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葫蘆絲副管開關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25 17:05:06 5
專利名稱:一種葫蘆絲副管開關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專利涉及ー種葫蘆絲副管開關裝置,屬於民族樂器類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葫蘆絲是雲南少數民族的樂器,因其音色優美,表現カ豐富,深受全國人民的喜愛。葫蘆絲演奏吋,跟其它的管樂相比,最具特色的就是葫蘆絲能夠通過副管演奏和聲。傳統的副管一般通過副管尾部的軟木塞來控制副管和聲的開關。一般情況下,軟木塞堵住副管的尾部,副管中由於沒有氣流經過,副管上端的簧片則不能震動發生,此時副管的和聲處於關閉狀態。若將軟木塞拔出,此時,副管尾部則相當於副管的出音孔,氣流可從葫蘆上端進入副管,並通過副管上端的簧片震動,發出美妙的和聲(副管尾部的位置決定副管發音的尚低)。在演奏過程中,若演奏者中途需要演奏和聲,可迅速將軟木塞拔掉,打開副管,演奏和聲。但是,當和聲演奏完畢時,想要關閉副管,必須迅速將軟木塞插入副管的尾部。這ー過程,即便操作嫻熟,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且操作時動作較大,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從而降低演奏的表現カ和感染力。同時,在演奏吋,由於演奏者情緒緊張,很可能會出現失誤,甚至將軟木塞弄丟(部分葫蘆絲的軟木塞沒有用系帶附在葫蘆絲上),出現不能繼續演奏的尷尬局面。為此,本實用新型專利將介紹ー種葫蘆絲副管開關裝置,以求解決上述問題。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將介紹ー種葫蘆絲副管開關裝置,方便演奏者操作,提高舞臺表現カ。本實用新型葫蘆絲副管開關裝置的結構為包括出音孔5、固定套筒2和可轉動套圈3,副管I的內壁套有固定套筒2,副管I上包括出音孔5的部分管體為可轉動套圈3、末端用封片8密封,固定套筒2上與出音孔5水平位置相應的部位設置有與出音孔5大小相同的固定套筒缺孔4。所述固定套筒2的外徑與副管I的內徑相同。所述固定套管2為厚度O. 8 I. 2mm的金屬片製成。所述副管I除去可轉動套圈3的部位與固定套筒2固定連接,可轉動套圈3與固定套筒2之間塗有凡士林作為潤滑劑、可在固定套筒2上自由轉動。 所述可轉動套圈3的外壁設置有可控制出音孔5開關的轉動竿7,演奏者可通過作用轉動竿7使可轉動圈套3轉動,從而控制副管I出音孔5的開關。製作過程中,首先在出音孔兩側合適的位置將副管I切斷,得到可轉動圈套3。在可轉動圈套3及兩側的副管I內壁進行適當的切刮處理,留出約I毫米厚的內壁空間。然後用強力膠將固定套筒2的一端粘於可轉動圈套3上側的副管I內壁,使固定套筒缺孔4位於副管的正面。將可轉動圈套3套在固定套筒2上,塗上凡士林,以確定可轉動圈套3內壁可在固定套筒2上自由轉動。接著用強力膠將固定套筒2的另一端粘於可轉動圈套3另一側的副管I內壁,使可轉動圈套3的兩端側壁緊貼兩側的副管1,並確保固定套筒缺孔4可與出音孔5完全重合。最後,用封片8將副管I的尾部密封起來。以上操作既能確保副管I的整體性和密閉性,又能保證通過轉動竿7使可轉動圈套3轉動時,若出音孔5與固定套筒缺孔4完全重合或部分重合,副管則處於開啟狀態,氣流可從葫蘆進入副管I中,使簧片震動發出正常的和聲;若出音孔5與固定套筒缺孔4完全不重合,則不會發出任何聲音。演奏時,轉動竿7 —般處於靠近主管6的ー側,此時出音孔5和固定套筒缺孔4完全不重合,副管I處於關閉狀態。若需要開啟副管I吹奏和聲,則利用副管附近的手指(一般是上把位的無名指),將轉動竿7向正面撥動一端距離,使出音孔5與固定套筒缺孔4部分或者完全重合,此時副管I處於開啟狀態,若需要關閉和聲,則將轉動竿7撥到主管6 —偵牝將出音孔5關閉即可。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演奏中通過上把位的無名指或中指作用轉動竿來·控制副管的開關非常便捷,操作時動作輕巧隱蔽,不會轉移觀眾的注意力。而且,演奏者對副管的開閉非常有把握,信心十足,可全心投入演奏。本實用新型葫蘆絲副管開關裝置具有製作簡單、使用方便等優勢,極具推廣價值。
以下結合附圖
和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ー步說明。圖I是葫蘆絲副管開關裝置的正面結構示意圖。圖中(1):副管,(2):固定套筒,(3):可轉動圈套,(4):固定套筒缺孔,(5):出音孔,(6):主管,(7):轉動竿,(8):封片。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ー步描述,但本實用新型不限於以下所述範圍。實施例I :如圖I所示,本實施例的葫蘆絲副管開關裝置的結構為包括出音孔5、固定套筒2和可轉動套圈3,副管I的內壁套有厚度O. 8mm的鋁片製成的固定套筒2,固定套筒2的外徑與副管I的內徑相同,副管I上包括出音孔5的部分管體為可轉動套圈3、末端用封片8密封,固定套筒2上與出音孔5水平位置相應的部位設置有與出音孔5大小相同的固定套筒缺孔4。副管I除去可轉動套圈3的部位與固定套筒2固定連接,可轉動套圈3與固定套筒2之間塗有凡士林作為潤滑劑、可在固定套筒2上自由轉動。可轉動套圈3的外壁設置有可控制出音孔5開關的轉動竿7,演奏者可通過作用轉動竿7使可轉動圈套3轉動,從而控制副管I出音孔5的開關。實施例2 :如圖I所示,本實施例的葫蘆絲副管開關裝置的結構為包括出音孔5、固定套筒2和可轉動套圈3,副管I的內壁套有厚度Imm的銅片製成的固定套筒2,固定套筒2的外徑與副管I的內徑相同,副管I上包括出音孔5的部分管體為可轉動套圈3、末端用封片8密封,固定套筒2上與出音孔5水平位置相應的部位設置有與出音孔5大小相同的固定套筒缺孔4。副管I除去可轉動套圈3的部位與固定套筒2固定連接,可轉動套圈3與固定套筒2之間塗有凡士林作為潤滑劑、可在固定套筒2上自由轉動。可轉動套圈3的外壁設置有可控制出音孔5開關的轉動竿7,演奏者可通過作用轉動竿7使可轉動圈套3轉動,從而控制副管I出音孔5的開關。實施例3 :如圖I所示,本實施例的葫蘆絲副管開關裝置的結構為包括出音孔5、固定套筒2和可轉動套圈3,副管I的內壁套有厚度I. 2mm的鐵片製成的固定套筒2,固定套筒2的外徑與副管I的內徑相同,副管I上包括出音孔5的部分管體為可轉動套圈3、末端用封片8密封,固定套筒2上與出音孔5水平位置相應的部位設置有與出音孔5大小相同的固定套筒缺孔4。副管I除去可轉動套圈3的部位與固定套筒2固定連接,可轉動套 圈3與固定套筒2之間塗有凡士林作為潤滑劑、可在固定套筒2上自由轉動。可轉動套圈3的外壁設置有可控制出音孔5開關的轉動竿7,演奏者可通過作用轉動竿7使可轉動圈套3轉動,從而控制副管I出音孔5的開關。
權利要求1.一種葫蘆絲副管開關裝置,包括出音孔(5),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固定套筒(2)和可轉動套圈(3),副管(I)的內壁套有固定套筒(2),副管(I)上包括出音孔(5)的部分管體為可轉動套圈(3)、末端用封片(8)密封,固定套筒(2)上與出音孔(5)水平位置相應的部位設置有與出音孔(5)大小相同的固定套筒缺孔(4)。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葫蘆絲副管開關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固定套筒(2)的外徑與副管(I)的內徑相同。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葫蘆絲副管開關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固定套筒(2)的厚度為O. 8 I. 2_。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葫蘆絲副管開關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副管(I)除去可轉動套圈(3)的部位與固定套筒(2)固定連接,可轉動套圈(3)在固定套筒(2)上自由轉動。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葫蘆絲副管開關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可轉動套圈(3)的外壁設置有可控制出音孔(5)開關的轉動竿(7)。
專利摘要一種葫蘆絲副管開關裝置,屬於民族樂器類技術領域。結構為包括出音孔5、固定套筒2和可轉動套圈3,副管1的內壁套有固定套筒2,副管1的出音孔5位置周圍的部分為可轉動套圈3、末端用封片8密封,固定套筒2上與出音孔5水平位置相同的部位設置有與出音孔5大小相同的固定套筒缺孔4。特色在於將副管的出音孔置於可轉動圈套上,通過與固定套筒缺孔是否重合來實現開關。可轉動圈套外壁靠近主管的合適位置粘有轉動竿,演奏者可通過轉動竿使可轉動圈套轉動,從而控制副管出音孔的開關。本裝置製作簡單、使用方便,極具推廣前景。
文檔編號G10D7/00GK202615773SQ20122026400
公開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6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6日
發明者鄭偉, 徐曉丹 申請人:昆明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