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1921點亮中國》觀後感
2023-07-28 11:40:55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件,是近代中國革命歷史上劃時代的裡程碑。小編整理了《1921點亮中國》觀後感,歡迎欣賞與借鑑。
紀錄片《1921點亮中國》觀後感【篇一】
電視專題片《1921點亮中國》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上海廣播電視臺等聯合攝製,共5集,分別為風起、潮動、選擇、曙光、星火。
第1集風起解析厚重的時代背景,從辛亥革命開啟中國革命年代開始,聚焦一代知識分子上下求索、尋找救國之道。
第2集潮動,詳細闡述上海之所以成為黨的誕生地的歷史文化基因。
第3集選擇表現的是,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在經歷了工讀互助團、地方自治等種種嘗試,與改良主義者、折中主義、無政府主義者分道揚鑣後,選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必然。
第4集曙光放眼國際,描述蘇俄和共產國際從外部幫助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始末。
在第5集星火中,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誕生後,先後推動工人運動、馬克思主義宣傳,幫助各地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
紀錄片《1921點亮中國》觀後感【篇二】
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上海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的5集電視專題片《1921點亮中國》,將於6月27日、28日分別在上海電視臺和東方衛視首播,向建黨九十周年獻禮。上海最新發現的中共建黨早期人物陳獨秀、瞿秋白、劉仁靜等人的影像資料,將隨著該片的播映首次亮相螢屏。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望志路106號召開,後轉至嘉興南湖遊船上宣告會議閉幕。
歷時半年拍攝的電視專題片《1921點亮中國》,講述了1919年到1921年間中國共產黨創立於上海的艱辛歷程。該片共分《風起》《潮動》《選擇》《曙光》《星火》5集,總計150分鐘。
上海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中心評論部副主任、《1921點亮中國》導演施喆說,這部專題片吸收了最近五年來黨史研究的學術成果,同時專門訪問了70餘位中外權威專家學者,試圖創新黨史的敘事方式,不僅展現辛亥革命之後中國一代知識分子尋找救國道路的上下求索,也對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正式誕生的原因進行了探討。
據介紹,為梳理中共建黨歷史的脈絡,攝製組不僅採訪了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等權威機構,還遠赴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法蘭西學院、荷蘭皇家科學院、日本京都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等地,採訪歷史學、新聞學、工人運動史、中外關係史等領域的外國學者。
該片真實還原了陳獨秀、共產國際等在中共建黨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隨著電視專題片《1921點亮中國》的播出,上海廣播電視臺節目資料中心在俄羅斯發現的中共建黨早期人物珍貴影像也將首次向公眾披露。這些影像資料包括:共產國際「四大」舉行期間,陳獨秀和瞿秋白與各國代表合影的畫面,陳獨秀和劉仁靜與代表進餐的畫面,等等。黨史研究專家指出,這些影像資料的發現過程有如「大海撈針」,意義重大,它有助於今天的人們了解中共黨史,強烈地感受當時的歷史氛圍。
紀錄片《1921點亮中國》觀後感【篇三】
獻禮建黨九十周年,電視專題片《1921點亮中國》將於6月27日至7月1日22:30在上海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播出,6月28到30日、7月2日到3日20:30在東方衛視播出。
《1921點亮中國》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上海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歷時半年拍攝製作。專題片共分5集,總計150分鐘,講述了1919年到1921年間,在中國風雲大勢之下,中國共產黨如何創立於上海的那段艱辛歷程。
全片5集分別為風起、潮動、選擇、曙光、星火。第1集「風起」解析厚重的時代背景,從辛亥革命開啟中國革命年代開始,聚焦一代知識分子上下求索、尋找救國之道。在本集中,上海以響應五四的「六三運動」登場亮相,展現其孕育社會革命的天然氣質。第2集「潮動」,詳細闡述上海之所以成為黨的誕生地的歷史文化基因,這裡不僅有繁榮的報刊出版業,更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鎮。第3集「選擇」表現的是,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在經歷了工讀互助團、地方自治等種種嘗試,與改良主義者、折衷主義、無政府主義者分道揚鑣後,選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必然。第4集「曙光」放眼國際,描述蘇俄和共產國際從外部幫助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始末。在第5集「星火」中,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誕生後,先後推動工人運動、馬克思主義宣傳、幫助各地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自此,中國共產黨完成了獨立建党進程。
在真實展現歷史發展脈絡同時,本片在以下方面作出了創新探索:
一、專題片突破傳統黨史敘事模式,在時代的大背景下,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學科的角度,來重新審視和解讀黨的發展歷程,具有強烈的現實關照。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從上海的城市特質等角度切入,講述早期共產黨人的艱辛成長之路,解讀上海這座英雄城市的歷史基因。另外,由於吸納了近五年黨史研究的學術成果,本片在內容選取上有別於以往黨史片,把陳獨秀、共產國際等在中共建黨過程中發揮的作用真實還原,還展示了《新青年》雜誌的變遷歷程。
二、本片採訪了國內外近70位專家學者,覆蓋面廣,視野宏大,研究機構包括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以及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法蘭西學院、荷蘭皇家科學院、日本京都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美國加州大學等。
除了黨史專家,本片將漢學、歷史學、新聞學、工人運動史、中外關係等諸多研究領域的學者都納入採訪範疇,使得視角更加多元、國際、公正。此外,一些黨史人物的權威研究者也在本片亮相,如研究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的荷蘭馬林紀念委員會主席迪克•德•溫特、著有《中國共產黨成立史》的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石川禎浩教授,為本片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五四運動的見證者、106歲的周有光老先生講述他在1919到1921年間的親身經歷,也是本片一大亮點。
三、本片全部由高清設備拍攝完成,畫面優美、製作精良,以更為廣闊的敘述空間,展現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過程。
上海拍攝中,攝製組尋找了許多新角度,往往一個地點反覆拍攝,力求鏡頭表現更契合文稿、更具感染力。以新老漁陽裡為例,作為中共建黨的重要地點,它們幾乎保持了老弄堂昏暗、潮溼,甚至簡陋的原貌。為了達到更好的拍攝效果,攝製組在清晨四五點、上午、黃昏、深夜兩三點、下雨、晴天……駐守在新老漁陽裡;單機、搖臂、軌道、甚至航拍,動用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光明的、美好的、緊張的、幽暗的,不同情緒、狀態的現實鏡頭,最終得以成功詮釋90多年前那段滄桑歷史。
上海之外,攝製組還前往北京、湖南、湖北、浙江等地,境外包括法國、荷蘭、日本、俄羅斯。如荷蘭的馬林紀念活動、俄羅斯的克裡姆林宮等鮮活、珍貴的鏡頭,都為本片增光添彩。此外,攝製組還首次啟用電力升降車、遙控直升機,拍攝一大會址、外灘等重要地點,這些手段為本片帶來全新的觀察視角,鏡頭衝擊力、震撼力也更強。
四、為了解決歷史資料稀缺的難題,本片資料採集團隊前往俄羅斯,發掘了一批珍貴歷史資料,像陳獨秀早年歷史影像就是在國內首次披露。
攝製組自身也發揮主動性,搜集具有電視表現力的素材,比如列寧、孫中山原聲錄音,李大釗、馬林、羅素、杜威等人物影像,都豐富了本片。另外,攝製組在日本拍攝中,專程到李大釗早年留學的早稻田大學取材,不僅搜集了早稻田大學20世紀早期的珍貴圖片,還獲許拍攝了李大釗入學時的學籍簿真品。
6月11日,廣電總局、中央黨史研究室等單位的領導專家在北京審看。審片後,專家領導給予本片高度評價,認為《1921點亮中國》立意深遠,視角獨特,在觀點提煉和史料挖掘上有新的突破,畫面語言的表達極具感染力,體現了上海廣播電視臺專業且精良的製作水準。
理論文獻影視片創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司長金德龍評價說,此片很好反映了建黨歷程,反映了我們黨怎麼建立,它的時代背景,它的歷史淵源,它的一些重要因素——反映了共產國際對共產黨的支持,反映了十月革命後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反映了中國的知識分子與工人運動的結合,反映了工人階級作為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這些要素在片中都得到很好的反映。
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認為,本片的研究角度比以前深化,第一涉及到了當時社會的不同層面,第二比較突出上海,回答黨為什麼在上海建立的問題。從這兩個角度來看此片很有新意。相比建黨80周年、70周年電視片,此片內容有所深化,這一點值得肯定。
更多相關觀後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