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機罩內板、發動機罩及車輛的製作方法
2023-07-18 06:12:11 1

本公開涉及車輛技術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發動機罩內板、發動機罩及車輛。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汽車的舒適性與安全性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關注,各大汽車廠商也在為提高汽車的安全性不斷努力革新。發動機罩用於覆蓋發動機,主要結構由內板和外板構成,而發動機罩內板的結構直接影響到車輛的碰撞安全,現有技術中,發動機內板中間開口,這種結構形式力學性能較差,尤其是汽車發生意外正向碰撞時,乘車人員的安全性不能夠得到保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公開的第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發動機罩內板,該發動機罩內板具有較大的剛度,從而保證車輛的安全性。
本公開的第二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發動機罩,包括根據本公開第一個目的提供的發動機罩內板。
本公開的第三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車輛,包括根據本公開第二個目的提供的發動機罩。
根據本公開的第一個方面提供一種發動機罩內板,所述發動機罩內板上設置有加強筋,所述加強筋包括主加強筋和副加強筋,所述主加強筋包括從所述發動機罩內板的前邊緣延伸至後邊緣的第一主加強筋和第二主加強筋,所述第一主加強筋和第二主加強筋沿寬度方向間隔設置,所述副加強筋包括從所述發動機罩內板的第一側邊緣延伸至所述第一主加強筋的第一副加強、從所述發動機罩內板的第二側邊緣延伸至所述第二主加強筋的第二副加強筋以及連接在所述第一主加強筋和所述第二主加強筋之間的第三副加強筋。
可選地,所述第一主加強筋和所述第二主加強筋之間的間距從所述前邊緣至後邊緣逐漸增大,所述第一副加強筋和所述第二副加強筋分別從所述第一側邊緣和第二側邊緣分別斜向後延伸至所述第一主加強筋和所述第二主加強筋,所述第三副加強筋從所述第一副加強筋和所述第一主加強筋的交接點連接至所述第二副加強筋和所述第二主加強筋的交接點。
可選地,所述主加強筋和所述副加強筋均形成為開口向上的梯形槽結構。
可選地,所述主加強筋和所述副加強筋的端面尺寸之比為2:1-3:1。
可選地,對於所述主加強筋,所述梯形槽結構槽底的寬度為28mm-32mm,槽口部的寬度為65mm-75mm,槽深為20mm-25mm,對於所述副加強筋,所述梯形槽結構槽底的寬度為23mm-27mm,槽口部的寬度為25mm-30mm,槽深為10mm-15mm。
可選地,所述主加強筋所形成的所述梯形槽結構的遠離所述發動機罩內板槽底上形成有多個間隔設置的長圓孔,所述主加強筋所形成的所述梯形槽結構的槽底上還形成有多個間隔設置的圓孔。
可選地,所述主加強筋和所述副加強筋的兩側邊緣上均形成有間隔設置的多個凸臺,所述多個凸臺上均形成有環形凸起。
可選地,以所述前邊緣的中點和所述後邊緣的中點的連線為對稱軸,所述第一主加強筋和所述第二主加強筋以及所述第一副加強筋和所述第二副加強筋呈軸對稱分布。
根據本公開的第二個方面提供一種發動機罩,包括外板,還包括根據本公開第一個方面提供的發動機罩內板。
根據本公開的第三個方面提供一種車輛,包括根據本公開第二個方面提供的發動機罩。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通過沿寬度方向間隔設置的第一主加強筋和第二主加強筋可以保證發動機罩內板具有較大的剛度,通過設置第一副加強筋、第二副加強筋以及第三副加強筋可以進一步對發動機罩內板的剛度進行補充,從而保證發動機罩內板整體具有較大的剛度,尤其是在車輛發生正面碰撞時,可以保證車輛的安全性能。
本公開的其他特徵和優點將在隨後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公開的進一步理解,並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於解釋本公開,但並不構成對本公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根據本公開一示例性實施方式的發動機罩內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根據本公開一示例性實施方式的發動機罩內板的主加強筋和副加強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 前邊緣 2 後邊緣
3 第一側邊緣 4 第二側邊緣
5 第一主加強筋 6 第二主加強筋
7 第一副加強筋 8 第二副加強筋
9 第三副加強筋 10 長圓孔
11 圓孔 12 凸臺
13 環形凸起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公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於說明和解釋本公開,並不用於限制本公開。
本公開中,未做相反說明的情況下,使用的方位詞如「上、下」通常是指以相應附圖的圖面方向為基準的上、下;本文使用的術語「第一、第二」等不表示任何順序或重要性,而是用於區別一個要素與另一要素。
如圖1所示,本公開的第一個方面是提供一種發動機罩內板,發動機罩內板上設置有加強筋,加強筋包括主加強筋和副加強筋,主加強筋包括從發動機罩內板的前邊緣1延伸至後邊緣2的第一主加強筋5和第二主加強筋6,這裡,前後方向以車輛正常行駛的方向為基準定義的,即前邊緣指的是朝向車頭的方向,後邊緣指的是朝向車尾的方向,第一主加強筋5和第二主加強筋6沿寬度方向間隔設置,這裡的「寬度方向」指的垂直於車輛前後方向的左右方向,即,從第一次邊緣3延伸至第二側邊緣4的方向,副加強筋包括從發動機罩內板的第一側邊緣3延伸至第一主加強筋5的第一副加強筋7、從發動機罩內板的第二側邊緣4延伸至第二主加強筋6的第二副加強筋8以及連接在第一主加強筋5和第二主加強筋6之間的第三副加強筋9,通過上述技術方案,通過沿寬度方向間隔設置的第一主加強筋5和第二主加強筋6可以保證發動機罩內板具有較大的剛度,通過設置第一副加強筋7、第二副加強筋8以及第三副加強筋9可以進一步對發動機罩內板的剛度進行補充,從而保證發動機罩內板整體具有較大的剛度,尤其是在車輛發生正面碰撞時,可以保證車輛的安全性能。
進一步地,如圖1所示,第一主加強筋5和第二主加強筋6之間的間距從前邊緣1至後邊緣2逐漸增大,這裡,由於發動機內板的後邊緣附近的開口大於前邊緣附近的開口,故第一主加強筋5和第二主加強筋6之間的間距從前邊緣1至後邊緣2逐漸增大可以保證整個發動機罩內板具有較大的剛度,另外,第一副加強筋7和第二副加強筋8分別從第一側邊緣3和第二側邊緣4分別斜向後延伸至第一主加強筋5和第二主加強筋6,並且,第三副加強筋9從第一副加強筋7和第一主加強筋5的交接點連接至第二副加強筋8和第二主加強筋6的交接點,即主加強筋和副加強筋之間形成為十字交錯的結構形式,這種結構形式可以進一步提高發動機罩內板的強度,進而保證發動機罩整體的安全性。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主加強筋和副加強筋的數量可以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合理設置。
本公開提供的實施方式中,如圖2所示,主加強筋和副加強筋均形成為向上逐漸開口的梯形槽結構,這裡,主加強筋和副加強筋均形成為梯形槽結構可以在保證發動機罩內板具有較大的強度的基礎上,還可以實現發動機罩內板的輕量化,另外,這種結構形式還具有結構簡單、加工方便等優點。
進一步地,主加強筋和副加強筋的端面尺寸之比可以為2:1-3:1,即主加強筋的大於副加強筋的橫截面面積,這裡,發動罩內板的主要強度是由主加強筋保證的,副加強筋起到輔助作用,副加強筋的橫截面面積小可以在保證發動機罩內板整體強度的前體下,還可以實現發動機罩內板整體結構的輕量化。具體地,本公開提供的一種實施方式中,提供以下優選數據:對於主加強筋,梯形槽結構槽底的寬度為28mm-32mm,槽口部的寬度為65mm-75mm,槽深為20mm-25mm,對於副加強筋,梯形槽結構槽底的寬度為23mm-27mm,槽口部的寬度為25mm-30mm,槽深為10mm-15mm。
本公開提供的實施方式中,如圖1所示,主加強筋所形成的梯形槽結構的遠離發動機罩內板槽底上形成有多個間隔設置的長圓孔10,這裡,一方面,多個長圓孔10主要為實際裝配工作而設計的,長圓孔可以便於裝配時機器人抓取發動機罩內板;另一方面,多個長圓孔10還可以使整個發動機罩內板變得輕量化。另外,主加強筋所形成的梯形槽結構的槽底上還形成有多個間隔設置的圓孔11,多個圓孔11為了安裝飾板而設計的,同時多個圓孔11也利於實現整個發動機罩內板的輕量化。最後,需要說明的是,長圓孔10和圓孔11在主加強筋上的位置以及數量可以實際工作需要合理設置,對此本公開不作具體限制。
如圖1和圖2所示,主加強筋和副加強筋的兩側邊緣上均形成有間隔設置的多個凸臺12,多個凸臺12上均形成有環形凸起13,這裡,凸臺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給環形凸起13提供支撐,環形凸起裡面為了塗膠,這樣,可以將發動機罩內板與外板之間可以通過粘結的方式連接在一起以使整個發動機罩具有較好的穩定性。
本公開提供的實施方式中,以前邊緣1的中點和後邊緣2的中點的連線為對稱軸,第一主加強筋5和第二主加強筋6以及第一副加強筋7和第二副加強筋8呈軸對稱分布,採用這種對稱的結構形式一方面為了保證發動機罩內板整體受力均勻,尤其是車輛發生正面碰撞的過程中,保證發動機罩內板不會出現由於撞擊力大小不同而發生一側損壞的現象;另一方面,這種對稱的結構形式結構穩定,工藝簡單,加工方便。
本公開的第二個方面是提供一種發動機罩,包括外板,還包括根據本公開第一個方面提供的發動機罩內板,這裡,發動機罩的內板和外板可以採用翻邊、粘結等方式結合在一起,由於本公開提供的發動機罩內板具有較大的強度,進一步地可以保證整個發動機罩整體具有較大的強度,另一方面,還可以間接地保證發動機罩整體輕量化。
本公開的第三個方面是提供一種車輛,包括根據本公開第二個方面提供的發動機罩。
綜上,本公開提供的發動機罩內板通過設置主加強筋和副加強筋保證發動機罩內板具有較大的剛度的同時利於實現車輛的輕量化,本公開提供的發動機罩內板一方面,結構簡單,成本低,提升了整車的安全性能,有利於汽車輕量化發展;另一方面,構思巧妙,結構新穎,且容易實現、適用範圍廣,故此具有較高的實用性和推廣價值。
以上結合附圖詳細描述了本公開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是,本公開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在本公開的技術構思範圍內,可以對本公開的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簡單變型,這些簡單變型均屬於本公開的保護範圍。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個具體技術特徵,在不矛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任何合適的方式進行組合,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複,本公開對各種可能的組合方式不再另行說明。
此外,本公開的各種不同的實施方式之間也可以進行任意組合,只要其不違背本公開的思想,其同樣應當視為本公開所公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