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的臨時加固方法及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26 01:07:16 3
專利名稱:古建築的臨時加固方法及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古建築的加固技術,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古建築的臨時加固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在古建築的移位和頂升工程中,由於古建築的年代久遠,其結構強度以及整體穩定性比新建建築低很多,所以,在移位和頂升施工之前,必須對古建築採取臨時或永久性的加固,從而避免其受損。目前,在古建築的移位和頂升工程中所使用的臨時加固方法,一般採用鋼結構包裹住古建築的牆體,並通過鋼筋直接穿透其牆體進而拉接鋼結構的方式。因此,採用此類臨時加固方法,鋼結構使用量較大,且拉接的鋼筋大部分需要在牆體上進行鑿洞穿連,會對古建築的外立面以及牆體結構造成一定的破壞,不利於古建築的保護和修繕。因此,迫切需要一種新的加固方法和裝置,能夠減少或避免對古建築的破壞,保持古建築的原貌,從而滿足古建築移位和頂升工程的需求。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缺點,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古建築的臨時加固方法及裝置,用以對古建築進行臨時加固,並減少對其的破壞。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如下技術方案該古建築的臨時加固方法包括的具體步驟如下A.按照古建築的牆軸線走向,在牆體內、外兩側分別搭設腳手架,並與牆體相緊貼;B.在腳手架與牆體之間墊設防護墊;C.採用數個通長鋼管分別穿過牆體上的門洞和窗洞,並與處於同一水平面的牆體內、外兩側的腳手架通過扣件固定。在步驟A中,在牆體內、外兩側分別至下而上搭設兩豎排腳手架,並使靠牆體的一排腳手架通過防護墊與牆體相緊貼。將整個腳手架的底部搭設並固定在用於承載古建築荷載的託盤結構上。將搭設的腳手架的橫向、縱向及豎向的間距設置為1 1. 2米。在外排的腳手架上還設置用以加固的剪刀撐。該加固方法還包括在古建築的個別牆體的脆弱部位進行加設鋼管支撐的步驟。該加固裝置包括腳手架,按照古建築的牆軸線走向、分別至下而上搭設在牆體內、外兩側,並與牆體相緊貼;通長鋼管,分別從牆體上的門洞和窗洞穿過,並與處於同一水平面的牆體內、外兩側的腳手架通過扣件固定;保護墊,墊設於腳手架與古建築的緊貼部位;
所述的加固裝置還包括鋼管支撐,加設於古建築的個別牆體的脆弱部位。所述的牆體內、外兩側的腳手架均搭設為兩豎排,並且靠牆體的一排腳手架通過防護墊與牆體相緊貼。所述的整個腳手架的底部搭設並固定在用於承載古建築荷載的託盤結構上。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本發明的古建築的臨時加固方法是按照古建築的牆軸線走向,在牆體內、外兩側分別搭設腳手架,並與牆體相緊貼;在腳手架與牆體之間墊設防護墊; 採用數個通長鋼管分別穿過牆體上的門洞和窗洞,並與處於同一水平面的牆體內、外兩側的腳手架通過扣件固定。本發明的加固裝置包括搭設的腳手架、通長鋼管、保護墊以及鋼管支撐。通過上述腳手架對古建築進行內外加固,從而不但能夠保證加固效果,而且還能夠避免對古建築的破話,在移位、頂升或修繕工程中最大限度的保護了古建築的原貌。
圖1是本發明的古建築的臨時加固方法的流程圖;圖2是本發明的古建築的臨時加固裝置的結構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請結合圖1、圖2所示,本發明的古建築的臨時加固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按照古建築的牆軸線走向,在牆體1內、外兩側分別搭設腳手架11,並與牆體1 相緊貼;B.在腳手架11與牆體1之間墊設防護墊12 ;C.採用數個通長鋼管13分別穿過牆體1上的門洞和窗洞2,並與處於同一水平面的牆體1內、外兩側的腳手架11通過扣件固定。其中,在步驟A中,通過在牆體1內、外兩側分別至下而上搭設兩豎排腳手架11,並使靠牆體1的一排腳手架11通過防護墊12與牆體1相緊貼,並且將搭設的腳手架11的橫向、縱向的間距(即所有相應兩豎排的腳手架11之間距離h)及豎向的間距(即層高)均設置為1 1. 2米。在外排的腳手架11上還設置剪刀撐用以進行加固,起到縱向穩定的作用。在牆體1每側的外排腳手架11上可設置用以加固的剪刀撐。在此需要說明的是,上述腳手架11可採用通用的鋼管腳手架11,如此成本較低;若古建築需要更好更強的加固,也可以採用其它類似的鋼結構(如角鋼、槽鋼)替代、變通使用。在步驟B中所採用的防護墊 12可以是木板或者橡膠、塑料泡沫板,用以防止腳手架11的鋼管損壞牆體1的內外立面。 在步驟C中,無需對牆體1穿洞,而是利用牆體1本身的門洞和窗洞,利用通長鋼管13穿過門洞和窗洞,將同一水平面相對的腳手架11連接成一整體,能夠最大限度的減少對古建築的破壞。該加固方法還可以根據不同古建築自身狀況,在古建築的個別牆體1的脆弱部位進行加設鋼管支撐(圖中未示出),通過扣件固定在內、外側腳手架11上,並垂直於牆面支撐牆體1或者側面緊貼於牆面以保護牆體1。由於該鋼管支撐可根據各種情況自行增加,並均通過扣件固定在內外腳手架上形成一整體結構,從而可對古建築起到更好的加固和保護作用。
為了能夠在古建築的移位或頂升工程中能夠對古建築達到更好的加固效果,可將整個腳手架11的底部搭設並固定在用於承載古建築荷載的託盤結構上,從能夠使腳手架 11與古建築一起移位或頂升,從而實現在移位或頂升施工中,從始至終對古建築進行整體性的加固保護。再參閱圖2所示,本發明的古建築的臨時加固裝置包括腳手架11,按照古建築的牆軸線走向、分別至下而上搭設在牆體1內、外兩側,並與牆體1相緊貼;通長鋼管13,分別從牆體1上的門洞和窗洞穿過,並與處於同一水平面的牆體1 內、外兩側的腳手架11焊接固定;保護墊,墊設於腳手架11與古建築的緊貼部位;鋼管支撐,加設於古建築的個別牆體1的脆弱部位。上述的牆體1內、外兩側的腳手架11均搭設為兩豎排,並且靠牆體1的一排腳手架11通過防護墊12與牆體1相緊貼。而整個腳手架11的底部可搭設並固定在用於承載古建築荷載的託盤結構上。採用該臨時加固方法和裝置,可形成一個整體的框架結構,從內、外、上、下以及重點部位等多個方位對古建築進行加固,適用於古建築的移位或頂升工程時的整體或局部的臨時加固。當然同樣也適用於古建築的修繕施工時的加固,不但能夠起到有效的臨時加固和保護作用,而且在修繕時還可充當通用腳手架11的作用,一舉兩得。本技術領域中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認識到,以上的實施例僅是用來說明本發明, 而並非用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只要在本發明的實質精神範圍內,對以上所述實施例的變化、變型都將落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書範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古建築的臨時加固方法,其特徵在於, 該加固方法包括的具體步驟如下A.按照古建築的牆軸線走向,在牆體內、外兩側分別搭設腳手架,並與牆體相緊貼;B.在腳手架與牆體之間墊設防護墊;C.採用數個通長鋼管分別穿過牆體上的門洞和窗洞,並與處於同一水平面的牆體內、 外兩側的腳手架通過扣件固定。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築的臨時加固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步驟A中,在牆體內、外兩側分別至下而上搭設兩豎排腳手架,並使靠牆體的一排腳手架通過防護墊與牆體相緊貼。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築的臨時加固方法,其特徵在於,將整個腳手架的底部搭設並固定在用於承載古建築荷載的託盤結構上。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築的臨時加固方法,其特徵在於 將搭設的腳手架的橫向、縱向及豎向的間距設置為1 1. 2米。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古建築的臨時加固方法,其特徵在於 在外排的腳手架上還設置用以加固的剪刀撐。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築的臨時加固方法,其特徵在於該加固方法還包括在古建築的個別牆體的脆弱部位進行加設鋼管支撐的步驟。
7.一種古建築的臨時加固裝置,其特徵在於, 該加固裝置包括腳手架,按照古建築的牆軸線走向、分別至下而上搭設在牆體內、外兩側,並與牆體相緊貼;通長鋼管,分別從牆體上的門洞和窗洞穿過,並與處於同一水平面的牆體內、外兩側的腳手架通過扣件固定;保護墊,墊設於腳手架與古建築的緊貼部位。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古建築的臨時加固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加固裝置還包括鋼管支撐,加設於古建築的個別牆體的脆弱部位。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古建築的臨時加固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牆體內、外兩側的腳手架均搭設為兩豎排,並且靠牆體的一排腳手架通過防護墊與牆體相緊貼。
10.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古建築的臨時加固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整個腳手架的底部搭設並固定在用於承載古建築荷載的託盤結構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古建築的臨時加固方法是按照古建築的牆軸線走向,在牆體內、外兩側分別搭設腳手架,並與牆體相緊貼;在腳手架與牆體之間墊設防護墊;採用數個通長鋼管分別穿過牆體上的門洞和窗洞,並與處於同一水平面的牆體內、外兩側的腳手架通過扣件固定。本發明還公開了一種古建築的臨時加固裝置。通過上述腳手架對古建築進行內外加固,從而不但能夠保證加固效果,而且還能夠避免對古建築的破壞,在移位、頂升或修繕工程中最大限度的保護了古建築的原貌。
文檔編號E04G23/02GK102383617SQ201010273398
公開日2012年3月21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3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3日
發明者張焱, 彭勇平, 林其荃, 王長安, 藍戊己, 陳運鋒 申請人:上海天演建築物移位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