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透人情冷暖的冷門國產電影(被嚴重低估的幾部華語電影)
2023-07-18 17:08:27 1
被低估、被忽略的華語片實在是太多了,數不勝數。畢竟,這是個劣幣驅逐良幣的時代。
院線常出現這樣的情況:
很一般的電影霸佔好檔期橫掃幾十億,很出色的片子連上映都困難。
怎麼辦?無解。我們能做的,只是讓更多人知道有一些電影曾被拍出來過,它們是那樣出色,儘管在當年票房遇冷甚至無人問津,但始終值得被一個又一個觀眾看到,時間會證明一切。
1.《背靠背,臉對臉》
這部電影一直都是我心中的「國產電影歷史十佳」之一。
豆瓣評分很高,9.4,好於99%的劇情片。但它在IMDB的評分不算高,只有七點幾分。
這個評分對比很有意思。因為它說明了一個問題:這是部很「中國」的電影。
什麼叫很「中國」的電影?只有中國人能拍出來,只有中國人能看明白。
外國人看《背靠背,臉對臉》這部電影,能看明白故事,多半也看不出它的妙處。
這部電影講的,是「官場」上的故事,說的是男主角王雙立在文化館所經歷的政治鬥爭,人情冷暖。
可以說,這是一部「教學片」。
142分鐘,全都是學問,全都是門道。《背靠背,臉對臉》就像是一部中國現代官場的教科書,將人情世故表現得赤裸而冷酷。
它最厲害的地方,不在於將表象刻畫得細緻入微,更在於將深層次的東西全都揉在了內在。
在電影中,我們看到的是王雙立和兩任館長的博弈,實際上,這背後另有玄機。
為什麼王雙立總是轉不了正呢?
一個不懂文化的馬鄉長去做文化館館長,工作能做好嗎?如果文化館館長的工作做不好,挨批評的上級會是誰呢?而小閻作為文化館館長,如果犯錯,被牽連的最可能是誰呢?
這都指向了冷局長。
而主管這一系列人事安排的是誰呢?
徐副局長。
這就是本片的暗線。
當然,這部電影在描摹官場之外,也有不少妙筆。
比如王雙立父親想要孫子,於是給自己孫女下毒,想要把孫女變啞這一細節。
現在的觀眾可能會覺得這很荒誕,但事實是,在那個時代為了對抗政策,什麼樣的奇葩都有。
本片中還有對市場經濟剛剛起步時中國社會的展現,那種混亂中包含希望的景象,在本片中也能看到幾分端倪。
這是真正能記錄時代的電影。
本片導演黃建新,和張藝謀、陳凱歌一樣,屬於「第五代導演」。
當年他的這部《背靠背,臉對臉》,以及更早一些的《黑炮事件》,都是國產的經典之作,對比後來黃導的作品,只能說時移世易,物是人非了。
2.《萬箭穿心》
這是2012年上映的電影。
在當年,《萬箭穿心》只有256萬的票房成績。
好片沒人看,永遠都是件讓人痛心的事情。
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萬箭穿心》貢獻了近十年來最真實的城鎮平民生活圖景,也貢獻了近十年來最偉大的表演之一。
電影裡的「真實」不是對現實生活的複製,而是一種比喻。
換句話說,現實題材電影的魅力就在於:
故事明明是假的,演員明明是在演戲,你卻覺得一切都是真實發生過的。
看《萬箭穿心》,我從頭到尾都有種溺水感。
仿佛自己生活中的壓力和不快也全被電影吸了進去,伴隨著影片裡女主人公的人生變遷慢慢發酵,故事結束了,情緒也很難消散。
我們通常會將那種情緒形容為「無力感」。就好像你發力揮出拳頭,卻擊中了棉花。
《萬箭穿心》裡的女主角李寶莉,一生都在和這種「無力感」對抗著。
不管是丈夫還是兒子,都給她帶來了強烈的無力感。
故事我不做劇透了,我能說的只是,這是一部講述一個普通人和命運對抗的故事,對抗之後,是妥協,也是信心的消散。
影片中,在命運面前,所有人都無力。但日子總得過下去,就像是影片最後的那輛車,再破,推一推也還能往前開走。
這部電影沒有批判誰更沒有歌頌誰,它只是做了一個備忘錄,讓我們看到一個普通人的人生會如何發展。
演員的表演是影片成功的關鍵,尤其是顏丙燕。
顏丙燕在《萬箭穿心》裡的表演,做到了周身每一處都是戲,呈現出的狀態更是毫無表演痕跡。
或許是天意弄人,《萬箭穿心》在那一年錯過了報名金馬,顏丙燕也就錯過了成為影后的機會。
但我想,她配得上任何大獎。
這部電影,也配得上更高的票房和更多的讚譽。
順便提一下,本片導演王競經常遭遇類似的情況,他的電影往往叫好不叫座,甚至被大眾忽略,他的另一部比較有名的作品,在疫情時開始被大家多次提及,它的名字叫:《大明劫》。
3.《Hello,樹先生!》
很有意思,影片2011年上映,很快就被撤檔,只拿下了200萬票房。但如今時隔十年,影片卻成為了很多人心中的經典,影片中隨便拿出一個片段來剪輯,都能收割許多流量,可見觀眾對這部電影認可之深。
這或許能夠說明,好電影在當時被低估被忽略,但時間足夠證明很多東西。
《樹先生》和《萬箭穿心》有同樣的亮點,它的厲害之處一是強烈的現實感,二是神級的表演。
看完影片,我們會有一種恍惚的感覺,仔細想想,會意識到,我們的身邊,也有許許多多的樹先生,他們被人嫌棄,受不到尊重,有自己的想法卻很難表達,他們也不是沒有脾氣,但受人欺負時只能唯唯諾諾,他們活著,卻幾乎已經死了,只有當人們需要找到一個嘲諷的對象時,他們才突然開始存在。
我很喜歡影片裡樹先生下跪的那場戲,很突然,砰地一聲,震碎了理想主義的虛幻。
王寶強的表演也是渾然天成的,中國有很多好演員,但天才演員其實不多,王寶強是一個,他的表演不需要雕琢,卻能夠如此精妙絕倫。
後面我再列一些或多或少被低估或是被忽略的華語佳作,不細說了,但仍然非常推薦。
4.《恐怖分子》
這是我最喜歡的楊德昌的電影。
在我心中,它超過《一一》,超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我很喜歡楊德昌對於影片整體氣質的拿捏,那種躁動感和不安感,氤氳在每一個鏡頭之中。
四十一歲的楊德昌用自己精準而又極具想像力的鏡頭語言審視著這個看似平靜而又異常躁動的社會,在他的鏡頭裡,臺北處處彌散著危險的氣息。沒有人能做到心境平和,每個人都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卻又都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我很喜歡影片的最後一幕,槍響,歌聲響起,一切都已結束,又仿佛一切從未開始。
我在這裡不對劇情劇透了,這部電影看起來稍微有點悶,希望大家有時間可以耐心看完,一定會深受震撼。
5.《劍雨》
有人說,《劍雨》是《臥虎藏龍》之後最好的武俠電影。
我基本同意。
《劍雨》可以說是一部被嚴重低估的華語商業大片,它好就好在,講了一個完整且好看的故事,同時塑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獨特而又有趣的人物,並且構建了一個能讓觀眾走的進去的江湖。
某種意義上,《劍雨》是一部反類型片,《劍雨》所拍的江湖,沒有家國大義,沒有一統天下,沒有人要當天下第一,沒有人要建立王圖霸業。
這是一個生活化的江湖。
餘文樂飾演的雷彬,做殺手之餘,喜歡下面,他整天都在鑽研如何做出一碗美味的面。
劇中的大反派轉輪王,辛辛苦苦找羅摩遺體(麥高芬)不是為了做天下第一,而是希望做個真正的男人,從而能恢復自己的正常生活。
這些人有好有壞,卻都如此世俗如此真實。
這樣的江湖,不常見,但蘇照彬這位導演拍了出來,很了不起,可惜他後來作品不太多見了。
對了,蘇照彬之前做編劇時有不少名作,尤以驚悚片聞名,比如《雙瞳》,比如《詭絲》,都是華語商業片裡的翹楚之作。
6.《喜喪》
《喜喪》是那種你看完之後不會願意再看一遍的電影。它完美地展現了這個老齡化社會正在以及將會出現的很多社會問題,而且它展現得是如此地赤裸與辛辣,讓我在觀影時反覆自省,並深感心寒。
7.《邊境風雲》
程耳導演是當今中國創造力最強,個人風格最明顯的導演之一,這部《邊境風雲》讓我們看到了他的敘事技巧和影像才華,後來的《羅曼蒂克消亡史》則更是精彩非凡,可惜,這兩部片子都叫好不叫座。
8.《刀》
徐克的電影裡,《刀》常常是被忽略的一部,但卻是我最喜歡的一部,一部蠻有特點的武俠片(我很喜歡武俠片),頗有些意識流色彩,但片子的氣質是非常對的,那種孤獨感和宿命感在影片中都體現得非常之好,喜歡香港武俠片的人看到這部時,都會有耳目一新之感。
9.《榴槤飄飄》
陳果是香港大導演裡的異數,風格獨特卻又對社會議題有著極其敏銳的關注,《香港製造》、《去年煙花特別多》、《細路祥》等幾部片子也都強烈推薦。
10.《趙先生》
拍過《找到你》的那位呂樂導演的舊作,看過這部,你就會知道呂樂退步了多少。真正的現實主義題材,看似拍的是男男女女的感情問題,其實揭開的是社會飛速發展背後的傷疤。呂樂還有一部《十三棵泡桐》也是被低估的佳作,同樣推薦。
11.《光榮的憤怒》
比起曹保平導演其他幾部作品,如《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狗十三》等片,這一部知名度要低不少,但這部電影的力度可一點不差,蚍蜉撼大樹的故事,個體對抗強大的惡勢力,看著讓人揪心,更讓人動容。影片中吳剛和王硯輝的表演絕佳。
12.《本命年》
謝飛最好的作品,姜文主演,借用賈樟柯的話,這片拍的是那些「社會飛速向前跑的時候被撞到的人」,一個討生活的年輕人,最終被生活吞噬,看到結尾,心裡覺得空落落的,然後就是為謝飛這位中國第四代大導演的勇氣和水準叫好,他後來再不拍片,說除非中國有審查制度他才出山,令人敬佩,也令人感到遺憾。
13.《孩子王》
有人覺得陳凱歌最好的電影並不是《霸王別姬》而是這部《孩子王》,我持保留意見,但我同意《孩子王》在陳凱歌導演的作品裡是被低估的一部,這是一部真正做到了直面和批判那個特定時代的電影,影片平淡卻有力,質樸而狠辣。比起陳凱歌近十年的諸多電影,這些早年間的作品有種天然的生命力,雖不華麗,卻極其動人。如今再回看這部電影,想到謝園斯人已逝,還有幾分感傷。
14.《排骨》
最後放一部紀錄片吧,提到它是因為題材。排骨是個開盜版錄像店的年輕人,他不懂電影,卻對各種冷門大導演如數家珍,他賣碟是為了賺錢,他最喜歡看的是馬大帥。在這個年輕人的身上,我們能看到生活的殘酷與夢想的易碎,片子本身拍得一般,但這個題材太珍貴了,對於影迷來說,那些盜版碟,也是一種青春。
另外提一句,華語獨立紀錄片裡佳作太多,王兵、趙亮、徐童、周浩、範儉這些人的作品部部都值得去看,也部部都在主流意義上「被低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