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電源製造方法與流程
2023-07-25 18:09:06 1

本發明涉及電源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防水電源製造方法。
背景技術:
傳統的防水電源一般包括一金屬殼體、電源電路、電源輸入線和電源輸出線。其中,所述電源輸入線和所述電源輸出線均穿過所述金屬殼體與所述電源電路連接。
然而,經過實踐,上述傳統的防水電源存在以下缺陷:
所述防水電源外部的水汽仍會進入到所述防水電源內部。也就是說,上述傳統的防水電源的防水效果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防水電源製造方法,其能提高防水效果。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防水電源製造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在殼體內設置所述電源電路、所述控制器和所述散熱構件,其中,所述殼體為管狀,所述電源電路與所述控制器連接,所述散熱構件設置在所述電源電路與所述殼體的內壁之間,所述散熱構件與所述電源電路和所述殼體連接,所述控制器用於控制所述電源電路啟動或關閉;B、將所述電源輸入端和所述電源輸出端與所述電源電路連接;C、在所述殼體的第一末端開口處以及所述殼體的第二末端開口處分別設置第一防水膠墊和第二防水膠墊;D、分別在所述第一防水膠墊和所述第二防水膠墊上設置第一側蓋和第二側蓋,其中,所述第一側蓋、所述第二側蓋和所述殼體圍成一腔室;E、將所述電源輸入端所述電源輸出端分別穿過所述第一側蓋中的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側蓋中的第二通孔。
在上述防水電源製造方法中,所述第一防水膠墊與所述第二防水膠墊所對應的形狀均為環狀。
在上述防水電源製造方法中,所述第一側蓋的邊緣處設置有第一扣鉤,所述殼體的第一末端開口處設置有第一突塊,所述第一扣鉤與所述第一突塊相卡設。
在上述防水電源製造方法中,所述第二側蓋的邊緣處設置有第二扣鉤,所述殼體的第二末端開口處設置有第二突塊,所述第二扣鉤與所述第二突塊相卡設。
在上述防水電源製造方法中,在所述步驟E之前,所述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F、在所述第一側蓋處設置所述第一通孔,其中,所述第一通孔貫穿所述第一側蓋。
在上述防水電源製造方法中,在所述步驟E之後,所述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G、在所述第一通孔與所述電源輸入端之間的間隙處設置第一密封構件。
在上述防水電源製造方法中,所述第一密封構件為第一密封膠。
在上述防水電源製造方法中,在所述步驟E之前,所述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H、在所述第二側蓋處設置所述第二通孔,其中,所述第二通孔貫穿所述第二側蓋。
在上述防水電源製造方法中,在所述步驟E之後,所述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I、在所述第二通孔與所述電源輸出端之間的間隙處設置第二密封構件。
在上述防水電源製造方法中,所述第二密封構件為第二密封膠。
相對現有技術,本發明能提高防水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防水電源製造方法的流程圖。
圖2為本發明的防水電源製造方法所對應的防水電源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考圖1和圖2,圖1為本發明的防水電源製造方法的流程圖,圖2為本發明的防水電源製造方法所對應的防水電源201的剖視圖。
本發明的防水電源製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步驟101)、在殼體2011內設置所述電源電路2014、所述控制器和所述散熱構件,其中,所述殼體為管狀,所述電源電路與所述控制器連接,所述散熱構件設置在所述電源電路與所述殼體的內壁之間,所述散熱構件與所述電源電路和所述殼體連接,所述控制器用於控制所述電源電路啟動或關閉;
B(步驟102)、將所述電源輸入端2012和所述電源輸出端2013與所述電源電路連接;
C(步驟103)、在所述殼體的第一末端開口處以及所述殼體的第二末端開口處分別設置第一防水膠墊和第二防水膠墊;
D(步驟106)、分別在所述第一防水膠墊和所述第二防水膠墊上設置第一側蓋2015和第二側蓋2016,其中,所述第一側蓋、所述第二側蓋和所述殼體圍成一腔室;
E(步驟107)、將所述電源輸入端所述電源輸出端分別穿過所述第一側蓋中的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側蓋中的第二通孔。
在本發明的防水電源製造方法中,所述第一防水膠墊與所述第二防水膠墊所對應的形狀均為環狀。
在本發明的防水電源製造方法中,所述第一側蓋的邊緣處設置有第一扣鉤,所述殼體的第一末端開口處設置有第一突塊,所述第一扣鉤與所述第一突塊相卡設。
在本發明的防水電源製造方法中,所述第二側蓋的邊緣處設置有第二扣鉤,所述殼體的第二末端開口處設置有第二突塊,所述第二扣鉤與所述第二突塊相卡設。
在本發明的防水電源製造方法中,在所述步驟E之前,所述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F(步驟104)、在所述第一側蓋處設置所述第一通孔,其中,所述第一通孔貫穿所述第一側蓋。
在本發明的防水電源製造方法中,在所述步驟E之後,所述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G(步驟108)、在所述第一通孔與所述電源輸入端之間的間隙處設置第一密封構件。
在本發明的防水電源製造方法中,所述第一密封構件為第一密封膠。
在本發明的防水電源製造方法中,在所述步驟E之前,所述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H(步驟105)、在所述第二側蓋處設置所述第二通孔,其中,所述第二通孔貫穿所述第二側蓋。
在本發明的防水電源製造方法中,在所述步驟E之後,所述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I(步驟109)、在所述第二通孔與所述電源輸出端之間的間隙處設置第二密封構件。
在本發明的防水電源製造方法中,所述第二密封構件為第二密封膠。
本發明的防水電源還包括冷凝管、冷卻構件、除溼構件,所述冷凝管、所述冷卻構件和所述除溼構件均設置在所述殼體內。所述冷凝管與所述冷卻構件連接。
所述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J、所述冷卻構件吸收所述冷凝管的熱量,以使所述冷凝管保持預定溫度。
K、所述冷凝管接收所述殼體內的水汽,並對所述水汽進行冷卻,以使所述水汽轉化為水。
具體地,所述冷凝管包括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所述第一末端具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從所述第一末端向四周發散延伸,所述延伸部設置在所述電源電路上。
所述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L、所述冷凝管在所述電源電路產生熱量時接收所述殼體內由所述熱量驅動的所述水汽。
所述第二末端與所述除溼構件相連。所述除溼構件內設置有除溼顆粒。所述除溼顆粒是由石灰、氯化鈣、氧化鋁、活性炭中的至少一者製成的顆粒。所述除溼顆粒之間的間隙還填充有除溼纖維條組合,所述除溼纖維條組合包括至少兩除溼纖維條,至少兩所述除溼纖維條扭合為一體。所述除溼構件用於吸收所述水。
所述冷卻構件為管狀,所述冷卻構件套接在所述冷凝管的至少一部分的外表面。
所述冷凝管與所述冷卻構件對應的部位的內壁設置有冷凝筋條或冷凝網,所述冷凝筋條豎立於所述冷凝管與所述冷卻構件對應的部位的所述內壁,至少兩所述冷凝筋條交錯設置在所述內壁上。所述冷凝筋條和所述冷凝網均用於增大所述冷凝管與所述水汽接觸的面積,以加快對所述水汽進行冷卻的速度。所述冷凝網卡設在所述冷凝管內,所述冷凝管內還設置有卡設部,所述卡設部用於對所述冷凝網進行卡設。
所述冷卻構件與所述冷凝管之間的間隙填充有導熱膠。
所述冷凝管的內壁設置有褶皺陣列,所述褶皺陣列包括至少兩個褶皺,至少兩個所述褶皺沿所述冷凝管的長度方向以陣列的形式排列。所述褶皺為環狀,所述褶皺沿所述冷凝管的中心軸線環繞。所述褶皺包括倒鉤部,所述倒鉤部的指向與所述水汽的流動方向相反。
所述倒鉤部用於增加所述冷凝管與所述水汽的接觸面積。
所述冷凝裝置還包括蓋體,所述蓋體的頂面設置有開孔,所述冷凝管的一端設置在所述開孔處。所述蓋體設置在所述電源電路的上方,所述冷凝管用於通過所述蓋體接收所述水汽。
所述冷凝管的所述第二末端處設置有噴頭。
所述噴頭包括一環狀基座,所述環狀基座與所述冷凝管的所述第二末端相扣合。所述環狀基座的中部設置有一噴管,所述噴管的第三末端與所述環狀基座的內側面相連。所述噴管的第四末端設置有出氣口。所述噴管的橫截面的直逕自所述第三末端至所述第四末端逐漸遞減。這樣有利於加快氣體從所述出氣口排出時的速度。
所述出氣口的外表面和內表面均塗覆有疏水材料層。
所述出氣口的橫截面的直徑處於0.2毫米至1.4毫米的範圍內。例如,所述直徑為0.2毫米、0.3毫米、0.4毫米、0.5毫米、0.6毫米、0.7毫米、0.8毫米、0.9毫米、1毫米、1.0毫米、1.1毫米、1.2毫米、1.3毫米、1.4毫米。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能提高防水效果。
綜上所述,雖然本發明已以優選實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優選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均可作各種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以權利要求界定的範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