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旅融合模式(四川文旅融合的另一條路徑)
2023-07-15 10:42:39 3
新華網體育成都4月29日電(王劍冰)體育是發展旅遊產業的重要資源,旅遊是推動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近年來,體育與旅遊在四川呈現融合之勢,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四川是足以觀察中國西部體育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一大樣本。
謀發展:培育新動能
2018廣安紅馬起跑瞬間。李相博攝
大眾旅遊時代來臨,我國旅遊業發展進入新階段。人們不再滿足於觀光旅遊,體育旅遊逐漸成為時尚。各項體育運動也從單純的身體意志鍛鍊升級為城市文化體驗。
「四川省體育旅遊發展迅速,『體育 旅遊』模式在省內各地興起。」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有關負責人向媒體表示,在四川省深入推進全域旅遊發展過程中,「體育 」結合旅遊資源優勢,打造特色鮮明的體育旅遊品牌,正在成為旅遊市場的一大特點。
舉例來說,2019年成都雙遺馬拉松,途經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三遺產賽道,向跑友展示了天府之國的厚重歷史文脈。作為鄧小平家鄉的四川廣安,在韻動中國·2018廣安紅色馬拉松賽上,重點突出紅色元素。跑友從鄧小平故裡景區遊客中心出發,途經小平故裡路、新華路等著名城市景點和道路,對當地城市生活、紅色文化進行了一次深度體驗。
體育旅遊順應了新的市場需求,對於經濟發展有重大意義。
2017年,國家旅遊局、國家體育總局聯合發布的《「一帶一路」體育旅遊發展行動方案(2018-2020)》指出,大力發展體育旅遊是豐富旅遊產品體系、拓展旅遊消費空間、促進旅遊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是盤活體育資源、實現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動體育產業提質增效的必然選擇,對於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川作為旅遊大省,擁有豐富的自然、民族及人文旅遊資源,通過體育旅遊這一新興業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勢在必行。
求突破:發力供給側
放眼全國,體育旅遊項目並不少見。如何巧妙融入當地特色產品,吸引更多參與者,並給參與者更多更好的體驗,是一個重要課題。對此,四川玩出了「新花樣」。
「要想風景好,就來四姑娘山越野跑。」這是跑友對四姑娘山環山越野跑的評價。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四姑娘山風景區,擁有雪山、巖石、草甸、湖泊、森林等多種景觀資源。為打響品牌,四姑娘山環山越野跑在2017年的賽事中,設置了海拔4390米的全程最高補給站,作為跑友安營紮寨看日出、觀星空的最佳位置。這裡日出時分的恢弘壯觀,黃昏時分的日照金山,深夜十分的星空銀河能夠被相機一一捕捉,被跑友譽為「最美補給站」。在黎明前到達補給站,伴著星空等待日出成了跑友對比賽中的另一種期待。
在邛崍市平樂古鎮開展的創意馬拉松,則玩起了「角色穿越」。平樂古鎮創意跑以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作為背景,設置創意闖關。跑友們需要穿過樂善橋、興樂橋,跑過川西民俗文化大觀園,完成祈福絲帶、河邊作畫、品嘗小鎮特色美食等系列任務。看上去是創意闖關,平樂古鎮實則在馬拉松中植入了川西歷史文化,用文化完成更深層地滲透,滋養賽事和景區的內涵。
「在我參加過的國內馬拉松比賽中,幾乎沒有以本土特色美食作為補給品的,這次樂山賽程補給站提供了很多當地特色美食,印象最深刻的是缽缽雞和香辣鳳爪,每隔一段就有一個美食補給站,跑一段吃一會兒很過癮。」遠道而來的跑者對樂山美食讚不絕口。2018樂山國際半程馬拉松打造了一條「美食賽道」,蹺腳牛肉、甜皮鴨、缽缽雞、豆腐腦等美食伴隨著一路山水風光,供跑友盡情享受。賽事結束後,跑友更願意駐足樂山繼續品嘗美食。藉助體育賽事,樂山旅遊聚集了大量人氣,美食、夜景成為人們繼續停留的理由,也讓樂山「名山、名佛、名人、名城」的獨特魅力得到充分展現。
在全國體育旅遊興起的背景下,提供更多種類、特色更鮮明的體育旅遊產品,是避免同質化競爭、培育市場的關鍵。四川的經驗則是,以特色資源 體育運動,打造品牌特色。
看趨勢:放眼新模式
逐漸興起的體育旅遊。李兆春攝
比起項目的呈現形式,體育旅遊在項目選擇上更應注重底層邏輯。四川目前的體育旅遊項目,主要有兩大類。
第一類是體育競賽表演業 旅遊業。這種發展模式一般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觀賽型體育旅遊,另一種是參賽型體育旅遊。觀賽旅遊模式一般圍繞職業化水平高的體育賽事,吸引旅遊者去舉辦地旅遊觀賽。以武勝為例,武勝建成目前國內唯一符合奧運會標準的小輪車比賽場地,先後舉辦一系列相關賽事,打造了體育賽事旅遊集聚區。
而參賽旅遊模式一般是在職業化程度不高的賽事項目上,把賽事開發為體驗性更強的產品,比如馬拉松、徒步、釣魚、攀巖、滑雪等。近年來,各大國際馬拉松主辦方也分別推出帶有旅遊性質的主題來吸引中國跑友,例如韓國的全州櫻花馬拉松、法國波多爾紅酒馬拉松、泰國普吉島馬拉松等。
第二類是體育健身休閒業 旅遊業,將休閒運動與旅遊產業中的產業要素結合,比如度假酒店、美食娛樂等。這類發展模式以攀枝花市為代表。據了解,為促進「康養 運動」產業發展,攀枝花已完成300公裡登山健身步道總體規劃設計,「全國陽光康養旅遊目的地」的口號將更加響亮。
而在體育旅遊產品結構上,成都體育學院休閒體育系管理學副教授楊強向媒體表示,體驗型體育旅遊產品,應作為體育旅遊業態的拳頭產品。賽事旅遊產品更適合作為體育旅遊業的配套產品。
「針對不同市場需求,四川下一步要借鑑國際經驗,在有條件的地區培育發展帆船、高爾夫、馬術等具有消費引領特徵的中高端體育旅遊產品,打造出具有區域特色的體育旅遊示範區、示範基地。」楊強說。
體育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國家體育總局、國家旅遊局籤署的《關於推進體育旅遊融合發展的合作協議》提出,到2020年,體育旅遊總人數達到10億人次,佔旅遊總人數的15%,體育旅遊總消費規模突破1萬億元,佔旅遊總消費規模的近15%。兩個15%的目標背後,是中國體育旅遊產業發展的巨大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