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帳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叫日記本(手帳是日記回歸嗎)
2023-04-28 03:33:29 1
一種叫「手帳」的現象在國內流行開來。在被稱為「數字原住民」的95後和00後青年人群中,有越來越多的人偏愛用紙和筆記錄生活、管理時間,並以此作為彰顯自我的標籤。在部分社交媒體上,手帳趣緣群體異常活躍,以手帳為主題的創意產業和集市為城市文化風景新添一抹色彩。
做手帳,被認為是這代青年的一種技術懷舊或傳統回歸,即反映出青年在快時代對「慢生活」的嚮往。面對數字科技帶來的高速變化、不確定性和稍縱即逝感,青年人似乎需要從紙張、膠片、唱片等模擬技術的粗糙和笨拙中抓住一絲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在。手帳在數字時代流行,究竟代表著怎樣的青年文化心態?
作為舶來品和媒介組合的手帳
從外表和功能上看,手帳與傳統日記並沒有太大區別,那為什麼國內手帳圈不把它叫做「日記」,而是「手帳」呢?
來源:視覺中國
「手帳」是一個典型的日源詞,它的字形是日本漢字,用來表示可隨身攜帶、用以記錄個人信息的小本子,但讀音不是日語的「techo」,而是漢語拼音shǒu zhàng。採用這個外來詞,顯然是為了將手帳與傳統的日記區分開來。許多手帳愛好者開始對做手帳產生興趣,大多來自他們追日劇時對其劇情的模仿,或從視頻網站上看到西方年輕人的分享。其實,中國自唐朝開始就已存在日記文體。
仔細觀察手帳愛好者的日常使用,就會發現紙和筆固然重要,但並不是做手帳這項活動的全部,而只是手帳活動所涉及眾多技術手段的一部分。換言之,在日常使用過程中,手帳並非指代某個單一的媒介,而是一個由各種新舊媒介有機結合的媒介組合。
這個媒介組合大致分為三個層次:由紙、筆及基於紙質手寫發展出的文具所組成的核心層;由手機、電腦和印表機等個人設備組成的中間層;由社交媒體構成的外圍層。這三個層次分別承擔手帳的手工操作、素材收集和加工、知識分享三大功能,彼此環環相扣。
手帳創意大多來自青年對網際網路資源的共享和整合。紙質書寫的意義產生於虛擬社交過程中的文化認同和身份建構,數位技術在手帳文化消費過程中沒有被邊緣化,而是起著結構性作用。
紙質手帳的設計邏輯
市面上受歡迎的手帳本外表樸實,其設計原理滲透著工業設計和數位技術的邏輯,體現出數字產品普遍遵循的兩大原則:
一是數位化編碼,即將連續和模糊的現象轉化為非連續、量化的信息。大多數手帳為實現時間規劃的功能,會按照月、周、日對時間進行分割,用戶只能在代表這些時間段的狹小空間內書寫,自由的連續書寫被片斷式的填表和列清單取代。在記錄方式上,流行的做法不是大段的文字表述,而是藉助膠帶、印章、貼紙等文具完成打勾、點頓、塗色、蓋章等半自動化的打卡動作。
二是模塊化管理,即將一個產品分解為獨立的模塊,模塊之間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打散重組,以便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更加靈活高效地適應應用場景的變化。比如,有的手帳本以「日記、想法、生活三合一」作為分冊模式,或是將封面和內頁分開銷售,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日曆、方格、點陣、橫條、空白等不同格式的內冊,自由組合成一個手帳本。
「精緻女生」新標籤
在頁面設計上,手帳不像書籍或是傳統筆記本那樣呈現為統一的空間,它更像是網頁,被各種連結和排版打破和分隔。除了平面的書寫,許多手帳愛好者還會採用拼貼的方式將手機和網絡上的素材搬運到紙上,或直接將車票、門票、奶茶杯墊等實物粘貼在一起,產生頁面空間的多層疊加。
在感官體驗上,高端的手帳產品都會放大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的體驗,比如書寫過程中紙張發出的唦唦聲、皮革封面在反覆使用後產生的溫潤感等等。
來源:視覺中國
相比主流的數字產品,女性化傾向在國內手帳圈表現得尤為突出。目前的調查數據顯示,絕大多數手帳愛好者是95後00後的城市女性,儘管在現實生活中採用紙質書寫的男性並不少見,但「手帳er」(特指喜愛做手帳的群體)作為一種文化標籤似乎已成為「精緻女生」的專利。傳統性別話語中對女性氣質的刻板印象,為手帳提供一種特有的手工感和懷舊感,使得這種滲透著數字邏輯的產品看起來像是數字時代的他者和例外。
我們恐難再將手帳文化在中國新一代群體中的興起,簡單解讀為對某種傳統文化的回歸,或者是與數位技術的斷聯和反叛。從表面上看,它似乎是一種傳統的「慢媒介」,在紙和筆的外表之下運行的卻是網際網路條件下的數字邏輯。作為一種自我技術,它未必指向某種浪漫主義的人文理想。在手工感十足的封皮下,往往執行的是跟蹤、打卡、復盤、分享等電腦式操作,記錄的是對自我的數據化加工、存檔和優化,以一種低技術的姿態順應當今社會不斷數位化和媒介化的趨勢。(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
來源:半月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