節螺釘51頂部活動連接,拉緊網繩45經過導繩槽521後連接在第一導向輪41中。拉緊網繩經過導繩槽後連接在第一導向輪中,並且槽輪與網高調節螺釘是活動連接,槽輪在網高調節螺釘頭部能作自由轉動,保持拉緊網繩的直線性,達到網高的調整作用。本實用新型的新型球網可以用作桌球的球網,或羽毛球球網,或其它相似的球網。顯然,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所作的舉例,而並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於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裡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這些屬於本實用新型的實質精神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球網,包括豎直設置在球網兩側的網架和網柱,所述網柱設置在網架的內偵牝其特徵在於還包括球網拉緊裝置,所述球網拉緊裝置設置在網架上。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球網,其特徵在於還包括網高調節裝置,所述網高調節裝置設置在網柱的頂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球網,其特徵在於所述球網拉緊裝置包括第一導向輪、網繩棘輪、棘爪、拉簧、拉緊網繩,所述第一導向輪設置在網架的頂部,所述網繩棘輪設置在其中一個網架的底部,所述棘爪與網繩棘輪配合設置,所述拉簧設置在另一個網架的底部,所述拉緊網繩的一端與拉簧固定連接、另一端經過兩個網架頂部的導向輪與網繩棘輪相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球網,其特徵在於所述網繩棘輪與在同一網架上的第一導向輪豎直成直線設置,所述拉簧與在同一網架上的第一導向輪豎直成直線設置,所述拉緊網繩的兩端經第一導向輪分別連接在拉簧和網繩棘輪上。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球網,其特徵在於所述網架的底部設有第二導向輪,所述第二導向輪與相應的第一導向輪豎直成直線設置,所述網繩棘輪與在同一網架上的第二導向輪水平成直線設置,所述拉簧與在同一網架上的第二導向輪水平成直線設置,所述拉緊網繩的兩端經第一導向輪、第二導向輪分別連接在拉簧和網繩棘輪上。
6.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新型球網,其特徵在於所述拉緊網繩穿過球網頂部設置。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球網,其特徵在於所述網高調節裝置包括網高調節螺釘,所述網高調節螺釘的底部設有外螺紋,所述網柱頂部設有帶內螺紋的豎向圓孔,所述網高調節螺釘的底部與圓孔螺紋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球網,其特徵在於所述網高調節裝置還包括槽輪,所述槽輪的頂部設有導繩槽,所述槽輪底部與網高調節螺釘頂部活動連接,所述拉緊網繩經過導繩槽後連接在第一導向輪中。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球網,包括豎直設置在球網兩側的網架和網柱,所述網柱設置在網架的內側,其特徵在於還包括球網拉緊裝置,所述球網拉緊裝置設置在網架上。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簡單,在現有球網的基礎上增加了球網拉緊裝置,使用方便,在比賽中,可以有效調節球網的網繩張力,保持球網的恆定拉力,使球網始終保持在規定的張力範圍內,有效的保證了比賽的公平性。
文檔編號A63B61/04GK202724598SQ201220241100
公開日2013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16日
發明者遊廣晨, 遊汝豪, 張義東, 遊廣川 申請人:遊廣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