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印刷機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7-15 07:13:0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印刷領域技術,尤其是指一種印刷機結構。
背景技術:
多色彩紋印刷是如下的印刷方法,即,把顏色不同的油墨分別塗到多個部分印版滾筒上,接著藉助集合橡皮滾筒將各部分印版滾筒上的油墨集合於集合印版滾筒,之後轉印到通過橡皮滾筒與壓印滾筒之間的紙上。該多色彩紋印刷的特徵在於,在從圖線的中途改變顏色的情況下也完全不會產生印刷定位的偏差,所以防偽效果良好。然而現有的多色彩紋印刷普遍存在以下缺陷:例如印刷輥傳墨過量、輸墨不均勻、不需要印刷的空白部分易沾汙油墨等。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鑑於此,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印刷機結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之技術方案:
一種印刷機結構,包括給紙機組、收紙機組、設置於該給紙機組以及收紙機組之間的四組印刷機組,每組印刷機組均包括有
一輸墨裝置,所述輸墨裝置包括供墨部分、勻墨部分、著墨部分,該供墨部分由墨斗、間歇轉動的墨斗輥和擺動的傳墨輥組成,該傳墨輥連接於該墨斗及墨斗輥之間;所述勻墨部分是由作軸向串動和周向轉動的串墨輥和勻墨輥以及重輥組成,所述勻墨輥接觸串墨輥的表面,所述重輥接觸勻墨輥的表面;所述著墨部分是由四根著墨輥組成,各著墨輥接觸輸墨滾筒;
一潤溼裝置,所述潤溼裝置包括水鬥輥、傳水輥、串水輥、著水輥,該水鬥輥位於水槽中,該傳水輥分別接觸該水鬥輥及串水輥的表面,該著水輥接觸該串水輥及印板滾筒;
一刮墨裝置,所述刮墨裝置包括氣缸、柱塞、擺動架、刮墨刀座、刮墨刀、兩側擋板、網紋傳墨輥;所述刮墨刀固定地安裝於刮墨刀座上,該刮墨刀座可擺動式安裝於擺動架上,該擺動架鉸接於印刷機架,由氣缸及連接氣缸的柱塞推動該擺動架擺動,使刮墨刀接觸在網紋傳墨輥表面。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串墨輥採用鋼材或銅材製成,該串墨輥的表面設置有硬塑料層或尼龍層。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兩側擋板之間具有貯墨槽。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刮墨刀為金屬刮刀或聚氟乙烯刮刀。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具體而言,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由於設置了輸墨裝置、潤溼裝置、刮墨裝置,該輸墨裝置把油墨均勻適量地傳給印版表面;平印是利用油和水互相排斥的原理完成油墨轉移的,所以在膠印機上裝有潤溼裝置,以向印版塗布潤溼液,將版面非印刷圖文部分(空白部分)保護起來,使之不沾油墨;採用刮墨刀控制輸墨量時,可以保證不出現傳墨過量。
為更清楚地闡述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徵和功效,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之實施例的印刷機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之實施例的輸墨裝置的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之實施例的潤溼裝置的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之實施例的刮墨裝置的示意圖。
附圖標識說明:
10、給紙機組 20、收紙機組
30、印刷機組 31、輸墨裝置
311、供墨部分 3111、墨斗
3112、墨斗輥 3113、傳墨輥
312、勻墨部分 3121、串墨輥
3122、勻墨輥 2123、重輥
313、著墨部分 3131、墨輥
314、輸墨滾筒 32、潤溼裝置
321、水鬥輥 322、傳水輥
323、串水輥 324、著水輥
325、水槽
33、刮墨裝置 331、氣缸
332、柱塞 333、擺動架
334、刮墨刀座 335、刮墨刀
336、側擋板 337、網紋傳墨輥
338、貯墨槽。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照圖1至圖4所示,其顯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是一種印刷機結構,包括給紙機組10、收紙機組20、設置於該給紙機組10以及收紙機組20之間的四組印刷機組30。
其中,每組印刷機組30均包括有一輸墨裝置31、一潤溼裝置32、一刮墨裝置33。為了使墨輥3131在印刷過程中,把油墨均勻適量地傳給印版表面,必須設置輸墨裝置31將墨斗3111輸墨輥3131輸出的條狀油墨從圓周方向和軸向兩個方向迅速打勻,使傳給印版上時是均勻和適量的。
如圖2所示,所述輸墨裝置31包括供墨部分311、勻墨部分312、著墨部分313,該供墨部分311由墨斗3111、間歇轉動的墨斗輥3112和擺動的傳墨輥3113組成,該傳墨輥3113連接於該墨斗3111及墨斗輥3112之間;所述勻墨部分312是由作軸向串動和周向轉動的串墨輥3121和勻墨輥3122以及重輥3123組成,所述勻墨輥3122接觸串墨輥3121的表面,所述重輥3123接觸勻墨輥3122的表面;所述著墨部分313是由四根著墨輥3131組成,各著墨輥3131接觸輸墨滾筒314。
在印刷過程中墨輥3131都要與帶有酸性的潤溼液和油墨接觸,所以墨輥3131的材料必須具有耐腐蝕性和耐油性,同時還應有良好的親油性,以保證其表面能均勻地吸附油墨,而不易沾上潤溼液。本實施例中,所述串墨輥3121一般用鋼材或銅材製成,為了提高親油性,在鋼質輥表面噴塗硬塑料層或尼龍層。
如圖3所示,平印是利用油和水互相排斥的原理完成油墨轉移的,所以在膠印機上裝有潤溼裝置32,以向印版塗布潤溼液,將版面非印刷圖文部分(空白部分)保護起來,使之不沾油墨。
所述潤溼裝置32包括水鬥輥321、傳水輥322、串水輥323、著水輥324,該水鬥輥321位於水槽325中,該傳水輥322分別接觸該水鬥輥321及串水輥323的表面,該著水輥324接觸該串水輥323及印板滾筒314。
所述潤溼裝置32的工作原理是:水鬥輥321間歇轉動,將水鬥中的水帶上去,傳水輥322間歇擺動,將水鬥輥321上水傳給串水輥323,串水輥323將水再傳給著水輥324,由著水輥324把水均布在印版上。給水量不足,會產生髒版現象;給水量過多,不僅會增加紙張伸縮,影響套準,而且還會加劇油墨的乳化。因此,如何保證供給足夠而均勻的水量,並使印刷質量達到最佳效果而把供水量控制在最小程度,是膠印技術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在保證印品質量的前提下,儘可能減少潤溼液用量。
如圖4所示,採用刮墨刀335控制輸墨量時,可以保證不出現傳墨過量,但在高速條件下,或油墨粘度較大時,油墨可能受到網紋傳墨輥337表面空氣附層的阻擋,難以充滿貯墨孔,引起傳墨量不足或不均勻。另外,網紋傳墨輥337直接浸在墨斗3111裡高速旋轉,會引起嚴重的油墨飛濺。為了克服這些故障,採用了下面的結構。
所述刮墨裝置33包括氣缸331、柱塞332、擺動架333、刮墨刀座334、刮墨刀335、兩側擋板336、網紋傳墨輥337;所述刮墨刀335固定地安裝於刮墨刀座334上,該刮墨刀座334可擺動式安裝於擺動架333上,該擺動架333鉸接於印刷機架,由氣缸331及連接氣缸331的柱塞332推動該擺動架333擺動,使刮墨刀335接觸在網紋傳墨輥337表面。本實施例中,所述兩側擋板336之間具有貯墨槽338。所述刮墨刀335為金屬刮刀或聚氟乙烯刮刀。
墨斗3111裡的油墨直接浸潤著網紋傳墨輥337表面,可保證貯墨孔充滿油墨,網紋傳扭墨輥3131的旋轉不會引起墨斗3111裡的油墨飛濺。刮墨刀335對網紋傳墨輥337表面的壓力仍採用氣動裝置調節,不過,氣缸3311在這裡除了支承刮墨刀座334、刮墨刀335的重量,還要制承墨斗3111中的油墨,氣壓調整值要相應加大。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範圍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細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