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一句頂一萬句讀後感

2023-07-15 10:33:24

篇一:《一句頂一萬句》讀後感

  七十年三代人,一路沉重。還原成生活,就沒人把這些事當回事了,即使是主人公都那麼匆忙,沉重感嘆的是深夜的讀者。

  親人之間心靈的阻隔居然左右了人生選擇,人世坎坷顛沛流離居然就因為「說不著」。春水流成堅冰,竟成為了無法渡越的長河,輾轉追尋,但願萬裡風塵吹不散最後的夢想。

  我理解這部作品其實就倆字:率性。三代人都因率性而悲哀,也因率性而暢快。朋友之所以成為朋友,就是能接受並呼應對方的心聲。朋友之所以成為敵人,就是心裡所想坦然傾吐,摧毀了對方的期冀。然而在生存的底線上,很多人不敢率性啊,不敢堅持。楊百順到楊摩西,生活所迫,楊摩西到吳摩西,也是生活所迫,只有吳摩西到羅長禮是精神要求,自主選擇。然而又是飽經滄桑後最無奈最無力的選擇。真是可憐的人啊。

  在離亂黑暗中的一絲溫情,就是群星,總給人活下去的勇氣,楊摩西之於牧師,吳摩西之於巧玲,章楚紅之於牛愛國,就無異於深夜裡的星空。溫情被時空拉抻成最純最濃牽掛,這世界最遺憾的事是什麼呢?恐怕就是這樣的牽掛沒有盡頭吧。


篇二:一句頂一萬句讀後感

  這兩天陪伴我的是劉震雲的長篇小說《一句頂一萬句》。近來的幾個月,我總是在讓散文、教學論文、課堂實錄圍繞著自己,因而這兩天,我心裡感到很踏實。

  「日子是過以後,不是過從前。」這句話在小說中出現了兩次。一次是主人公之一牛愛國的母親曹青娥在自己活了70歲,兒子心灰意冷時說給他聽的;另一次是牛愛國的養姥爺吳摩西(小說的主人公)的孫媳婦何玉芬在死了丈夫、帶著兩個孩子過日子時說給他的。小說中兩個主人公的命運似乎不順坦,生活得很糾結。看完掩卷時,是今天上午8點30。

  不被父母喜歡、和妻子沒有共同語言、甚至被戴有色帽子、和周圍的人無法融洽相處等等,似乎成了兩代人的共同點,但是又怎樣呢?文學是高於生活的,但文學還是源於生活的。當把文學投射在生活上時,我們發現了生活中的種種真實,甚至是醜陋。

  小說中的很多人,夫妻之間是不和睦的,這又有什麼關係,誰能保證你第一次結婚的人,就是最正確的?但是,又能怎樣?永遠處於糾結之中?永遠後悔?別忘了,日子是過以後,不是過從前。

  這年頭,誰管誰?管好自己,過好自己的日子,不要總那麼累,就是在過最好的日子。


篇三:《一句頂一萬句》讀後感   

  初讀《一句頂一萬句》,覺得好難懂,感覺作者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不知所云。但同時又想,精品就是精品,必然有其與眾不同的深刻含義,因此耐著性子讀下來。隨著故事的不斷深入,似乎逐漸觸摸到了文章的核心,「一句頂一萬句」,說話有著重要意義,話說好了,有其正面意義,話說雜了,影響極為惡劣。如果一個人一直都沒有弄明白這一點,那麼,註定他的一生是糊塗的,也是沒有價值和意義的。

  讀到後面,逐漸被故事的深刻內涵所吸引,特別想知道主人公的最終結局,特別想了解,作者要表達的深刻含義,於是熬夜讀完整部小說,並在深夜不斷揣摩各位評論家的評語。其中文藝評論家摩羅這樣寫到「洗盡鉛華,返璞歸真,筆觸始終緊貼苦難的大地和賤如草芥的底層人群,結構單純而內容豐富,命懸一絲而盪氣迴腸。」我也有同樣的體會,不如評論家說地深刻,在此只好借用他山之石。莫言在《長篇小說選刊》創刊中寫道:「長度、密度和難度,是長篇小說的標誌,也是這偉大文體的尊嚴。」

  《一句頂一萬句》確實印證了這一點,有一定的難度,不深入讀下去,不深切地體會,很難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深刻內涵。


篇四:一句頂一萬句讀後感

  兩天看完了劉震雲的長篇小說《一句頂一萬句》,36萬多字。期間還上了一天班,採訪了一個畫家。

  一個長篇看得這麼快,說明一件事:讀著順。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看餘華的《活著》《許三觀賣血記》,也讓我想到更早時看沈從文的散文集。都是鄉下人的故事,是中國本土的故事。

  還讓我想起看過的池莉的一些市民小說。

  往前再扯一些,明清話本小說,和民間說書人自編的故事,一說一整夜說者和聽者都不願睡的故事。

  遺憾的是,這些故事也僅僅是一些故事,熱鬧,中間透出些人間的一些小道理或者說貌似大道理的小道理。

  如此而已。

  可以說,劉震雲、餘華這些人的小說,已經達到了一個高度,像模仿馬爾克斯的莫言寫得像馬爾克斯、模仿卡夫卡的殘雪寫得像卡夫卡、模仿博爾赫斯的格非像博爾赫斯,這些中國作家像明清話本、民間說書藝人的「書」(其實是植根千年的一種變文),像接近大師的沈從文等人。但這些像,意義都不大。

  採訪中接觸的畫家常愛講一句話:畫得跟自己的師傅一模一樣,註定你出不了啥名堂。或者:畫得跟齊白石一模一樣,註定成不了大畫家。

  想劉震雲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寫至今已逾20年,寫得很苦呵呵的,沒改調子,屬於畫得自己跟自己一樣。雖被 馮小剛羅摩李敬澤等誇過許多次,但何時能有大突破大出息?就這本長篇來說,仍看不出跡象。

  
篇五:《一句頂一萬句》讀後感

  劉震雲的小說《一句頂一萬句》,分上下兩篇,寫了兩個有關係卻無聯繫的人和事,楊百順和牛愛國(楊百順是牛愛國母親的繼父)。

  他倆所處的年代不同,經歷不同,可性情相似,命運相同,都是自尊好強的人,都要活出自己的樣子、選擇自己的路,任勞任怨、固執倔強。可事與願違,楊百順差不多換了十個事做,連名字都改成了吳摩西,結果還是身心疲憊,一事無成;牛愛國從一個充滿理想的熱血青年到四處碰壁,最後面對家人的欺騙,尷尬無助。他們始終不明白自己「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只看結果,他倆都是生活中的失敗者。從希望到失望,最後絕望。

  這就是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越是想好,越好不了。這就像在搓麻繩,反勁不能太大,要適可而止,否則,越用力、越費勁,直至繩子斷裂。繩子斷裂可以換一根,人要是遭受重創,那就是致命打擊,一蹶不振。人就是這樣,費盡心血竭力堅持的不一定有好結果,可更弦易轍重做選擇也是一件兩難的事。真的很難說,誰睿智、誰愚蠢的。

  合上書,油然四個字在眼前,「命運弄人」。 好像看到,在蒼茫的大地上,兩人精疲力盡,目光茫然,人在奔走,在無奈中不知所措卻依然堅持著向前走,這就是芸芸眾生的真實寫照。


篇六:《一句頂一萬句》讀後感  

  總起來說這本書很不錯,很有思想的一本書,把現實世界刻畫的有稜有角。

  一開始上手這本書,感覺各種姓,看來作者一定研究過百家姓的。文章的前半部分讓我沒有找到感覺,中間很好。著重刻畫了「說話」的魅力,能夠說的上話,便是一種溝通。很多悲劇都是從沒有溝通開始的。

  可能是我的人生涉足比較淺,所以都書中的人物楊百順以及牛愛國的生活感到累,有太多的東西放不下,或者說拿不起來。人生在於什麼,平平淡淡的人生,需要我們去豐富,只要不後悔就可以了。

  書的內容涉及方面太多了,還需要多看幾遍才好。

  
篇七:《一句頂一萬句》讀後感   劉曉虹 

  看了劉震雲的作品《一句頂一萬句》,感觸頗深。文章主要寫普通的民眾,中國千百年普通民眾的一種生活狀態和人際交往狀態,以 「 談的來談不來 」 作為交友、戀愛結婚的標準,或者,把 「 找一個說得著 」 的作為人活著的目標。

  劉震雲的小說,他駕馭文字的能力很強,特別是對社會底層民眾的生活描寫。千百年來,中國人真的是孤獨的,茫然四顧,找不到一個說話的人。 「 不敢說,不好說,說了也不明白 」 成為人與人順暢交流的桎梏。被現實的利益羈絆著,成為不敢說的理由;被禮儀道德約束著,成為不好說的理由;認識水平有高下,成了不想說的理由。所以,從古老的寓言故事就教育不要做咕呱亂叫的青蛙,孔老夫子也諄諄教導「謹於言,敏於行」,做事要 「 三緘其口 」 。但現實的世界裡,中國人又是如此喜歡扎堆的民族,喝酒喜歡熱鬧,辦事喜歡隆重,及至行走在馬路上也是三五成群。但是,很多時候,這些朋友私下交流的大都是政壇新聞,街頭趣聞,單位傳聞,與別人有關的多,涉及個人的少,涉及心靈的更少。正因為如此,所以當心底的寂寞和孤獨無以排解的時候,就更會尋找熱鬧的所在,來暫時擺脫和忘掉精神的失落。不像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跟上帝說,跟安拉說,他們無所不知,無所不在,能理解你的苦痛與煩憂。也正因為如此,一個能懂你,能說的上,說的著的朋友在中國那就是精神上的太陽,碰到了這樣的朋友,那就是一生之幸。


篇八:一句頂一萬句讀後感

  劉震雲著的《一句頂一萬句》讀後感受頗深。如編者薦言「與神對話的西方文化和人類生態,因為神的無處不在而愉悅自在。人與人之間雖說來往不多,但並不孤獨;與人對話的中國文化和浮生百姓,卻因為極端注重現實和儒家傳統,由於其社群、地位和利益的不同,由於其人心難測和誠信缺失,能夠說貼心話、溫暖靈魂的朋友並不多,反倒生活在千年的孤獨當中。」所述一樣,全書圍繞兩代人出延津和回延津,一出一回闡述人物之間的複雜錯綜的社會關係。

  小說的敘事風格雖然情節簡潔,敘事直接,但乍一看有些摸不到頭緒。或者說有些覺得繁雜。越深入越覺得作者花費心思敘的並不是「事」,而是探究人的內心的孤獨。作者沒有用哲學、心裡學等理論去分析引導,所有的情節關係和人物結構,社群組織和家庭關係,乃至於性慾愛情,都和人與人能不能對上話,對的話能不能觸及心靈,提供溫暖,化解衝突,激發情慾有關。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那個「一句頂一萬句」的人。

  話,一旦成了人與人之間唯一溝通的東西,語言便成了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但並不是與任何人都有話說。哪怕是父子、母女、夫妻。劉震雲雖不是女性主義者,但小說中的女性卻為了自己那個能說得上話的人,拋棄丈夫孩子,有甚者寧願去當「雞,」也不和沒話說的男人在一起生活。

  由此,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一生。心靈的疲憊和生命的頹廢,以及無邊無際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隨形地長生了。為了在精神上有所依託和慰藉,人們義無反顧地追逐能夠說貼心話、溫暖靈魂的「一句頂一萬句」的身影。

同类文章
給爸爸洗腳作文400字

給爸爸洗腳作文400字

篇一:給爸爸洗腳  寒假的時候,學校布置了一個作業,就是給父母親洗一次腳。今天,我準備給媽媽洗腳,可媽媽說:「爸爸每天很辛苦,你還是給爸爸洗腳吧!」  洗腳開始了,我讓爸爸坐到沙發上,幫爸爸把鞋子脫掉,然後打來一盆溫水,讓爸爸把腳放入水中。首先我幫爸爸搓腳,剛開始的時候,我只是隨便在腳趾縫裡搓了一兩
第一次打桌球作文400字

第一次打桌球作文400字

篇一:桌球比賽  再過兩天就要比賽桌球了,今天我還是一如既往地去打桌球。到了場館,上一節課還沒下課呢!當時就聽見桌球「乒桌球乓」落地的聲音和拍子碰到桌球的聲音,很熱鬧。  過了十分鐘,該我上課了。這節課我還是練接發球。「石頭、剪刀、布」的時候,我是第一名。以前媽媽總嫌我老輸,這回我是贏了。我在打球的
打陀螺作文400字

打陀螺作文400字

篇一:打陀螺  我經常聽媽媽說她小時候常玩的一些遊戲,丟沙包、跳皮筋、跳方格、打陀螺、踢毽子……可是我都沒太玩過。周末,外婆、外公帶給我一個陀螺,我看見了又開心又好奇,這是什麼呀?一根繫著長長 繩子的細棍子,一塊底部尖尖有個小鋼珠的、有點像倒著的圓錐樣子的木塊,原來這就是陀螺。後來,爸爸教我怎麼玩。
踢毽子作文400字

踢毽子作文400字

篇一:我會踢毽子  今天,我放學回家有幾個大姐姐在踢毽子。我跑到爸爸身邊問爸爸:「爸爸,爸爸,我想買一個毽子。」爸爸看也不看我,就說:「好,我買。」我高興得又蹦又跳,滿臉笑容。  一回到家,我就開始踢毽子。媽媽教我,先拿毽子,把腳抬起來。再把毽子往上一扔,再用腳接住,然後不要停下來,接著再踢一下。這
我和媽媽去買菜作文400字

我和媽媽去買菜作文400字

篇一:我和媽媽去買菜  星期天,我和媽媽去省政府菜場去買,菜場不大,但是卻擺滿了各種各樣的菜,人也很多。  和媽媽一起走進菜市場,我就覺得身邊都是人,有的人在問價格,有的人在那挑挑撿撿,有的人邊走邊看,有的人在付錢,、、、、、、賣菜的人可忙了,嘴裡不停地說話,手裡不停地拿菜收錢 。我跟著媽媽圍著菜攤
學溜冰作文400字

學溜冰作文400字

篇一:學溜冰  每當我看到大哥哥大姐姐們在溜冰場上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地溜冰時,總有一種羨慕的感覺湧上心頭。瞧!他們多自在呀,有的順溜,有的倒溜,還有的一邊喝著飲料,一邊張開雙臂,猶如輕盈的燕子 在空中翱翔。而我,只能傻傻地呆在一旁看著看著……  暑假的一天,表姐來到我家,她把我拖到一邊,神秘地說:「
發生在教室裡的一件事作文400字

發生在教室裡的一件事作文400字

篇一:發生在教室裡的一件事  今天,老師精神抖擻的進了教室,就神秘兮兮的說:「今天我要考驗一下你們,看看你們昨天晚上有沒有寫作業。」老師的話音剛落,教室裡就炸開了鍋。有的同學恍然大悟地說:「哦,對呀!昨天晚上老師沒有發作業。」老師拍了拍桌子,兇巴巴的說:「現在檢查圈生字和組詞,如果寫了,就把手舉起
校園裡的新鮮事作文400字

校園裡的新鮮事作文400字

篇一:校園裡的新鮮事  學校是學習的場所,在一般人的記憶中,學校是與寧靜聯繫在一起的,的確,生於80年代的我也是從這樣的校園環境中走出的。但是,現在我所在的這所學校就不再是印象中的校園風貌了。所在的學校 是區裡一所普通的街道小學,校園不大,但歷史悠久,處處都透著歷史沉積而獨有的靈氣,溫馨而精緻。  
貼對聯作文400字

貼對聯作文400字

篇一:貼對聯  今天,是臘月二十八日了,一個生龍活虎的新年即將來臨,每當新年的時候,家家戶戶的門上都要貼春聯,於是,我呢,就和我老媽買了幾副春聯,終於, 大年三十那天終於來到了我們的身邊,我 們,全家人都來到了奶奶家,不一會,我們就熱火朝天的幹起來了。  開始,我拿來了膠水、凳子,我先從一個個小福字
做遊戲作文400字

做遊戲作文400字

篇一:做遊戲  今天,我和媽媽做了一個很有趣的遊戲——猜硬幣。遊戲規矩是這樣的:我或媽媽把一元錢稍稍向上空扔起,在它還沒有平穩之前,迅速用塑料碗蓋上,然後猜是有字的那一面還是沒字的那一面,誰猜 對了就加一分。看誰先滿三分,誰就獲勝。假如兩人都猜對了,則兩人都加分。  我vs老媽大賽開始了。  首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