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脫硫裝置的帶有強化固體的管道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28 16:28:0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脫硫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於脫硫裝置的帶有強化固體的管道裝置。
背景技術:
脫硫裝置是一種脫除原料中硫的裝置,脫硫方法分二類:一類是幹法脫硫;另一類是溼法脫硫。在溼法脫硫中,原料混合脫硫劑形成漿液,並告訴噴射出來,這需要傳輸管道具有很強的穩定性。現有的傳輸管道在脫硫生產的高溼度、溫度變化劇烈的環境下,內部塗覆的保護材料容易開裂、剝離或脫落,這時脫硫裝置出料口處高速噴射出的漿液容易對傳輸管道產生損壞,從而縮短了管道的使用壽命,影響生產安全和效率。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們提出了一種用於脫硫裝置的帶有強化固體的管道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用於脫硫裝置的帶有強化固體的管道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用於脫硫裝置的帶有強化固體的管道裝置,包括罩體,所述罩體的截面呈半圓弧狀,所述罩體包括由外到內依次設置的保護層、緩衝層和抗衝擊層,所述緩衝層上設有凹槽,所述抗衝擊層上設有與凹槽對應的凸塊,所述抗衝擊層採用陶瓷材料,且其厚度為4mm,所述罩體的兩側對稱設有兩個固定塊,所述固定塊上設有安裝口,所述安裝口的側壁上螺紋連接有鎖緊裝置,所述鎖緊裝置遠離固定塊的一端與脫硫裝置出料口的側壁螺紋連接,所述罩體的兩端分別設有傳輸管和擋板,所述傳輸管焊接在罩體上,且傳輸管的內徑與罩體的內徑相同,所述擋板上設有壓力泵,所述壓力泵與罩體的內部連通。
優選地,所述鎖緊裝置通過墊片與固定塊連接。
優選地,所述罩體與傳輸管為一體成型。
優選地,所述擋板上設有卡塊,所述罩體的內壁上設有與卡塊對應的卡槽,所述擋板遠離罩體的一端固定在脫硫裝置的外殼上。
本實用新型中,固定塊方便鎖緊裝置的安裝,鎖緊裝置連接脫硫裝置的出料口,可以方便罩體完全的罩住出料口,進而使得漿液順利進入罩體,擋板可以將罩體密封,防止漿液流失,產生浪費,壓力泵可以為漿液提供前進的動力,傳輸管方便漿液的移動,抗衝擊層採用陶瓷材料,在高溼度和溫度變化大的環境下,依然具有很強的抗衝擊性,緩衝層可以提供緩衝力,提高抗衝擊層的抗衝擊性,有效防止抗衝擊層的開裂,提高了管道的使用壽命,抗衝擊層和緩衝層通過凸塊卡接,可以有效防止抗衝擊層的脫落,保護層可以對內部設備進行保護。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使用陶瓷材料,在高溼度和溫度變化大的情況下,降低了高速漿液對管道的衝擊效果,從而防止管道內抗衝擊層的開裂、剝離或脫落,提高了管道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用於脫硫裝置的帶有強化固體的管道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用於脫硫裝置的帶有強化固體的管道裝置的側視圖。
圖中:1罩體、2固定塊、3鎖緊裝置、4傳輸管、5擋板、6壓力泵、7墊片、11保護層、12緩衝層、13抗衝擊層、14凸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參照圖1-2,一種用於脫硫裝置的帶有強化固體的管道裝置,包括罩體1,罩體1的截面呈半圓弧狀,罩體1包括由外到內依次設置的保護層11、緩衝層12和抗衝擊層13,緩衝層12上設有凹槽,抗衝擊層13上設有與凹槽對應的凸塊14,抗衝擊層13採用陶瓷材料,且其厚度為4mm,罩體1的兩側對稱設有兩個固定塊2,固定塊2上設有安裝口,安裝口的側壁上螺紋連接有鎖緊裝置3,鎖緊裝置3通過墊片7與固定塊2連接,可以有效防止鎖緊裝置3鬆動,鎖緊裝置3遠離固定塊2的一端與脫硫裝置出料口的側壁螺紋連接,罩體1的兩端分別設有傳輸管4和擋板5,傳輸管4焊接在罩體1上,且傳輸管4的內徑與罩體1的內徑相同,罩體1與傳輸管4為一體成型,更加穩固牢靠,又可以防止漿液從連接的縫隙流失,擋板5上設有卡塊,罩體1的內壁上設有與卡塊對應的卡槽,擋板5遠離罩體1的一端固定在脫硫裝置的外殼上,方便拆卸和固定,擋板5上設有壓力泵6,壓力泵6與罩體1的內部連通。
本實用新型中,固定塊2方便鎖緊裝置3的安裝,鎖緊裝置3連接脫硫裝置的出料口,可以方便罩體1完全的罩住出料口,進而使得漿液順利進入罩體1,擋板5可以將罩體1密封,防止漿液流失,產生浪費,壓力泵6可以為漿液提供前進的動力,傳輸管4方便漿液的移動,抗衝擊層13採用陶瓷材料,在高溼度和溫度變化大的環境下,依然具有很強的抗衝擊性,緩衝層12可以提供緩衝力,提高抗衝擊層13的抗衝擊性,有效防止抗衝擊層13的開裂,提高了管道的使用壽命,抗衝擊層13和緩衝層12通過凸塊14卡接,可以有效防止抗衝擊層13的脫落,保護層11可以對內部設備進行保護。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範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