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髖關節角度不好需要治療麼(每100個新生兒就有1個髖關節不穩定)
2023-07-28 13:26:02 1
你覺得視頻中這個寶寶走路正常嗎?如果不正常,是哪側不正常呢?
答案是:左側髖關節發育不良。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什麼是髖關節發育不良?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DH)又稱為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是兒童常見的骨科疾病,包括髖臼發育不良、髖關節半脫位和全脫位。
相關數據統計,大約每100個足月新生兒就有1個髖關節不穩定,每1000名兒童中就有1-2個是髖關節脫位。
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5-9倍,左側約為右側的2倍,雙側約佔35%。因此,家有女寶寶的媽媽要更當心了!
髖關節發育不良可引起患兒步態異常,繼發脊柱畸形,但在嬰幼兒期往往不會出現疼痛,因此在寶寶小時候最容易被家長忽略。而到了青少年或成年時,可能出現關節炎,以及成年後下腰痛和髖關節退行性病變等,嚴重時甚至可導致殘疾。
關於DDH的確切病因目前醫學界還沒有統一的認識,但多數學者通常認為該病為內在及外在多因素引發。
內在因素
有些嬰兒髖關節韌帶鬆弛,因此股骨頭無法穩定固定於髖臼內,股骨頭容易輕度或完全脫出髖臼窩。
基因缺陷(家族病史傾向):
1)一個寶寶有髖關節發育不良,另一個寶寶有6%的機率可能出現髖關節發育不良;
2)父母中有一個是髖關節發育不良,寶寶有12%的機率可能患病;
3)父母都有髖關節發育不良,那寶寶有高達36%的機率可能患病。
不過,DDH不屬於先天性疾病,有的出生時髖關節輕微異常,幾周後也有可能逐漸發育正常;也有的寶寶出生時是正常的,之後也又會出現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可能。
外在原因(寶寶臀位產)
當寶寶在子宮內的時候,臀位寶寶比頭位寶寶的髖關節會受到更大的壓力拉伸髖關節韌帶,因此和頭位寶寶相比,更容易出現髖關節不穩定。
美國兒科學會推薦臀位產的寶寶常規在出生後6周進行B超篩查髖關節。
強迫嬰兒伸髖並腿的襁褓方式
此外,媽媽子宮內羊水過少,或寶寶存在先天性肌性斜頸或足部畸形,也可能增加DDH的風險。
如何判斷寶寶髖關節發育不良呢?
臨床表現:因患兒年齡、脫位程度、單側或雙側發病等不同,臨床表現可有不同,主要表現如下:
雙側大腿紋不對稱
Allis徵陽性
脊柱彎曲
髖關節出現彈響聲:
雙腿打開、閉合時聽到髖關節「咯噔」一聲悶響,但出現彈響聲不一定是髖關節發育不良,因為寶寶髖關節內有很多韌帶,活動時一些特定姿勢也會引起彈響聲,而究竟是不是還要進一步檢查才知道。
Tips:如果懷疑寶寶有髖關節發育不良,建議及時去醫院/門診尋找醫生做一個全面的檢查後,進行綜合判定。
DDH應該怎麼治?
DDH治療的目標是獲得髖關節的同心圓復位,只有這樣才能為股骨頭和髖臼發育提供好的條件,同時要防止股骨頭缺血壞死。根據患兒的年齡和病變的嚴重程度不同,治療方法也不相同。
0-6個月的寶寶,此階段是治療黃金期,主要治療方式是用支具和挽具維持髖關節的屈曲外展,也就是我們通俗說的吊帶,首選Pavlik挽具,然後根據寶寶的恢復情況定期複查。
6-18個月的寶寶,對該年齡段患兒,髖關節的半脫位或脫位應當通過閉合復位或切開復位進行治療,並將其作為首選治療方式,對於髖臼發育不良者可以採用支具治療。
18個月-2歲的寶寶,隨年齡增長和寶寶逐漸開始走路,患兒的髖關節脫位程度可能更大,肌肉組織攣縮更嚴重,治療也更複雜,2歲以內雖然仍有可能行閉合復位,但更多需要做切開復位或截骨術。
Tips:DDH發現越早,治療越簡單,而且取得的效果也較好;發現較晚時,治療相對複雜,預後恢復時間也明顯更長。若是等寶寶走路了才發現的話,便為時過晚!!
治療是一方面,預防是關鍵
髖關節是一個球窩關節,在生命最初的幾個月,球更容易在窩內鬆脫,到寶寶6個月的時候,髖關節韌帶就強壯的多了,所以預防最關鍵是在出生後的最初6個月。
在這裡,我們整理了2個小建議送給你:
選擇合適的嬰兒腰背帶
為預防寶寶發生髖關節發育不良,平時抱娃可以用「蛙式抱法」,將孩子兩腿分開騎跨在媽媽腰部,另外在選擇嬰兒背帶時也有幾點注意哦!我們先來看兩款嬰兒背帶:
左圖背帶,使大腿不能受到膝關節的支撐,進而導致髖關節承重負荷增加,容易引起髖關節發育不良;
反之右圖,背帶能託起髖關節,大腿能分開伸展,髖關節的受力就小多了,而且髖關節的位置也更穩定。
再來看兩款目前流行的袋鼠背帶
左圖背法讓寶寶雙腿被迫蜷在一起,髖關節不能自由伸展,可能會引起髖關節發育不良;
右圖背法能夠支撐大腿,使大腿和髖關節在一個相對穩定的位置,有助於保護髖關節。
拒絕綁腿式的「蠟燭包」
包裹寶寶的時候要輕柔,注意不要裹腿部,給髖關節和膝關節都有一定自由伸展的空間,拒絕綁腿式的「蠟燭包」!
最後,無論寶寶現在有沒有髖關節發育不良,密切觀察,定期兒保很重要,因為即使出生時髖關節正常,今後也可能髖關節發育不良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