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仁波齊》觀後感
2023-07-28 15:42:58 1
岡仁波齊屹立在普蘭縣巴嘎鄉境內的塔欽,距獅泉河鎮400多公裡,距普蘭縣約100多公裡。進神山的路線有兩種,南下和西行。
《岡仁波齊》觀後感一
去看《岡仁波齊》之前,老天爺頗為應景地設計了一場充滿儀式感的橋段——趕在濟南悶熱的夏季晚高峰,下起了一陣夾雹帶雷的驟雨。這使得準備出門擠公交去影院的我,聽著窗外鐵皮雨搭上沒有一絲懈怠之意的雨點聲和不時傳來的充滿恐嚇意味的雷聲,頓生一種仿佛要作一場朝聖之旅的虔誠感和悲壯感。
當然,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略顯誇張的感受,還因為提前知道《岡仁波齊》是一部有關藏民朝聖的影片。
說它是故事片,但其實更像是紀錄片。影片幾乎是以「零度介入」的方式在呈現一段生活、一種狀態,而不像是表現一個分明有編劇設計的故事。當銀幕上那一群自發去拉薩岡仁波齊神山朝拜的藏民一遍遍地全身匍地、磕頭、起身、夜宿、念經,它所完成的不僅是對片中人物的行為儘量如實的還原,也是電影表現手法上對「重複」的不斷運用或顯現。重複的用意何在?
顯然,用來與內容相對照,影片裡的這些重複隱含著在各種「變數」面前益發凸顯的「定力」——亦是藏民信仰或生存信條的「定理」。電影設計的「變數」體現在一路之上的氣候多變、孕婦產子、拖拉機被撞、跋山涉水、老人亡故等情節,但諸般考驗又都在眾人日復一日的重複性動作中變成「執著」「篤定」「堅不可摧」「毫不動搖」的信仰的力證。
對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經形成某種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維定式。雖然其中不乏真誠的情感,但單純地展示信仰的虔誠,卻也難免流露出一種他者視角下的「遊客心理」。事實上,信仰與生存之間的關係,在許多優秀的影片裡被闡釋為「救贖」;但弔詭的是,恰恰在有關西藏題材的國產片中鮮有觸及(去年的《塔洛》在這方面不知是否有所突破)。信仰在這裡被懸置。信仰成為一種無須討論、無須思考,更無須懷疑的生命記憶而非選擇,如同《岡仁波齊》中那個還沒學說話就先聽到念經、還沒學會走路就先參與了磕長頭的旅程的新生兒一般。
然而,這樣一種不問來由、不問結果、單純而熾熱的信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以一種現象學意義上的存在不斷放大、彰顯、渲染、刷新其意義。此意義不是指向對於這一種或那一種、「愚或是智」的信仰的反思或懷疑,而是對信仰本身的尊重與敬畏。以此,或許影片具有超越他者視角,而賦予普遍關懷的新的可能性。
現代人信仰缺失是普遍問題。尋求信仰,貌似成為治癒現代社會滋生的各種精神疾患(還並非身體病痛),如空虛、迷惘、厭世等的治世良方。然而,過度標榜功利目的的信仰卻往往徒有虛表,顯得可疑,更其敗壞了信仰的神聖性。真正的信仰,應該是兼具神聖性和日常性的屬性。何謂「信仰」?影片用作片名的「岡仁波齊」或許透露出某種玄思與啟迪:信仰,就是像「岡仁波齊」一樣的一個「目的地」;懷抱著對這個我們信其為「神聖」的目的地的執著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給予我們的全部力量和意義。
《岡仁波齊》觀後感二
路在腳下,即刻前往我們內心的「聖地」
信仰的極致,是一種心無旁騖的心靈極簡。虔誠的體現,不會有太多花哨的繁複。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純樸而持久的堅持。亦如我們會被匍匐前行風餐露宿,風雨無阻的朝聖人群所感動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與心的合一,路在腳下。如此的堅持,如此的鍥而不捨,如此無所畏懼……
然而,他們的內心卻少有狂妄的期許和不安於世俗的過分追逐。路在遠方,路亦在腳下。無論我們前行的目地的在哪裡,也無論前方的路途有多麼的遙不可及。信仰的堅定,會讓我們忘卻太多的設計與籌劃。只是,路在腳下,如此便去前行。
不開始,便永遠無法到達。開始,即忘記路途遙遠,只是用簡單的身心合一,去縮減與目的地的差距。風塵僕僕之中,我們或許窺見了生命的意義所在,不為此生,卻為來世。
真正的莊嚴,不在於過度的粉飾。在朝聖者的面龐前,或許更多是滿身泥濘或蓬頭垢面。但是那一雙雙堅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讓人莫名的感動和心生敬畏。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會體現在無私無我之中。虔誠之心與我們最大的觸動,也是那不為你我,卻為眾生的離苦得樂而不辭勞苦的前行之軀。
很多時候,我們嚮往一種寧靜,嚮往一種純粹,嚮往一種莫名的感動。往往尋找之時,卻無最好與最真的契合。然而,當五體投地,叩首前行的畫面,呈現在我們眼前時,莫名的感動,不由的叩啟我們內心中,封藏已久的觸動與共鳴。這就是內心純善的契合。
每一步,每一叩首,每一句誦經,只為眾生的祈願與安康。所以,我們被震撼,這是一份人人心中本該有的最本真的願望。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卻被過度的心與心外的裝飾所迷惑,亂了自我,也亂了內心。
每個生命的起初,都有最純粹與極致的信仰與虔誠底蘊。那份極簡的純粹,就是褪去自我厚重束縛之後的無私無我。所以,在眼觀純樸信仰與不褪色虔誠的情景時,我們的感動也是最純粹的純善復甦,那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內心撞擊。
其實,修行路上,沒有太多的信誓旦旦。如果總是口號大於行動,那麼,路,永遠在遠方。但是,回想那三步一叩首,只為眾生的祈願與祝福而前行時,純樸的形象卻波及著我們尋覓已久,卻又似曾相識的內心共鳴。
當我們把信仰落實於當下時,人人心中的至真虔誠,都會自然而然的讓我們的身與心合一。那一份感動與純粹屬於我們每一個大家,只要讓路在腳下,立即前行,最終的殊勝,是人人心中有聖地。然而,那卻是不為你我,是為眾生的無私與大愛!
讓路在腳下,即刻前行,只為眾生的苦與樂……
《岡仁波齊》觀後感三
看這部電影真的需要一顆平靜的心靈……慚愧地說,我中間有一次睡著了一小會。
我旁邊的兩個人從頭到尾一直在講話……說實話看這種安靜的電影的時候還是很毀氣氛的……
關於電影,沒有劇本,一切都發生得很平靜,包括生與死。
導演不斷讓意外和障礙降臨,朝聖者只是平靜,甚至笨拙地悶頭排除萬難,有驚無險之後以為他們會歇一歇,然而次次出乎意料,各種災難和麻煩之後是不變的長頭,不變的上路。這些人總是突然就開始投入地磕頭。剛生完孩子的次仁曲珍沒怎麼休息,把襁褓中的丁孜登達放在物料車裡,自己則繼續磕頭朝拜;車子被撞壞了,幾個男人在前面拉車,其他人繼續進行朝聖,拉過一段距離,這些拉車者又返回原點補齊那段沒有磕頭的路。
面對至高無上的神,自認渺小的教徒們往往通過苦行來表達虔誠。對於他們,朝聖不僅是儀式,更是肉體和靈魂的升華。藏民身上神聖的氣質得天獨厚,與生俱來。遠離塵囂、祖傳的教義、艱難的生存環境淬鍊出信仰堅定,不怕吃苦,與自然和宗教融為一體的民族性格。
我在結尾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是結尾......全片都瀰漫著平淡的感動,特別是在看到老爺爺說朝聖是為了祈求眾生幸福的時候。
但更多的感覺還是,以前對於藏族的朝聖覺得非常崇高到無法觸及,現在發現其實一切都是出人意料的樸實和平靜,這反而更加讓我感到不可思議……
[《岡仁波齊》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