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杆空壓機冷卻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7-25 18:40:4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螺杆空壓機,尤其涉及一種螺杆空壓機冷卻系統。
背景技術:
螺杆空壓機基本構造:在壓縮機的機體中,平行地配置著一對相互嚙合的螺旋形轉子,通常把節圓外具有凸齒的轉子,稱為陽轉子或陽螺杆。把節圓內具有凹齒的轉子,稱為陰轉子或陰螺杆,一般陽轉子與原動機連接,由陽轉子帶動陰轉子轉動轉子上的最後一對軸承實現軸向定位,並承受壓縮機中的軸向力。轉子兩端的圓柱滾子軸承使轉子實現徑向定位,並承受壓縮機中的徑向力。在壓縮機機體的兩端,分別開設一定形狀和大小的孔口。一個供吸氣用,稱為進氣口;另一個供排氣用,稱作排氣口。
現有的螺杆空壓機中,其管路系統包括油路與氣路,由於整個空壓機的運作過程中,會使得油和氣的溫度快速上升,所以,有必要在管路中對油和氣進行一定的冷卻處理,現有的冷卻手段多為風冷,其並不足以滿足螺杆空壓機的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螺杆空壓機冷卻系統,所述螺杆式空壓機包括空壓主機和連接所述空壓主機的油氣分離系統、連接所述油氣分離系統的油排出口的出油管路、連接所述油氣分離系統氣排出口的出氣管路,還包括第一換熱器、第二換熱器、冷卻水池,以及貼合設於所述空壓主機和/或所述油氣分離系統的冷卻盤管;
所述出氣管路接入至第一換熱器的第一側的入口和出口,所述出油管路接入至第二換熱器的第一側的入口和出口,所述第一換熱器和第二換熱器的第二側的入口分別連接冷卻水池,所述冷卻水池還連接至所述冷卻盤管的兩端。
可選的,所述冷卻水池與第一換熱器之間設有第一閥門,所述冷卻水池與第二換熱器之間設有第二閥門,所述第一閥門和第二閥門均由一控制器控制。
可選的,所述出氣管路和出油管路上分別設有第一溫度傳感器,所述第一溫度傳感器直接或間接連接所述控制器,從而使得所述控制器能夠依據所述第一溫度傳感器的檢測結果控制所述第一閥門和第二閥門的啟閉。
可選的,兩個所述第一溫度傳感器的信號輸出埠分別連接一第一比較器的輸入端,所述第一比較器的另一輸入端輸入預設的基準電壓,所述第一比較器的輸出端連接所述控制器。
可選的,所述第一換熱器和第二換熱器的第二側的出口分別連接一兩位三通閥的進水口,所述兩位三通閥的另兩個通口分別連接所述冷卻水池的回收口與一蓄熱水池,所述兩位三通閥被控制器控制,從而將換熱後的水傳至所述蓄熱水池還是冷卻水池。
可選的,所述第一換熱器和第二換熱器的第二側的出口與所述兩位三通閥之間還分別設有第二溫度傳感器,所述第二溫度傳感器直接或間接連接所述控制器,從而使得所述控制器能夠依據所述第二溫度傳感器的檢測結果控制所述兩位三通閥的連通位置,從而將換熱後的水傳至所述蓄熱水池或冷卻水池。
可選的,兩個所述第二溫度傳感器的信號輸出埠分別連接一第二比較器的輸入端,所述第二比較器的另一輸入端輸入預設的基準電壓,所述第二比較器的輸出端連接所述控制器。
可選的,所述冷卻盤管包括貼合設於所述空壓機主機外側的主機側盤管和設於所述油氣分離系統外側的分離側盤管。
可選的,所述油氣分離系統中流通氣體部分外側的分離側盤管的盤旋密度與所述油氣分離系統中流通油體部分外側的分離側盤管的盤旋密度不同。
本實用新型將換熱器引入到螺杆空壓機中,利用與冷卻水之間的換熱實現排出油和氣的降溫,進一步的,在直接對媒介降溫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還引入了冷卻盤管,其與冷卻水池相連,利用其冷卻水直接對空壓主機和/或所述油氣分離系統進行外部的散熱輔助,達到對設備的直接降溫。
在進一步可選方案中,本實用新型還進一步將溫度檢測與是否進行換熱這一對關係應用到了實踐中,通過第一溫度傳感器和控制器的引入實現了閥門控制的自動化。
在進一步可選方案中,本實用新型還進一步對換熱後的冷卻水進行了進一步的應用,在兩位三通閥與第二溫度傳感器的引入下,可以將達到溫度要求的水排入儲熱水箱,將未達到溫度要求的水送回冷卻水池。從而達到合理的回收利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可選實施例中螺杆空壓機冷卻系統的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可選實施例中螺杆空壓機冷卻系統的控制示意圖;
圖中,1-第一換熱器;2-第二換熱器;3-出氣管路;4-出油管路;5-第一溫度傳感器;6-第一閥門;7-第二閥門;8-兩位三通閥;9-第二溫度傳感器;10-冷卻盤管。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圖1和圖2對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螺杆空壓機冷卻系統進行詳細的描述,其為本實用新型可選的實施例,可以認為,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改變本實用新型精神和內容的範圍內,能夠對其進行修改和潤色。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螺杆空壓機冷卻系統,所述螺杆式空壓機包括空壓主機和連接所述空壓主機的油氣分離系統、連接所述油氣分離系統的油排出口的出油管路3、連接所述油氣分離系統氣排出口的出氣管路3,還包括第一換熱器1、第二換熱器2、冷卻水池,以及貼合設於所述空壓主機和/或所述油氣分離系統的冷卻盤管10;
本發明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出氣管路3接入至第一換熱器1的第一側的入口和出口,所述出油管路3接入至第二換熱器2的第一側的入口和出口,所述第一換熱器1和第二換熱器2的第二側的入口分別連接冷卻水池,所述冷卻水池還連接至所述冷卻盤管10的兩端。所述冷卻水池與第一換熱器1之間設有第一閥門6,所述冷卻水池與第二換熱器2之間設有第二閥門7,所述第一閥門6和第二閥門7均由一控制器控制。當然,這裡僅是示意了閥門,意在表達控制通斷,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會具體設置有泵,比如,每個閥門串接一個水泵,以實現冷卻水的供應。
進一步的,所述出氣管路3和出油管路3上分別設有第一溫度傳感器5,所述第一溫度傳感器5直接或間接連接所述控制器,從而使得所述控制器能夠依據所述第一溫度傳感器5的檢測結果控制所述第一閥門6和第二閥門7的啟閉。具體實施方式可以舉例如下,兩個所述第一溫度傳感器5的信號輸出埠分別連接一第一比較器的輸入端,所述第一比較器的另一輸入端輸入預設的基準電壓,所述第一比較器的輸出端連接所述控制器。當然,此描述並非流程描述,而是對比較器和溫度傳感器選型以及連接關係的一種功能性闡述,溫度傳感器選擇為可輸出模擬量的,所輸入的基準電壓可通過串聯的可變電阻的阻值大小變化來實現。
可見,本實用新型還進一步將溫度檢測與是否進行換熱這一對關係應用到了實踐中,通過第一溫度傳感器5和控制器的引入實現了閥門控制的自動化。
本實用新型可選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換熱器1和第二換熱器2的第二側的出口分別連接一兩位三通閥8的進水口,所述兩位三通閥8的另兩個通口分別連接所述冷卻水池的回收口與一蓄熱水池,所述兩位三通閥8被控制器控制,從而將換熱後的水傳至所述蓄熱水池還是冷卻水池。
進一步來說,為了實現三位兩通閥的自動控制,本實用新型可選方案進一步設計如下:所述第一換熱器1和第二換熱器2的第二側的出口與所述兩位三通閥8之間還分別設有第二溫度傳感器9,所述第二溫度傳感器9直接或間接連接所述控制器,從而使得所述控制器能夠依據所述第二溫度傳感器9的檢測結果控制所述兩位三通閥8的連通位置,從而將換熱後的水傳至所述蓄熱水池或冷卻水池。
與第一溫度控制器以及第一比較器相類似的,進一步可選實施例中,兩個所述第二溫度傳感器9的信號輸出埠分別連接一第二比較器的輸入端,所述第二比較器的另一輸入端輸入預設的基準電壓,所述第二比較器的輸出端連接所述控制器。
可見,在進一步可選方案中,本實用新型還進一步對換熱後的冷卻水進行了進一步的應用,在兩位三通閥8與第二溫度傳感器9的引入下,可以將達到溫度要求的水排入儲熱水箱,將未達到溫度要求的水送回冷卻水池。從而達到合理的回收利用。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可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冷卻盤管10包括貼合設於所述空壓機主機外側的主機側盤管和設於所述油氣分離系統外側的分離側盤管。可選的,所述油氣分離系統中流通氣體部分外側的分離側盤管的盤旋密度與所述油氣分離系統中流通油體部分外側的分離側盤管的盤旋密度不同。以適應氣體與油不同的溫度變化特性。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將換熱器引入到螺杆空壓機中,利用與冷卻水之間的換熱實現排出油和氣的降溫,進一步的,在直接對媒介降溫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還引入了冷卻盤管,其與冷卻水池相連,利用其冷卻水直接對空壓主機和/或所述油氣分離系統進行外部的散熱輔助,達到對設備的直接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