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蒸發器的製作方法
2023-07-15 11:42:12 2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空調配件加工設備的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新型蒸發器。
背景技術:
為了達到製冷要求,必須將車內熱量轉移到車外,首先必須將車內熱量轉移到載體-製冷劑上,需要進行一次熱交換,蒸發器是製冷系統中用於製冷劑與低溫熱源間進行熱交換的設備,也是製冷裝置中的主要熱交換設備之一。
在蒸發器中,冷媒體在低壓低溫下汽化吸收被冷卻介質的熱量,成為低溫低壓下的製冷劑幹飽和氣體或過熱蒸汽,從而在製冷系統中產生和輸出冷量。蒸發器位於節流閥和制冷機回氣總管之間或連接於汽液分離設備的供液和回氣管之間,並安裝在需要冷卻、凍結的冷間或場所。
現有技術中蒸發器通常包括呈間隔均勻狀設置的若干扁管以及用於連接扁管的上集液管和下集液管,在扁管內開設與上集液管和下集液管連通的冷媒通道,然而由於冷媒通道呈直筒形的結構限制,接觸面積小,冷媒不能進行充分的熱交換,製冷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提出一種新型蒸發器,能夠擴大製冷劑的接觸面積和接觸時間,使其能夠與周圍空氣進行充分的熱交換,提高製冷效率。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新型蒸發器,包括殼體以及位於所述殼體內的前蒸發單元和後蒸發單元,所述前蒸發單元和後蒸發單元彼此連通,所述殼體兩端具有進風口和出風口,所述前蒸發單元和後蒸發單元均包括扁管以及具有集液腔的上集液管和下集液管,所述上集液管和下集液管限位固定在殼體的上下兩端,所述前蒸發單元和後蒸發單元的上集液管的集液腔連通,所述前蒸發單元的下集液管上設有冷媒接入口,所述後蒸發單元的下集液管上設有冷媒輸出口,所述扁管呈間隔均勻的豎直狀排列,且其兩端分別延伸進入到所述上集液管和下集液管內,所述扁管內開設有連通上集液管和下集液管的冷媒流通通道,所述冷媒流通通道內設有向內凹陷的滯留腔,所述滯留腔內設有螺旋狀的凹槽,相鄰兩個扁管之間設有散熱翅片。
作為優選,所述散熱翅片包括若干連續交錯分布的翅片部和貼合部,所述翅片部呈傾斜狀設置,所述貼合部貼合在相鄰的扁管外壁上。
作為優選,所述殼體的進風口上設有勻風罩,所述勻風罩上具有均勻布置的通風口。
作為優選,所述前蒸發單元和後蒸發單元的下集液管頂部具有凸起,所述凸起自下而上寬度逐漸收窄,所述下集液管的外壁上設有位於凸起下方的導流片,所述殼體的底部設有導流槽,所述導流片經豎直方向延伸進入到所述導流槽內,所述導流槽中設有流通口。
作為優選,所述上集液管的外壁上設有散熱鰭片。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通過採用前後蒸發單元的設計,達到雙蒸髮結構,同時在冷媒流通通道中設置向內凹陷的滯留腔,冷媒沿冷媒流通通道流通時,利用螺旋狀的凹槽其在該滯留腔中形成漩渦,提高凹槽外表面與周圍空氣進行熱交換的冷媒接觸次數,提高單位體積的冷媒與周圍空氣的接觸面積,提高了熱交換效率,提升製冷能力。
本實用新型的特徵及優點將通過實施例結合附圖進行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進風口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出風口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扁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中冷媒流通通道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殼體、2-進風口、3-出風口、4-扁管、5-上集液管、6-下集液管、7-冷媒接入口、8-冷媒輸出口、9-冷媒流通通道、10-滯留腔、11-凹槽、12-散熱翅片、13-翅片部、14-貼合部、15-勻風罩、16-通風口、17-凸起、18-導流片、19-導流槽、20-流通口、21-散熱鰭片。
【具體實施方式】
參閱圖1至圖5,本實用新型包括殼體1以及位於所述殼體1內的前蒸發單元和後蒸發單元,所述前蒸發單元和後蒸發單元彼此連通,所述殼體1兩端具有進風口2和出風口3,所述前蒸發單元和後蒸發單元均包括扁管4以及具有集液腔的上集液管5和下集液管6,所述上集液管5和下集液管6限位固定在殼體1的上下兩端,所述前蒸發單元和後蒸發單元的上集液管5的集液腔連通,所述前蒸發單元的下集液管6上設有冷媒接入口7,所述後蒸發單元的下集液管6上設有冷媒輸出口8,所述扁管4呈間隔均勻的豎直狀排列,且其兩端分別延伸進入到所述上集液管5和下集液管6內,所述扁管4內開設有連通上集液管5和下集液管6的冷媒流通通道9,所述冷媒流通通道9內設有向內凹陷的滯留腔10,所述滯留腔10內設有螺旋狀的凹槽11,相鄰兩個扁管4之間設有散熱翅片12。採用上述方案後,被冷卻介質由進風口2進入殼體1內,依次經前蒸發單元和後蒸發單元熱交換後達到冷卻,最後從出風口3排出,該過程中,冷媒首先由前蒸發單元中下集液管6的冷媒接入口7進入到下集液管6中,經若干扁管4的冷媒流通通道9分流(此時與被冷卻介質進行一次熱交換)後進入到前蒸發單元的上集液管5,由於前蒸發單元和後蒸發單元的上集液管5的集液腔連通,該冷媒可流至後蒸發單元的上集液管5內,然後由經後蒸發單元的若干扁管4的冷媒流通通道9分流(此時與被冷卻介質進行二次熱交換)進入後蒸發單元的下集液管6內,最後由冷媒輸出口8排出,通過採用前後蒸發單元的設計,達到雙蒸髮結構,同時在冷媒流通通道9中設置向內凹陷的滯留腔10,冷媒沿冷媒流通通道9流通時(即進行熱交換時),利用螺旋狀的凹槽11使其其在該滯留腔10中形成漩渦,提高滯留腔10冷媒處與周圍空氣進行熱交換的接觸次數,提高單位體積的冷媒與周圍空氣的接觸面積,提高了熱交換效率,提升製冷能力。
具體的,所述散熱翅片12包括若干連續交錯分布的翅片部13和貼合部14,所述翅片部13呈傾斜狀設置,所述貼合部14貼合在相鄰的扁管4外壁上。採用貼合部14以及翅片部13交錯分布的結構,提高其與扁管4的接觸面積,提高了熱交換效率,提升製冷能力。
具體的,所述殼體1的進風口2上設有勻風罩15,所述勻風罩15上具有均勻布置的通風口16。通過勻風罩15上通風口16的吹進的帶冷卻介質進行勻風處理,使其均勻通過前蒸發單元和後蒸發單元,從而提高熱交換效率,提升製冷能力。
具體的,所述前蒸發單元和後蒸發單元的下集液管6頂部具有凸起17,所述凸起17自下而上寬度逐漸收窄,所述下集液管6的外壁上設有位於凸起17下方的導流片18,所述殼體1的底部設有導流槽19,所述導流片18經豎直方向延伸進入到所述導流槽19內,所述導流槽19中設有流通口20。在換熱過程中容易在扁管4表面凝結水滴,利用凸起17以及導流片18可對該凝結水進行導流,使其進入到導流槽19內,最後由流通口20排出,保持表面乾燥。
具體的,所述上集液管5的外壁上設有散熱鰭片21。由於冷媒吸熱後將氣化,提高上集液管5的散熱效果。
上述實施例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說明,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任何對本實用新型簡單變換後的方案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